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21: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上海市科委兩個應急項目支持的中和抗體藥物研發取得進展。三優生物與之江生物、復宏漢霖達成協議,合作研發針對新冠肺炎的全人源抗體藥物。候選抗體藥物已在細胞水平、轉基因動物水平上完成活病毒中和活性驗證,表現出很好的抗病毒活性,且未發現毒副作用。
什麼是中和抗體?
抗體藥物為何有望治療和預防新冠肺炎?
一起聽聽君實生物營運長馮輝博士和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交大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李斌研究員怎麼說↓↓↓
來自康復患者血漿,可大規模生產
中和抗體是人體B淋巴細胞產生的一類抗體,當病毒、細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人體細胞時,這類抗體能夠與病原微生物表面的抗原結合,把它們「中和」掉,從而阻止病原微生物表達的特定分子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李斌說,很多時候,人體自身產生的高親和力中和抗體數量比較有限,而且有效中和抗體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產生,如果病原微生物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的親和力非常強,或者感染後自身產生中和抗體的量不足,就可把中和抗體藥物作為「外援」。
科學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入侵「兇器」是其表面的刺突蛋白,這種蛋白與細胞表面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後,新冠病毒就能入侵人體細胞。「刺突蛋白的受體結構域是冠狀病毒表面重要的受體結合位點,所以是開發抗病毒中和抗體的重要靶點。」馮輝說,他們正在開發的抗體藥物,其靶點就是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受體結構域」,希望這種候選新藥能阻止「刺突蛋白受體結構域」與ACE2結合,從而阻斷病毒與人體細胞接觸。
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結合ACE2(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進入細胞內。來源:君實醫學
目前,傳統的抗病毒療法效果不盡如人意,小分子化學藥對病毒的選擇性差異比較大,不良反應也比較大。隨著生物醫學的發展,中和抗體這種大分子生物藥已成為新療法中的明星。它來自康復患者血漿的B淋巴細胞,是「全人源」,所以副作用往往較小,而且能通過單克隆等基因工程技術大規模生產,不會像康復患者血漿那麼稀缺。
鑑於此,科技部4月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中和抗體產品研發應急項目申報指南》。上海市科委正在與科技部積極溝通,希望共同推動君實生物、三優生物等單位的研發進程。在美國,12位頂尖科學家組成的「抗擊新冠的科學家」團隊表示,單克隆抗體藥物是一種新型潛在的抗病毒選項。
為重點人群精準預防,治療起效快
與其他抗病毒藥物不同,中和抗體藥物不僅具有治療效果,還有保護機體不被病毒感染的預防效果。這是因為注射抗體藥物後,如果病毒感染了人體,抗體「外援」就會與病毒表面的抗原競爭結合,阻止其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
那麼,抗體藥物能否取代疫苗呢?答案是否定的。李斌打了一個比方,說疫苗像萬箭齊發的火箭炮,能讓人體產生包括中和抗體在內的多種抗體,一起向病原微生物發起進攻;抗體則像精準制導的飛彈,以正在開發的新冠病毒抗體藥物為例,其靶點通常是「刺突蛋白受體結構域」。「兩者各有利弊。疫苗因為不夠精準,可能產生ADE(抗體依賴性增強)副作用,導致一些抗體淪為『特洛伊木馬』,協助病毒入侵細胞。」李斌說,「抗體藥物更精準,但如果攻擊的病毒靶點發生突變,它就會失去預防效果。」
馮輝表示,疫苗的作用是激發人體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發產生抗體,所以疫苗的用量比較小,一個人的用量通常是50—100微克。抗體藥物作為「外援」,用量就大得多,通常是1—3克。「所以抗體藥物的生產成本比疫苗高得多,如果開發成功,打一針中和抗體估計要花幾千元,不適合像打疫苗那樣普及。」
君實生物員工在研發抗體藥物。
在兩位專家看來,抗體藥物與疫苗是互補關係,前者更適用於應急狀態中的醫護人員、高齡老人等重點人群的預防。抗病毒治療方面,抗體藥物具有起效快的優勢。2018年底,伊波拉病毒疫情暴發後,世界衛生組織開展了一項使用4種藥物的大型臨床試驗。對首批患者的中期分析顯示,抗體藥物試驗組的總死亡率最低,症狀出現後立即治療的存活率最高。
在新冠病毒疫情中,滬研、國產抗體藥物能否獲批進入臨床試驗,並取得很好療效?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上觀新聞
原標題:《防疫新科普 | 什麼是抗體藥物?為何有望治療和預防新冠肺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