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與超越: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的創新進路

2021-01-14 人民網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本文梳理了首屆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專題論壇上,來自新聞傳播領域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的必要性、重要性、方法路徑及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的機遇和挑戰等一系列問題的探討性觀點。此次論壇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達成了初步共識,即在中國大踏步走向世界舞臺的背景下,積極參與構建國際新聞傳播學術話語體系,既是時代的客觀要求,又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會議綜述

在中國大踏步走向世界歷史舞臺的背景下,如何向國際學術界講述中國的理論故事,如何在國際主流新聞傳播學術期刊上發出更多中國聲音,如何積極參與構建國際學術話語體系,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界亟需研究破解的重大議題。2018年初,由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主辦的「首屆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專題論壇」在西安召開,論壇的主題是「開放、合作與可見性,讓國際學術界聽到中國傳播學的理論故事」。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山東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深圳大學、澳門大學和東道主西安交通大學等60餘所高校的百餘名專家學者就「新聞傳播學國際論文發表」等問題開展研討與交流。本次論壇是國內首次就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專題舉辦的高端論壇,也是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國際發表領域的高產及高影響力學者的首次聚會。

一、爭論與選擇: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論文發表的認知取向

在全球化時代,一國的學術成果發表有國內發表和國際發表之分。在非英語國家,國內發表與國際發表的權衡與取捨一直是充滿爭議的熱點議題。對於這一問題,不同學科、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認知取向。自然科學領域素有「科學無國界」之說,學術論文成果國際發表已成為理工科學者的自覺行為和普遍現象,中國大陸SCI收錄論文產出數自2010年起已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二。但在新聞傳播學領域,受學科屬性、意識形態以及特殊時期的政治需要等因素制約,對要不要推動學術論文國際發表還存在爭議,有「贊成」和「反對」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

參加此次論壇的大多數學者對傳播學國際發表持贊成態度。第一,從宏觀上看,推動國際發表是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院長李明德教授指出,在新媒體時代,傳播學研究急需擴大視野、建構新理論。中國新聞傳播學的國際發表是主動回應時代發展訴求、體現中國文化內涵的學術表達方式。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強,推動傳播學國際發表不僅非常必要,而且也成為展示我國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1]江蘇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劉行芳教授指出,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學術研究參與國際學術對話的機會偏少,聲音太弱,新聞傳播學學科未能取得相應的國際學術地位,不具備應有的國際學術影響力,這與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很不相稱,需要本領域學者共同努力,迅速扭轉這一局面,不斷提升我國新聞傳播學理論研究的國際影響力。第二,從中觀上看,高校評價導向是國際發表的重要內驅力。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吳鋒教授指出,「雙一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人文社科學術論文評價體系正在逐步走向「雙高端」,即追求高端的中文論文和高端的SSCI論文。不論是高校學科評價還是人才引進都把SSCI發表記錄作為重要參考依據。最後,從微觀上看,國際發表是學者自我提升和超越的過程。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助理研究員苗偉山等研究發現,國際論文發表投入高、難度大、耗時長、要求嚴,在S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通常是高質量的規範研究之作,是青年學者謀求高端學術崗位的「硬通貨」。南京大學新聞學院溫乃楠副教授指出,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撰寫出高水平的論文,是對人類現有知識的突破;通過國際發表實現與世界各地學術共同體的交流與探討,在提升自我學術涵養的同時,促進全球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

但是,亦有學者反對過分強調國際發表。有學者認為,我國新聞傳播學科根植於特殊的國情,學術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服從和服務於中國的國家利益和行業發展需要,只有用中文把學術論文發表在國內,才能更好地資政育人、為我所用。要大力培育優秀中文品牌期刊,構建以我為主的發表渠道,不宜過度提倡學術論文國際發表。其一,把學術成果發表在國外,固然有利於國際學術交流,但因其使用外文發表,大多數國內讀者難以閱知,很難在國內產生傳播價值。其二,雖然我國自然科學領域的國際發表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造成優秀科技論文過度外流、國內科技期刊出現「稿荒」等問題,有研究證實,我國已成為全球科技論文外流總量最多的國家,科技論文外流率已進入「高度外流」的後半警戒區域,在中外科技論文交流體系中處於嚴重逆差的境地。[2]其三,國際發表造成期刊論文版權的流失,據估算,我國每年因學科論文外流造成的經濟總損失約10億元人民幣。[3]其四,過度推崇國際發表是學術不自信的表現,武漢紡織大學傳播系主任馬慶副教授認為,在當前國際發表領域存在盲目的因子崇拜,促使中國學術發表陷入「唯西方化」。回顧中國近百年「向西方學習」的歷史,存在不間斷的中西文化之間的論戰,而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學術研究的不竭動力,中國的知識分子不能也從未隔絕中國傳統文化。這就是眾多已經國際化的華人學者依然堅持中文發表來研究中國問題的原因。總之,不必刻意為了考核而追求國際發表,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本身是超越國界的。

