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在「高瓴HCare全球健康產業峰會」 新冠治療性抗體及疫苗論壇上,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表示,目前為止,針對新冠病毒我們還沒有小分子特效藥,中和抗體有望成為新冠肺炎的特效藥。
謝曉亮稱,中和抗體具備一箭雙鵰的作用,既可以作為治療性藥物,也可以作為短期預防性藥物。
治療新冠肺炎亟需強效藥物,血漿療法雖成效顯著,但由於血漿來源有限,不能廣泛使用。而中和抗體由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是血漿療法中的關鍵成分。
「酸來了,我們用鹼來中和;病毒來了,細胞用抗體來中和。」 因此,謝曉亮團隊的目標就是快速找到並製備高強度的中和抗體,作為藥物代替血漿進行注射。
謝曉亮表示,新冠肺炎特效藥應當符合以下標準,即明顯降低輕中症轉入重症的患者比例、顯著減少患者肺部和其他組織的損傷、快速治癒輕症患者從而縮短住院時間。
利用新型的單細胞基因組學技術,謝曉亮團隊的科學家們從60多位新冠肺炎康復期病人血漿裡的8558個抗體序列中,篩選出400多個富集度最高的IgG抗體序列來合成抗體蛋白,進而從中找到了20多個高活性的中和抗體。其中,編號為BD368-2的抗體表現突出,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謝曉亮團隊通過單細胞基因組學技術篩選出高活性中和抗體新冠病毒利用其表面刺突蛋白(S蛋白)作為病毒「鑰匙」來「解鎖」並侵入人類細胞,S蛋白受體結合區(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與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結合是其入侵細胞的第一步。冷凍電鏡結構顯示,有良好中和活性的抗體能夠與新冠病毒S蛋白上的結合域(RBD)結合,進而阻止其入侵人體細胞。
值得注意的是,謝曉亮團隊找到的BD368-2中和抗體能夠與S蛋白3個RBD全部結合,無論RBD的構象是開放還是關閉。研究團隊還找到了表位上完全不重合的兩個中和抗體,互相配對後可抑制免疫逃逸。
利用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教授團隊的hACE2轉基因小鼠模型,謝曉亮團隊發現感染新冠病毒後給予小鼠BD-368-2的治療可使病毒載量下降約2400倍。
研究人員發現,與對照組(小鼠感染後2 小時給予無關抗體,上圖中藍色)相比,病毒感染前1 天給小鼠注射BD368-2 抗體(上圖中紅色),5天後小鼠肺組織未檢測到病毒載量。而若在小鼠感染後2小時給予BD368-2抗體(上圖中綠色),則5天後小鼠肺部病毒載量大幅下降,同時小鼠體重基本不變。
近期,謝曉亮團隊又進行了更多動物實驗。在倉鼠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用同樣劑量(20mg/kg)的中和抗體進行給藥,即使將給藥窗口後移至接種病毒後48小時,中和抗體依然有效。由於倉鼠的代謝速度比人快很多,對應到人類,這就表明在人感染新冠7至10天後,即病情發展到中症的時候,中和抗體依然有效。據悉,對於該中和抗體的藥物生產與實驗,由於國內病人數量減少,相關臨床實驗將在北京丹序藥業有限公司協調下,在澳大利亞等國家進行。
此前5月17日,謝曉亮團隊關於中和抗體有望成為治療新冠肺炎強效藥的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於《細胞》雜誌,題為「Potent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identified by high-throughput single-cell sequencing of convalescent patients』 B cells」。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