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
機
幹
預
疫情防控-心理危機幹預技術
心理危機的概念
危機是指某些強大的,包括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刺激作用於人身,超過了人們所能忍受的程度,無法用通常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解決,從而使個體出現心理失去平衡的狀態。換句話說,它是指個體運用通常應對應激的方式或機制仍不能處理目前所遇外界或內部應激源時所出現的一種狀態。
一般來講,構成心理危機要符合三個標準:一是存在某種強大的心理性刺激事件;二是以通常解決問題的方法無法解決;三是出現急性的情緒、行為、軀體方面的改變。
理性思維對心理危機發生的作用
當應激源出現的時候,腦認知評價系統會迅速判斷並輸出反應。一種情況是對應激源的「不應答」,另一種情況是「應答」帶來的應激反應。
「不應答」是腦認知評價系統無視應激源的存在,可謂「視而不見」「無心打理」,這是因為腦認知評價系統並沒有感受到災難為威脅,一方面屬於災難應激源分量不夠,不懼危險強度,另一方面屬於個體以理性的合理思維,正確判斷來臨的應激源,並具備應對的經驗和能力,因而結果是「不應答」狀態。
「應答」是腦認知評價系統感受到應激源的強大,採取通常應對經驗也不能化解,意識到危險存在時發生的一系列應對反應,也即「應激反應」。當這種應激反應走向失敗應對時,即發生心理危機。顯然,在「視而不見」與發生應激反應之間的這個「啟動」按鈕,就是腦認知評價系統的功能作用。是否出現心理危機狀態,腦認知評價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是否啟動按鈕,導致應激反應的強弱程度,除了應激事件本身相關以外,對應激事件的評價也密不可分。同樣,是否過度應激反應成為急性應激障礙,演變為心理危機,理性思維的合理認知也是重要的內容。
體內應對資源耗竭促成心理危機發生
遭遇災難性事件後,機體所做應激反應是一種應對過程。表現為「警覺」「抵抗」和「耗竭」三個階段。最初階段以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的增強為特徵,為機體的緊急應對活動做準備。第二個階段的「抵抗」,交感神經系統反應衰退,但是腎上腺皮質分泌皮質醇和其他激素,這些激素能夠使個體保持長時間的警覺。在緊張及長時間應激後,個體進入第三階段,個體疲勞不活躍,並且脆弱,這是因為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不再有能量維持強烈的反應。
整個過程可以發現,機體通過激發交感神經系統和動員一切力量予以抵抗、應對災難事件,大量消耗體內應對物質,短時間內又無法補充,必然表現出了「耗竭」狀態以致精疲力竭。既耗盡了機體生理性的應對資源,同時也耗盡了機體的心理能力。雖然,這個抗應激反應過程中採用了各種既往應對經驗,調用了自身各種心理調節方法,仍然無濟於事的情況下,內心的感受是痛苦、失敗,不良情緒不斷加深。即便是應激源已經遠離的情況下,心理仍處於失衡狀態,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危機。因此,及時心理危機幹預,阻止資源耗竭的發展是心理危機工作者重要的工作任務。
緩解不良情緒
心理危機幹預
心理危機的發展過程
個體遭遇災難事件發生心理危機後,通常經歷四個階段:
自我平衡階段。內心的基本平衡被打破,表現為警覺性提高,開始體驗到緊張。為了達到新的平衡,個體試圖用自己的經驗、曾經應對壓力採取過的策略做出反應。多半不會向他人求助,有時還會討厭別人對自己所採取的策略指手畫腳;
尋求幫助階段。經過嘗試和努力,過去習慣解決問題的辦法未能奏效,焦慮程度開始增加,並開始嘗試新的方法解決問題,當事人開始有了求助動機。但是,由於在情緒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妨礙冷靜地思考,也會影響自己採取有效的行動。如果能聽到有人說「問題總是可以解決的」,則會燃起其尋求幫助的希望,也會降低緊張焦躁的情緒;
