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吃到肚子裡的食物,會在細胞和微生物作用下,發生一系列化學反應,從而將食物轉化為能量,維持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和運轉。
將食物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常被稱為代謝。在這一過程中,也會產生多種代謝物,包括脂質、脂肪酸、胺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等。
代謝物水平可以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發生變化,如疾病、遺傳或環境等,並且還可以作為細胞健康、心血管健康甚至整體健康的指標,在臨床診斷中起著重要作用。每種疾病在不同的發病階段,甚至在出現症狀之前,就已經在代謝物水平上出現變化。
根據最近一項發表於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期刊《神經病學》(Neurology)的研究發現,血液中檢測到的多種代謝物水平,與一個人的中風風險有關。
這項研究共包含38797例未發生過中風的受試者。研究開始時,受試者提供了健康史信息,包括性別、年齡、體重、身高、藥物使用以及吸菸狀態等;接受了醫學檢查,如血壓、血糖水平;並提供了血液樣本。
研究人員採用核磁共振技術,分析了受試者血液樣本中147種代謝物的水平,包括常規脂質、14種脂蛋白亞類及其脂質(酯化膽固醇、游離膽固醇、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總脂質)、脂肪酸、胺基酸、酮體和各種糖酵解前體等。
隨後,研究人員統計發現,從研究開始2年後到15年後,共有1791人發生中風。
在調整了其他因素影響後,研究人員發現多種代謝物水平與中風風險相關。在這些代謝物中,有的與中風風險升高有關,而有的則與中風風險降低有關。
組氨酸(Histidine)、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2-膽固醇(HDL2-C)水平升高,與中風風險降低有關;
糖酵解相關代謝物丙酮酸(Pyruvate)、急性期反應標誌物糖蛋白乙醯化(Glycoprotein acetyls)、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以及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與中風風險升高相關。
當按照中風類型分析時,研究人員發現不同代謝物對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風險的影響也有所區別。組氨酸水平升高與缺血性中風風險降低有關,但與出血性中風風險無關;糖酵解相關代謝產物丙酮酸和急性期炎症標誌物糖蛋白乙醯化,也主要與缺血性中風風險增加相關。
由於該研究是觀察性研究,只是表明多種代謝物與中風風險之間存在關聯,並未顯示因果關係,而且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出血性中風受試者數量較少,降低了研究人員檢測這種中風類型相關性的能力。
研究人員指出,與中風風險降低有關的組氨酸來自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蛋、乳製品和穀物,是幫助維持生命的必需胺基酸。組氨酸可以轉化為組胺,而組胺已被證明對血管的擴張有很強的作用,它還在大腦中發揮神經遞質的功能,在一些研究中已經顯示出可以降低血壓和炎症。
與中風風險升高有關的丙酮酸,對於向細胞供應能量非常關鍵,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經顯示出可以降低炎症,而相比之下,丙酮酸也會增加一個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研究人員表示,還需要更多的研究,進一步了解代謝物和中風風險之間關聯的生物學機制。
研究人員建議,應增加富含蛋白質食物的攝入,並通過進行更多的運動,以保持健康體重,從而降低中風風險。可以用魚、堅果、橄欖和鱷梨等食物中更健康的脂肪來替代壞脂肪,從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研究作者、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醫學中心Dina Vojinovic博士表示:「由於中風是全球死亡和嚴重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員正在尋找新的方法來識別高危患者,確定更多中風的原因並制定預防策略。」
中風也是中國人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中國人總體中風終生發病風險為39.9%,位居全球首位,這意味著每5個人大約會有2人在一生中罹患中風;《2019中國衛生健康統計提要》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因腦血管病致死比例超過20%,這意味著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