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九月的到來催促著大家完成三輪一次次的復盤和輸出,為了提高小可愛們複習效率和戰鬥熱情,胡師姐團隊也跟大家一起打卡衝刺!
既然要衝刺,小夥伴們就要過好每一道關,而名詞解釋作為第一關可不容小覷。在名詞解釋中撿分順利,可以獲得更多時間完成後續答題。走好這一步,信心倍增!
今天我們嘔(zai)心(xian)瀝(tu)血(tou)地整理了一百多道考前必備名解,為大家提煉了最基礎且必備的內容!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創新擴散、第三人效果、框架效果、鋪墊效果」的名詞解釋,拿起你的小本本查漏補缺叭!
01 創新擴散
(定義+背景+研究領域+影響因素+接受群體+接受過程+渠道+發展+影響)
創新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是指創新經過一段時間,經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會團體的成員中的傳播過程。創新擴散理論是傳播效果研究的經典理論之一,一個關於通過媒介勸服人們接受新觀念、新事物、新產品的理論,側重大眾傳播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定義)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的田園社會學中提出的。羅傑斯從1962年起,一直追蹤和總結創新擴散研究的發展,並發表《創新的普及》一書。(背景)創新擴散的研究涉及農業、教育、公共衛生和醫療、新聞傳播、營銷學、地理學等。(研究領域)影響因素包含相對優勢、兼容性、複雜性、可試驗性、可觀察性。(影響因素)接受群體按照不同接受階段分為: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早期大多數、晚期的大多數、滯後者。(接受群體)個人接受過程:認知階段、說服階段、決策階段、實施階段、確認階段。(接受過程)創新傳播渠道分類:第一種劃分方式把傳播渠道分為大眾傳播媒體和人際傳播媒體,第二種劃分方式從信源的角度把傳播渠道分為本地渠道和全球渠道。(渠道)在創新擴散渠道的研究過程中,早期的線性擴散模式被擴散網絡研究取代,主要分為兩類異質性網絡、同質性網絡。(發展)創新擴散研究延續了傳播流研究,傳播流研究帶有比較濃厚的管理研究色彩,其成果更容易被利用信息影響受眾的人運用。該理論框架比較關注微觀的態度和行為效果,但是缺乏與更大的社會環境的聯繫,難以更深入地解釋大眾媒體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影響)
02第三人效果
(定義+背景+三層含義+依據+制約因素+影響)
人們在判斷大眾傳播的影響力之際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感知定勢,即傾向於認為大眾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說服性信息或宣傳以及負面信息)對「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響,然而會對「他」人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由於這種感知定勢的作用,大眾傳播的影響和效果,通常不是在傳媒指向的表面受眾中直接發生的,而是通過與他們相關的「第三人」的反應行為實現的。(定義)「第三人效果」理論的提出人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戴維森。1983年,他在《公共輿論季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是《傳播中的第三人效果》。(背景)其一,人們在判斷大眾傳播的影響時存在著雙重標準:傾向於「高估」媒介傳播對他人的影響而「低估」對自己的影響。其二,「第三人效果」也是一種說服或宣傳技巧,定位的致效人群並不是作為內容對象的「表面受眾」,而是與他們相關的「第三人」,以影響「表面受眾」的形式,來實現操控「第三人」行為的意圖。其三,「第三人效果」指的也是大眾傳播的現實影響的一種發生機制。(三層含義)心理學依據:對自己的盲目樂觀、虛幻的優越感、自我服務式歸因。(依據)制約因素:信息的性質、信源的性質、社會距離、個人因素。(制約因素)有兩種社會顯性行為可能與「第三人效果」有關:一種是對限制媒體的輿論支持;另一種則是與搶購、擠兌等群體現象有關的集合行為。(影響)
03框架效果
(定義+背景+分類+新聞框架+新聞框架功能+受眾框架+與基模的關係)
框架指的是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人們對於現實生活經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們能夠定位、感知、理解、歸納眾多具體信息。其具有雙重含義:第一,框架作為一定的知識體系或認知定勢預存在我們的大腦中,它來自於我們過去實際生活的經驗;第二,我們根據既有的框架來「建構」我們對新事物的認識。(定義)「框架」作為考察人的認知與傳播行為的學術概念,最早見於人類學家貝特森於1955年發表的論文《一項關於玩耍和幻想的理論》中。對新聞框架研究產生了直接影響的,是社會學家戈夫曼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書。(背景)框架的概念同樣可區分為「個人框架」和「組織框架」。作為個人框架,它指的是我們每個人在「關於存在、發生和意義這些問題上進行持續不斷的選擇、強調和表現時所使用的準則」。作為組織框架,它指的是一個組織信息處理的認知結構或定性準則,根據這種認知結構或這些準則對信息處理的結果,則體現了一個組織對該信息性質的基本判斷以及其動機、立場、傾向和態度。(分類)20世紀80年代開始,框架理論開始引進到新聞與傳播研究領域,並由此誕生了「媒介框架」和「新聞框架」兩個學術概念。(新聞框架)新聞框架具體有4種功能:提供問題定義、闡釋事件原因、供道德評價、示意解決方案。(新聞框架功能)受眾框架即受眾個人接觸和處理大眾傳播信息的認知結構和詮釋規則,會出現對新聞信息的「同向解讀」、「對抗式解讀」、「妥協式解讀」等各種情況實際上是大眾傳播的新聞框架與受眾的解讀框架相互作用的結果。(受眾框架)戈夫曼的「框架」概念與皮亞傑的「基模」概念有著高度類似性,兩者都用了「認知結構」這一核心詞來界定自己的概念,都認為它們既是過去的經驗或知識的積累,同時又是人們處理新信息、認識新事物的一種導引機制或者「建構」機制。(與基模的關係)
04 鋪墊效果
(定義+前提+分類+發展+意義+影響)
鋪墊效果,也被稱為預示效應、導引效果、顯化效果、底色作用、啟動效應等,最初出現於心理學中對記憶的信息處理過程的相關研究,指的是一個先快速呈現的刺激(啟動刺激)對緊接著出現的第二個刺激(目標刺激)的加工產生的或正或負的影響。(定義)鋪墊效果的產生,主要通過信息加工過程中信息接觸的「易得性」發揮作用。(前提)鋪墊效果分為情緒鋪墊和認知鋪墊:情緒鋪墊側重於個體判斷後續信息時其情緒色彩會受到前設情境中的情緒刺激的影響,認知鋪墊關注信息的內容及其屬性對個體認知的作用。(分類)1984年,傳播學者貝科維茨將鋪墊效果引入傳播學中,來研究信息鋪墊對暴力行為的影響。1987年,美國傳播學者仙託·艾英戈和唐納德·R·金德在對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進行研究後,出版了《至關重要的新聞:電視與美國民意》一書。(發展)鋪墊效果回答了媒體如何影響公眾對於議題重要性的判斷,並指出背後的心理過程。研究者把「鋪墊效果」與政治傳播、議程設置研究聯繫在一起,擴展了媒介效果研究的視野,突破了傳統議程設置理論對媒體效果的認知界限,將鋪墊效果正式引入傳播學。(意義)鋪墊理論借鑑了認知心理學概念,從微觀角度探討了議程設置發生的原因,以及背後的心理現象,擴展了媒體效果研究的視野,突破了傳統議程設置對媒體效果的認知界限,為研究媒介內容與公眾意見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