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個傳播學理論應該退休了

2020-12-06 虎嗅APP


 導讀


本期推送的是著名傳播學者Elihu Katz和Yonatan Fialkoff在201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其中談到了六個應該退休的傳播學理論,其中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意見領袖、兩級流動、選擇性接觸、沉默的螺旋……Katz等人突然向這些概念開火,也引發了學術界的熱議。為此,我們翻譯了這篇短文,同樣希望拋出一個相仿的問題: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該如何處理傳播學的經典遺產呢?


第一: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


拉扎斯菲爾德提出這一概念,是因為他發現,影響普通人決策的主要來源並不是媒體,而是特定的一群人,或者說,是所謂的「意見領袖」。儘管「領袖」這個概念太大了,也許不適合這些只具備「日常影響力」的人,不過,這個名字還是被沿用了下來。


隨後的研究進而思考,是否存在某些普適性的「領袖」?亦或是在不同領域,存在著不同的「領袖」?同時,後續研究還發現,在同一種傳播行為中,參與者可能既是「輿論領袖」,也是「輿論追隨者」,這就讓事情更麻煩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認為,輿論領袖的影響力可能更多是規範性的,而非信息性的。最重要的是,對於意見領袖的角色也存在分歧:他們究竟是在過濾媒體內容,還是僅僅轉發媒體內容?


我們發現,尋找意見領袖的努力並沒有取得多大成功。這一概念已經贏得了巨大聲譽,但在經驗研究上,卻一直蹣跚而行。


第二:兩級流動(two-step flow)



拉扎斯菲爾德認為,意見領袖在觀眾和媒體之間充當中間人的角色。如果真的如此,那麼,傳播學歷史中早期的大眾社會理論便需要被更正,因為即使在現代社會,人們實際上也會相互交談。不過,吉特林卻抱怨說,媒體和意見領袖之間的關係,似乎應該是相互聯繫,而不是相互競爭的。


「兩級流動」這個概念需要退休,不是因為其中闡述的、人和媒體之間的聯繫是不正確的,而是因為它遠不止兩級這麼簡單。或許,它是一個網絡。在當時的方法論基礎上,兩級傳播恐怕是它能處理的所有。隨著媒體環境的不斷變化,這個過程肯定更加複雜。


第三:選擇性(selectivity)



選擇性接觸的概念暗示了另一種介於觀眾與信息之間的「中介」。人們認為媒體的影響力是有限的,既因為它們的信息會被社交網絡攔截,也因為人們更加關注與他們先前觀點一致的信息。拉扎斯菲爾德等人發現,民主黨人選擇性地關注來自民主黨的信息,而共和黨人則選擇來自共和黨的信息。要知道,在2012年,皮尤研究中心也發現了相同的情況。


不過,拉庫爾卻得到了相反的結論,他發現黨派歸屬並不能決定選擇性接觸。事實上,當我們發現某種基於意識形態的選擇性時,它只對人口中很小的一部分適用。選擇性是一個好想法,但大多數後續研究並不十分支持這一想法。


例如,Mutz和Martin發現,媒體的選擇性接觸行為相對並沒有那麼多,部分原因是,這一概念的概念化似乎還不夠充分。在理論上,對正面態度信息的吸引和對反面態度信息的厭惡並非對等,政黨歸屬感的強弱也會產生影響。因此,總的來說,既有研究只是適度支持關於媒體選擇性接觸這一概念,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


第四:交叉壓力(cross-pressure)



有人可能會說,交叉壓力的概念已經提前退休了。關於交叉壓力的研究已經很少,我們中的很多人也都沒再提過它。然而,這一概念在Mutz的後續工作中獲得了新的生命。她考察了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進行談話的結果。同性戀者之間的交談,很可能激發政治行動主義;而異性戀則可能會不再參與討論。這與Berelson等人的發現相呼應:在選舉中接觸不同觀點,會導致矛盾心理、延遲投票甚至根本不投票。


在拉扎斯菲爾德等人的研究中,交叉壓力是從人口變量中推斷出來的。例如,既是天主教徒又是白領的人可能會經歷來自同齡人的矛盾性壓力。然而,Mutz設法找到那些暴露在實際競爭性壓力下的真實的人。


