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謝曉亮:尋找新冠抗體特效藥—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血漿中的抗體不計其數,種類約有10的7-8次方之多。如何在其中找到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呢?

「我們需要走另外一個途徑,那就是先找到產生抗體的細胞。」

在日前舉辦的《理解未來》科學講座上,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介紹了科學家們通過單細胞基因組學技術尋找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進程。

眾所周知,此次疫情中,康復期血漿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但康復期血漿本身是稀缺資源,且因成分複雜而存在一定風險。

「康復期病人血漿中的關鍵成分是免疫系統產生的某種抗體。」謝曉亮說,「中和抗體的作用是牢牢地結合到病毒上,改變它的功能,阻止它侵入細胞。我們的目標是快速找到並製備出高純度的中和抗體,作為藥物,代替血漿給病人注射。」

人體內有兩大免疫細胞,T細胞和B細胞,其中能產生抗體的是B細胞。每個B細胞只能生產一種特定抗體,用傳統技術去尋找能產生新冠病毒抗體的B細胞,不啻於大海撈針。早在大年初三,謝曉亮與他課題組的曹雲龍博士等就已經回到北京大學的實驗室,希望能發揮所長助力抗疫。當意識到單細胞基因組學技術可能為尋找中和抗體提供一條「快車道」時,他們開始構思實驗方案並著手準備工作。2月2日,謝曉亮團隊與北京佑安醫院開展合作,由佑安醫院提供康復期病人的血樣。

通過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他們從康復期患者血液裡成千上萬的B細胞中,把單個B細胞分離出來,通過測定每個細胞的轉錄組來鎖定產生中和抗體的記憶B細胞。然後篩選被富集的記憶B細胞,拿到相關基因序列後,就可以在體外生產相應的抗體。

用這種方法,他們獲得了一些與新冠病毒S蛋白有很強結合力的抗體,也篩選出幾個中和抗體。但這種方法的效率依然不高。謝曉亮曾在哈佛大學指導的博士生張旭加入團隊後,用連接有新冠病毒S蛋白或受體結合域(RBD)的小磁珠,把具有相應結合能力的記憶B細胞從血液中「釣」出來,大大提高了篩選效率。

經檢測,他們找到的抗體與新冠病毒S蛋白的結合常數是40pM,結合效率遠遠高於競爭者——新冠病毒在人體中的天然受體ACE2。

在進一步的中和實驗中,他們發現當篩選出的中和抗體濃度較高時,病毒感染能被有效抑制。「這是最近從P3實驗室得到的體外實驗數據,讓我們非常高興。」謝曉亮說。

目前該團隊已從70個康復期患者血漿裡的三十萬個B細胞中,篩選出300個富集度最高的IgG抗體序列。根據這些序列生產出的300個抗體蛋白正在測試,已經發現多個具有出色中和活性的抗體。後續動物試驗已在籌劃中,臨床試驗是下一步。

