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枯燥:如何讓傳播學研究「有趣」起來?

2020-11-30 騰訊網

一篇優秀的研究論文應該具備哪些特質?

這個問題似乎並不困難,幾乎任何的論文都會包含這些「小節」:(1)文獻綜述(2)搜集數據(3)檢驗數據(4)討論研究發現。

誠然,所有的研究者都必須遵守這些塑造科學氣質的規範和價值觀。不過,你是否也會隱隱覺得,期刊上發表的傳播研究越來越……無聊了?

在SSCI期刊《信息、傳播與社會》中《拒絕枯燥:傳播研究中,有趣意味著什麼?》的作者Manuel Goyanes看來,一份真正優秀的研究,不僅需要追尋真理,同時也要在某些重要的層次上挑戰讀者的既有認知;他不僅要遵循科學研究的準則,更要通過迷人的技藝與設計,超越這些準則。當然,就像藝術一樣,有趣的研究是流動的、氣態的。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獲得授權,摘取論文中的主要論點,帶你一覽一份有趣的傳播學研究,看看它究竟長啥樣?

為什麼有趣很重要?

在我們討論「何為有趣研究」之前,似乎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有趣真的那麼重要嗎?

顯然,在很多學者看來,「有趣」並不是他們判定一項研究最重要的指標,甚至根本就算不上一個指標。我們必須承認,如果有趣是以犧牲學術研究的規範和準確性為代價的,它便一文不值。不過,如果我們僅僅著眼於方法的嚴謹、寫作的規範,那麼,很可能我們會製造出一大批看似精美,實則無用的瑣碎研究。

在Manuel Goyanes看來,傳播學研究越來越流行的論文套路便是:精緻的無用。

實際上,近年來很多學者開始在公開或非公開的場合質疑我們這個學科的價值:在「不發表就出局」的機制框架下,研究論文越來越像是一種商品:它是標準的、大規模生產的,到頭來又是枯燥和無聊的。糟糕的寫作技巧隨處可見,而且越來越公式化。

很多學者恐怕都會同意這一觀點,不過,他們對此好像也無能為力。似乎這就是撰寫研究論文唯一的方式,也是主流傳播學期刊唯一能夠接受的方式。在這種背景之下,想要變得「有趣」,似乎是一件難於登天的事情。真的如此嗎?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Manuel Goyanes向16家傳播學期刊的編委會成員發送了電子郵件——我想知道,在這些學者眼中,什麼樣的研究可以算作「有趣」?又有哪些具體的論文,被他們覺得符合「有趣」的標準呢?

當我們談論「有趣」時

我們在談論什麼?

基於16家傳播學期刊88位編委會成員的訪談,Manuel Goyanes發現了五種類型的「有趣」。

反直覺(counterintuitive)研究

學術把關人們認為,那些挑戰讀者既有認知的研究是有趣的。其中包括挑戰既有理論、提供反直覺的發現、打破讀者預期假設。

反直覺的研究通常會遵循以下原則:(a)指出某一個文獻領域(b)指出並說明這個領域中通常的假設(c)評估這些假設(d)開發一種可能的替代性假設(e)考慮這種替代性假設與讀者的關係(f)評估這些替代性假設的基礎(Alvesson & Sandberg, 2013)。

在反直覺研究中,一個精彩的例子是Dearing(1995)對那些標新立異的科學家的考察。人們往往認為,記者在報導這些極具爭議的科學時還會保持「虛假的平衡」(false balance),是因為他們相信這些科學界的邊緣人物正在努力獲取合法的真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記者維持平衡僅僅是因為,這個職業要求他們這樣做。

範文:Dearing, J.W. (1995). Newspaper coverage of maverick science: Creating controversy through balancing.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4(4), 341–361.

奠基性的(foundational)研究

學術把關人們認為,那些能夠開拓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的論文是有趣的。其中包括對一種現象提出新的實證證據、對一個領域做出重要的理論貢獻,以及那些先鋒式的研究。

奠基性的研究之所以有趣,因為它們為後續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工具包」。它們會因為自己出色的解釋力,從而被廣泛引用,不管是為了支持一個觀點、修正一項假說,還是在另一種場景中完成自我挑戰。

McCombs和Shaw(1972)提出的議程設置理論便是具有奠基性意義的,不僅是它修正了有限效果論,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種觀察媒介效果的新角度——讓我們暫時離開對於行為的觀察,專注於媒介對認知(重要性)的影響。

範文:McCombs, M.E., & Shaw, D.L. (1972).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2), 176–187.

