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心理危機幹預刻不容緩

2020-11-25 騰訊網

疫情防控-心理危機幹預技術

心理危機的概念

危機是指某些強大的,包括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刺激作用於人身,超過了人們所能忍受的程度,無法用通常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解決,從而使個體出現心理失去平衡的狀態。換句話說,它是指個體運用通常應對應激的方式或機制仍不能處理目前所遇外界或內部應激源時所出現的一種狀態。

一般來講,構成心理危機要符合三個標準:一是存在某種強大的心理性刺激事件;二是以通常解決問題的方法無法解決;三是出現急性的情緒、行為、軀體方面的改變。

理性思維對心理危機發生的作用

當應激源出現的時候,腦認知評價系統會迅速判斷並輸出反應。一種情況是對應激源的「不應答」,另一種情況是「應答」帶來的應激反應。

「不應答」是腦認知評價系統無視應激源的存在,可謂「視而不見」「無心打理」,這是因為腦認知評價系統並沒有感受到災難為威脅,一方面屬於災難應激源分量不夠,不懼危險強度,另一方面屬於個體以理性的合理思維,正確判斷來臨的應激源,並具備應對的經驗和能力,因而結果是「不應答」狀態。

「應答」是腦認知評價系統感受到應激源的強大,採取通常應對經驗也不能化解,意識到危險存在時發生的一系列應對反應,也即「應激反應」。當這種應激反應走向失敗應對時,即發生心理危機。顯然,在「視而不見」與發生應激反應之間的這個「啟動」按鈕,就是腦認知評價系統的功能作用。是否出現心理危機狀態,腦認知評價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是否啟動按鈕,導致應激反應的強弱程度,除了應激事件本身相關以外,對應激事件的評價也密不可分。同樣,是否過度應激反應成為急性應激障礙,演變為心理危機,理性思維的合理認知也是重要的內容。

體內應對資源耗竭促成心理危機發生

遭遇災難性事件後,機體所做應激反應是一種應對過程。表現為「警覺」「抵抗」和「耗竭」三個階段。最初階段以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的增強為特徵,為機體的緊急應對活動做準備。第二個階段的「抵抗」,交感神經系統反應衰退,但是腎上腺皮質分泌皮質醇和其他激素,這些激素能夠使個體保持長時間的警覺。在緊張及長時間應激後,個體進入第三階段,個體疲勞不活躍,並且脆弱,這是因為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不再有能量維持強烈的反應。

整個過程可以發現,機體通過激發交感神經系統和動員一切力量予以抵抗、應對災難事件,大量消耗體內應對物質,短時間內又無法補充,必然表現出了「耗竭」狀態以致精疲力竭。既耗盡了機體生理性的應對資源,同時也耗盡了機體的心理能力。雖然,這個抗應激反應過程中採用了各種既往應對經驗,調用了自身各種心理調節方法,仍然無濟於事的情況下,內心的感受是痛苦、失敗,不良情緒不斷加深。即便是應激源已經遠離的情況下,心理仍處於失衡狀態,這種現象就是心理危機。因此,及時心理危機幹預,阻止資源耗竭的發展是心理危機工作者重要的工作任務。

緩解不良情緒

心理危機幹預

心理危機的發展過程

個體遭遇災難事件發生心理危機後,通常經歷四個階段:

自我平衡階段。內心的基本平衡被打破,表現為警覺性提高,開始體驗到緊張。為了達到新的平衡,個體試圖用自己的經驗、曾經應對壓力採取過的策略做出反應。多半不會向他人求助,有時還會討厭別人對自己所採取的策略指手畫腳;

尋求幫助階段。經過嘗試和努力,過去習慣解決問題的辦法未能奏效,焦慮程度開始增加,並開始嘗試新的方法解決問題,當事人開始有了求助動機。但是,由於在情緒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妨礙冷靜地思考,也會影響自己採取有效的行動。如果能聽到有人說「問題總是可以解決的」,則會燃起其尋求幫助的希望,也會降低緊張焦躁的情緒;

