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l 居家隔離易現的16個心理反應、6個問題和6種解決方法

2021-01-15 騰訊網

居家隔離的家庭成員容易出現哪16個心理反應呢?以及由此會帶來哪6種問題?又有哪些解決辦法呢?我們請專家來談一談。

一、隔離在家,容易出現的16種心理反應

1、失眠。

疫情期間,我們會隨時關注疫情的各種信息,所以會緊張、焦慮、心煩。就算以前沒有睡不好的這種情況,但在疫情期間,人的情緒起伏比較大,所以就會失眠。

2、情緒起伏大。

我們會因為疫情的好消息而覺得特別高興,如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成;也會因為壞消息感到失落,如不斷上升的確診人數、救助物資不到位等,所以情緒起伏也會非常大。

3、莫名的想哭。

大年三十的晚上,一邊看著熱鬧的春晚,一邊刷著手機,尤其是看到全國各地的軍醫大夫,乘直升機去支援武漢這樣的一些照片,還看到武漢的這些醫護人員看上去得非常簡單的年夜飯,這些點點滴滴都會讓人想哭。

4、感到恐懼。

現在至少新聞上還沒有正式的告訴我們說,有特效治療的藥物出現,全要靠自己的免疫力。所以我們就會設想各種的可能性,甚至,看到很多病人過世的報導會聯想到自己,恐懼感就產生了。

5、易怒。

當我們看到有一些人發國難財,故意抬高一些救災物品的價格,就會非常的憤怒,是很正常的。

6、強迫行為。

強迫行為,就是一些你自己明明不想這樣,但是又控制不了,就這麼去做了,做完了之後心裡更加的煩躁。

想把手機放下,可是還是睡不著,就打開再看群裡的各種信息。明知道這些行為不能再這樣持續下去了,但是自己控制不了,可是這麼做了之後,就越發的自責,越發的慌亂。

7、興趣喪失

開始被隔離在家,還打打遊戲什麼的,現在好像覺得這個遊戲也沒意思了,以前挺喜歡唱歌的,現在也不感興趣了,就是會出現一種好像馬上要抑鬱了,感覺到各種興趣都在喪失,在降低。

8、注意力無法集中

剛開始聽說隔離這麼多天,在家心裡挺高興的,覺得好多沒看的書終於可以看了,以前攢了很多的片子終於可以看了,但是發現自己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什麼也幹不下去。

9、擔心和焦慮

擔心自己的家裡的老人、孩子不戴口罩,或者說出門去超市買了個東西回來,覺得心裡特別的擔心他會不會染上病毒?會產生過多的擔心和焦慮。

10、對信息過載的煩躁

有的小夥伴已經覺得我要關閉朋友圈了,看見群裡發什麼都煩,看見親人朋友給他發什麼都煩,看見任何消息都會覺得非常非常的煩。

11、對周遭世界的不信任感

我們的社區運營人員給大家轉發一些疫情相關的官方的一些消息,來自央視新聞、人民網、丁香醫生,等等,就會有小夥伴說這消息是真的假的,其實就是他對周遭的世界都開始產生不信任。

12、幻滅感

這兩天不止一次地聽到周圍有小夥伴說這個春節實在是太魔幻了,那麼魔幻這其中就是有一種幻滅感,就是確確實實是不知道。這個疫情到底什麼時候能結束?覺得心裏面有點絕望對吧?

那麼這些心理症狀我們大家,可以對照自己對照一下家人,看一看這些問題是否你也同樣存在。而除了這12個心理反應,還有部分居民會出現更為嚴重的4種心理反應:

1、持續不斷的感到悲傷

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全國各地都開始嚴查從湖北來的人員。所以湖北和武漢地區的小夥伴心裏面是有很深的創傷的,甚至覺得被地域歧視了。

