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榮海 通訊員李雅圖
從2007年從事心理諮詢開始,潘蘭已經專注公益事業13年。她是海歸女碩士,高級心理諮詢師,給人第一印象就是幹練、從容。
疫情期間,她發動志願者開通了24條心理熱線;疫後重振,她又將目光聚焦到困境女性的心理健康服務身上。
「海歸」創辦公益組織
說起做公益的最初動力,潘蘭坦言與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有關。在潘蘭上小學三年級時,母親被確診乳腺癌。為了不給父母添麻煩,潘蘭一夜變成小大人,總是努力做好自己和家裡的事情。
2001年,潘蘭還在武漢大學新聞與大眾傳媒專業讀大三。一次心理學課上,老師讓大家聽一段音樂,表述自己的感受。聽完這段音樂,潘蘭仿佛看到一個小女孩的背影,一個人背著碩大包袱前行。而這就是她自己。
潘蘭意識到,原來自己一直是孤獨的,渴望時常被媽媽擁入懷中。這讓潘蘭重新認識了自己,也意識到父母教育和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大學畢業後,潘蘭赴美攻讀紐約大學兒童心理學碩士,學成後回國。2007年,她開始從事心理諮詢公益事業。隨後憑藉專業能力,潘蘭擔任湖北省武漢市融智家庭社區指導中心主任,專注於服務家庭教育及困境兒童心理健康及公益。
2015年,為讓更多家長重視和改善家庭教育,潘蘭所在的社會組織承接了武漢市婦聯「家庭教育進社區公益大講堂」項目。到了2017年,「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進社區(村)」已成為武漢市政府為民辦的十件實事之一。
發動志願者開通24條心理熱線
疫情發生後,作為湖北省、武漢市婦聯抗疫心理援助團專家,潘蘭帶領60多人的專業心理諮詢志願者加入省、市、區婦聯建立的「抗疫心理志願服務熱線」,開通了24條心理諮詢熱線,運用自身專業力量,對居民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幹預,為電話那端一個又一個陌生人提供健康醫護、求助資源、政策宣導、心理援助、情緒安撫等幫助。
2月6日,一位中年男子在電話中為患有新冠肺炎的父親尋求就醫床位。潘蘭通過多方協調,幫助老人入住醫院就診。在後來的回訪中她卻得知這位老人不幸去世了。
潘蘭清楚地記得,那位先生在回訪電話裡告訴她,自己在家是兒子又是父親又是丈夫,平時沒有辦法跟別人去傾訴這樣的一種情緒,唯獨這一刻覺得可以像家人一樣能夠在心理諮詢師面前哭一下。
這件事情給潘蘭很大震撼,她沒想到熱線開通之後一個小小的舉動,會給人們帶來這樣的安慰和釋放。
從最初的惶恐到後來的篤定,潘蘭的心理熱線,記錄了武漢抗擊疫情的過程,記錄了人們內心的成長。
關愛睏境女性心理健康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潘蘭開始關注疫後心理創傷輔導。
礄口區長豐街道,是武漢市保障性住房的集中區域,也是困境女性較集中的區域。礄口區婦聯聯合潘蘭所在的武漢市融智家庭社區指導中心啟動「親果計劃」困境女性關愛項目,助力改善困境婦女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構建「家門口的幸福」。
每個月,「親果計劃」困境女性關愛項目服務人員都會上門走訪及慰問困境女性家庭。今年2月份,長豐街宋阿姨的老伴因病去世,她一下子感到生活特別孤單,但又不便於向子女訴說,內心經常感到苦悶和難過。在項目人員的幫助下,老人註冊了微信,開始學會使用網絡與子女聊天,親情溝通更加方便,老人的笑容也多了起來。
在礄口區婦聯的指導下,項目團隊重點面向長豐街道18個社區的女性家庭,通過線上問卷和入戶走訪回收了2000多份調研問卷,了解困境女性的健康服務、子女教育輔導、勞動就業支持、親子教育指導、心理健康等需求。
「生活中有負面情緒很正常,但最重要的不是事件,而是我們面對生活事件的態度……」這是潘蘭和項目心理諮詢師在開展心理團輔活動時常說的話。在她們的細心開導下,困境女性漸漸打開了心結,重新樹立了生活的信心。
多年來,潘蘭獲得的榮譽無數,中國婦女十二大代表、省、市三八紅旗手等。面對榮譽,潘蘭說感到榮幸,更感到肩上的責任。「能發揮專業所長幫助到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