針對上述兩種觀點,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吳鋒教授認為,對中國新聞傳播學來說,國內發表和國際發表都很重要,兩者不可偏廢,更不必相互詆毀,兩者都是為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服務,都是新聞傳播學術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流的新聞傳播學者應追求國內發表和國際發表的雙豐收,在兩個領域均取得重要貢獻。考慮到不同學者的背景差異,可以合理分工、各展所長,爭取在相關領域取得一流成果。當然,由於現階段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總量太少,新聞傳播學的學術話語、知識體系未能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可,缺乏國際學術話語權,故而需要特別鼓勵國際論文發表,推動學術成果走出去,在制度和物質層面給予一定的獎勵是十分必要的。

二、現狀與期待:我國新聞傳播學國際論文發表的價值再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的新聞傳播學國內發表取得長足的發展。文獻檢索顯示,2016年中國大陸新聞傳播領域共發表中文論文5萬餘篇,其中CSSCI收錄論文7703篇。但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產出嚴重滯後。從SSCI資料庫檢索發現,2016年中國大陸學者發表的SSCI收錄新聞傳播學論文僅86篇,不僅遠低於美歐等發達國家,且低於中國香港及臺灣地區。與數量龐大的國內論文發表產出相比,新聞傳播學國際論文產出可謂寥寥可數。「國內聲音喧囂,國際聲音沉寂」,這是當前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術研究的基本態勢。

江蘇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劉行芳教授剖析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嚴重滯後的根源。首先,由於新聞傳播學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屬性,制約了中國學者在國外發聲。緣於中外學術話語體系的巨大差異,國外一些影響較大的學術假設、理論在國內不被重視甚至被視為禁區;國內的一些學術概念也被國外視為「異類」,難以獲得廣泛認可。其次,中外學術研究在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層面有巨大差異,西方學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研究範式,有非常嚴格的研究規範,注重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的科學性。相反,國內的新聞傳播學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範式,一些論文缺乏嚴格的文獻綜述,研究過程不夠透明,研究方法的闡述不夠規範,這類成果在西方學界看來缺乏可信度。第三,很多學者特別是擁有話語權的老一代學者,外語水平有限,出國機會不多,與外國學者之間缺乏接觸與溝通,學術視野狹窄,討論話題傳統,研究方法陳舊,所持立場僵化,自然無法被國際相關學術機構認可。

與會學者認為,要改變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偏少的局面,必須更新學界對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價值的認知。其一,學術交流和探討是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的重要價值。對於學者而言,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固然值得慶賀,但從長遠來看,促進學術交流、提升學術素養才是國際發表的最終歸宿。[4]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賈文山教授指出,由於新聞傳播學理論體系源於歐美,所以開展國際化交流與合作是拓展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視野的有效途徑,通過向學術期刊投稿,可以與編者、審稿人建立起平等對話的機制,在長期的交流中建立合作關係,促進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走向世界。國際化合作與交流反過來也促進國際發表。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王海燕副教授指出,有海外求學及研究功底的碩士和博士期間的導師、同門以及學校同事、訪學接待機構的聯繫人都是建立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資源,通過合作交流建立起來的跨國研究團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國際論文準入壁壘,提升國際發表的機率。因而,中國學者應該積極參與到國際合作中去,拓展國際發表的渠道,同時還要反思中國媒介研究「去西方化」的問題,真正提高中國學術的國際話語權。