「篩選出的中和抗體有兩個應用:一是可以用於新冠肺炎的中和抗體治療,更安全且針對性強。二是用於短期預防,保護我們的醫護人員和病人家屬,有效期大概3周,經過抗體改造有可能延長至3個月。」謝曉亮說,「國內另外幾個團隊也一直在尋找中和抗體。我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希望找到最好的抗體,儘早成藥!」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直擊中關村論壇|謝曉亮:中和抗體或是新冠特效藥的希望
    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發表了《中和抗體——新冠特效藥的希望》主題演講。「新冠肺炎暴發後,中國科學家在第一時間測出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並向世界公布,為新冠肺炎的檢測和治療提供了基礎。」謝曉亮說,但目前新冠肺炎尚缺少特效藥。
  • 謝曉亮教授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目前,謝曉亮為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   目前美國國家醫學院共擁有1947名院士,146名外籍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主席Victor Dzau表示,「新當選的院士在美國以及全球的醫療健康領域擁有傑出的貢獻,他們的專業知識能夠讓我們更好應對健康挑戰以及為人類的健康、科學以及醫療服務」。
  • 謝曉亮:中和抗體有望成為新冠肺炎特效藥,可治療和短期預防
    8月8日,在「高瓴HCare全球健康產業峰會」 新冠治療性抗體及疫苗論壇上,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表示,目前為止,針對新冠病毒我們還沒有小分子特效藥,中和抗體有望成為新冠肺炎的特效藥。
  • 謝曉亮:中和抗體或將成為新冠特效藥
    長城網記者 耿佳 攝長城網12月23日訊(記者 耿佳)今天上午開幕的2020崇禮論壇上,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表示,其團隊目前發現了BD-368-2中和抗體,對新冠效果顯著,正在積極推進臨床試驗。中和抗體或將成為新冠特效藥。
  • 北大謝曉亮團隊與合作單位聯合攻關新冠肺炎強效藥!篩選出大批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謝曉亮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將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運用到在康復期病人血液中尋找中和抗體,將尋找時間從年縮短到月,效率大幅提升。中和抗體不僅有望成為治療的特效藥,也可以為醫護人員和病人家屬提供3周~3個月短期預防。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高等學校迅速投入科研攻關,成為疫情防控的中堅力量。目前,高等學校在檢測試劑、疫苗和藥物篩選等多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其中,北大謝曉亮團隊早在大年初三就投入到抗體藥物的研究中。
  • 【2020崇禮論壇現場】謝曉亮:中和抗體或將成為新冠特效藥
    長城網記者 耿佳 攝  長城網12月23日訊(記者 耿佳)今天上午開幕的2020崇禮論壇上,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表示,其團隊目前發現了BD-368-2中和抗體,對新冠效果顯著,正在積極推進臨床試驗。中和抗體或將成為新冠特效藥。  「目前推出的疫苗只能起到預防作用,但目前仍有大批新冠肺炎患者急需治療特效藥。
  • 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報導北大謝曉亮團隊新冠肺炎科研進展
    4月28日中午12:00,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中國新聞》欄目對新冠肺炎疫苗高校科研攻關的階段性成果進行了報導。北京大學教授、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主任謝曉亮接受採訪,介紹了其所帶領的團隊進行中和抗體藥物研發的情況。
  • 北大校長林建華和回國的哈佛終身教授謝曉亮的交集,北大榮耀之光
    北京大學120周年的華誕 2018年謝曉亮的回歸讓北大120周年變得意義非凡2018年7月1日起,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並不是因為他美國四大科學院院士的身份,也不是因為他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身份而特殊,而是謝曉亮從小在北京大學大院長大的身份而特殊,從北大幼兒園、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到北京大學本科研究生,謝曉亮就是北京大學從小培養的學子,在北京大學120周年後回歸北京大學,意義非凡,首先是代表了海外高水平的科研教授,其次代表著北大學子們回報母校的北大榮耀。
  • 謝曉亮:中和抗體有望成為特效藥 控制劑量可降低成本
    謝曉亮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技術不是最新的,但是從方法學上是首次應用,新冠倒逼我們把這種技術加速轉化了。」與傳統方法不同,高通量單細胞獲得的大規模數據能夠在體外抗體表達之前,幫助研究人員觀察B細胞克隆型富集的情況,並根據觀察到的克隆型細胞數計算其富集程度。
  • 謝曉亮:中和抗體有望成為特效藥 控制劑量可降低成本
    謝曉亮教授在會後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瑞德西韋不是特效藥,臨床試驗仍然存在爭議。當時中和抗體不一樣,本身就是從康復期病人的血液中篩選出來的。由於不能大規模地生產血漿,因此血漿療法的用途受到限制。」今年新冠疫情暴發後,謝曉亮教授的團隊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從康復期病人的血液中成功篩選到了針對新冠肺炎病毒的中和性抗體。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北京大學官網9月29日公開發布《北大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再度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文章稱,近日,北京大學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在《細胞》雜誌發文,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謝曉亮:科學家已找到一批新冠病毒優質中和抗體
    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今天上午開幕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2015年阿爾伯尼獎得主,單分子酶學、單細胞基因組學開創者謝曉亮教授帶來了新冠肺炎治療的一些好消息。圖說:謝曉亮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當時正在瑞士參加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謝曉亮,立刻改籤最近的航班趕回北京,一心想為抗疫出力。目前,全球進入三期臨床的新冠病毒疫苗,都是用來預防的。而感染病毒後的特效藥,還是空白。
  • 56歲哈佛大學講席教授謝曉亮正式全職回母校北大任教
    2018年7月1日起,56歲的謝曉亮將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此時,距離他第一次離開北大已33年。1985年,23歲的謝曉亮在北大本科畢業做了一年碩士研究生後,離開北大奔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攻讀博士學位。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論文截圖 來自北大新聞網自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的研究員們,積極投入抗疫工作,發揮在單細胞基因組測序和高精確度檢測等方面的特長、用最新的技術努力尋找治療手段
  • 科學網—專訪:謝曉亮的科學人生
    1999年受聘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正教授,2009年受聘哈佛Mallinckrodt講席教授。2011年5月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他還獲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美國生物物理學會會士和中國化學會榮譽會士。     作為室溫下單分子螢光顯微技術的開拓者之一,謝曉亮教授推動和帶領了單分子研究在生物學中的應用。
  • 北大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再度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
    自今年2月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研究員們在主任謝曉亮院士的帶領下積極投入抗疫工作,發揮在單細胞基因組測序和高精確度檢測等方面的特長、用最新的技術努力尋找治療手段
  • 哈佛教授謝曉亮為什麼突然回國了?
    2018年7月,哈佛講席教授謝曉亮正式全職回歸北大,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是世界公認的單分子生物學、無標記光學成像、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是什麼原因吸引謝曉亮教授回國呢?;1992年進入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工作,是PNNL自1965年成立以來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科學家;1999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終身教授,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謝曉亮擔任哈佛大學Mallinckrodt講席教授,是改革開放後大陸學者獲得哈佛大學冠名講席教授的第一人。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放棄哈佛終身教授,全職回北大任教
    他就是獲得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榮獲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的謝曉亮。或許很多人會說,又是國外的科學家。然而,謝曉亮卻與其他出國的科學家不太一樣,因為他給中國帶來了許多新技術。
  • 北大教授謝曉亮出席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北大發布(11.4...
    編者按聚焦燕園,新聞匯總,資訊盡數瞭然。「多智能體協同技術的相關研究是控制領域的前沿方向之一。它是指由一定數量的自主個體通過相互合作和自組織,在集體層面呈現出有序的協同運動和行為。
  • 【學術前沿】謝曉亮團隊: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篩選新冠有效抗體 |...
    謝曉亮教授:我們團隊一直致力於單細胞測序方面的研究。新冠肺炎爆發伊始,我們就在思考如何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為疫情作出貢獻。在參考了一些專業人士的意見和大量文獻調研後,我們團隊一致認為利用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從康復期病人身上快速,高效率的篩選出高中和活性抗體是最具科研及社會價值的一個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