新路徑的(new approach)研究

學術把關人們認為,這些研究提供了理解(數字)現象的新方式、整合了不同的思考視角、使用其他領域的新視角來解釋數據,並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重新驗證經典理論。

有兩種最常見的「新路徑」。其一是使用一種既有的理論去驗證我們生活的新(數字)環境,再反過來去檢驗這個理論。這種思路遵循著一種「解釋邏輯」,它提出的問題,本質上是「what if」。

例如,研究者會把戈夫曼的自我呈現理論放置在社交媒體的環境中進行檢驗——人們是如何在朋友圈中進行印象管理呢?亦或者是,正如我們在之前的推送中提到的,在人機交流(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的研究中,我們首先需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去檢驗既有的人際傳播理論在多大程度上還是適用的。

第二種「新路徑」是借用其他學科的理論來解釋傳播學現象。對於傳播學而言,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和心理學都是我們經常會借鑑的學科。通過對其他學科知識的借用,我們可以將不同的理論傳統進行嫁接,進而加深我們對於傳播現象的理論。

Shrum(1996)對培養理論的研究就是開拓「新路徑」的典範。在研究中,Shrum借用了既有的心理學理論和實驗方法,解釋了電視培養效果背後的心理機制。

範文:Shrum, L. J. (1996).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underlying cultivation effects further tests of construct accessibility.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2(4), 482–509.

高質量的典範

(quality and exemplarity)論文

這種有趣有趣的論文包含以下特徵:(a)它們大多是量化的、遵循假設-演繹路徑(b)具有紮實的數據分析(c)對社會及時並有益(d)對未來的理論發展和實證探索具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講,高質量的典範論文都在檢驗、延展和建立新的傳播理論。

高質量的典範論文都是標準化的,之所以說它們有趣,因為他們將研究過程的技術嚴謹性最大化,提供了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實證證據。這一類的研究往往是大規模的田野調查,例如比較性分析和全球調查。

例如,Hanitzsch(2011)考察了新聞業的職業環境,可被視作是一種高質量的典範研究,因為它的研究數據基於超過18個國家、超過350家新聞機構、1800位記者的問卷調查。這一調查對媒介體系和新聞文化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同時也是典範性的跨國研究。

範文:Hanitzsch, T. (2011). Populist disseminators, detached watchdogs, critical change agents and opportunist facilitators: Professional milieus, the journalistic field and autonomy in 18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73(6), 477–494.

有洞察力和實踐價值的

(insightful and practical)研究

這些研究的特質包括:語言簡潔且令人信服、提供了出色的(深)描述、包含豐富的案例、具備重要的實踐價值。這種研究大多數是質化的,往往會基於訪談、焦點小組和參與式觀察,也常會結合批判視角(例如女性主義、後結構主義、批判理論等)來解釋它收集到的實證證據。

一項研究如果想要有洞察力和實踐價值,特別應該指出它的發現具有哪些實踐價值、可以提升哪些特定社群的現狀、在哪些方面可以幫助實踐者更好的開展工作。它所涉及的,也一定是這個世界最重要的那些問題。

Buzzanell和Liu的論文(2005)便是一項有洞察力和實踐價值的研究。他們將視角對準了女性的產假問題,並邀請了15位女性描述自己從懷孕、休產假到恢復工作的整個過程。這項研究將政策傳播、女性主義等領域的知識容納近了組織傳播研究之中,為我們理解孕婦提供了重要的洞見。同時,孕婦這一群體的經歷也得到了出色的描述,這當然也體現了作者強烈的道德關懷和批判性思考。

範文:Buzzanell, P. M., & Liu, M. (2005). Struggling with maternity leave policies and practices: A poststructuralist feminist analysis of gendered organizing.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3(1), 1–25.

