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時期,年輕人中風要想到這個危險因素

2020-11-09 神經內科餘醫生



2020年4月份,韋仕敦大學(Western University)的盧西亞諾博士(Luciano Sposato)在社交媒體上注意到了一些不同尋常的報導:感染新冠病毒(COVID-19)的患者發生了中風。


這位加拿大的大咖開始意識到,COVID-19可能是一種容易讓血管產生血栓的疾病。為了調查在COVID-19患者中發生中風的風險和結果,盧西亞諾博士開始搜集病例。


先是搜集了10項已經發表的研究,共125例。然後又搜集了35個還沒有發表的病例,這些病例來源於加拿大、美國和伊朗。最後一共是160例。


接著按照年齡分層,分為<50歲組(年輕),50-70歲組(中年),>70歲組(老年)。年齡中位數(IQR)為65歲,43%為女性。

研究人員想知道不同年齡段的人在臨床特點和住院死亡率上有什麼不同。文章最後於2020年9月15號發表在《Neurology》雜誌上。



實驗的第一個結果就讓盧西亞諾博士感到很驚訝:

  • COVID-19患者中風的比例和住院死亡率極高(原文用詞:exceedingly high)。


具體數據分別是:

  • 中風的比例1.8%(95%CI 0.9-3.7%);
  • 住院死亡率34.4%(95%CI 27.2-42.4%)。
  • 其中有1.5%的患者出現了缺血性中風(腦梗死)。


中風比例1.8%是什麼概念呢?如果和其他感染性疾病中的中風比例比較一下你就是知道COVID-19的厲害了。


  • 2002年的非典(SARS-CoV-1):0.75%
  • 敗血症:0.78%
  • 流感:0.2%


就連曾經那麼囂張的非典在這方面都沒有超過1%,所以論文中使用了「極高」這個詞,還真不算誇張。



再看住院死亡率34.4%,這個數據也很嚇人。


因為在重症監護病房中,那些沒有COVID-19的中風患者的死亡率大約是15%-30%。所以,文章對COVID-19患者中風後的死亡率也用了「極高」一詞。


實驗的第二個結果:

  • 和>70歲的老人患者相比,50歲以下患者的死亡率低67% (OR 0.33, 95%CI 0.12-0.94, P=0.039)。


這點提示,高齡或合併基礎疾病是不良預後的危險因素。原文也提到:研究人員確定了所有類型中風死亡的「高危表型」,有三個:


  • 年齡大
  • 共病負擔高
  • COVID-19呼吸系統症狀嚴重


與隊列中的其他患者相比,具有所有上述三個特徵的患者住院死亡率最高:58.6%;死亡風險是其他隊列的3倍(OR3.52;95% CI 1.53 - 8.09; P = .003)。


看來,高齡的老年人在任何時候都要留心。


不過,有一點就算是年輕人也沒有躲過,比如第三個實驗結果:


  • 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閉塞患者的比例高於以往報導的非COVID-19中風患者(分別為47%和29%)。而且在所有年齡組中都很高,即使在沒有危險因素或共病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大血管閉塞的發生率這麼高,這也部分解釋了死亡率高的原因。


其實,上述結果還不是最讓人驚訝的


最讓研究人員「大開眼界」的是,當他們對160例COVID-19和卒中患者的數據進行meta分析後發現:


  • 近一半(48.3%)的5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在卒中發病時毫無症狀,而且更有可能在出現其他任何呼吸道症狀之前發生。


也就是說,中風很可能是他們感染新冠病毒後的首發症狀,發熱、咳嗽什麼的都是後面的事。



為什麼COVID-19會增加中風風險呢?


盧西亞諾博士解釋說:有很多潛在的機制可以解釋COVID-19患者中風風險增加,但最重要的一個可能機制是:過度炎症反應後,繼發血栓形成增加。


從這個研究看,COVID-19可能是中風的新病因或危險因素。


回到臨床上,盧西亞諾博士的建議是:

  • 如果年輕的中風患者存在大的血管閉塞,即使沒有典型的covid19呼吸系統症狀,也應該對其進行SARS-CoV-2感染檢測。(不過,國內這一點倒不用擔心,很多地方核酸檢查做的非常嚴。)


回到傳染病防控上的建議是:年輕人,可不要仗著自己年輕哦。


最後,盧西亞諾博士承認,這項研究規模還比較小,而且病例報告可能存在發表偏倚、數據缺乏完整性等問題,因此關於COVID-19和中風的課題,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但不管怎麼說,目前的數據也足以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


在新冠病毒面前,請務必保持謹慎,戒驕戒躁。




參考文獻:

https://n.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20/09/15/WNL.0000000000010851

Stroke May Be First Symptom of COVID-19 in Younger Patients - Medscape - Sep 30, 2020.