求助迫切階段。所嘗試的方法未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內心緊張程度持續增加,並想方設法地尋找和嘗試新的解決辦法。求助動機異常增強,常常不顧一切,不分時間、地點、場合和對象發出求助信號,甚至嘗試自己過去認為荒唐的方式,比如一向不迷信的人去算卦。此時也最容易受到別人的暗示和影響,是心理救援對求助者影響最大時機。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階段中,當事人常採取無效的行為以宣洩緊張的情緒,比如無規律的飲食起居、酗酒、無目的的遊蕩等。這些行為不僅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反而有害身體健康,增加緊張程度和挫折感,並降低當事人的自我評價;

產生無助階段。經過前三個階段未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情況下,很容易產生習慣性無助。會失去信心和希望,甚至對自己整個生命意義發生懷疑和動搖。這個階段企圖自殺,希望以死擺脫困境和痛苦的人數增加。強大的心理壓力會觸發被各種方式掩蓋過的其他問題導致的內心深層衝突,從而產生精神崩潰和人格解體。

心理危機的識別與最佳幹預時限

災難性事件導致機體發生應激反應,實質上就是機體面對危險的一種生理心理本能的應對過程。它存在三種結果,一是挑戰,二是威脅,三是傷害。挑戰是在某種情況下,個體具備的能力能夠應對發生的事件,而且情緒保持一種興奮和正性期待狀態。

威脅則是由於事件危險的程度,超過了個體的應對能力。傷害是在個體感受到個人重要的東西將被剝奪帶來的致命損傷。本能應對且利用所有資源都失效的時候,就會進入心理危機狀態。因此,識別心理危機成為心理危機幹預的最重要基礎。

一、心理危機的識別

主要根據症狀表現予以識別,其表現是:冷漠、麻木、恐懼、無助感、悲傷、內疚、罪惡感、憤怒、抑鬱等一系列症狀。因人而異,表現的症狀各有所差異,程度也有不同。卡普蘭(1964)將災難性事件對人造成的心理危機歸納為三期。即衝擊期(或稱休克期)、情感反應期和重建和平衡期。

衝擊期(或稱休克期)。當遭受應激事件後,即處於一種「茫然」狀態。整個大腦出現情感麻木,所謂具有「鎮靜」的表現,反應極為平淡、平靜。實際上,這個階段整個大腦幾乎近於「零」活動狀態,不做任何反應。它所持續的時間不同,一般持續數分鐘到幾個小時不等;

情感反應期,這一階段是以出現明顯的混亂、模稜兩可及變化不定情緒為特點,甚至出現巨大的情感變化,抱怨、指責自己無能、「不公平」。焦慮,狂喜或消沉悲傷,表情淡漠、情緒低落,抑鬱或暴怒交替出現。此階段也可分為「抱怨期」和「抑鬱期」。臨床上實際上存在抱怨與抑鬱同時存在並交替進行;

重建和平衡期。以上狀態逐漸趨於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一個方向是身心功能增強改善,表現為情緒逐漸平緩,行為逐漸恢復原狀,能夠接受現實、整合心理、重新開始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另一個方向的發展是,出現心理、軀體或社會功能障礙。可能隨時出現痛苦回憶、後怕心理,以及行為退縮等改變,並可能趨向慢性化。

二、危機幹預的最佳時限

一般在災害發生後馬上即可展開,通常災難後事件的最佳心理危機幹預時限為事件發生後72內進行,對降低急性應激反應帶來的各種影響效果最佳。災難發生後4周以內均是心理幹預的時限,主要開展心理危機管理和心理危機援助,防止創傷後應激障礙症候群的發生。在當前疫情發生之際,可以認為整個疫情期間都是心理危機幹預時限。

公共衛生事件不同於災難事故是一個可以明確預期結束的事件,對當前處於人員流動控制狀態下,病毒特徵及疫情傳播及疫情發展拐點不清楚的時候,公眾心理危機狀態還是一個持續過程,因此心理危機幹預工作依舊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危機幹預的地點,不同場合都可以運用,如臨時避難處、特殊避難處、醫療機構,家庭,以及其他援助場所。但是,傳染性疫情發生疫情蔓延期間,心理危機幹預主要以公眾信息平臺和熱線電話為主。

END

文字來源 | 《戰「疫」心理防護手冊》

當一個生命

面臨無法挽回的逝去時,

您是否願意託起

另一個在絕望中掙扎的生命?

