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已取得階段性成效,進入「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為重點的新階段。圍繞公眾關注的熱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慧教授、鄧曉蓓副教授用通俗的語言回答了20個問題,希望為公眾答疑解惑,普及科學知識。
一起看看這20個問答,
其中有你的疑惑麼?
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響應有什麼差別?
根據《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劃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I級響應的應急處置工作由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統一指揮,Ⅱ級響應由省指揮部統一部署,Ⅲ級響應由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負責統籌,Ⅳ級響應由縣級人民政府統籌管理。
今年1月底,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全國31個省份相繼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目前各省份根據疫情情況,分別下調疫情應急響應等級,表明疫情的危害程度、涉及範圍已經減小,應對疫情的統籌級別隨之下行。省級政府可實行對本行政區更多事項的決定權,推動當地逐步進行復工復產。
2. 如何看待此次疫情從「流行」發展成「大流行」?
世衛組織宣布此次疫情為大流行的主要依據,是新型冠狀病毒已經在世衛組織劃分的另一個全球區域內至少一個國家造成持續的社區級疫情暴發。被評估為全球大流行,表明此次疫情的擴散廣度、爆發強度都達到極高水平,需要舉全球之力才能進行高效防治。
3. 境外輸入對國內防控局面有何影響?
在目前積極防控、保持警惕的前提下,國內疫情應該不會出現第二波高峰。現階段聯防聯控的重點是境外輸入者。境外人員入關時,對其積極篩查診斷;人員入境後,在固定的醫院、賓館等場所進行14天隔離;感染者出現症狀後,積極就診。三道防線應該能有效防範輸入病例,避免再次流行。
4. 無症狀感染者是確診患者嗎?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第七版診療方案,疑似和確診病例需要具備臨床表現。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是指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但沒有發病。因此,無症狀感染者不被界定為確診患者。如果無症狀感染者在隔離期間出現了症狀,要將其作為確診病例報告並公布。由於無症狀感染者攜帶病毒,很可能成為傳染源感染他人,造成疫情傳播,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5. 「復陽」患者是否有傳染性?
「復陽」患者絕大部分是沒有症狀的,儘管檢測呈陽性,但實際上已經康復,沒有任何呼吸道和發熱表現。從這個角度來說,公眾對「復陽」患者沒必要感到恐慌。
這類患者需要重新隔離或入院,再根據情況進行觀察,包括複查一些化驗指標:血常規、核酸、CT影像等。隔離14天後,如果病毒核酸檢測呈陰性,即可出院。
6. 哪些場合可以摘下口罩,而不會有感染風險?
在我國疫情低流行地區,理論上說,環境中基本上沒有病毒,可以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公眾在居家、戶外,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的情況下,可以不戴口罩;在醫療機構、人員密集場所和室內密閉空間中,建議戴口罩。
新冠肺炎的傳染性,在症狀前期的「潛伏期末」和「臨床症狀前期」最高。健康人在封閉環境中,如家裡、電梯和公交工具裡,如果接觸到未就診的無症狀感染者或新冠肺炎病人,容易被感染,因此建議在封閉環境中戴口罩。
7. 吃什麼能增強人體免疫力?
人體免疫系統要正常發揮作用,需攝入足量且比例恰當的營養素。提高免疫力並不需要昂貴的食材,可以從以下四點出發:食物多樣,穀類為主;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保證飲水充足。
8. 回顧歷史,人類如何才能戰勝傳染病?
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回顧世界上發生的重大傳染病事件,從鼠疫、霍亂到「非典」(SARS)、伊波拉病毒,再到新冠肺炎,可以看出,人類歷史包含著一部人與傳染病鬥爭史。人類戰勝傳染病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徹底消滅病毒,二是通過疫苗或藥物長期控制它。到目前為止,唯一被消滅的只有天花病毒。
9. 傳染病的防控措施主要有哪些?
傳染病的流行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個要素,所以傳染病的防控措施主要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只要限制了其中一個要素,傳染病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對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的早隔離,是控制傳染源、防止疫情擴散的重要措施。
10. 有外國專家提出群體免疫策略,是什麼意思?
群體免疫是指人群或動物群體因接種疫苗或者普遍感染病毒後痊癒獲得免疫力,那些在個體之間傳播的傳染病的感染鏈就會中斷,使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不會被傳染。由於疫苗研發所需時間較長,此次疫情還不能通過疫苗來實現群體免疫。
如果採用自然感染方式,那麼當60%—70%的人具有新冠病毒特異性免疫力後,才能用群體免疫來控制它的流行。這種群體免疫策略不僅是科學問題,還可能涉及人性和倫理問題,存在巨大隱患。
11. 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為什麼會出現反覆?
核酸檢測結果的不穩定有多種原因,如試劑盒的穩定性、採樣部位以及咽拭子、保存試管、保存液等採樣工具的質量問題。採完運送,需要將樣本保存在零下20攝氏度環境中,這是影響檢測結果的另一個因素。實驗室操作的質控問題,也會影響到核酸檢測結果。
12. 病毒入侵人體後,免疫系統會有哪些反應?
人體免疫系統中,黏膜系統是第一道防線。如果病毒進入鼻腔,免疫細胞就會通過識別病毒發出警報,釋放免疫因子,從而刺激鼻黏膜的神經末梢,引起打噴嚏,將入侵病毒排出。未被排出的病毒將挑戰第二道屏障,即人的先天免疫系統。大量吞噬細胞會入侵病毒,並把病毒的一些特異性信息傳遞給第三道屏障,即人的獲得性免疫系統。獲得性免疫好比一支精準部隊,由B細胞和T細胞組成。B細胞能產生大量特異性抗體,包裹並清除病毒;T細胞則清除感染受損的細胞。
13. 新冠病毒為什麼會快速傳播?