相關焦點

  • 一個好好的年輕人怎麼就中風了?中風為什麼越來越青睞年輕人?
    前段時間看新聞,發現好幾起中風患者,中風是秋冬季節的常見病,也是高發病,本身並不稀奇,值得一說的是這幾位患者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很多人都認為腦中風是老年病,事實是腦中風患者在45歲以下的比例不斷攀升,據查最年輕的中風患者居然只有十幾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徘徊在腦中風的邊緣!現在的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用腦過度、熬夜吸菸、運動少以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都是導致青年人中風增多的原因。
  • 年輕人也要防中風
    年輕人也應該警惕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指18-45歲人群發生的缺血性腦卒中,佔所有腦卒中的10%-14%。與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相比,青年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更加複雜多變。那麼,青年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傳統血管危險因素傳統腦卒中危險因素佔青年缺血性腦卒中病因的80%。
  • 腦卒中最主要危險因素是它!75歲老太兩次中風後沒能等到手術機會
    6月6日是中國房顫日,浙大一院心內科房顫中心專家提醒,房顫是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房顫患者患中風的機率高,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有更好的預後。「這個病人的房顫血栓發現得及時,栓子沒有進入血液循環,馬上進行有效抗凝治療就很重要,後面如果抗凝治療也有困難,再進行射頻消融聯合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手術,效果就會非常好。如果她的血栓持續存在沒被發現或不處理,中風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王齊齊表示。
  • 研究發現抑鬱可能是一個「非傳統」中風風險因素
    據外媒報導,通過利用流調用抑鬱自評量表(CES-D-4),一項新發表的研究發現了中風風險跟抑鬱症狀之間的聯繫。研究人員稱,這一發現可能暗示抑鬱症狀是一種非傳統的中風風險因素,跟心臟病和高血壓等眾所周知的風險一樣。
  • 防止中風的十項措施,收藏起來,對付中風很有用!
    對於心腦疾病患者來講,土豆是一種非常好的養生食品,根據印度醫學院教授戈克哈爾博士的研究數據,我們發現那些平均每個星期吃5-6個土豆的人,中風的風險比其他人降低了60%左右。2.多喝牛奶。牛奶當中含有一種特殊的成分——吡咯喹啉苯醌,這種成分可以非常有效地保護腦血管。
  • 喝酒容易中風嗎 中風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現在中風患病人群越來越多,覆蓋的年齡層也越來越廣,影響自己的健康還會連及家人。那麼中風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這是很多人比較關心的問題,還有喝酒容易中風嗎?了解中風的原因可以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避開這些因素,降低患中風的風險,下面一起來看看。喝酒容易中風嗎?
  • 中風腦血栓。腦溢血等過了危險期如何康復療治癒留下的後遺症!
    還有更多一部人中風人為輕度或偏重患者,他們在醫院度過了危險期出院後,中風後留下的後遺症。還需要長期的康復治療,中風後手腳不聽使喚,就象幼兒學步一樣一切都要從零開始;要用堅持不懈的意志和努力堅強的信念,不要灰心,永遠不氣綏,雖然氣血不暢,或者麻痺,只要堅持鍛鍊,那怕是一點點進步,有些人說中了風好不了啦這是沒有醫學根據的。
  • 堅持每天吃阿司匹林,就不會發生中風?醫生:認清5個誤區
    已明確高血壓、糖尿病、房顫、高脂血症、不健康生活方式都是中風發生的危險因素。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頸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改變,導致斑塊形成。有無斑塊,一般通過頸動脈超聲檢查篩查出來。日常接診也碰到不少病人血壓並不高卻也照樣發生中風。因為中風是多種病因,且不同發病機製造成的,高血壓只不過是中風的一個主要的危險因素。誤區三、每年春秋季節輸液通血管防中風在門診、在病房,中風復發病例非常多見,有的病人和家屬認為輸液比吃藥更效,每年定期打點滴通血管就能預防中風復發。這個做法其實是不對的。
  • 為什麼莫名患中風的人越來越多?回神想想:逃離不了這4件事情
    但同時大腦也是一個非常需要呵護的器官,一旦它受到堵塞、缺氧等危險。無論你出現任何腦中風的一種類型,如出血性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缺血性中風,都會嚴重影響大腦的健康。在臨床上,把腦中風稱為是一種腦部缺血、出血性損傷的疾病,具有極高的病死率、致殘率,不僅僅是我國還是全球的死亡危險因素。
  • 年輕人莫名頭疼、腦梗查查「心洞」
