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指標升高要注意!很可能會影響中風發生的風險

2020-12-06 藥師木木

我們吃到肚子裡的食物,會在細胞和微生物作用下,發生一系列化學反應,從而將食物轉化為能量,維持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和運轉。

將食物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常被稱為代謝。在這一過程中,也會產生多種代謝物,包括脂質、脂肪酸、胺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等。

代謝物水平可以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發生變化,如疾病、遺傳或環境等,並且還可以作為細胞健康、心血管健康甚至整體健康的指標,在臨床診斷中起著重要作用。每種疾病在不同的發病階段,甚至在出現症狀之前,就已經在代謝物水平上出現變化。

根據最近一項發表於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期刊《神經病學》(Neurology)的研究發現,血液中檢測到的多種代謝物水平,與一個人的中風風險有關。

這項研究共包含38797例未發生過中風的受試者。研究開始時,受試者提供了健康史信息,包括性別、年齡、體重、身高、藥物使用以及吸菸狀態等;接受了醫學檢查,如血壓、血糖水平;並提供了血液樣本

研究人員採用核磁共振技術,分析了受試者血液樣本中147種代謝物的水平,包括常規脂質、14種脂蛋白亞類及其脂質(酯化膽固醇、游離膽固醇、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總脂質)、脂肪酸、胺基酸、酮體和各種糖酵解前體等。

隨後,研究人員統計發現,從研究開始2年後到15年後,共有1791人發生中風。

在調整了其他因素影響後,研究人員發現多種代謝物水平與中風風險相關。在這些代謝物中,有的與中風風險升高有關,而有的則與中風風險降低有關

組氨酸(Histidine)、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2-膽固醇(HDL2-C)水平升高,與中風風險降低有關

糖酵解相關代謝物丙酮酸(Pyruvate)、急性期反應標誌物糖蛋白乙醯化(Glycoprotein acetyls)、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以及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與中風風險升高相關

當按照中風類型分析時,研究人員發現不同代謝物對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風險的影響也有所區別。組氨酸水平升高與缺血性中風風險降低有關,但與出血性中風風險無關;糖酵解相關代謝產物丙酮酸和急性期炎症標誌物糖蛋白乙醯化,也主要與缺血性中風風險增加相關。

由於該研究是觀察性研究,只是表明多種代謝物與中風風險之間存在關聯,並未顯示因果關係,而且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出血性中風受試者數量較少,降低了研究人員檢測這種中風類型相關性的能力。

研究人員指出,與中風風險降低有關的組氨酸來自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蛋、乳製品和穀物,是幫助維持生命的必需胺基酸。組氨酸可以轉化為組胺,而組胺已被證明對血管的擴張有很強的作用,它還在大腦中發揮神經遞質的功能,在一些研究中已經顯示出可以降低血壓和炎症。

與中風風險升高有關的丙酮酸,對於向細胞供應能量非常關鍵,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經顯示出可以降低炎症,而相比之下,丙酮酸也會增加一個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研究人員表示,還需要更多的研究,進一步了解代謝物和中風風險之間關聯的生物學機制

研究人員建議,應增加富含蛋白質食物的攝入,並通過進行更多的運動,以保持健康體重,從而降低中風風險。可以用魚、堅果、橄欖和鱷梨等食物中更健康的脂肪來替代壞脂肪,從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研究作者、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醫學中心Dina Vojinovic博士表示:「由於中風是全球死亡和嚴重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員正在尋找新的方法來識別高危患者,確定更多中風的原因並制定預防策略。」