如果把人體細胞比作一間房屋,把新冠病毒比作強盜,那麼人體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蛋白受體就是這間房屋的門把手。新冠病毒表面的S蛋白與ACE2結合,就能打開門,闖入人體細胞,進行大量擴增,造成器官和機體損傷。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S蛋白與ACE2的親和力是SARS病毒的10—20倍,所以傳染能力很強。統計分析發現,平均1個新冠病毒感染者可傳染3.77個人。這個數值高於SARS和普通的季節性流感。
14. 新冠病毒除了攻擊肺組織,還攻擊人體哪些組織?
新冠病毒通過ACE2進入細胞,因此高表達ACE2又容易進入的肺組織成為這種病毒的主要入侵對象。除了肺部,ACE2還在血管內皮細胞、心臟、腎臟、肝臟、消化道等器官高表達,這些器官都可能是新冠病毒與免疫細胞的戰場。病毒如攻擊消化道,就會出現噁心、腹瀉症狀。鼻腔、口腔、眼睛黏膜也有ACE2表達,所以戴口罩、勤洗手、不用手揉眼睛是非常重要的個人防護方法。
15. 什麼是新冠肺炎的「炎症風暴」?
「炎症風暴」即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也叫「細胞因子風暴」,是由感染、藥物或某些疾病引起的免疫系統過度激活,可以導致各個器官功能衰竭,最終威脅生命。
新冠病毒進入人體後,隨著病情進展,機體免疫細胞可能過度活化,產生大量炎症因子,通過正反饋調控機制形成「炎症風暴」。這是一把雙刃劍,過度免疫反應在清除病毒的同時,也損害正常細胞。它可能會嚴重損傷肺的換氣功能,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也會誘發急性心肌損傷、心率失常、急性腎損傷等併發症,進而促進循環休克、血管滲漏、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和多器官衰竭,可導致死亡。可見免疫治療是對抗病毒的關鍵,抗炎和抗病毒同樣重要。
16. 新冠病毒活性與氣溫有什麼關係?
天氣炎熱後,新冠病毒在外界存活的時間會降低,病毒在附著物上可較快地自行代謝以致消亡。然而溫度升高並不是影響疫情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今年,很多熱帶國家出現了新冠肺炎疫情,說明炎熱的天氣並不能讓疫情自發消失。
17. 開發抗病毒藥物的科學原理是什麼?
病毒是一種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以複製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微生物。簡而言之,病毒的生命歷程分為進入宿主細胞、自我複製、離開宿主細胞等三個步驟。如能阻止其中任何一個步驟發生,就會干擾病毒的瘋狂繁殖和傳播。
根據這一思路,人類已開發出幾十種抗病毒藥物。如愛滋病藥物恩夫韋地,能夠阻止愛滋病毒進入人體細胞。又如流感藥物奧司他韋,能影響流感病毒離開細胞。有些藥物只能用於某種病毒,有些則具備一定程度的廣譜性。
18. 開發新冠肺炎疫苗的科學原理是什麼?
疫苗是特殊處理過的病毒,保留了病原的抗原特性,可以刺激機體發生免疫反應,產生保護性抗體。正在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有5種:滅活疫苗、減毒疫苗、核酸疫苗、載體疫苗和重組蛋白疫苗。中國科學家研發的重組新冠疫苗以腺病毒為載體,把新冠病毒S蛋白基因轉到腺病毒裡,做出重組疫苗。美國科學家研發的「mRNA-1273」是一種核酸疫苗,通過新冠病毒基因誘導人體內的蛋白質產生保護性抗體。
疫苗研發是一項耗時長、風險高、投入高的工作,需經歷候選疫苗設計、樣品製備、動物免疫反應測試和動物保護性測試、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建立、毒理研究等臨床前研究步驟;再進行臨床申報,開展三期臨床試驗,完成後才有望獲準上市。
根據不同的病毒種類和技術路徑,時間耗費數年甚至更長。緊急疫情情況下,可以按照有關法律進行應急審評審批,但所需步驟並不能減少。樂觀估計,新冠病毒疫苗有望在12至18個月內問世。
19. 在患者康複方面,中醫藥能發揮什麼作用?
康復期治療是中醫一大特色。經過前段時間救治工作,7萬多名新冠肺炎患者已進入康復期。許多康復期患者還有一些症狀,如乏力、納差、厭食、心慌、氣短、失眠、抑鬱,可以通過中醫辨證論治、中藥治療和中醫特色技術進行幹預。這方面,中醫藥積累了幾千年的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方藥、技術,廣為應用。
20. 疫情期間學到了很多知識,「抗疫科普」對全民健康有什麼意義?
進行全民健康教育是疾病預防與控制的首要措施。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作為全面健康和疾病防控的重要學科,追求的終極目標也是全民健康。可見,進行全民健康教育與公共衛生學科建設相輔相成,事關國計民生和社會發展。希望每位公民從我做起,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科學知識,把健康通識教育貫穿於生命全周期,積極踐行健康生活方式。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王慧 鄧曉蓓 俞陶然
原標題:《防疫新科普 | 疫情防控新階段科普20問,專家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