如果您願意

相關焦點

  • 搶購雙黃連折射公眾心理危機 心理幹預不可或缺
    而在一周前,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緊急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以下簡稱《指導原則》),要求各地將心理危機幹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很顯然,這一次,公眾心理危機幹預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的...
    肺炎機制發〔2020〕8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領導小組、指揮部):為指導各地科學、規範地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關心理危機幹預工作,現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印發給你們,請各地參照執行。
  • 抗疫心理課|官方發布!六大人群緊急心理危機這樣幹預
    忍不住刷新聞,越刷心情越煩躁鬱悶;懷疑自己得病,消毒、洗手、換衣服停不下來……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發展,大眾的恐慌心理也在逐步蔓延,加強緊急心理危機幹預勢在必行1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以下簡稱《指導原則》),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人群分為四級,並給出六大人群心理幹預的重點方向。
  • 東華理工大學在疫情防控形勢下積極建構「三三三」心理育人新模式
    中國教育在線訊  東華理工大學在疫情防控形勢下,積極構建「三三三」心理育人新模式。率先在省內開通疫情心理輔導熱線,參與志願心理援助服務300餘名師生,《疫期心理危機幹預工作指南》、系列專題心理微課等惠及全校16個學院、2萬餘名師生……2020年,新模式的多項舉措多次被學習強國、新華社、江西教育電視臺、江西教育網、江西新聞、江西校園網等媒體報導。
  • 官方發布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 重點面向六類人群
    官方發布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 重點面向六類人群 2020-01-27 19:54:24重點面向六類人群  中新社北京1月27日電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7日發布消息稱,為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傷害,各地應針對不同人群實施分類幹預,及時識別高危人群,積極預防、減緩和儘量控制疫情的心理社會影響。
  • 擴散|天津疫情防控最新要求!
    日前天津市防控指揮部發布關於轉發《關於印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治癒患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的通知》的通知 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新冠肺炎治癒患者心理疏導工作提出最新要求一、要強化責任落實:將新冠肺炎治癒患者心理疏導工作納入轄區和各部門疫情防控整體部署
  • 心理危機幹預專家建議勿過度幹擾傷病員康復
    心理危機幹預小組經過幾天的工作,建議媒體、社會愛心人士等勿過度幹擾傷病員,給他們一個安靜的康復空間。  在溫州一家醫院裡,9歲的哥哥顯得煩躁,而6歲的妹妹卻表現得很鎮定,以稚氣未脫的童聲勸哥哥道:「不要急,我們快點好了,就可以離開這裡,去找媽媽了。」而他們有所不知,他們的媽媽已經在這次事故中遇難了。
  • 如何做好疫情期間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湖南交通職業技術...
    (資料圖)2020年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簡稱 疫情)在全國迅速蔓延,對於經曆本次事件的人們而言,這同時也是一次重大的社會心理事件。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員,師生同樣承受著心理壓力,應當充分認識到心理支持在疫情防控期間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 川普被曝幹預美國病亡統計,全球面臨嚴重心理健康危機|國際疫情...
    全球0800【海外疫情匯總】據新浪實時統計,截至北京時間5月15日7點31分,除中國(包括港澳臺地區)以外,海外新冠肺炎累計確診4437031例,死亡299581例,治癒1826388例。0800【世衛組織:中國以外新冠確診病例達4163925例,死亡289402例】0800【聯合國警告:新冠疫情可能造成嚴重的精神健康危機】世界衛生組織心理衛生和藥物濫用部門負責人凱斯特爾表示,全球多國的調查均證實了新冠疫情加劇了民眾的心理壓力,特別是在疫情嚴重地區。根據調查,心理壓力增加的人群比例在中國為35%、伊朗為60%、美國為45%。
  • 天大心理中心疫期心理援助工作邁上新臺階
    ,已接待來電者28人,均為校外民眾;累計推送114篇疫情期間心理調適的新聞及科普文章,閱讀量達到37750人次;組建了一支一百餘人的疫期心理服務志願者團隊,累計為志願者團隊開展督導126場,共計1194人次參加;邀請國內多名心理熱線幹預專家及危機幹預專家作為師資,共舉辦疫期心理援助專項培訓5場,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心理服務志願者一千七百餘人次參加。