中風也是中國人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中國人總體中風終生發病風險為39.9%,位居全球首位,這意味著每5個人大約會有2人在一生中罹患中風;《2019中國衛生健康統計提要》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因腦血管病致死比例超過20%,這意味著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中風。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抑鬱可能是一個「非傳統」中風風險因素
    據外媒報導,通過利用流調用抑鬱自評量表(CES-D-4),一項新發表的研究發現了中風風險跟抑鬱症狀之間的聯繫。研究人員稱,這一發現可能暗示抑鬱症狀是一種非傳統的中風風險因素,跟心臟病和高血壓等眾所周知的風險一樣。
  • 「小中風」 症狀輕、風險大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李焰生    很多人都知道,中風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不僅發病率高,致死率和致殘率也相當高。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些嚴重中風(特別是缺血性中風)在發生之前是有預兆的,它們常常會以其特有的方式給患者一次或數次「警告」,相當於足球比賽中,裁判向犯規的運動員亮出的「黃牌」。
  • 什麼叫做「小中風」 小中風五大症狀經常出現
    寒冷季節也是中風的高發季節,而中風死亡率和致殘率都很高,發生中風之後想要身體完好無損,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在發生中風之前的幾小時或幾天,身體往往會出現一些症狀,這也稱為小中風。視物模糊、眼前發黑,是中風最早的報警信號,因為眼動脈是頸內動脈的第一分支,對頸動脈疾病比較敏感,所以出現疾病症狀也最早。這些小中風症狀,在中風發生之前經常出現,甚至一些中年人也會出現類似症狀,一旦發生以上症狀,這不是患者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應當及時就醫。
  • 小中風是中風發生的前兆嗎?出現這些症狀千萬別大意!
    大家都聽說過中風,但是卻對小中風不甚了解,那麼到底什麼是小中風呢?為做到早發現和早治療小中風,家庭醫生在線採訪了廣東省中醫院腦病科大學城醫院主治醫師許浩遊,他就此做了詳細的回答。   小中風是中風發生的前兆嗎?   什麼是小中風?許浩遊主治醫師指出,小中風是中醫的一個概念。
  • 高溫焦糖化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儘管專家們可能在尋找那種額外的味道,但來自南澳大利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高溫焦糖化可能對我們的健康有害。 該研究是與慶尚國立大學合作進行的,研究發現食用紅肉和加工肉類增加了一種蛋白質化合物,可能增加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
  • 科學家稱樂觀思維有助預防二次中風:健康信念很重要
    參考消息網2月1日報導 英媒稱,一項研究表明,相信你能夠保護自己免於再次中風,可能確實能讓你避免中風。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1月30日報導,研究人員在對有中風史的患者進行調查後發現,那些認為自己有能力控制病情的人,血壓降幅最大。報導稱,科學家們在火奴魯魯舉行的美國中風協會國際卒中大會上宣布了這項研究成果。
  • 為什麼中國人容易中風
    其次,受到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由於年齡的增長是每個人都不可抗拒的,中風的發病率、死亡率均和年齡呈正相關,55歲以後發病率明顯增加,每增加10歲,發生腦卒中的概率增加1倍,所以,中國中風發病人數不可避免的呈上升趨勢。
  • 喝酒容易中風嗎 中風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現在中風患病人群越來越多,覆蓋的年齡層也越來越廣,影響自己的健康還會連及家人。那麼中風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這是很多人比較關心的問題,還有喝酒容易中風嗎?了解中風的原因可以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避開這些因素,降低患中風的風險,下面一起來看看。喝酒容易中風嗎?
  • 哈佛研究發現抗炎飲食可降低患心臟病和中風風險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飲食中含有較多已知會導致慢性炎症的食物,會增加一個人患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風險。研究表明,某些促炎食物可能會產生放大心臟病發展的協同效應。「我們的研究是第一批將基於食物的飲食炎症指數與心血管疾病的長期風險聯繫起來的研究之一。」
  • 半邊身子發麻,是不是要中風了?腦中風來前的5大徵兆要注意