2、加倍的無助感

到目前為止,我們每天看到的疫情的數據,還是武漢地區在不斷地增長。所以如果說我們全國各地隔離封閉在家的小夥伴,心理上是很無助的。

3、心理退行

執著於「我的問題馬上要給我解決」,好像退化到像小孩子一樣,我的襪子踩髒了,你必須要把新襪子給我,必須要給我洗乾淨,只有小孩子才會這樣。

4、嚴重的恐慌

由於疫情信息不斷的更新,一些朋友還會出現生活不能夠正常的進行,極度的恐慌。

需要強調的是,從心理學上來說,這些都不是症狀,只是一種面對災難時間的正常心理反應,你也沒有心理問題,因為它是暫時的,只是反應而已,我們每個人都有這些反應。

二、面對16種心理反應,家庭關係會出現6種問題

1、家庭成員之間的恐慌會互相傳染。

比方說一大早起來,有一個人突然大叫:天吶!昨天晚上這個數字漲了這麼多呀!這可怎麼辦?疫情看著更嚴重了。然後家裡其他人馬上打開手機說,這怎麼辦呢?這樣下去這樣不行。

2、由於過度焦慮而出現的大量矛盾。

如戴不戴口罩的爭執,洗不洗手洗幾遍的爭執,要不要出門溜達的爭執等。

3、人際距離過近而引發的持續不斷的緊張感。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人際交往的關係是這樣的:

親密距離:15cm-44cm。(只限於戀人和夫妻)

熟人距離:46cm-122cm。

社交距離:120cm-370cm。

公眾距離:370cm-760cm。

有一個經典的比喻很恰當:人就像刺蝟,離得遠覺得冷,離得近覺得扎,過近的距離是會引發焦慮的。

孤獨和獨處是不好的,但能給人帶來慰藉。

每個成年人都是這樣,我們一方面需要親近感,另一方面也需要距離感,我們需要一定的歸屬感安全感,希望得到別人的希望支持和愛,又想獨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間,這兩種需求看起來是截然相反的,但這兩種需求其實是貫穿我們一生的。

當我們是嬰兒的時候,我們完全依賴於父母。2歲左右我們開始嘗試跟父母分開,但又不敢離父母太遠。到了青春期,我們非常想離開父母,所以就出現了叛逆期。當我們成年之後,我們就離開了父母和家庭,一個人踏上人生的旅程,所以我們需要跟另外一個人建立親密關係。所以當我們長成成年人之後,我們的需要是多層次的,是不斷變化的。

在疫情階段,我們的人際距離變得沒有變化了,不多元了,我們天天都跟家裡人待著,時間長了我們就會焦慮,因為獨處的空間被剝奪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理其實都是在親密關係和在獨處的時間裡慢慢完整的。

4、舊有矛盾的爆發

原本就存在的一些矛盾,由於被隔離在家,這個矛盾就被放大了。如婆媳關係、夫妻爭執、教育理念等。家庭成員之間從來做不到好好傾聽,溝通不到位,憋在家裡之後就會更容易吵架。

5、內疚的情緒

家中責任越大的人,內疚的情緒越重。其實內疚感是特別無力的感覺,越是內疚就越做不好任何事。內疚感是心理能量層級中,內疚感是最低的能量狀態。

6、老年人特別容易產生內疚和恐慌

相信大家在新聞裡都可以知道,感染這次肺炎的大多數是老年人,所以有些老人就會特別擔心自己給家人添麻煩,與此同時也會產生「萬一自己染病,家人會不會不管我?」的恐慌。所以老年人的內疚和恐慌是更多的。

三、改善家庭成員關係的6種方法

1、要更理解家人的情緒。

人在經歷一些自然災害時,會有的一些心理創傷應激反應,是相對比較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但是在疫情的當下我們每個人都要了解一些,就能夠更加的理解自己,也能夠更加的理解家裡人。

心理創傷應激反應:

否認。

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呢?其實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因為太害怕,所以否認危險的存在。

憤怒。

「倖存者內疚」引發憤怒。其實我們每個人至少目前為止,都是此次疫情的「倖存者」,這是看到一些如混亂的管理、救災物資的去向、國難財等等,此時我們產生的憤怒便是由「倖存者內疚」引發出的。

討價還價。

面對疫情,我們突然覺得似乎什麼都做不了,便會出現一些不切實際的祈禱和交換,如用xxx來換我的家人不得病等等。

抑鬱與哀傷。

因為鋪天蓋地的疫情消息而產生的不自信、不信任、恐懼、悲傷等,會逐漸進入一個瀕臨抑鬱的狀態,但是也有一些小夥伴他的心裡自愈能力較強,所以他的抑鬱和哀傷的階段會比較短。

