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最主要危險因素是它!75歲老太兩次中風後沒能等到手術機會

2020-12-06 杭州網

都市快報訊 70歲的李大爺2年前被確診為陣發性心房顫動,但他沒當回事,吃藥有一搭沒一搭,不好好堅持抗凝治療,前段時間,李大爺出門買菜途中突發腦卒中(中風),雖然取栓手術順利,但還是落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右側身體偏癱,說話口齒不清。

前兩天,家人推著他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房顫中心,希望通過房顫射頻消融加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術,預防中風的再次發生。

「李大爺是因為房顫引發的急性腦梗塞」 ,浙大一院心內科房顫中心主任鄭良榮主任醫師介紹,「房顫發生後,因心房收縮功能失常,心房不能有效泵出血液,血液因此滯留於心房內,特別是左心耳的部位,時間久了就會淤積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後隨著血液在全身循環流動,當血栓流動到人腦部並阻塞血管時,就會引發腦卒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風。」

6月6日是中國房顫日,浙大一院心內科房顫中心專家提醒,房顫是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房顫患者患中風的機率高,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有更好的預後。

房顫術前檢查發現左心耳有血栓

積極治療預防中風發生

「王醫生,我回去一定好好配合,好好吃藥,爭取早點來做手術,把身上的『定時炸彈』排除。」前天下午,浙大一院心內科病房,準備出院的沈女士(化名)見到心內科王齊齊副主任醫師,拍著胸脯向她保證。

沈女士患房顫3年多,一直熬著沒處理。最近,她出現了氣喘、心慌的症狀,擔心病情進展,想預約做房顫手術。

在術前的食道心超檢查中,王齊齊發現,沈女士左心耳有塊一釐米大小的血栓(左心耳位置血液最容易瘀滯形成血栓),不能馬上進行手術,需要先服用抗凝藥物溶栓一個月,之後經過評估,再進行手術。

「這個病人的房顫血栓發現得及時,栓子沒有進入血液循環,馬上進行有效抗凝治療就很重要,後面如果抗凝治療也有困難,再進行射頻消融聯合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手術,效果就會非常好。如果她的血栓持續存在沒被發現或不處理,中風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王齊齊表示。

75歲老太持續性房顫10年

兩次中風後她沒能等到手術機會

75歲的馬老太(化名)則沒那麼幸運了。

馬老太長得瘦瘦小小,持續性房顫有10年了,因為害怕手術,最近幾年一直吃抗凝藥物治療。去年冬天,馬老太突然在家中風,意識不清,一側身體偏癱,送到醫院馬上予以積極的支持治療。

但因為當地條件有限,沒法給馬老太取栓,再加上她年紀大了,呼吸功能差,肺部有感染,身體條件不適合轉院,只能留在當地監護治療。

治療了一個多月,情況趨穩,馬老太出院回家繼續藥物治療,同時家人帶她找到鄭良榮主任醫師,想請他幫忙看看,有沒有更好的預防血栓的方法。

鄭良榮主任醫師安排馬老太做了食道心超檢查,打算給她做左心耳封堵。但老太太剛發生過腦卒中,食道心超發現心房裡還有血栓殘留,這樣手術風險較大,建議她再加強抗凝一個月,再來評估能否做手術。

沒想到,回家一周,馬老太再次發生腦卒中,又住進了監護室,最終沒挺過去,也沒能等到手術機會。

房顫血栓容易反覆形成,致殘率致死率都很高,特別是房顫病人一旦有過中風,一定要儘快到心內科就診,防止再次發生中風。」鄭良榮主任醫師坦言,「這個老太太如果10年前確診房顫後就及時處理,結局可能就不一樣。」

房顫可防可治 關鍵要趁早

預防中風千萬不能擅自停藥

王齊齊介紹,房顫患者的中風機率比非房顫患者要高出5-17倍,5個腦中風患者中至少有1個是房顫所致

「一旦出現心臟怦怦亂跳、心慌胸悶氣短,千萬不要熬,要儘早到醫院檢查心臟。房顫引起的中風雖然危害巨大,但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的,關鍵是要趁早。」王齊齊表示。

對於已經發生過房顫的患者,如何預防中風?王齊齊副主任醫師建議,首先要加強對非持續性房顫的監測;其次,及時、正確地進行抗凝藥物治療。

「房顫是慢性疾病,具有卒中危風險的患者般需要堅持長期抗凝治療。臨床上最擔心那些擅自停藥或者不定時定量吃藥的患者,往往會導致不可想像的惡果。」 王齊齊反覆強調。

如果已經發生過中風,如何預防二次復發?