    腦中風,一種大腦神經受損導致腦部出血的疾病,它在發病時比較突然,而且發病速度比較快,嚴重會危及性命,特別是在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的情況下。腦中風在發生前一般有徵兆,如果能及時發現,採取措施可以挽救自己的性命,因此對於高危人群來講,對於腦中風險的徵兆要了解清楚。
  • 肇慶水文分局開展變化環境下西江下遊高要段水文情勢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江流域在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作用下,流域下墊面發生變化,產匯流機制也隨之改變,水文時間序列的一致性受到了破壞。梧州以下為西江下遊,西江下遊高要段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主要河流的上遊,其水文情勢的變化將對粵港澳大灣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產生影響。對西江下遊高要段水文情勢進行研究,可為西江下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提供依據。
  • 請注意了有7種病症大多數是中風了
    中風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中風呢,這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話題了,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大家還是得多注意保養一下的。人體的每一個零部件在生活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一旦中風就不能自己維持自己的生活,甚至還會給其他家人帶來不便,且中風的後果較為嚴重。所以老人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防止中風。
  • 得了肺癌,身體可能會發生這些變化
    哎喲不怕確診肺癌後,我的身體可能會發生什麼變化?我需要關注哪些方面?提前了解這些,在出現症狀時我們將多一分鎮定,更加坦然地面對每一個問題。肺癌是始於肺細胞的癌症,它跟從其他部位轉移到肺部的癌症是不一樣的。
  • 哪些因素可能影響復發風險?
    一般腫瘤經過治療後,有一部分可能出現轉移和復發,其中的一部分人可能因腫瘤進入晚期而去世。 轉移和復發大多發生在根治術後三年之內,約佔80%,少部分發生在根治後五年之內,約佔10%。
  • 為什麼中風的人越來越多?少吃3種食物,或許血管會越來越通暢!
    現在生活當中中風的人也不在少數,一旦出現中風的話,往往會導致人突然昏倒,同時伴隨著眼角歪斜,連不通暢等等問題發生,由於近幾年它的發病率正在逐漸上升,同時中風的死亡率也是比較高的,而腦梗就是中風的其中一種。為什麼中風的人越來越多?
  • 左腦中風的患者更易猝死
    一項新的研究認為,與左腦或與大腦兩側均有關的中風,可能會使心跳猝停而導致猝死的危險增加。與此相反,右腦中風與此類風險無關。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與此前宣稱的右側大腦中風比左側中風更具危險的說法背道而馳。這種分歧可能是因為大多數稍早的研究報告主要觀測的是中風早期階段,而目前的此項研究則調查了長期效應。
  • 哈欠連天不一定是犯春困,也可能是中風前兆...…一定要警惕!
    不得不提一下的就是3月,天氣剛轉暖,很多人會突然變成起床困難、上班遲到、精神渙散、有氣無力的「重度春困患者」……深有同感,因為一到春天,咱們都是「特困生」。大白天就呵欠連天時,不少人會用「春困秋乏夏打盹」調侃自己,但他們不知道,有時候,頻繁打哈欠可能是卒中的一種危險信號。臨床資料顯示,70%以上的中風者在發病前5~10天會頻繁打呵欠。
  • 移植幹細胞可修復大鼠中風受損的大腦
    Olle Lindvall說,「值得注意的是,它實際上是可以修復中風損傷大腦和已經丟失的重構中的神經連接。該研究催生新的希望,即使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在未來它可能是新的健康神經,在中風患者中取代死亡的神經細胞。」
  • Nat Genet:鑑定出32個人基因組位點與中風風險相關
    2018年3月25日/生物谷BIOON/---中風(也稱作卒中)是世界範圍內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但對這種疾病的分子機制知之甚少。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來自520000多人的DNA序列鑑定出人類基因組中的32個位點與中風風險相關聯。
  • 防止中風的十項措施,收藏起來,對付中風很有用!
    中風是中老年人當中非常常見的疾病之一,致死、致殘率都非常高。但是中風在發作之前並非是無跡可尋的,在生活中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注意一些生活細節,加以防範,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儘量避免中風的發生。1.多吃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