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帶你學傳播學:舒德森:新聞社會學|新傳理論44

2020-12-06 胡師姐北大新傳考研

胡師姐:北大新傳院研究生/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

北大滙豐財新傳媒將《新聞社會學》列為參考書目,可見作者和此書的重要性。相比新聞學的其他重要文本,《新聞社會學》成書時間、環境更貼近我們身邊媒介環境的狀態,為當代新聞媒體的起源、結構、文化以及運作實踐等方面提供了一個具有社會學背景的闡釋。因此,讀完麥可舒德森,我們對當下新聞學的理解角度會更豐富。

麥可·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是當世美國新聞傳播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現任教於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是享有盛譽的哥大新聞學院的四位博士生導師之一,並同時兼任哥大社會學系教授。舒德森被廣泛視為媒介社會學(media sociology)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學術著作主題涵蓋了媒介與社會關係的方方面面,深入至對美國當代公共生活的探討。

在同輩學者中,舒德森以理論著述豐富而著稱。其主要著作有《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新聞的力量》、《新聞社會學》、《為什麼民主需要不可愛的新聞界》、《知情權的興起:美國政治與公民文化》前四部與新聞業關係密切。除此之外,《好公民》雖並不直接考察新聞業,卻也對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研究產生了影響。這些著作探討內容不盡相同、表面關聯性也並不強,卻有一個共通之處,那就是始終堅持「新聞業的非中心化」和「新聞學的非學科化」,亦即在新聞業與其他社會因素的互動關係中討論其存在方式與價值,進行新聞理論的建構。

一、舒德森的學術邏輯

1. 研究方法:通過歷史進行祛魅

舒德森的絕大數成果可歸入歷史研究範疇,他選取歷史研究方法將概念置於其形成的語境之中,從而實現對這些概念的祛魅。對舒德森來說,深入歷史語境是把握一切概念的形成與流變規律的關鍵所在,即使如「客觀性「、」知情權「和」公民權「這樣對於美國政治生活而言不可或缺的價值內核,也應當以歷史的眼光去看待,準確在語境中加以理解和把握。

2.研究思路:知識分子與權力結構

舒德森的研究思路是「現代性」的,即努力挖掘那些對我們的視野產生影響的各種觀念背後的東西。他追求一種「純粹」的知識分子身份,認為真正的知識分子應當獨立於權力結構,並始終對後者保持批判性和疏離感。而這種姿態和身份,正是「西方學術傳統」的一個重要的標籤,也是舒德森看似散亂的研究議題往往指向相同價值旨歸,並且能夠以一種穩定的邏輯而非某一個具體的領域得到同行認可的原因。

3.研究反思:新聞業的現狀與未來

舒德森關注日新月異的傳播技術和全球經濟體系對傳統新聞業的衝擊,同時基於他作為一位來自歷史與社會學傳統的學者身份,他認為應當始終對新聞業的種種變化及其在公共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保持冷靜的態度,避免因沉迷於技術而掉入任何形式的決定論的窠臼。舒德森堅持認為並不是所有有著「新聞」標籤的內容都可以被視為真正的新聞;對社會和公共生活具有真正影響力的新聞始終是傳統印刷媒體生產出來的對「全國及國際事件」的嚴肅報導,傳統新聞業仍然有不可替代的話語優勢,而技術只是對新聞內容的形態產生了(幾乎是消極的)影響而已。

4.思想內涵:新聞學的非學科化的理性呼籲

舒德森對於「新聞學」作為一個「學科」存在的合理性表示質疑,認為此舉會導致學者視野的狹窄化,阻斷相關社會科學對新聞研究的有益支持。而新聞研究的價值,恰恰體現在其與多個學科的關聯性之中。

對舒德森學術成就的評價與回應在寬泛的社會學領域,舒德森的學術成就始終存在質疑的聲音,面對種種質疑,舒德森回應了自己的理解。

舒德森的研究路徑是一種「文化中心主義」,忽略了其他社會因素,尤其是經濟因素在社會變遷中的作用。

回應:

舒德森認為這一批評是公允的,其思路的形成有其歷史的原因。他指出20世紀70年代美國左派學者使用馬克思話語理解社會,將一切問題歸結於經濟(有時是技術)。但是他不認為經濟是理解複雜的人類行為的唯一甚至首要的考量,倡導要脫離在諸多社會因素中選擇一種並其視為「唯一」或「首要」因素的基本事實錯誤。

舒德森較少關注技術的維度,在技術影響力日趨強大的今天是否不合時宜。

回應:

舒德森明確反對技術決定論。認為無論是在社會科學領域研究中還是流行觀念中,技術的重要性被嚴重高估,而傳統的新聞機構雖然在現有機制中疲弱,但仍佔據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公共生活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

對傳統新聞業過於樂觀的態度

回應:

舒德森對傳統新聞業持積極樂觀態度。他反對「多數決」的民主,嚮往和珍視法律和規範框架下的民主,可以保護少數群體,決策集團的決策過程也更加嚴肅持重。舒德森是在對現實做出準確地了解和評估的基礎上,自己始終在精神上保持樂觀。

二、舒德森的「新聞觀」

總述:

在新聞學研究文化範式下,麥可.舒德森將新聞視為「故事」,關注作為特定文化形式的新聞生產方式的歷史生成。

1.新聞是文化的一種形式——「故事」

舒德森認為,一則新聞故事,既是新聞,也是故事。作者必須從事實的清單或歷時序列出發,建構出一個故事,使讀者或觀眾不僅看到事實的總和,而且要辯識出事實之間的關係。無論含蓄或明晰,作者要學會將事實裁剪成一種具有內在意義的形式。可見,在舒德森看來,新聞是記者依據社會現實的素材所建構的故事,這一分析確立了其新聞觀的基調。

