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師姐:北大新傳院研究生/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
導語
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卻在玩手機……隨著科技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外在距離雖然越來越近,但心理距離卻越來越遠,所以才出現這種自我調侃的段子。其實這句話裡還包含了一個重要的新傳理論——社會距離。
社會學大師齊美爾對"社會距離"解釋不光可以闡釋人與人之間距離為何越來越遠,他對社會距離的理解還深刻地影響了芝加哥學派。我國學者也將這一理論運用到農民工與城市居民這兩類異質性社群關係的研究當中。此理論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所以,有關社會距離的知識,你get了嗎?
前言
作為衡量族群關係親近或疏遠程度的重要指標,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的演進經歷了一個從客觀到主觀的過程。國際上對社會距離的理解往往聚焦於族群領域。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民工城市融合問題研究的深入,社會距離理論開始逐步向農民工與城市居民這兩類異質性社群關係的研究過渡,越來越多地為學者所重視和運用。
一、社會距離概念的變遷
1、塔爾德的「階級差異說」
塔爾德在《模仿的規律》中首創「社會距離」的概念,並將其用於表徵階級差異。他認為社會距離存在於階級之間,是階級之間關係的親密程度的反映,其程度是可以度量的,並指出階級差別就是階級距離。階級之間通過相互模仿彌補彼此的差異,拉近彼此距離。
勞曼肯定了塔爾德的「階級差異說」,認為社會距離探討的是不同階級和階層位置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拉美爾也認同社會距離的客觀屬性,認為「社會距離是最形式化、最普遍化的社會關係,社會關係則是社會交往過程的結果;社會距離可以被界定為一種社會關係與其他社會關係發生關聯時所產生的情境」。「社會距離」最開始是作為客觀性概念出現的,強調不同群體之間的客觀差異。
2、齊美爾的「主觀心理說」
齊美爾賦予了社會距離以主觀性色彩。他援引美學研究範疇中的「距離」概念,探討了個體自我與事物、他人、觀念、興趣等周圍生活環境之間的關聯模式。齊美爾認為,距離既是一種描述自我與外在客體內容間的特定關係,也是一種具有內在傾向性的精神聯繫,這兩種距離之間往往是負相關的。
「相對來說外在的方面被徵服的距離越多,內在方面增加的距離就越大。」現代人在藉助顯微鏡、望遠鏡等現代科學工具徵服外部世界的同時,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距離也在同步增大,變得日益「支離破碎」。「現代人與周遭環境的關聯通常以這樣一種方式發展,他越來越遠離同他最親近的圈子,目的是湊近那些曾經離他比較遠的圈子」;「最遙遠的東西離人近了,付出的代價是原初和人親近的東西越來越遙不可及。」
齊美爾認為,社會距離是人與人之間「內在的屏障」,從現代性的角度來看,都市生活方式形成了都市人特有的待人接物方式——生活在大都市中,需要和很多城市人持續不斷地接觸,為了保持心理平衡,都市人採取了不付出過量熱情的態度。這種生活方式就是個體與外界保持距離:懷疑外人,甚至經常出現多年鄰居互不相識的現象。因此,大都市人在小城鎮人的眼裡總是冷漠無情的。
都市生活要求個體與生活環境之間保持一種距離,即人與人之間保持一道「內在的屏障」;因為都市中人群擁擠,交往混雜,若沒有這種心理距離,就「簡直無法忍受」。齊美爾的距離不僅有關係冷淡、交往稀少、情感淡漠的特徵外,還有與生活環境之間接觸的空間距離的含義。他通過對「社會距離」的批判,展現了都市現代生活方式影響下的現代都市人理性、孤獨、傲慢和矜持的精神狀態。
齊美爾將個體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比作圓圈:個體的自我處於一系列同心圓的核心,環境中的要素則根據與自我的距離的不同而依次處於不同的圓中。處於接近核心的內層的,則屬於親密領域;凡是外圍的,則屬於個體的生活領域。個體文化環境之間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個體可以採用保持距離的生活策略使文化客體和自己處於不同的距離上。
在這裡,齊美爾提出一個信任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傾向於與值得信任的人分享秘密。任何秘密組織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選擇機制,讓值得信任的人加入組織或進入核心。能夠分享秘密的人,就是值得信任的人。信任成為衡量社會距離的一個指標。
齊美爾關於社會距離內涵的深刻闡述,對芝加哥學派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齊美爾並沒有從族群關係的角度去理解社會距離,他的「社會距離」概念,更接近於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心理距離」。
3、帕克的「族群關係說」
芝加哥學派的帕克等人繼承並發揚了齊美爾有關社會距離的思想,並運用到對當時美國種族和族群關係的理解上,使社會距離成為一個極具豐富內涵的概念。
帕克認為社會距離描述的是一種思想狀態,是人們準備與他人在他們的關係中建立親密關係的程度,是存在於個人與集團之間的親近程度。「親近程度衡量了一方對另一方的影響。」個體之間與集團之間的社會距離越大,彼此間的相互影響就越小。帕克認為社會距離是理解美國種族和族群關係的重要概念,能夠「使得我們開始自覺不自覺地意識到自身與我們所不能完全理解的種族和階級之間的區別和隔離」,種族意識和階級意識事實上就體現了一種固定的和習俗的社會距離。
帕克既強調社會距離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的正功能,也意識到社會距離在阻礙社會進步中的消極作用。他認為只有突破社會距離的維繫,削弱傳統社會秩序,才能實現種族融合和社會進步。社會正是在這種由順應到衝突再到新的順應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中實現變遷和發展。