  • 疫情期間,高校師生出現心理問題如何幹預?
    【疫情期間,高校師生出現心理問題如何幹預?】過度關注疫情報導、注意力沒法集中、情緒負面幹擾、不自覺地反覆洗手……你也遇到這些「煩心事」嗎?陸軍軍醫大學教授馮正直教給大家一些心理自助和疏導方法,一起學起來。
  • 潤安傑大腦生物反饋治療儀——抗擊疫情,做好心理防控!
    隔離在家期間,除了看手機、看電視和看電影,毫無娛樂活動的生活,讓大多數人將刷手機、看微博關注疫情新聞當做日常活動之一。而實際上,無論是「雲監工」火神山的建造還是關注一線醫護人員的對湖北的救助,都沒能讓人們躁動的心真正沉靜下來。
  • 【防控妙招】「疫情讓我心慌怎麼辦?」三水心理專家來支招
    恐懼心慌、焦慮不安、總感覺自己有疑似症狀……已連續宅在家裡多日的各地網友,每天刷著微信、微博和新聞關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防控情況,一些民眾從剛開始的不以為然,轉換到現在的「談虎色變」。很多人覺得在家待不住了,但是又不敢出去。 疫情當前,「心理防疫」同樣重要。
  • ...政策解讀⑤|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提升意識科學減壓,享受健康生活
    長城網訊(記者 劉昆鵬 王嵐 見習記者 史葉)為推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全方位、全周期維護人民健康,健康河北領導小組於2020年4月28日印發《健康中國·河北行動(2020-2030年)》,明確在未來10年中,圍繞幹預健康影響因素、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三大核心,實施15項專項行動。
  • 兩會聲音|青島市人大代表高福生:建立相應心理幹預機制,把教師心理...
    青島市人大代表、青島六十五中校長高福生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他建議,針對教師心理健康要建立相應的心理幹預機制,把心理健康納入每年的檢測項目,並為每個教師建立心理健康檔案。社會對教師的期望高,對教師要求處處為人師表,不允許有絲毫失誤,給教師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以及社會的功利化趨向,更多的注重教育的短期效益,缺少對整個生命成長的長期關注,經常使老師陷入兩難的境地。  四是教師的合法權益難以保證。嚴重的擠壓了教師自身的生命空間,缺少對教育的話語權,在不停的變換中承擔多種角色。以及一些偶發事件的幹預給老師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 【健康中國行——各地行】健康龍江行動提檔升級 全面幹預健康影響...
    為充分展示分享各地區、各行各業和廣大人民群眾推進落實健康中國行動的進展和成效,挖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的工作亮點,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與新華網聯合推出「健康中國行動——各地行品牌傳播活動」。近日,新華網與多家媒體共同連線採訪了黑龍江省,探尋這片黑土地上開展的健康行動。
  • 昌邑市育新外國語學校《新冠疫情下的初中生心理疏導探究》第二期...
    2020年的新冠肺炎,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團結一致,共同努力下,抗擊疫情我們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勝利。雖然疫情在我國得到了控制,學生都陸續上課了,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階段,但疫情帶來的心理問題卻不容忽視,尤其是學生群體。經過這次疫情,學生的心理或多或少出現一些情況,比如出現入睡困難,容易驚醒,易發怒,容易與人發生衝突,持續煩躁,不能靜下心來學習等。
  • 上海構造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堡壘」 集預防、篩查、幹預、跟蹤於...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1月2日電 (記者 陳靜)《中國眼健康白皮書》顯示,中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高達53.6%,推進近視防控刻不容緩。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黨委書記錢飈2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該院通過多方探索,構成集預防、篩查、幹預、跟蹤為一體的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堡壘」。
  • 益陽醫專三全育人系列⑥|「疫」路雲陪伴 心理育人有特效
    宣傳普及到位,思政引領有特色為防範學生因對疫情認識不足引發恐慌、茫然等情緒,為防控隔離措施不適應引發焦慮、孤獨情緒,益陽醫專協調學校附屬醫院及臨床醫學系,組織相關學科醫學專家編寫新冠疫情科普宣傳資料及製作疫情科普視頻。
  • 武漢漢陽:多維發力打好「心理牌」
    歲末年初,新冠病毒突襲,全國人民迅速投身到疫情防控阻擊戰之中。武漢市漢陽區的教育人也積極行動起來,勇擔教育責任,為國家分憂、為小家解難。在「停課不停學」的同時,漢陽教育打出「心理牌」,「隔空傳遞愛」,給孩子們搭建心靈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