其二,學術價值和貢獻是新聞傳播國際發表的主要意義。國際發表最根本的追求在於論文的學術價值,即是否對相關領域的學術探索有推動,是否有助於真理的探索。[4]但是,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考評體系往往機械地以期刊影響因子判定文章質量。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徐開彬教授指出,期刊影響因子的變動存在極大的偶然性,造成期刊影響因子與文章質量可能不匹配。不同學科期刊的影響因子不可進行比較,人文學科較社會學科期刊影響因子要低,而傳播學期刊的影響因子又比心理學、信息科學、管理學等學科期刊的影響因子低。所以在對國際發表的學術論文進行評定時,期刊影響因子只能作為參考,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回到文章中,看其是否有真知灼見,研究方法是否有創新,研究深度是否有擴展,提出的問題是否有突破。中國傳媒大學張豔秋教授在研究對非傳播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建構性新聞理論」,立足於解決跨文化傳播中的誤解問題,是新聞傳播領域全新的理論貢獻,不但在對非傳播中得到了運用,也為其他國家間的新聞傳播提供了理論參考,是具有學術價值的國際發表案例。

三、規範與程式: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的操作路徑

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的操作路徑如何?與會學者結合自身國際發表的經驗,從選題、寫作、投稿三個階段具體拆解SSCI論文發表的全過程,使國際發表更加有據可循,為初涉者提供經驗指導。

一是問題為導向,選題是關鍵。學術研究過程是一個系統性的探索過程,江西財經大學馮德斌副教授指出,在確定研究框架時要有問題意識,明確研究的目的是什麼,想要回答什麼樣的問題,能否用有限篇幅回答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意義是什麼,怎麼體現出來?以問題為線索串起整個研究過程,是一般性論文的研究思路。具體到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關鍵是選取研究的最佳角度,是研究中國問題還是國際問題,是從本土視角出發還是立足國際理論框架?中國人民大學李沁副教授通過理順中國與世界、作者與讀者以及作者與編輯的關係指出,新聞傳播的國際發表歸根到底是以人為中心的信息傳播,不論是何種研究視角,都要首先明確文章的閱讀對象,是寫給誰看的。例如對中國本土問題的研究要與國際視野相結合,結論立足於全球化的背景,這樣才能實現中國話語的全球化表達。

二是語言為工具,思想是依託。中國本土學者進行國際學術論文發表語言是首要功課。[5]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吳玥博士指出,在新聞傳播學SSCI論文寫作中,僅能正確使用英語詞彙和語法規範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恰當表述才是國際發表的關鍵,尤其要學會用歐美學界容易接受的語言和方式呈現自己的研究成果並展開平等的學術對話。到底是用中文寫作再譯成英文,還是直接用英文寫作?在國際發表中還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唯語言論」,即認為語言大過一切,強迫自己只用英語思考、寫作、交流;另一種是「語言虛無論」,即認為語言不重要,思想才是根本依託。這兩種論點都有失偏頗,正確的思路是將兩者有機整合起來,融會貫通。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陳俠指出,語言是交流與文化表達的工具,不同的語言與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相聯繫,用母語寫作有助於受益中國文化傳統,反哺傳統文化;用英語寫作有利於建立國際視野、展開國際對話;雙語寫作則有助於塑造多元文化心智,培養跨文化的學術交流功能。

三是投稿有規律,修改是王道。傳播學是跨學科研究的產物,經典理論來源於不同的學科,[6]所以在新聞傳播學SSCI論文投稿時要樹立跨學科意識。大連理工大學傳播系副主任蔣俏蕾指出,在尋求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時,除了了解本學科領域的期刊定位、期刊偏好以及主編意志以外,還可以根據所關注問題的不同學科視角選擇跨學科期刊,既要區分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也要區分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類期刊,這也是提升傳播學國際發表的有效途徑。除了有效投稿,修改是論文國際發表的決定性因素,國際論文發表通常是「三分寫、七分改」,一次性完稿就可直接發表的論文十分罕見。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曹博林指出,論文修改是一種常態,尤其是在國際發表中,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只要沒有硬傷,論文都是可修改並最終發表的。論文修改主要分投稿前的修改和投稿後的修改兩部分,投稿前的修改有助於縮短審稿時間,提升個人的信用度;投稿後的修改,是所有投稿人都希望看到的。武漢大學新聞學院王敏博士指出,多數情況下審稿人的意見是為了使研究變得更完善、更有意義,所以要尊重審稿人的時間和付出,重視所有的意見與質疑。而回應信(Response Letter)的價值除了回復對本研究的所有修改意見、修正和提升研究成果以外,還可以增加與國際頂尖同行對話、參與國際合作的機會。