    一般來說,發生腦梗,多半的人都會有動脈粥樣硬化等高危因素。你能想到嗎?有些青壯年人群不明原因的頭疼、甚至反覆中風,竟然是因為心臟上的小洞——卵圓孔未閉惹的禍。 青壯年莫名中風竟是心臟有個「小洞」 近年來,30歲的張先生一直被偏頭疼的毛病折磨,最近又出現腦中風症狀:走路時,左側胳膊和腿沒有力氣,幾乎無法站直,家人把他送到醫院,頭部CT檢查發現腦內有幾處腦梗塞病灶。張先生和家人都想不通,他正直青壯年,又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危險因素,怎麼會早早中風了?
  • 左腦中風比右腦更嚴重?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與此前宣稱的右側大腦中風比左側中風更具危險的說法背道而馳。這種分歧可能是因為大多數稍早的研究報告主要觀測的是中風早期階段,而目前的此項研究則調查了長期效應。   發表在最近出版的《中風》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是根據對2778名通向大腦的動脈中存在「瘢塊」的患者進行研究得出的。
  • 中國人的「頭號殺手」不是癌症,而是「中風」
    她認為,中風只要掛水就能掛好,你這掛不好說明你們醫院不行,我們換其他地方。老武出院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誰也不知道未來等待著老武的是什麼,是終身殘疾?還是死亡?在中國,這樣的悲劇平均每16秒就會發生一次,每21秒就有人因此離世。腦卒中,俗稱「中風」,是一種突發性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
  • 左腦中風的患者更易猝死
    一項新的研究認為,與左腦或與大腦兩側均有關的中風,可能會使心跳猝停而導致猝死的危險增加。與此相反,右腦中風與此類風險無關。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與此前宣稱的右側大腦中風比左側中風更具危險的說法背道而馳。這種分歧可能是因為大多數稍早的研究報告主要觀測的是中風早期階段,而目前的此項研究則調查了長期效應。
  • 突發頭痛 早發現中風的徵兆
    對於尋常百姓而言,有時候中風的徵兆很難辨識,中風患者常因家人沒有及時發現其中風的徵兆,延誤救治而使患者腦部受損甚至喪命。當發現出現以下一種或幾種症狀時,要謹防腦中風,這些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  引起中風的高發病因  1、高血壓  高血壓也是目前而言公認的引起腦中風的首要的危險因素。且血壓的高低以及高血壓的持續時間是與中風的發生率成正比關係。如果高血壓長期得不到控制,將大大增加中風的發生機會,即使無明顯症狀的高血壓病患者也是如此的。
  • 小中風是中風發生的前兆嗎?出現這些症狀千萬別大意!
    大家都聽說過中風,但是卻對小中風不甚了解,那麼到底什麼是小中風呢?為做到早發現和早治療小中風,家庭醫生在線採訪了廣東省中醫院腦病科大學城醫院主治醫師許浩遊,他就此做了詳細的回答。   小中風是中風發生的前兆嗎?   什麼是小中風?許浩遊主治醫師指出,小中風是中醫的一個概念。
  • 這樣篩選危險因素讓你文章煥然一新!|GWAS|FUT8|多效性|篩選|基因|...
    研究這些危險因素的共同發病機制可能對中風預防和臨床幹預有益。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已檢測到與中風相關的20多個顯著遺傳位點,例如ALDH2,ZFHX3,PITX2,HDAC9,TSPAN2,FOXF2。
  • 為什麼中國人容易中風
    在我國,中風而亡的患者並不少見。中國卒中學會發布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表明,我國現有中風患者1494萬人,每年新發病例330萬人,每年腦血管病死亡154萬人,存活者中80%左右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由此可見,眼下,加強對中風的防治已經迫在眉睫。那麼,究竟該如何進行科學防治呢?
  • 年輕人心絞痛原因常見到難以置信
    年輕人心絞痛的原因有哪些呢?  有關心絞痛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我們來看指南怎麼說。2018年發表的《冠心病合理用藥指南(第2版)》指出:最常見的心絞痛即普通型心絞痛,又稱穩定型心絞痛。心絞痛是由於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與缺氧所引起。勞累、情緒激動、飽食、氣候突變等是心絞痛的常見誘因。
  • 哈欠連天不一定是犯春困,也可能是中風前兆...…一定要警惕!
    大白天就呵欠連天時,不少人會用「春困秋乏夏打盹」調侃自己,但他們不知道,有時候,頻繁打哈欠可能是卒中的一種危險信號。臨床資料顯示,70%以上的中風者在發病前5~10天會頻繁打呵欠。為啥人在春天容易打哈欠打哈欠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疲倦、睡眠不足時打哈欠,醫學上認為是由於大腦缺血、缺氧所致。
  • 中風的症狀有哪些?中風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原標題:中風的症狀有哪些?中風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相信大家也都了解過中風是一種心腦血管的疾病了。而且,這種疾病在很多時候發作都是不可控的。因此,我們需要了解更多的與這種疾病有關的知識。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中風的相關症狀和其原因吧。   中風的症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