接受。

接受了疫情、接受了居家隔離、接受了目前災害正在發生,我們正在全力的救助和解決,這一切真的正在發生,我現在全然的接受它。

重建。

最後一個階段,我們開始重建自己的生活,重建自己的心理秩序。包括家園的重建、自己健康的重建、家庭關係的重建等等。

在災害事件當中,對於心理創傷應激反應是有易感人群的,就是女人和老人。他們的經濟來源比較少,社會資源比較少,對應急事件的情緒處理能力差,在家中承擔照料者的角色,或原本就有心理障礙。所以,疫情期間,多多地給他們一些理解和體諒吧

2、從自己做起。

讓生活正常和有序起來,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不要把注意力全放在疫情上,生活還是要繼續的。

3、尊重家人的情緒。

不要強迫家裡人和你一樣正常有序,不必保持家庭成員的一致性,不要在這個時候做家庭的監工和警察,尊重接受每個家人的情緒反應。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就可以改變家人了。

4、設立家庭共同時刻

隔離期間,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段,設立一個家人可以一起參與的運動遊戲,或者一起做家務、談心等等

5、幫助家人重拾生活

幫助每個家庭成員找回生活的樂趣和目標,前提是他想,千萬不要冷嘲熱諷。比如說家人要現在開始減肥,或者現在起每天做100個伏地挺身在家裡。他自己想這麼做,你不要去嘲笑和奚落他,並且幫助他、鼓勵他去完成。

6、睡前聊天

一定要注意是睡前,睡前是特別重要的一段時間,在睡前關心一下每個人今天的感受,今天你覺得怎麼樣?今天吃飯怎麼樣?身體狀況怎麼樣?今天是不是看了很多疫情的消息?心裡難不難受,關注家人的感受,好好跟家人說晚安。

四、部分典型問題的處理方法

1、疫情這個突如其來的意外改變了原有的生活節奏和秩序,如何處理好自己應對它的情緒?

A:首先你接納你的情緒。現在由於疫情的發生,你的生活節奏和秩序都被改變了,這是正常的。接納你所有的這些情緒,然後逐步的恢復秩序,先從吃該睡睡開始做起。

2、家人在微信群裡看到一些未經證實的謠言容易焦慮,而且還傳播焦慮,多次勸說無果。直到官方闢謠,他們才會認為那是謠言。勸說家人不信謠不傳謠有什麼好的方法?

A:和父母談談感受,問他們原因,並認同父母的感受,他們的恐慌就會降低一大半。也可以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比如我我的父母把這個轉發給我,或者我看到他們特別關注這樣的消息,我就會告訴他說,不要轉,千萬別轉,轉發後你的微信號就被封號了,他們一聽嚇住了立刻就不會轉了。

3、家人外出賣菜或去超市時不願意戴口罩,在這個非常的時期,我提醒他們戴口罩,反而會引發他們的反感,從而產生矛盾,這時該怎麼處理?

A:其實這是一種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盲目自大,自我合理化,會覺得「沒事兒,我又沒有接觸武漢來的人。」對此,首先要理解他。其次,對他做好科普。

4、有些親戚朋友不重視疫情,仍然到處串門。對於是否拒絕心裡特別矛盾。這種矛盾心理該如何處理?

