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溫州7月30日電(記者 李飛雲)「7·23」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導致死亡40人,受傷192人(29日有一危重者救治無效死亡)。心理危機幹預小組經過幾天的工作,建議媒體、社會愛心人士等勿過度幹擾傷病員,給他們一個安靜的康復空間。
在溫州一家醫院裡,9歲的哥哥顯得煩躁,而6歲的妹妹卻表現得很鎮定,以稚氣未脫的童聲勸哥哥道:「不要急,我們快點好了,就可以離開這裡,去找媽媽了。」而他們有所不知,他們的媽媽已經在這次事故中遇難了。
當心理危機幹預工作人員在每天的工作匯報會上表述這個情況時,再也忍不住,流著眼淚跑出會議室。
心理危機專家組的領隊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浙江省心理危機幹預專家組組長趙國秋一邊聽匯總,一邊在6歲妹妹名單旁註上:「很擔心」,並且在布置分配工作任務時再加上一條:「加上對心理疏導人員的督導。」
「7·23」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發生以後,24日,浙江省衛生廳派出的專家組抵達溫州,25日,專家組會同溫州當地精神衛生工作人員共60人重點對十家醫院68人進行心理訪談,進行初步心理幹預。
此後的每天,心理專家工作組工作人員從早上9點到達醫院,進入病房,10點左右,開始進行傷員的心理援助,要求一人一方案,專人負責;中午12點,各組對各自心理援助人員進行匯總,討論重點幹預人群的心理危機幹預處置方案並提出方案。下午2點,開展重點人群的心理危機幹預處置;下午4點各組匯總完成報表,與醫務人員接洽,提出重點幹預人群的處置意見;下午6點,每日工作會議,總結、對疑難病例會商、討論下一步心理危機幹預工作等;晚上9點,專家組會議。
由浙江省衛生廳派出參與的專家組構成人員均為心理學教授、心理精神科主任醫師,博士等,「其次本次心理危機幹預的技術非常規範。」
趙國秋教授說,這次心理危機幹預組所有專家都按照國家技術規程操作,嚴格限制非心理學人員和自稱心理學人員到傷員病房,「自願者很多,甚至有來自美國的志願者,但他們缺乏組織、也缺乏技術規範,更是缺乏心理危機幹預的經驗,也因此出現過好心辦壞事現象。」
經趙國秋教授介紹,這次操作的技術非常規範,有CBT(認知行為療法)、CISM(突法事件管理程序)、EMDR(快速眼動信息再加工技術)、CISD(集體晤談技術)、催眠療法、心理支持療法、神經肌肉逐漸放鬆療法等。
而現在最讓這些專家們感到棘手的是,面對災難中的失去親人的小孩,如上述兩兄妹和伊伊一樣的兒童,「該由什麼人、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告訴他們,失去親人的現實。」趙國秋表示,「我本人極力反對領養,之前有過一案例,至今印象深刻。」
趙國秋回憶說,在桑美颱風中,有個8歲的小姑娘全家八口人,七人遇難,只剩她。半年後回訪,他發現這個小姑娘已經被一教授夫婦收養,並在當地最好學校寄讀,但學校老師告訴趙國秋教授,這小姑娘來此半年,從未見她笑過。
趙教授回憶說,見到小姑娘時,她表情麻木,問她為什麼不開心,她說是因為忘記了媽媽長什麼樣的,「於是再次疏導,用了四十多分鐘,幫她復原當初她們一家的生活場景:每天媽媽要喊她起床時走過來的樣子等等,終於幫她想起媽媽的樣子,她這才哇的一聲哭出來。」因此,趙國秋教授建議,災難中的兒童,最好是讓他們留在熟悉的環境中,由他們熟悉的親屬或親戚撫養,這是對他們最負責的做法。
趙國秋教授還認為,目前,社會對小伊伊的關心可以理解,但是考慮到小孩需要康復的空間,同時家屬也需要一定的空間,再則小伊伊以後成長的可能負面影響,需要媒體報導適當,必要時須作專業性的去除闖入圖象處理等。
接下來專家組表示還要拓展五個領域,至少還需要一周時間。「要設置追蹤制,發現一個幹預一個,出院後還要繼續追蹤,轉移到外地的,則由屬地省級相關機構繼續追蹤,」此外,趙國秋還表示,要拓展工作範圍,「對醫務人員、救援官兵、志願者、傷員家屬、死者家屬,現在還發現,對心理醫生也還需要實施心理督導。」
30日,專家組還對溫州1000多名參與救援的官兵進行集體心理督導、心理評估和幹預,獲得官兵們的認可,這兩天官兵自己也覺得工作量大、緊張度強,迫切需要獲得心理上的幫助。
(責任編輯:UN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