相關焦點

  • 傳播學研究:認識論、方法論及創新
    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中,傳播學研究主要沿著歐洲傳播學批判學派和美國傳播學經驗學派兩條不同路徑發展,前者以德國法蘭克福學派、英國文化理論學派等為代表,後者則以施拉姆所謂的美國傳播學四大奠基人為代表,其共同旨趣都是關注大眾傳播和整個現代文化工業的影響和後果,但其具有不同的思想史背景和方法論。
  • 丁方舟、韋路:西方傳播學研究的理論體系及其演化
    本文還對全球傳播學科最權威的期刊《傳播學刊》從1951年創刊至今發表的所有研究論文進行了內容分析,以呈現西方主流傳播學研究在理論傳統上的分布,以此管窺西方傳播學研究理論體系的發展變遷,並對未來傳播學理論體系的建構方向進行了反思。
  • 大學專業解讀系列:NO.102 傳播學
    有趣的是這個研究人類信息交流的學科竟是由口吃患者創辦的,這個人就是傳播學之父施拉姆。更神奇的是在傳播學的四大奠基人中沒有人承認自己做的是傳播學的研究,而且他們來自各種行業,如身為政治學家的拉斯韋爾,作為數學家和心理學家的拉扎斯菲爾德,還有同是心理學家的霍夫蘭和盧因。因此傳播學成了一門包羅萬象的學問。那麼傳播學到底是怎樣一個學科,專業的前景與就業又是怎樣的?
  • 提升與超越: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的創新進路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會議綜述 在中國大踏步走向世界歷史舞臺的背景下,如何向國際學術界講述中國的理論故事,如何在國際主流新聞傳播學術期刊上發出更多中國聲音,如何積極參與構建國際學術話語體系,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界亟需研究破解的重大議題。
  • 學校裡枯燥的地理知識,用漫畫學起來竟然如此有趣,匹配90%中小學教材
    《這就是地理》則正好滿足這些要求,在如何平衡現實的應試要求和培養孩子的素質教育這個「難題」之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每個主人公都極具鮮明的特色,讓漫畫看起來更生動有趣。
  • 新傳考研|傳播學中定性研究的七種方法
    對於理解文本的意義,符號學研究方法有其獨到之處。符號就是代表某種事物或思想的記號或標誌。它具有三個要素:符號的形式、被符號所指涉的對象,以及人們提供的對符號意義的解釋。符號學是研究符號的學科。各種形式的符號都是它的研究對象。分析媒介文本裡的符號,目的不在於描述符號本身,而在於發現每個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係。
  • 大神帶你學傳播學:舒德森:新聞社會學|新傳理論44
    新聞所講述的是特定類型的故事:新聞故事必須不僅是有趣的,而且以某種方式對公共生活產生衝擊。這裡涉及到了新聞故事的兩個重要特徵:趣味性、與公共利益相關所帶來的重要性。舒德森意欲推出一個「李普曼版文化研究」。但是,舒德森未在《知情權》中提出一套新的文化研究學說,而只是在借李普曼之名闡述自己的「民主現實主義」觀念。3)監督民主理論的外圍——對開放的文化潮流或透明文化的研究興起原因:舒德森拒絕用「階級鬥爭」「權力結構」「政治運動」等概念分析歷史。
  • 象徵互動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
    這一理論源起於英國注重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傳統,由美國學者布魯默首創。 一、理論來源 在《論符號互動論的方法論》一文的開頭,布魯默羅列了數十位「芝加哥學派」的學者,在觀察和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方法上將這些學者的觀點統一了起來。
  • 自考《傳播學概論》練習題
    答:傳播學雖然和新聞事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但與新聞學並不存在「血緣」關係,不同之處在於:  1)傳播學重視理論研究,而新聞學重視業務研究(新聞學的研究路線是:實務-歷史-理論;傳播學的研究路線是:多學科理論探索-對傳播實踐的調查,分析與指導-理論上的提高與發展)  2)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新聞學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傳播學採用實驗型的定量分析方法
  • SMP2018 計算傳播學論壇議程出爐,將從三大角度探討學科進展
    最近幾年,計算傳播學正在成為計算社會科學中重要的研究領域。本次論壇邀請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許可教授、南京大學王成軍副教授以及北京八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梁斌博士分別從在線信息與情緒傳播、數字媒體中的注意力流動以及社交媒體數據獲取三個層面對計算傳播學進行多面向探討。
  • 這6本書,乍看很枯燥,讀了卻會讓你驚豔
