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襲,民眾應對心理壓力的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其中,青少年學生群體更面臨開課不開學的挑戰,他們應該如何應對?這是學校和廣大家長們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當代中小學生大多未曾經歷過17年前的「非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造成的大範圍社會群體隔離,是他們人生經歷中首次遇到的嚴重危機。
疫情來勢洶洶,孩子們不能像往年一樣舉家團聚過春節,不能去親戚家串門。臨近開學,卻不能去學校、不能和小夥伴一起玩樂,孩子們自然會很好奇,外部世界發生了什麼?而當他們看到醫護人員穿戴上與平時完全不一樣的防護服,看到人們出行全部以口罩蒙面,他們也不禁會產生緊張和焦慮,小小的病毒真的這麼厲害嗎?
我們處在網際網路時代,各種渠道的消息傳播迅速。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們應對這場「抗疫戰役」呢?
為此,未來網聯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青少年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開展【抗疫-青少年心理疏導】欄目,邀請我國心理衛生學、青少年心理學、教育學界、醫學和社會學等學科專家,共同關注疫情期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緩解抗疫焦慮,平穩度過開課不開學的心理壓力期。
全國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數據分析中心副主任吳瑞林(受訪者供圖)
未來網北京2月10日電(記者 謝青 通訊員 陳虹)隔離(英文釋義Isolation)是一種極端特殊環境,比如,南極科考、航天任務(典型空間站要執行180天任務)、潛艇、遠洋石油鑽井平臺等,心理學家觀察到,情緒是隔離環境中最易產生的心理問題。
針對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造成的居家隔離情形,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青少年心理衛生健康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數據分析中心副主任吳瑞林,解讀了居家隔離的特徵、居家隔離情境下的親子關係特徵、以及居家隔離時期如何為青少年設置家庭學習課程表。吳瑞林表示,突發疫情環境下的隔離期或可成為孩子的特殊成長期。
居家隔離是一種特殊環境
人類從很早開始就適應了群居的生活,跟他人保持接觸和聯繫,不論是面對面的、還是屏對屏的,已經成為了人類生活的一部分。疫情爆發以來,家長和孩子們都被要求在家中自我隔離,不能約見同學、拜會老師,也沒辦法去看電影、聚會,甚至超市都不建議去,這將「我」與其他人物理隔離起來。
據吳瑞林介紹,隔離作為一種極端特殊環境,在心理學上也被關注和研究。最為典型的隔離環境包括南極科考、航天任務(典型的空間站要執行180天任務)、潛艇、遠洋石油鑽井平臺等。在這些環境中,心理學家已經觀察到情緒是隔離環境中最易產生的心理問題,而且有可能進一步影響到認知能力、風險決策、心理疲勞、心理健康、人際關係。
比如最早在南極科考任務中產生的「四分之三」現象,就是當科考任務執行(隔離期)經過半程以後,隊員更多報告了心理疲勞和負面情緒,但到任務執行完四分之三之後,這種負面情緒明顯減少。
然而,進一步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四分之三」現象並不總是出現,它的關鍵在於任務執行者(被隔離人員)是否對環境和日常工作感到厭倦。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如果遇到節日慶祝、某人生日、或者來自祖國的好消息,都可有效緩解「四分之三」時的厭倦感。
「但這次抗擊疫情的隔離與上述特殊環境有所不同,就是隔離時長現在還無法準確估計。」對此吳瑞林認為,這種情形會讓孩子和家長們感受到更多的無力單調和無望焦慮。
特殊環境下的親子關係處理
吳瑞林提到,居家隔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空間上的受限」。「雖然大家的居住條件都已改善,家裡空間也比較大。但相對於在學校的活動空間和室外的活動空間,還是明顯減少。特別是長時間在有限的幾個人之間交流,會凸顯空間狹小這一問題。」
居家隔離,對大家來說是非常難得的親子時光。吳瑞林建議,一天之中最好讓孩子既有獨立的空間和時間,也有與家長共處分享的時間。家長要放下手機和電腦,對年齡小的孩子多做遊戲,確保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對年齡大的孩子,不妨討論討論抗「疫」進展、生老病死、人類歷史等較為深刻的話題,使突發疫情成為孩子的特殊成長期。
此外,學校已通知延遲開學,課外班也取消了現場教學環節,網上學習成為下一階段中小學生的主要修課形式。必須要明確,網上學習跟課堂學習一樣,都是學習,只是形式不同,家長和孩子都要重視起來。
吳瑞林建議,一是要制定完整的課程表,合理安排一天的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二是要有足夠的作業和練習,保證學習效果;三是要鼓勵孩子使用各類app、網上答疑,及時解決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四是對照課程表嚴格執行非常重要,有必要的話要做每日完成標記;五是學習時要保持安靜,不要叨嘮、打擾孩子;六是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不妨陪他們一起在家裡舉行周一的升旗儀式,課間陪他們一起做廣播體操;七是極端環境下的研究還發現,節律與情緒等心理要素有密切關係,有規律的作息,特別是按時上床睡覺和按時起床,是一天好心情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