王齊齊表示,除了正規口服抗凝藥物以外,射頻消融能有效幫助心臟恢復竇性心律(正常心律),大大降低卒中風險。其中,左心耳封堵術是目前全球預防房顫患者卒中的治療新趨勢,特別針對那些不能接受長期抗凝治療,或者抗凝治療出血風險高,但是又反覆中風的患者來說,特別合適。它能有效減少病人的病死率、致殘率。

「總而言之,在發現房顫之前,一定要好好控制房顫的危險因素,比如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等。一旦發生房顫,就要接受專業醫生的評估,接受正規的抗凝治療,將房顫的風險降到最低。」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的「頭號殺手」不是癌症,而是「中風」
    幸運的是,苗舟還在取栓時間窗內,醫生在和病人家屬充分溝通後,立即進行了血管內治療。苗舟撿回了一條命。34歲的苗舟實在想不通為什麼自己正值壯年會患上「中風」這種「老年病」。沒有任何病史的他最後把責任歸結於抽菸與喝酒。今年46歲的老武就沒這麼幸運了。
  • 當心中風!牢記四原則,關鍵時刻能救命!
    距離發病已經過了2個小時,醫生決定為洪某進行介入手術-取栓,並快速為其安排手術,因前幾天做過胸腔引流術,已在院排除新冠,所以很快進入手術室,經過2個半小時的手術,術後患者左側肌力就恢復到了3級,術後第一天患者左側肌力又改善至4級,目前已恢復至正常!
  • 老太神經手術後顱骨穿孔身亡 家屬質疑醫院違規
    神經手術後顱骨竟穿孔  死者家屬向醫院索賠36萬,海珠區法院暫未宣判  本報訊 (記者吳秀雲 實習生 蔣結桃) 65歲的湖南老太因為面頰疼痛住進了醫院,沒想到手術後沒多久就魂歸天國,經法醫鑑定,發現老太太的顱骨有一個0.3X0.3釐米的圓形孔洞,家屬認為醫院違規操作,將老太顱骨洞穿,又沒積極預防手術後併發症造成老太死亡
  • 九旬老太睡夢中發生急性腦梗死 醫生妙手疏通「九曲十八彎」血管
    1月6日晚上11點左右,90歲高齡的袁老太太像往常一樣進入夢鄉,沒想到第二天睡醒後,家人發現她說話聲音很不清晰,左胳膊和左腿都不能動了,同時伴有意識模糊。因為之前參加過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的卒中講堂,家人初步判斷出來老人應該是腦卒中(俗稱中風),所以緊急呼叫「120」將其送至西安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到達急診科後,神經內科卒中綠色通道醫生第一時間接診了患者,迅速評估後為患者緊急進行了頭顱CT及其他相關檢查。患者被診斷為急性腦梗死,由於患者是睡眠中發生的卒中症狀,準確的發病時間不能明確,不適宜靜脈溶栓治療。
  • 頸動脈狹窄可致中風?聽聽專家怎麼說
    ,如果有條件,最好能在體檢時增加頸動脈彩超的項目,以便儘早發現問題。更嚴重的是,如果這些脂類沉積物或是因此產生的血栓脫落,「遊走」到腦血管,就會引起腦梗塞,導致中風發生。臨床數據顯示,60%的腦卒中的發作是由於頸動脈的粥樣硬化導致。據統計,頸動脈狹窄程度大於75%的患者中,一年內發生中風的可能性為10.5%,五年內的可能性為30%~75%;頸動脈狹窄程度在70%~90%且合併腦缺血的患者中,一年內將有26%~28%發生中風。
  • 特殊時期,年輕人中風要想到這個危險因素
    因為在重症監護病房中,那些沒有COVID-19的中風患者的死亡率大約是15%-30%。所以,文章對COVID-19患者中風後的死亡率也用了「極高」一詞。實驗的第二個結果:和>70歲的老人患者相比,50歲以下患者的死亡率低67% (OR 0.33, 95%CI 0.12-0.94, P=0.039)。這點提示,高齡或合併基礎疾病是不良預後的危險因素。
  • 38歲男子車上午睡中風!這張地圖救他一命
    近日,38歲的殷先生中午午休在辦公室睡不著,就回到車裡睡了一會。不料睡醒後去上洗手間,竟發現右手使不上勁,連拉鏈都拉不上,走路一拖一拖他連忙讓同事開車送到就近的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下稱「南醫三院」)。急診科醫生經過詢問,考慮腦卒中的可能性極大,立即請卒中中心醫生會診。
  • 世界卒中日 | 我國腦卒中發生居高不下,請收下這份「協和醫生秘籍」
    腦卒中「殺手畫像」急性腦血管病,又稱卒中,俗稱「中風」,是由於腦血管堵塞或破裂引起腦梗死或腦出血,從而導致的一種臨床急症,是人類健康的殺手之一。腦卒中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數據顯示,腦卒中的現患率高達1114.8/10萬,發病率246.8/10萬,死亡率114.8/10萬。
  • 中風後遺症有哪些症狀?中風後遺症能好嗎?中藥治療腦中風治癒率85%...
    中風「又名「腦卒中」,是中國常見的疾病之一。我國每年中風新發病例超過350萬[1] ,目前已成為我國致死排名第1位的疾病。即使倖存下來,患者大多會出現中風後遺症, 75%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殘疾、部分或全部喪失獨立生活和勞動能力。 中風後遺症有哪些症狀?
  • 為什麼中國人容易中風
    其實,這並意味著中國更受中風青睞,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狀,主要源於中國中風人群發病率越來越提前,且平均的發病年齡比歐美等國家提前至少10年。 其次,受到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由於年齡的增長是每個人都不可抗拒的,中風的發病率、死亡率均和年齡呈正相關,55歲以後發病率明顯增加,每增加10歲,發生腦卒中的概率增加1倍,所以,中國中風發病人數不可避免的呈上升趨勢。
  • 廣美教授一周兩次大中風,一個治療救了他