四、疏通與拓展: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的渠道構建

在世界範圍內,優質學術期刊發表平臺始終是稀缺品。統計表明,到2014年底,Scopus資料庫收錄了240種傳播學領域的期刊,分布於28個國家或地區[7];到2018年,SSCI收錄的學術期刊達到85種,僅覆蓋9個國家和地區。由於歷史原因,國內新聞傳播圈與國際學術圈之間存在鴻溝,不少國內學者的研究很有價值,在國內有較大的學術影響力,但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國際發表途徑,研究成果很難在國際學術刊物發表,缺乏國際影響力。與會學者就如何疏通和拓展國際發表途徑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確定交流對象,疏通國際發表渠道

國際發表的目的在於傳承、交流與創新。疏通國際發表渠道有兩個基本步驟:一是善於跟國際學術界對話,做國際認可的研究;二是精準施策,確定投稿雜誌。

一是善於對話,做有價值的研究。我國新聞傳播學雖然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能及時回應中國社會的諸多現實問題。[8]但該領域的國際論文發表還處於起步階段,如何做國際學術界認可的有價值的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有的研究成果雖然在國內屬於前沿課題,但若國外學者已有深入的類似研究,其研究價值就大打折扣。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張楠副教授指出,論文的學術價值主要包括理論貢獻、實踐貢獻和方法論貢獻。欲在這三者上獲得突破,最關鍵的一點在於是否有交流和對話的意識。理論建構是與經典對話的過程,通過充分的理論回溯,搭建經得起推敲的理論框架;與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對話提升研究的實踐價值;而回溯經典的方法論,則可以做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學術圈是一個永不散場的會議,從怎樣獲得發言的機會到怎樣讓別人記住你的發言,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有對話才有貢獻,有交流才有爭鳴,才能促進學術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二是了解學術動向,確定發表平臺。寫好論文不知道往哪家期刊投稿,這就需要全面了解本領域發展態勢。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院陳梁副教授指出,對本學科的期刊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才能確定研究的目標、對象和發表平臺,包括該刊的研究視角、注重的研究方法,期刊的影響因子、審稿周期,以及該刊主要作者的學術觀點和研究進展,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研究成果與投稿期刊的匹配。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教授指出,做好文獻綜述是把握學術發展動向的基礎工作,然後才能發現新問題和該研究領域的薄弱環節。著眼「新」字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同行關切和學術動向的基礎上,選擇一家期刊不僅僅是為了發表而選擇,更是為了選擇交流對象,從有話要說到有人傾聽,逐漸形成自己明確的學術定位和研究方向,有了具有一定價值的學術研究成果,就有了走向國際發表的資本。

(二)樹立立體理念,擴寬國際發表渠道

在疏通國際發表渠道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拓寬新聞傳播國際發表的多重渠道,就要對「國際發表」有全面開放的認識。國際發表,從狹義上講,是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對於新聞傳播研究而言,是以發表在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收錄的期刊上為標準。而從廣義上看,國際發表包含更廣泛的形式和渠道。

一是在國際會議上發言,積極融入國際學術圈。中國臺灣學者吳中浩教授指出,參與國際會議積極發言交流,包括主旨報告、大會演講或小組談論發言,只要是表達自己的學術主張、宣傳自己的學術成果,都是國際發表。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張偉偉副教授指出,在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和國際性學會的會刊發表論文也是國際發表的重要途徑,參加國際會議可以成為學者進行SSCI期刊投稿前的「熱身」。目前新聞傳播學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三大國際會議是國際傳播學會(ICA)年會、國際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AEJMC)年會以及全美傳播學協會(NCA)年會。這三大國際會議遵循匿名評審原則,遴選嚴格、參與者眾、影響力大,且會獲得很多有價值的修訂意見。在這三大學會年會上發表論文,是初入國際發表者的有效路徑。