因此,這一概念似乎是可行的,但它只適用於少數族裔。顯然,這一概念涉及選擇性,但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即如何引導民主社會的公民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情況下,接受更全面的觀點。


第五: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



諾埃爾-諾依曼的概念是解釋大眾說服的另一種嘗試:人們持有某種特定的態度,但由於害怕報復、嘲笑或被孤立,而不敢表達出來。


諾埃爾-諾伊曼的經典例子來自德國的一次選舉,根據民調,兩大政黨在這次選舉中並駕齊驅,而媒體卻宣稱一方勝出。結果,另一方的支持者開始認為自己註定敗選,因為害怕被孤立,從而不斷退卻;認為自己註定獲勝的一方,因此卻更加努力,最終贏得了選舉。


然而,該理論就像《皇帝的新裝》一樣,對記者或告密者的「解放」行為,往往保持沉默。想想1989年之前的東歐人,或者阿拉伯之春前極權統治下的埃及人,他們是如何秉持反對政權的態度。或者回想一下同性戀者的沉默,在金賽展示出相反的證據之前,他們相信自己的「異常行為」是孤獨的。


不過,當告密者打破沉默,不言而喻的革命態度就會被釋放出來。這一過程被阿爾伯特稱為「多元無知」。換句話講,當人們發現自己比之前想像的更強大,或者支持自己的人數更多時,他們就會說出來。


Moy和Hussain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批評,他們指出,黨派媒體的發展可能會破壞人們感到孤立的可能性。如今,每個人都會感覺自己在網上多多少少獲得了支持。


第六:培養理論(cultivation theory)



另一個絕妙的想法是Gerbner和Gross提出的培養理論。培養理論表明,重度電視收看者更有可能相信電視中展現的世界。就像沉默的螺旋一樣,培養理論將巨大的力量歸功於媒體,並假設隨著時間的推移,媒體會塑造我們的態度。


此外,培養和沉默的螺旋之間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很少被人注意到。他們都是從比較一些「現實世界屬性」和「世界本身」開始的。


對於培養分析的元分析研究發現,媒體對人們世界觀的影響程度僅為「中等」。最近的工作將培養研究擴大到包括不同類型和媒體的研究,例如視頻遊戲。



此外,Morgan還注意到培養理論研究發生了一些轉變,早期Gerbner和Gross的觀點更多是從社會學出發,如今的研究卻更加關注心理學。我們認為,這一轉變特別重要,因為它表明,隱含在培養理論中的、法蘭克福學派式的批評意識,正在受到侵蝕。


結論 


我們並不是第一個提出讓舊概念退休的人。託馬斯·庫恩早在我們之前就出現了,但他思考的是範式變革,我們不是。這篇文章是從海法研討會的一次談話中誕生的,並在福岡ICA會議上繼續發展。



所有這些表明了幾個結論。 


1. 這不是一個遊戲。選擇性和意見領袖等概念支撐著一種長期存在的觀點,即媒體的說服努力只會產生有限效果。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媒體其實具有強大的效果?培養和沉默可能會說,是的,的確如此。不過,它們本身也是該被退休的候選理論。或許,是不是還有其他一些變量,可以更有說服力地講述了有限效果論的故事呢?



2. 儘管我們沒有故意選擇,但這六個概念很好地分成了相關的幾對:第一,兩級流動和意見領袖;第二,選擇性和交叉壓力;第三,沉默和培養。如果再多想一點,我們可能會發現其他的組合。這也許表明,可能有一個潛在的平行結構,會把它們結合在一起。




3. 問題是,它們中的大多數都不是很好用。但也許我們對社會科學的要求太苛刻了。也許我們所能期待的,只是這些概念能得到最低限度的驗證。這些概念存活得如此之好,而且似乎是相互關聯的。


4. 讓一個概念退休可能有幾個原因:第一,該概念命名不當或有多個名稱;第二,與該概念相關的假設只得到了很弱的實證檢驗證實;第三,該概念太過模糊或雄心勃勃,以至於沒有什麼進一步的用途;第四,該概念的概念化很差;第五,該概念的可操作性很差;第六,不斷變化的世界使該概念過時。