    以前那個一天抽兩包煙、天天夜裡兩三點才睡、最愛喝點酒作畫的李教授,如今都改了,生活方式健康又規律,自稱「這樣才對得起醫生為我創造的生命奇蹟」。美術教授兩次大中風後康復期的畫,當然無法與病前相比,但與死裡逃生一樣,能拾筆再畫對於他而言已經是奇蹟。
  • 快收藏危急時刻能救命! 成都發布腦卒中急救地圖
    》指出,以下10項危險因素與我國94.3%的卒中發生有關: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臟病、吸菸、飲酒、飲食、超重或肥胖、體力活動不足、心理因素。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柳華主任說,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的黃金搶救時間為6小時內靜脈溶栓和取栓,最新研究提示發病24小時內,個別病例仍然可施行取栓手術。針對卒中病人沒有特殊的自救措施,因此發病後應當以最快速度選擇有資質、有能力,特別是建設有卒中中心的醫院進行救治。12月5日,「成都市腦卒中急救地圖」發布會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舉行。
  • 腦卒中是什麼?腦卒中的分類有哪些?預防腦卒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說到腦卒中相信大家都是不陌生的,近年來腦卒中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而它的發病年齡段也是越來越年輕了!現如今,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國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外科手術治療對於部分顱內腦血管性疾病也非常重要,對我們的健康有著進一步的保障。
  • 全景醫學影像楊春山做客X診所 一張X光片讀出腦卒中隱患
    志飛   全景醫學影像據目前門診數據發現,入冬後進行腦卒中篩查的人群驟增。腦卒中即中風,是一種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發病率、高復發率的疾... 摘要:   全景醫學影像據目前門診數據發現,入冬後進行腦卒中篩查的人群驟增。「腦卒中」即中風,是一種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發病率、高復發率的疾病,氣候變化是誘發腦卒中的重要因素。
  • 年輕人也要防中風
    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指18-45歲人群發生的缺血性腦卒中,佔所有腦卒中的10%-14%。與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相比,青年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更加複雜多變。那麼,青年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傳統血管危險因素傳統腦卒中危險因素佔青年缺血性腦卒中病因的80%。
  • 記住「FAST」口訣 判斷預警腦卒中
    ■約訪專家高進喜: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00醫院副主任醫師   腦卒中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腦卒中,即腦中風的學名,被稱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俗稱「中風」,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臨床表現以猝然昏撲、不省人事或突然發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礙為主要特徵。
  • 腦微出血的定義、診斷及危險因素,這篇文章講得很詳細
    研究表明腦微出血與年齡、心血管危險因素、腦白質變性、腦卒中、腦澱粉樣血管病變( cerebral amyloid angiology,CAA) 、認知功能障礙、卒中後情感障礙有一定關係。本文結合臨床研究和實踐經驗對CMBs的定義、診斷、危險因素、相關疾病的關聯及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簡要講解。
  • 聚餐後無法動彈,27歲小夥竟然中風了
    中風了,經過醫院搶救,小張身體得到康復。醫生表示,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上了中風。揚州的小張今年27歲,平時身體還不錯,但嗜好菸酒。近日,小張參加了一次朋友聚會。回到家後,小張突然動彈不得,連話也說不出來了。小張的家人根據常識判斷,小張可能中風了,趕緊將他送往揚州大學附屬醫院東區醫院神經內科救治。醫生經過CT檢查,確診小張患上了腦卒中。在問診過程中,醫生驚訝地發現,近十年來,小張每天都要喝半斤白酒,抽一包香菸,還喜歡熬夜。
  • 5.25世界預防中風日 | 早期篩查 科學防治
    今年5月25日是第15個「世界預防中風日」。「腦卒中」(Cerebral Stroke) 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CVA),是由於腦血管突然發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腦缺血、缺氧而引起。
  • 67歲腦中風患者幹細胞治療後效果明顯!
    67歲的老人Kevin Baird不幸就患上了腦中風,但幸運的是他在中風後24小時內,接受了幹細胞的注射,在完成第一階段的治療後,Kevin Baird感受到了明顯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