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大的心理問題,就是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與互相不信任……」2月2日,中國科協調宣部、科學技術傳播中心組織多位心理學專家,針對當前疫情心理防控中的熱點問題進行了解答。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溝通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危機幹預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文忠。圖片/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
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主要會造成什麼心理問題?
王文忠(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溝通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危機幹預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這種人傳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大的心理問題就是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與互相不信任。在疫情比較嚴重的地區,還會造成對當地政府部門的不信任。
問:對於這些地區群眾的心理重建,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王文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向民眾普及醫學和衛生常識。生理上的健康,是其他一切的基礎。普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和冠狀病毒的醫學知識,以及衛生防疫手段,讓人人對於自己每天在生活、工作如何應對做到心中有數,這是一切其他工作的起點。
二、伴隨著病毒傳播,往往會引起並加劇各種謠言的傳播。加上一部分地方工作人員的失誤,會被人為地誇大和利用。這是災難發生後的必然現象。災難帶來的大面積疾病流行和心理恐慌,人們天然地會尋求替罪羊,予以懲罰(口頭上精神上也行),從而讓自己獲得某種心理上的安慰。
所以,地方黨政機關,想通過周密安排,解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困難,保障好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安全和家庭生活;同時通過及時發布信息,讓人們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避免因信息不透明和過渡延遲造成的非理性猜測,這對於疫區民眾的心理重建是非常重要的。
三、心理援助專業人員也要積極行動起來。疫區心理援助的核心是:通過網絡等通訊手段,與疫區人民心連心,互相陪伴關照。
▲北京大學副教授、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鍾傑。圖片/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
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出現了哪些心理症狀?如何幫助他們校正?
鍾傑(北京大學副教授、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目前重症患者沒有能力和機會撥打心理熱線接受諮詢,目前主要矛盾是救命問題。輕症患者一般由醫務工作者負責心理幹預,主要是焦慮恐懼和抑鬱。病人家屬也存在焦慮、恐懼(多數家屬被隔離觀察中)、煩躁,部分人有憤怒情緒,但大多數情緒可控。
問:隨著疫情發展,很多公眾都表現出焦慮、擔憂甚至恐慌的情緒,是否是正常心理反應?
鍾傑:是正常反應。與2003年「非典」疫情時一樣,疫情蔓延的第一周非常關鍵,主要是擔心、恐懼,會焦躁不安地通過各種渠道查詢信息。第一周過後,這種焦慮恐慌一般都會開始緩解。
問:公眾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
鍾傑:疫情期間,少數過去就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會因此加劇病情,可能出現比較嚴重的焦慮、興奮性過度或睡眠問題(如失眠、早醒、噩夢等)。如果因煩躁與親朋出現嚴重衝突,嚴重幹擾到正常的人際交流,生活痛苦感增強。這時就需要尋求精神科和其他心理健康服務專業人員的幫助。
問:除尋求專業人員幫助下,公眾如何自我調節?
鍾傑:提三點建議,一是重新評價目前的生活狀態。面臨居家隔離的生活,可考慮如何有效利用這段特殊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思考,做一些以前想做但沒時間做的事。
二、增加與家人交流,促進親情質量,讓疫情結束後親人關係更加和諧。
三、從事一些利他行為,有利於身邊人和社會的行為。研究表明,多做利他行為的人,心理更健康、痛苦感更少,即「餘香效應」,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上遊新聞記者 李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