5. 這些概念很好一直在為我們服務,並且,在激發我們的思想和靈感這件事上,他們仍在發揮作用。它們仍有生命力,並可能會進行自我修復;查爾斯·賴特將此稱為「回收」。也許,我們在讓它們退役之前,應該三思而後行。




相關焦點

  • 丁方舟、韋路:西方傳播學研究的理論體系及其演化
    我們以年代作為劃分標準,區分出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至今這6個時間段,然後我們對每個階段《傳播學刊》所刊發文章在理論傳統上的分布趨勢進行了分析,結果如下: (一)1950年代:修辭學傳統佔據主導
  • 象徵互動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
    摘 要:象徵性互動理論是傳播學中頗具影響力的一個理論,然而關象徵互動理論的基本內涵學界似乎還沒有定論。本文從象徵互動理論的緣起、發展和現狀等幾個方面對該理論進行研究梳理、分析論證,以期對進一步認識和發展象徵互動理論提供一定的參考。
  • 大學專業解讀系列:NO.102 傳播學
    傳播學是「學」,理論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具有豐厚的理論基礎,如有關媒體控制的議程設置理論;有傳播過程存在的兩級傳播、媒介即信息;還有傳播效果相關的皮下注射論、沉默的螺旋、數字鴻溝、第三人效果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郭慶光教授編寫的《傳播學教程》第二版中系統的論述了傳播學的定義:「一般認為,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的傳遞與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規律的學科。
  • 2011年4月傳播學概論自考試題
    全國2011年4月自考傳播學概論試題課程代碼:00642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知識溝理論」18.在1940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拉扎斯菲爾德等圍繞大眾傳播的競選宣傳對選民投票意向的影響所作的調查被稱為(      )A.培因調查 B.蓋洛普調查C.伊裡調查 D.尼爾森調查19.早在1920年,李普曼在一本著作中提出現代人與「第一手信息隔絕」的問題。這本著作是(      )A.《輿論學》 B.《自由與新聞》C.
  • 自考傳播學概論試題_全國2007年7月自考試卷
    全國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傳播學概論試題湖北自考網4月18日整理課程代碼:00642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
  • 傳播學研究:認識論、方法論及創新
    從思想史背景來看,歐洲傳播學批判學派幾乎完整繼承了馬克思的思想衣缽,在意識形態霸權、壟斷型文化生產的資本佔有、機械複製、單向度的人、文化剝削和壓迫等話語之下建構起不同的批評理論體系,目標直指資本主義制度的局限性。顯然,這一理論派別關注更多的是資本主義大眾傳播和文化工業的社會後果,而不是個體後果,它在本質上是一種關於歷史發展的社會衝突理論。
  • 2012年7月傳播學概論自考試題
    「說服性傳播理論」11.格伯納等學者提出的「培養理論」特別強調一種傳播媒介在「培養」人們形成「共識」方面的作用,這種傳播媒介是(      )A.報紙 B.廣播C.電視 D.網絡12.傳播學批判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克拉帕 B.哈貝馬斯C.蓋洛普 D.麥克盧漢13.首創「群體動力學」和「場論」的社會心理學家是(      )
  • 大神帶你學傳播學:舒德森:新聞社會學|新傳理論44
    在同輩學者中,舒德森以理論著述豐富而著稱。其主要著作有《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新聞的力量》、《新聞社會學》、《為什麼民主需要不可愛的新聞界》、《知情權的興起:美國政治與公民文化》前四部與新聞業關係密切。除此之外,《好公民》雖並不直接考察新聞業,卻也對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研究產生了影響。
  • 全國2012年4月自學考試傳播學概論真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這篇論文第一次從理論上闡明了資訊理論的基本問題,它的作者是( )A、施拉姆B、德福勒C、申農D、伯洛8、人類在文字發明前運用了多種傳播手段,其中佔主導地位的傳播方式是( )A、口頭交流B、結繩記事C、利用圖畫傳遞信息D、利用烽火傳遞信息9、按照選擇性因素理論的觀點,大眾傳媒發出的信息傳向受眾時遇到的第一關是受眾的(
  • 自考傳播學概論試題_全國2009年4月自考試卷
    全國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傳播學概論試題湖北自考網4月18日整理碼:00642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
  • 傳播學新解:當2020年的網際網路「遇見」使用與滿足理論
    現如今,傳媒對受眾的影響已經成為傳播學的研究重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功於「使用與滿足」(Use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這一理論的普及。 1974年卡茨等人在論文《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提出和歸納了該理論,從社會滿足(gratification of social)及心理需要(psychological needs)的角度來研究傳播中的受眾,通過分析受眾對媒介的使用動機和獲得需求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類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這也是大眾傳播效果論的重要觀點之一。