A:首先,不要太愛面子,直接拒絕,命比面子更重要。其次,理性的幫他分析,傾聽他的恐懼,也可以讓他睡前的聽聽音樂或者是聽一聽我們免費的音樂療愈心理課程。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6個冷門但實用的pandas知識點
    作為開展數據分析的利器,蘊含了與數據處理相關的豐富多樣的API,使得我們可以靈活方便地對數據進行各種加工,但很多中的實用方法其實很多人都不熟悉,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6個不太為人們所熟知的實用小技巧。
  • 讓大腦保持年輕的6個方法
    大腦不健康不僅影響工作效率,而且會導致心理問題或其他身體疾病。下面將介紹保持大腦年輕的幾個有效方法。1、適當鍛鍊——讓大腦動起來專家指出,運動可以防止某些類型的智力衰退,甚至可以幫助恢復記憶。有氧運動促進了大腦內毛細血管的生長,為大腦提供健康所需求的更多氧氣,毫無疑問,健身使你更加聰明。同樣,運動可以避免心臟病、肥胖、糖尿病及其它隨著衰老而容易引起大腦疾病的因素。
  • 心理專家:居家隔離可做一些有意義的思考,增加親人間感情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大的心理問題,就是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與互相不信任……」2月2日,中國科協調宣部、科學技術傳播中心組織多位心理學專家,針對當前疫情心理防控中的熱點問題進行了解答。所以,地方黨政機關,想通過周密安排,解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困難,保障好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安全和家庭生活;同時通過及時發布信息,讓人們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避免因信息不透明和過渡延遲造成的非理性猜測,這對於疫區民眾的心理重建是非常重要的。三、心理援助專業人員也要積極行動起來。疫區心理援助的核心是:通過網絡等通訊手段,與疫區人民心連心,互相陪伴關照。
  • 回龍觀楊甫德:像健身一樣健心,調節情緒的6個方法,提高免疫力
    另外還有一種叫應激易感人格,即應激出現之後,很容易出現問題的人。那麼這兩大類人格特徵都是什麼呢?應激耐受人格,主要包括4種類型。第一種是叫堅毅型的人格特徵,他的人格特徵是非常堅定的,非常執著的,非常有韌性的,所以他能夠忍受當前的應激,甚至於比較長時間的面對它,沒有問題。
  • COVID居家隔離期間如何收集定性研究數據
    新型冠狀肺炎在全球的大流行不只造成生命的消逝,居家隔離對科學研究也形成非常巨大的挑戰,尤其是需要接觸溝通搜集結果的定性研究,在這個要求社交安全距離的時刻格外難進行。以下有些建議可以在隔離期間專心進行的:研究人員可以專心整理數據與結果以利撰寫論文草稿準備發表、檢視研究是否涉及敏感的道德規範問題、趁此機會將研究申請專利、學生可以冷靜思考未來的求職方向等等。趁此機會好好檢視一番,不僅為未來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礎,也可以將過去的成果收割、作期刊發表。
  • 螢石居家隔離人員防疫解決方案 開創「人機聯防」新模式
    當前,疫情防控進入關鍵階段,各地正積極落實疑似人員的集中隔離政策。除了人力以外,科技也在積極參與這場疫情防控戰,螢石推出居家隔離人員防疫解決方案,開創"人機聯防"新模式,用"智慧"助力疫情防護。居家隔離點需要工作人員實時看護,螢石居家隔離人員防疫解決方案為社區提供了全面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工具,檢測到隔離區域有人員活動時,攝像機將自動抓拍圖片,並把信息及時推送到手機 APP 和電腦端。
  • 成都心理諮詢中心:什麼孩子該看心理醫生,10種兒童常見心理問題
    以下10種孩子可能出現的行為就屬於心理問題,家長要注意咯:   爸爸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又健康,孩子的身體健康是家長們十分關心的,但家長們是否關心過孩子的心理健康?
  • 解三角形問題的6種突破方法,收藏起來
    解三角形應用問題其實就是把自然語言轉化成數學幾何語言,利用正餘弦定理解三角形相關性質解題,難度不大,首先要克服的是轉化文字的耐心和能力,如果你一看這麼長一段的題目,就看不下去,那麼你就已經掉入出題人的陷阱了
  • 7個原因造成嬰兒白天入睡難、小睡短、易清醒,6個方法改善問題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天亮得越來越早了,可起得比雞還早是睡渣寶寶們,6點半、6點、5點甚至4點!孩子們,你們這過的是澳大利亞時間呀!(春夏寶寶越醒越早?嬰兒早醒怎麼辦?這7個辦法總有一個適合你)可早起不說,有的寶寶白天的小睡也越來越麻煩了,小睡短、入睡難、易驚醒……我的文章評論區裡最近真的是「哀嚎一片」。
  • 6種憤怒情緒的類型和心理處方
    心理學家將憤怒分成6種類型,並提供了破解之法。耐心地讀完下面這些文字,管理憤怒便不是一個難題。01憤怒類型:爆發型「如果你再把髒襪子亂扔在地板上,我就搬出去住!」也許把你逼到爆發的邊緣並不容易,但當這一刻真的來臨時,便會地動山搖,身邊人都想逃離。
  • 最小的6個月
