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開幕式上,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阿爾巴尼醫學獎得主、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主任謝曉亮教授發表了「中和抗體有望成為新冠新療法」的主題演講。
謝曉亮教授在會後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瑞德西韋不是特效藥,臨床試驗仍然存在爭議。當時中和抗體不一樣,本身就是從康復期病人的血液中篩選出來的。由於不能大規模地生產血漿,因此血漿療法的用途受到限制。」
今年新冠疫情暴發後,謝曉亮教授的團隊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從康復期病人的血液中成功篩選到了針對新冠肺炎病毒的中和性抗體。「我們是全球首次把單細胞技術用於人源中和抗體篩選的團隊。」謝曉亮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技術不是最新的,但是從方法學上是首次應用,新冠倒逼我們把這種技術加速轉化了。」
與傳統方法不同,高通量單細胞獲得的大規模數據能夠在體外抗體表達之前,幫助研究人員觀察B細胞克隆型富集的情況,並根據觀察到的克隆型細胞數計算其富集程度。研究人員認為,富集的B細胞克隆型更有可能產生高親和力的結合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
今年5月,謝曉亮團隊在《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臨床前的動物試驗結果顯示,其團隊篩選出的抗體分子能有效地抑制和短期預防新冠病毒的感染,中和抗體有望成為治療新冠肺炎強效藥。
不過中和抗體與其在人體中產生保護作用的關聯目前仍有待驗證。「我們發現康復病人都會產生中和抗體,雖然當中的直接關聯尚未確定,但是就動物模型來看中和抗體確實是有效的。」謝曉亮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謝曉亮教授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目前該團隊研發的單克隆抗體藥已經在澳大利亞展開人體一期臨床試驗,評估藥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由於國內病人數量很少,國內臨床試驗將以健康人為主。全球臨床試驗由謝曉亮教授聯合創立的北京丹序藥業(Singlomics Biopharmaceuticals)負責。但謝曉亮教授坦言,單克隆抗體藥用於預防性治療的成本還太高。
單克隆抗體藥的另一個限制是其高昂的價格。美國總統川普在患新冠期間,曾使用了再生元公司在研的抗體藥,注射劑量達到了8克。包括禮來、阿斯利康等在內的跨國藥企都在進行新冠單抗藥的研發。
謝曉亮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單抗藥的價格肯定要比小分子藥物更高,但是並非不可承受,主要取決於使用的劑量。「如果是小劑量,大規模生產的話,那麼我們是可以控制成本的。」謝曉亮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已經有計劃在中國生產了。」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在生產方面,丹序將與百濟神州合作生產新冠單抗藥。「百濟神州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司,如果我們的劑量控制得足夠低,那麼一兩個工廠可能就能供應全球。」謝曉亮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