二是在國際報刊上發表文章,倡導學術發表形式多樣化。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宋毅指出,國際發表的目的是為了擴大我國新聞傳播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所以在國外報刊上發表文章,獲得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聞獎、攝影獎都是國際發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傳播與科技政治系書記王國燕團隊的研究是通過圖片故事來呈現學術內容,發現圖片故事可以顯著放大文章的影響力。她認為,可視化是未來學術研究的新趨勢,也是拓展國際發表途徑的新的理論貢獻。新聞傳播學領域應該注重研究成果的可視化呈現。

(三)培育國際期刊,建設中國新聞傳播國際發表新平臺

從理論上說,優質學術期刊是國際學術界的公共資源,可以為全人類所共享。但在人文社科領域,評判學術研究成果優劣的標準具有相對性,學術期刊主辦者預設了對其有利的學術發表規則,且在審稿研判環節有「主場優勢」,因而期刊主辦者在國際論文發表方面的便捷性不言而喻。目前,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知名國際期刊平臺均由歐美發達國家高校或科研機構主辦,並由歐美幾家大型出版集團壟斷出版。SSCI收錄的85種英文期刊中,亞洲地區僅有兩種,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主辦的《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主辦的《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中國大陸尚無一本被SSCI收錄的期刊。意識到這種窘境,中國大陸一些新聞傳播院校開始構建自主的國際發表平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於2016年起開始打造全英文的《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該刊由潘忠黨教授和楊國斌教授擔任創刊聯合主編,來自全球各個地區的52位頂尖學者擔任編委,是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科第一本真正同行評議的英文學術期刊。同年9月,由中國傳媒大學與美國SAGE出版公司聯合創辦的《Global Media and China》英文期刊正式發行,該刊是一本全英文的國際學術開放獲取期刊,以中國傳媒與世界研究為主題,其目標也是瞄準國際一流英文期刊。

五、機遇與挑戰:開啟中國新聞傳播學學術發表的新徵程

西安交通大學吳鋒教授認為,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很多中國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問題,中國選題越來越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中國學者的使命。對於從海外歸國和外語水平較好的青年學者而言,國際發表是一個巨大機遇。以中國為主題的SSCI期刊的增加,擴展了國際發表的空間;國際學術界知華派力量的增強和華人審稿團隊的日益強大,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國際發表過程中的觀念對抗和文化差異。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信息搜集和檢索工具,克服了國內學者實證研究不足的缺陷,而青年學者的語言優勢、思維活躍優勢和感知新知的優勢都是新聞傳播國際發表的機遇。

新聞傳播學者走向國際發表的挑戰主要有:研究議題選擇面臨困境,如何平衡本土化問題和國際傳播理論體系的關係;研究方法基礎薄弱,如何使用國際認可的研究方法;成本較高,包括時間成本、數據成本、合作成本以及財力成本等。

本次論壇還發表了《中國傳播學國際論文(西安)宣言》,頒發了首屆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優秀論文獎,增強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學者走向國際發表的信心和決心。江蘇師範大學劉行芳教授總結道,第一,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斷加快,中國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世界也期待聽到中國的聲音,傳播學國際發表正當其時、時不我待,這既是時代賜予我們這一代學者的寶貴機遇,更是我們必須承擔的時代重任。第二,融入世界,被世界接受,打造國際學術話語權的路還很長,不可抱有一蹴而就的心態,既需要有耐性和毅力,更需要掌握科學有效的方法。第三「事不同理同」,無論是國際發表還是國內發表,均有共性的規律,不必刻意將其對立起來,搞得勢不兩立。比如,兩者都要求論文聚焦現實問題和前沿話題,都要求分析問題的性質與結構,都要探討問題的影響及後果,都要分析問題的原因和背景,都要探索解決問題的前景和出路等。又如兩者均強調學術創新,最高層次的創新是思想創新,接下來是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最低層次也要有整合創新。總之,不能做低水平的重複研究,甚至是無效研究或反效研究。只有善於把國際立場、學術立場、專業立場和人類共有的價值立場結合起來,正確處理髮出聲音和融入世界、協作互動和探求真理的關係,才能在國際發表中掌握優勢和話語權,形成良好的表現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李明德.對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的思考[J].西部學刊,2018(1).

[2]吳鋒,王建冬.20年來中國大陸科技論文外流態勢監測與評析[J].情報雜誌,2013(3).