二、社會距離產生的原因
1、社會地位(決定因素)
帕克認為,社會地位決定社會距離。社會地位決定社會交往,決定社會距離的大小和關係的親密、疏遠程度。
2、文化差異
群體之間文化差異的研究揭示了和物理空間、結構一樣真實、有效的障礙。
3、空間隔離
空間上的隔離,意味著在文明進程中,人與人之間接觸、競爭、參與的缺失,導致社會距離的產生。
4、生物差異
種族之間生物學的差異,身體的或是精神的,在影響社會交往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種族差異中的身體特徵已經成為種族團結和種族排斥的標誌。
5、職業和教育
職業與社會距離有著密切的關係。中產階級對某些群體有很大的社會距離感,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對少數群體的社會距離感要小於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6、制度
例如在城市居民與農民工的社會距離研究中,我國長期的城鄉分割的體制和戶籍制度造成「明顯的社會距離」。
三、社會距離的測量方式
1、博格達斯社會距離測量
博格達斯認為幾乎所有社會問題都與社會距離有關,堅信通過測量社會距離可以解釋人與人之間的誤解。他於1925年設計了一套測量各個種族之間關係的技術,稱為「博格達斯社會距離量表」,採用客觀的外顯行為而非主觀的自我報告來測定原始反應。
該量表開創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先河。以往對心理態度的研究比較注重主觀解釋,博格達斯利用量表將主觀態度數量化,實現了社會心理學實證化研究,廣泛運用於對不同國家、種族和族群的主觀認識的研究中。
2、反轉社會距離測量
李(Lee)等人認為,博格達斯量表從大族群的立場和角度來設計回答項目,表達的是大族群對小族群的距離感受,不能用來解釋社會距離的本質。因此,他們從小族群的感受角度出發,設計了另一套反轉的社會距離量表。反轉的社會距離量表要求受訪者評價其他群體在這些角色上對他們的接受程度,因而可以評估出小族群對大族群建構的社會距離的感受。
四、研究案例
隨著近年來我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農民工與城市居民這兩大異質性社會群體如何相處共融成為探討農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話題,對社會距離概念的運用由最初僅限於研究種族(race)、族群(ethnic group)之間的關係開始逐步向研究農民工與城市居民這兩類異質性社群(social group)之間的關係過渡。
我國學者盧國顯率先對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社會距離進行了系統研究。他認為社會距離是「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在社會交往中所表現出來的否定性的評價和看法、交往雙方互相傾訴心裡話、雙方相互理解的比例和交往行為頻率,以及居住密度、職業構成比例,和在經濟困難時交往一方對另一方提供物質援助的頻率。」研究認為,制度方面存在的歧視和差異,導致了群體間的社會經濟地位差異,並造成農民工與市民間的社群隔離,增大了兩者間的社會距離。
張海輝認為社會距離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既包括作為群體成員的個體之間的關係,也涵蓋呈現個體性的個體之間的關係,還包括個體行為的指向;有時候也用於指涉群體偏見、文化差異和群體互動。」他的研究彌補了以往研究中過於偏重大族群、主流群體角度的不足,從本地人和外地人感受的角度,雙向度地考察了兩者間的社會距離,指出兩者間的社會距離具有不對稱性,並解釋了該不對稱性產生的原因。
五、研究的反思
社會距離作為一個分析概念和理論模型,在應用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概念的泛化和模糊趨勢
不同時代的學者出於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圖,對社會距離的理解往往有不同的視角,這造成了社會距離在定義上的不一致和隨意性。
這使得社會距離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切差異、區別和疏離的近義詞,擴大了其內涵和外延;又導致了無法客觀區分社會距離在不同主體、客體視角下的差異性,從而造成社會距離如社會資本一般,淪為一個泛化的概念。
2、測量方法上的不統一和不嚴謹
在測量社會距離時,既有人沿襲、模仿博格達斯量表,又有人運用因子分析歸納,甚至還有人根據主觀判斷設計問題進行分析。缺乏嚴肅統一的測量標準的做法,使對社會距離的研究流於易變,破壞了這一科學概念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3、量表研究缺乏弱勢族群的視角
李等人批評博格達斯量表從大族群的立場和角度創造回答項目,表達的是大族群對小族群的距離感受。為此,他設計了反轉的社會距離量表,要求受訪者評價其他群體在這些角色上對他們的接受程度。
但事實上這種評價體現的仍然只是小族群對大族群的社會距離的感受和反應。從小族群、弱勢族群視角出發,研究小族群對大族群的「主觀認識和行為指向」,需要將小族群的主觀意願、小族群對大族群意願的感受預期兩部分結合起來進行考慮。
因此,應當對社會距離的概念、內涵做一個明確合理的科學界定,使之作為一個科學概念,能滿足理論研究對效度和信度的最低要求,並達成系統的操作化和進行相關的實證研究,推動社會距離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嚴肅的知識和學術領域。
參考資料
史 斌.社會距離:理論爭辯與經驗研究[J].城市問題,2009(9):54-58
王啟富.社會距離理論之概念及其它[J].晉陽學刊,2010(1):37-40
楊向榮.文化悲劇與現代性貨幣——齊美爾距離的生成語境解讀[J].湖南大學學報,2010(5):130-133
盧國顯.中西方社會距離的研究綜述[J].學海,2005(5):1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