    12日0至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15例,其中本土病例107例(河北90例,黑龍江16例,山西1例)。河北省新增90例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石家莊市報告84例。
  • 大連通報14+7居家隔離管控的起算標準和截止時間計算方法
    會上大連市民政局局長湯易對14+7居家隔離管控的起算標準和截止時間進行說明和通報。大連市民政局局長 湯易:居家隔離起始時間應從進入居家隔離狀態,即從落實人不出戶管控之日算起,實施14+7的管控措施。其間要做四次核酸檢測,即第一、第七、第十三、第二十天,核酸陰性才能解除居家隔離,在這裡要特意指出的是,本次疫情傳播力強、速度快,居家隔離人員一定要嚴格執行居家隔離工作細則等有關規定,科學規範落實居家隔離各項要求,做到科學居家人不出戶,如在居隔離期內人員擅自外出的,一經發現,該戶所有居家隔離人員將被送至隔離酒店實施集中隔離,並重新計算14+7的隔離時間,集中隔離產生的費用自理,同時該戶所在單元的全體住戶都將因為可能感染病毒而全部居家隔離
  • 6個實用方法有效緩解老年痴呆
    因此,老年人平時最好定期前往醫院做身體檢查,一旦發現有什麼問題,才能及早治療,以免耽誤病情,將小病拖延成大病。2、合理膳食,三餐規律多吃些有益於智力的食物。我們知道如果微量元素與礦物質攝取不夠,對人的腦力會有影響,所以多吃些有益於大腦的食物,比如魚就是不錯的選擇,定時去醫院檢查,在醫生囑咐下適當補充些維生素。
  • 心理學者:自我隔離期間需要關注身體和大腦負荷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社會與認知心理學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安娜∙尤蘇波娃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說,處於自我隔離狀態時,需要特別關注身體和大腦的負荷,否則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疲勞和睡眠問題。
  • 抗疫心理課|官方發布!六大人群緊急心理危機這樣幹預
    第四級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的疫區相關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眾。針對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機幹預要點如下:一、確診患者(一)隔離治療初期。心態:麻木、否認、憤怒、恐懼、焦慮、抑鬱、失望、抱怨、失眠或攻擊等。
  • 對比6種電流測量方法的優缺點
    打開APP 對比6種電流測量方法的優缺點 佚名 發表於 2016-05-20 11:29:06 除了簡單易用和線性度好的特點,檢流電阻的性價比也很好,溫度係數(TCR)穩定,可以達到100 ppm/℃以下或0.01%/℃,不會受潛在的雪崩倍增或熱失控的影響。還有,低阻(小於1mΩ)的金屬合金檢流電阻的抗浪湧能力非常好,在出現短路和過流情況時,能實現可靠的保護。
  • SABER仿真中6種常犯錯誤的解決
    但對於新手來說,在Saber軟體的使用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阻礙設計與學習。在本文中,小編特意為大家總結了一些在saber仿真中常見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8/386534.htm1、設置元件屬性時誤加單位。這當然會導致Saber出現錯誤。此問題經常出現在初學者身上。
  • 新隔離點6小時建成,老隔離點63天不間斷服務!普陀這裡既有「速度...
    「四」是四個機制,包括隔離酒店儲備機制、隔離酒店快速啟用機制、隔離人員管理機制、物資保障協同機制,逐步完善確保區內集中隔離工作能夠平穩有序。從接手到入住第一批客人,長風三號隔離點僅僅用了6個小時。作為首個境外回國人士的隔離點,3月17日上午緊急接到組建任務的長風新村街道主任單函俊有些「頭大」,「當時酒店甚至還有客人沒有清退完畢。」
  • 大學生居家戰「疫」的心理調適與自我修養
    長期處於居家學習生活的大學生不僅要完成正常課業任務,同時也面臨著網絡學習、課業壓力、就業壓力以及和家人相處等問題,諸多矛盾積累必然會加劇其焦慮或抑鬱情緒,戰「疫」期的心理調適成為這屆大學生的一堂「人生必修課」。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比如你漸漸的會覺得他是世界上聲音最動聽的人是你見過最帥的人甚至還會假設他的道德水平也比較高暈輪效應的本質是一種認知偏差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所以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其實是你的心理人們在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時常常更關注人格的或態度等內在的特質而忽視了情景因素你一般是如何看待你們班上的學霸和學神的大家在談論到這些人士一般更加關注的是他們的智商和能力卻忽視了他們的努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