[3]劉麗英,魏秀菊,朱明,管小冬.我國科技論文外流的文獻經濟損失構成及原因分析[J].編輯學報,2015(5).

[4]許鈞.試論國際發表的動機、價值與路徑[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7(1).

[5]徐昉.非英語國家學者國際發表問題研究述評[J].外語界,2014(1).

[6]李彬,劉海龍.20世紀以來中國傳播學發展歷程回顧[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1).

[7]Wu,F.,Djurovic,G.3I index: A new method to examin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J].Malaysian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2018(3).

[8]鄭保衛,楊保軍,龍耘.新聞學與傳播學「十二五」戰略發展方向及目標[J].國際新聞界,2011(8).

作者簡介:吳鋒,男,博士,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新聞出版、文獻計量學和文化產業研究。

王學敏,單位為西安交通大學,主要從事新聞學理論研究。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大學專業解讀系列:NO.102 傳播學
    傳播學是「學」,理論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具有豐厚的理論基礎,如有關媒體控制的議程設置理論;有傳播過程存在的兩級傳播、媒介即信息;還有傳播效果相關的皮下注射論、沉默的螺旋、數字鴻溝、第三人效果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郭慶光教授編寫的《傳播學教程》第二版中系統的論述了傳播學的定義:「一般認為,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的傳遞與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規律的學科。
  • 最新新聞與傳播學類CSSCI、中文核心、SCD期刊名錄
    摘要:現將最新的新聞與傳播學類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D期刊名錄手工整理在這裡,供各位投稿參考。本校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生需要在二級以上期刊發表一篇論文,學校所指的二級以上期刊包括CSSCI含擴展版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科學引文資料庫SCD來源期刊,現將最新的新聞與傳播學類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D期刊名錄整理在這裡,供同學們投稿參考。
  • 丁方舟、韋路:西方傳播學研究的理論體系及其演化
    本文還對全球傳播學科最權威的期刊《傳播學刊》從1951年創刊至今發表的所有研究論文進行了內容分析,以呈現西方主流傳播學研究在理論傳統上的分布,以此管窺西方傳播學研究理論體系的發展變遷,並對未來傳播學理論體系的建構方向進行了反思。
  • 傳播學研究:認識論、方法論及創新
    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中,傳播學研究主要沿著歐洲傳播學批判學派和美國傳播學經驗學派兩條不同路徑發展,前者以德國法蘭克福學派、英國文化理論學派等為代表,後者則以施拉姆所謂的美國傳播學四大奠基人為代表,其共同旨趣都是關注大眾傳播和整個現代文化工業的影響和後果,但其具有不同的思想史背景和方法論。
  • 軍事新聞輿論要不斷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國際話語權
    近讀《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要論》一書(新華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越讀越受教益: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蘊含著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赤誠真摯的為民情懷、務實擔當的實踐要求,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時代特徵和戰鬥精神。
  • 2016年各校新聞傳播學考研真題集合(研友回憶版)
    >   1、批判學派的三個流派   2、提升新聞公信力的是、四個策略   二選一:全媒體時代的信息質量分析和媒介文化淨化、電視暴力研究方案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專業碩士   1、給材料、論述食品安全報導注意事項   2、根據材料(加工肉質品致癌)列採訪提綱   3、材料(南方供暖)寫600字消息和140字微博
  • 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中國科技期刊提升話語權
    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學術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在專業信息與分析服務機構科睿唯安195種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第七,在亞太地區生命科學領域學術期刊中繼續排名第一。其影響因子已經超過多個《自然》和《細胞》旗下該領域內的高端子刊,學術水平躋身國際一流期刊之列。
  • 聲納丨中國科技創新提升全人類福祉
    II期臨床試驗相關數據在7月22日和24日的《柳葉刀》雜誌發表了,也是全世界最快。」近日,中國科學家陳薇在介紹新冠疫苗研發過程時自豪地說。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又一次得到檢驗,成為「十三五」規劃期間科技進步的一個縮影。
  • "健康傳播"傳播健康 談健康傳播學在中國的發展
    會上第一次系統介紹了傳播學理論,提出了傳播學在健康教育中的運用等問題。1989年—1993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中國政府第四期衛生合作項目中,增加了健康教育項目,目的是廣泛傳播婦幼保健知識。健康信息的傳播及傳播技巧的培訓問題得到了強調。由此,健康傳播概念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從完整意義上得到了確認。  何謂「健康傳播」?