  • 拒絕枯燥:如何讓傳播學研究「有趣」起來?
    亦或者是,正如我們在之前的推送中提到的,在人機交流(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的研究中,我們首先需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去檢驗既有的人際傳播理論在多大程度上還是適用的。 第二種「新路徑」是借用其他學科的理論來解釋傳播學現象。對於傳播學而言,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和心理學都是我們經常會借鑑的學科。
  • 提升與超越: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的創新進路
    [1]江蘇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劉行芳教授指出,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學術研究參與國際學術對話的機會偏少,聲音太弱,新聞傳播學學科未能取得相應的國際學術地位,不具備應有的國際學術影響力,這與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很不相稱,需要本領域學者共同努力,迅速扭轉這一局面,不斷提升我國新聞傳播學理論研究的國際影響力。第二,從中觀上看,高校評價導向是國際發表的重要內驅力。
  • 2010年7月傳播學概論自考試題
    全國2010年7月自考傳播學概論試題課程代碼:00642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這句話表明(      )A、語言是靜態的 B、語言是有限的C、語言是抽繹的 D、語言是靈活的13、1865年,英國一個科學家在電磁波理論研究中預言了無線電波的存在。
  • 自考《傳播學概論》練習題
    研究者通過這項研究否定了早期魔彈論的效果觀,提出了對後來的傳播效果乃至整個傳播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一系列理論假說。  答:傳播學雖然和新聞事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但與新聞學並不存在「血緣」關係,不同之處在於:  1)傳播學重視理論研究,而新聞學重視業務研究(新聞學的研究路線是:實務-歷史-理論;傳播學的研究路線是:多學科理論探索-對傳播實踐的調查,分析與指導-理論上的提高與發展)  2)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新聞學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傳播學採用實驗型的定量分析方法
  • 上海外國語大學837傳播學理論考研真題及詳解——才聰學習網
    [全套]2021年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837傳播學理論考研全套資料考研真題及詳解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中國傳媒大學713傳播歷史與理論考研真題及詳解中國傳媒大學3.寫出至少三個國際知名媒介的機構,並評述之。參考答案:201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答:英尼斯是最有影響的媒介決定論者之一,多倫多學派的鼻祖,麥克盧漢的老師。
  • 自考傳播學概論試題_全國2008年7月自考試卷
    全國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傳播學概論試題湖北自考網4月18日整理碼:00642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
  • 2016年各校新聞傳播學考研真題集合(研友回憶版)
    >   1、批判學派的三個流派   2、提升新聞公信力的是、四個策略   二選一:全媒體時代的信息質量分析和媒介文化淨化、電視暴力研究方案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專業碩士   1、給材料、論述食品安全報導注意事項   2、根據材料(加工肉質品致癌)列採訪提綱   3、材料(南方供暖)寫600字消息和140字微博
  • 自考傳播學概論試題_浙江省2002年4月自考試卷
    如果要想使接受者在潛移默化中完全贊同傳播者的主張,最好使用(      )  A.直接性謀略            B.積累性謀略  C.連續性謀略            D.集束式謀略16.傳播的定義為(      )  A.就是精神內容的傳播          B.就是通過訊息進行社會互動  C.就是傳受兩者分享信息        D.就是傳受信息以期發生相應變化的行為17.下列四個概念按其外延逐步擴大的排列應該是
  • 全國2009年7月自學考試傳播學概論真題_備考指導自考_自考報名...
    l.傳播學誕生於( )A.英國 B.美國C.德國 D.日本2.在傳播學的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爾德的主要貢獻是倡導並確立了( )A.內容分析法 B.實地調查法C.控制實驗法 D.個案研究法3.按照傳播學的觀點,報紙上的排印錯誤、電視中的圖像失真、人際談話中的各種幹擾等都屬於傳播過程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