    因此,很多實際上非常有趣的書籍就這樣被大家錯過。今天,精讀君為大家介紹的6本,就是以為會枯燥,實際上卻讓人驚豔的書。1《藝術的故事》豆瓣評分9.6 4338人評作者簡介E.H.貢布裡希,是藝術史、藝術心理學和藝術哲學領域的大師級人物。
  • 天文臺的工作枯燥嗎?
    網友@張哲榕turbo 問道:「大家都說去天文臺工作都十分枯燥,每天重複著相同的工作。對於天文愛好者而言,去天文臺工作是夢寐以求的事情,那麼對於您而言,去天文臺工作是否真的如此枯燥乏味,重複著同樣的工作呢?
  • 淄博經開區傅家實驗小學:巧手彩繪英語世界 枯燥複習變有趣又多彩
    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魯中網1月15日訊(通訊員 徐婷婷 孫豔傑 畢研霞)為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英語書寫水平,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在複習階段避免讓學生因機械重複而產生枯燥、乏味、消極的心理情緒,近日,淄博經開區傅家實驗小學英語教研組發揮集體的智慧,寓教於樂,結合每個年級的特點,採用不同的策略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複習活動
  • 自考傳播學概論試題_全國2007年7月自考試卷
    1.傳播學的誕生地是(      )A.英國 B.美國C.德國 D.日本2.第一個明確提出並使用「大眾傳播學」這一概念的學者是(      )A.施拉姆 B.霍夫蘭C.盧因 D.拉斯韋爾3.申農一韋弗模式把傳播過程中的媒介細分為三種,即發射器、接收器和(      )A.訊息 B.信號C.信道 D.噪音4.伯洛提出了一種傳播過程模式
  • "健康傳播"傳播健康 談健康傳播學在中國的發展
    傳播學的開山祖師施拉姆說:傳播是最繁忙的交叉口,但許多人只路過而不逗留。20世紀40年代,傳播學,特別是大眾傳播學開始迅速發展。健康傳播學就是醫學與社會學在路過傳播學這個交叉口時「逗留」下的產物。21世紀是健康的世紀。越來越富足的人類,開始關注人本身,健康已經成為大眾、政府和學者一致關心的議題。健康傳播就是要滿足大眾對健康信息的渴求,而傳媒,在傳播健康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IB的「靈魂」課程,如何從枯燥中展現數學之美?
    下文中,有八年國際學校一線教師經驗的龔琴老師將帶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數學這門看似「枯燥」的學科,它的多樣性如何表現?又該如何在TOK中探索它的「美」。文丨龔琴 編輯丨李臻談到數學,我們想到更多的是其確定性,就好像1+1=2, 2+2=4,從理論上來講,屬於亙古不變,顛撲不破的真理,而恰恰也由於其確定性程度,亦使得數學本身成為國際學校IB DP靈魂課程TOK(認識論)中非常好的研究素材。Why?因為越是看上去確定的,在TOK的課堂裡,就越值得再三斟酌。
  • 最新新聞與傳播學類CSSCI、中文核心、SCD期刊名錄
    摘要:現將最新的新聞與傳播學類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D期刊名錄手工整理在這裡,供各位投稿參考。本校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生需要在二級以上期刊發表一篇論文,學校所指的二級以上期刊包括CSSCI含擴展版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科學引文資料庫SCD來源期刊,現將最新的新聞與傳播學類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D期刊名錄整理在這裡,供同學們投稿參考。
  • 枯燥的數學課怎樣能生動有趣?數學名師的「趣味課堂」邀你去看看
    二、有助於營造樂學氣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情緒輕鬆、愉快、心理和諧,學習效益便高,教師要細心體察,了解學生的所愛、所樂,創設條件,設置情境,引導學生情不自禁、不知不覺地積極參加到課堂教學中來,並始終樂在其中。
  • 情緒傳播:概念、原理及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的地位思考
    筆者還回顧了情緒傳播在新聞傳播研究中從被有意遮蔽再到獲得釋放的認知歷程,在此基礎上認為情緒傳播理論應當成為新聞傳播學研究中新的發力點。情緒傳播的研究對於新聞學基本原則問題的研究、輿論學的研究、傳播效果的研究等諸多領域都可以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 自考傳播學概論複習概要3
    第一節 控制研究的含義及內容  問答:媒介的雙重角色及控制研究的三方面主要內容  媒介的雙重角色:  控制研究包括三項內容:①分析傳播者的施控行為,如把關研究及理論;②分析傳播者的受近控情狀,如批判學派的研究;③指出各種不同的控制形態,如政治控制、經濟控制、受眾控制、自我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