  • 情緒傳播:概念、原理及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的地位思考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趙雲澤  內容提要:情緒傳播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並且與新聞傳播相伴而行。文章認為情緒傳播是個體或群體的情緒及與其伴隨信息的表達、感染和分享的行為。
  • 創新應用推動化工產業升級增長 贏創再提「超越化學邊界」
    另一方面,在經過多年的調整和提升後,化工行業,特別是中國化工行業,正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口。創新、可持續發展理念已逐漸成為化工行業的共識,而這也直接促使了化工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並呈現出協同創新發展的新格局。  科技進步突破了產業的邊界,產業發展同步加速了融合的進度。在技術創新與跨界融合的大浪潮下,化工產業蘊藏著怎樣的增長引擎?
  • 中傳雙播復招:「英語+新聞+國際關係」複合特色開闢新道路!
    這也是中國傳媒大學首個進行自主招生的專業方向。到了2010年,中傳播音專業開始招生100人,奠定了如今的招生格局。提起中傳播音學院會想到院長魯景超,而中傳英播同樣讓人想起吳敏蘇。這位北京市教學名師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外語系國際新聞專業,早前在駐肯亞大使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任職業外交官。
  • 推進外宣翻譯工作 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
    話語權屬於傳播學概念,是一種說話的資格和權利,通過語言來運用和體現權力,也即輿論的主導力,往往體現在政治、外交、經濟、文化、傳媒等領域,目的在於爭取地位和最大權益。國際話語權則是一國或國際組織在國際範圍內控制輿論的權力。
  • 新聞睇睇睇 | 計算機學院在2018年IEEE創新系統國際會議中發表學術論文
    4 月 13 日至 17 日在日本東京都千葉縣舉行,計算機學院路良剛院長、網絡工程專業負責人林開榮教授、孫細斌老師及陳文文老師參加此次國際研討會。  我院在本次會議中發表重要科研創新成果的兩篇論文,其中一篇是有關運用大數據資料建構人口熱圖的論文,為我院執行廣東省大數據人口熱圖項目的主要創新科研成果。
  • 西政新聞傳播學21級真題解析來啦!快來看看哪些是你學過的原題?
    覆蓋情況:在「田心·西政重點筆記」中國新聞史和全球新聞傳播史中列舉到大量記者。2.如果你是一名國家級媒體記者,正在進「扶貧攻堅」報導策劃。請選擇5名採訪對象,並分別說明理由。簡析:報導策劃也叫採訪策劃,我們在課程中講到了相關的內容。
  • 提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傳播效度
    原標題:提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傳播效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
  • 專訪王楠林:加強科技創新 提升「中國創造」影響力
    中國政府網北京1月10日電(張爽)今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李克強總理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要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要切實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必爭領域、科技發展前沿,實現重大突破,使科技創新的成果更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服務國家戰略、惠及千家萬戶,在祖國大地上「開花結果」。
  • 中國創辦的《細胞研究》成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細胞研究》期刊封面6月3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獲悉,2020年6月29日,2019版最新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發布,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 吳飛將卸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
    進入浙江大學工作後,吳飛歷任浙江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主任、新聞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等職務。2012年,吳飛出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職務。此外,吳飛還是浙江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併兼任國務院新聞學科專業學位教指委委員、教育部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網際網路研究中心聘約研究員、中國新聞史學會外新史分會副會長、浙江省記協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新聞與傳播研究》等多家學術刊物評審專家。
  • SMP2018 計算傳播學論壇議程出爐,將從三大角度探討學科進展
    SMP 專注於以社會媒體處理為主題的科學研究與工程開發,為傳播社會媒體處理最新的學術研究與技術成果提供廣泛的交流平臺,旨在構建社會媒體處理領域的產學研生態圈,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社會媒體處理的風向標。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和中創軟體人才獎。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計算機卷算法分支主編。研究方向包括算法和人工智慧等。研究成果發表於 AIJ、JAIR、IJCAI、AAAI、TKDE、KDD、VLDB、ACL 等人工智慧、數據挖掘、資料庫和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與頂級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