求助迫切階段。所嘗試的方法未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內心緊張程度持續增加,並想方設法地尋找和嘗試新的解決辦法。求助動機異常增強,常常不顧一切,不分時間、地點、場合和對象發出求助信號,甚至嘗試自己過去認為荒唐的方式,比如一向不迷信的人去算卦。此時也最容易受到別人的暗示和影響,是心理救援對求助者影響最大時機。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階段中,當事人常採取無效的行為以宣洩緊張的情緒,比如無規律的飲食起居、酗酒、無目的的遊蕩等。這些行為不僅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反而有害身體健康,增加緊張程度和挫折感,並降低當事人的自我評價;
產生無助階段。經過前三個階段未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情況下,很容易產生習慣性無助。會失去信心和希望,甚至對自己整個生命意義發生懷疑和動搖。這個階段企圖自殺,希望以死擺脫困境和痛苦的人數增加。強大的心理壓力會觸發被各種方式掩蓋過的其他問題導致的內心深層衝突,從而產生精神崩潰和人格解體。
心理危機的識別與最佳幹預時限
災難性事件導致機體發生應激反應,實質上就是機體面對危險的一種生理心理本能的應對過程。它存在三種結果,一是挑戰,二是威脅,三是傷害。挑戰是在某種情況下,個體具備的能力能夠應對發生的事件,而且情緒保持一種興奮和正性期待狀態。
威脅則是由於事件危險的程度,超過了個體的應對能力。傷害是在個體感受到個人重要的東西將被剝奪帶來的致命損傷。本能應對且利用所有資源都失效的時候,就會進入心理危機狀態。因此,識別心理危機成為心理危機幹預的最重要基礎。
一、心理危機的識別
主要根據症狀表現予以識別,其表現是:冷漠、麻木、恐懼、無助感、悲傷、內疚、罪惡感、憤怒、抑鬱等一系列症狀。因人而異,表現的症狀各有所差異,程度也有不同。卡普蘭(1964)將災難性事件對人造成的心理危機歸納為三期。即衝擊期(或稱休克期)、情感反應期和重建和平衡期。
衝擊期(或稱休克期)。當遭受應激事件後,即處於一種「茫然」狀態。整個大腦出現情感麻木,所謂具有「鎮靜」的表現,反應極為平淡、平靜。實際上,這個階段整個大腦幾乎近於「零」活動狀態,不做任何反應。它所持續的時間不同,一般持續數分鐘到幾個小時不等;
情感反應期,這一階段是以出現明顯的混亂、模稜兩可及變化不定情緒為特點,甚至出現巨大的情感變化,抱怨、指責自己無能、「不公平」。焦慮,狂喜或消沉悲傷,表情淡漠、情緒低落,抑鬱或暴怒交替出現。此階段也可分為「抱怨期」和「抑鬱期」。臨床上實際上存在抱怨與抑鬱同時存在並交替進行;
重建和平衡期。以上狀態逐漸趨於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一個方向是身心功能增強改善,表現為情緒逐漸平緩,行為逐漸恢復原狀,能夠接受現實、整合心理、重新開始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另一個方向的發展是,出現心理、軀體或社會功能障礙。可能隨時出現痛苦回憶、後怕心理,以及行為退縮等改變,並可能趨向慢性化。
二、危機幹預的最佳時限
一般在災害發生後馬上即可展開,通常災難後事件的最佳心理危機幹預時限為事件發生後72內進行,對降低急性應激反應帶來的各種影響效果最佳。災難發生後4周以內均是心理幹預的時限,主要開展心理危機管理和心理危機援助,防止創傷後應激障礙症候群的發生。在當前疫情發生之際,可以認為整個疫情期間都是心理危機幹預時限。
公共衛生事件不同於災難事故是一個可以明確預期結束的事件,對當前處於人員流動控制狀態下,病毒特徵及疫情傳播及疫情發展拐點不清楚的時候,公眾心理危機狀態還是一個持續過程,因此心理危機幹預工作依舊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危機幹預的地點,不同場合都可以運用,如臨時避難處、特殊避難處、醫療機構,家庭,以及其他援助場所。但是,傳染性疫情發生疫情蔓延期間,心理危機幹預主要以公眾信息平臺和熱線電話為主。
END
文字來源 | 《戰「疫」心理防護手冊》
當一個生命
面臨無法挽回的逝去時,
您是否願意託起
另一個在絕望中掙扎的生命?
如果您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