新聞所講述的是特定類型的故事:新聞故事必須不僅是有趣的,而且以某種方式對公共生活產生衝擊。這裡涉及到了新聞故事的兩個重要特徵:趣味性、與公共利益相關所帶來的重要性。

概括地說,新聞是記者建構的故事,記者講述的是特定類型的故事——重要的、有趣的故事,其重要性和趣味性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價值觀之上;記者以特定的方式講故事,遵守專業的敘事規範,而敘事規範的應用又受到特定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影響。

2.新聞是一種歷史形成的範疇

舒德森認為,新聞並非從來就有的,是到一定歷史階段才出現的事物。

對於這種新聞觀念,舒德森將其視為關於新聞產生的文化觀點,他將這種觀點與所謂的「社會組織」觀點進行比較,從而進一步指明其特徵:

關於新聞如何產生的理解大多融合了兩種觀念:一種是以講故事為中心的『文化』觀點,一種是已經討論過的各種關於新聞製作的『社會組織』的觀點,這兩種解釋在分析上是有差異的。關於社會組織的觀點將新聞看作公司、市場和資源之間互動形成的每天更新的產品。文化的觀點強調新聞從業者的傳承性,甚於他們的創造性;不是強調社會性的生產,而是強調新聞的象徵性比事實本身更重要。

3.新聞的研究方法

舒德森遵循典型的社會學方式,作為一種特定文化形式的新聞,其生產方式與文本呈現方式是社會歷史的產物。在作為社會學家的舒德森眼中,新聞生產方式也可以視為一種制度和慣習。其所提出的總的研究問題就是:作為文化的新聞,為什麼會以這樣的方式講這樣的故事?通俗地說,就是:為什麼我們會這樣生產和報導新聞?

研究方法主要採取的是歷史社會學的路徑,即將新聞生產方式視作制度與慣習,到歷史中去尋找其產生、發展與變化的軌跡,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展開分析,得出研究結論。

4.舒德森「新聞觀」的理論實踐:

舒德森廣為人知的首部著作《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即是循此路徑的佳作,該書所探討的主要問題就是:為何客觀性成為新聞業的理想與職業規範?該書的副標題明確顯示了研究路徑——社會史。考察舒德森後來出版的多部著作,可以發現其新聞社會史研究思維與路徑貫穿始終。如,1995年出版的《新聞的力量》一書,四章總標題「歷史視野下的新聞」;2003年出版的《新聞社會學》一書,專門兩章探討「新聞業的歷史」和「今日新聞業的變遷」。

舒德森的新聞社會史研究採用共時性分析與歷時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大的方面來說,採用縱向歷時性分析,描繪出新聞理念與新聞實踐生成、變化的軌跡;具體到某個歷史階段,又展開社會結構與情境分析,從而達成對於關鍵性節點的深度理解。

三、相關著作及介紹

1.《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社會史》

1)研究焦點——社會媒介史

舒德森寫此書時,即1978年,社會史」是一個時髦的詞,指的是非自上而下的歷史,意味著我們應該把眼光投向普通人的生活。但《發掘新聞》中的「社會」並非特指社會底層。舒德森關注的是一個越來越活躍的群體,即記者群體。他們不是報紙的老闆,而只是為報紙工作的人,通過自己的實踐創造出了一套價值觀並建立了自己的職業團體。這些記者是從哪裡來的,他們做了什麼?「社會史」也可以被稱為「文化史」,關注的是新聞業的觀念和理想(ideals),並試圖通過對社會因素的分析對這些觀念和理想做出解釋。

2)主要內容——「客觀性」理念

《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主要研究美國新聞業中「客觀性」理念的發展歷史,通過分析美國現代新聞業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活之間的互動關係,探索新聞客觀性的生產機制。在這本書裡,舒德森以美國報業發展史作為脈絡,從19世紀30年代的便士報革命寫起,歷數60年代職業化浪潮和90年代的信息模式,以及一戰結束後20世紀20年代「客觀性」理念的形成,並最終成為新聞業意識形態的過程。

在舒德森看來,民主市場社會神話的破滅和科學權威的興起使得人們開始懷疑事實,懷疑價值,從而導致對客觀理念的推崇。而它之所以能夠保持其在新聞業中的主導地位,稱為統治性的意識形態,背後隱藏的除了必須這樣做的實際原因之外,還是一種巧妙地逃避,以看似專業的「中立」立場,逃避報導新聞可能帶來的問題與責任。由此他認為,「客觀性」理念實質上揭示的是人們在審視現代社會時的失落感和懷疑。

2.《新聞社會學》

到了20世紀90年代,舒德森推進新聞生產研究,集中探討新聞與社會的關係。

《新聞社會學》是這一時期的著作。此書關注新聞如何影響個社會的問題,特別是對政治的影響。試圖回應大眾、學術界和新聞界自身對媒介的誤解,界定問題所在,描繪新聞機構在現代公共意識的形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該書已經成為「新聞社會學」領域的扛鼎之作,淺顯而又清晰地勾畫了學科輪廓和中心概念。

除傳統認定的新聞七大功能(信息提供、調查報導、分析評論、社會同情、公共論壇、社會動員)外,舒德森推出還有另外一現重要功能——宣傳代議制民主。舒德森就「民主」這一話題與杜威、哈貝馬斯等人的觀點進行討論,提出民主對話的顯著特徵不在於平等而在於公眾。

3.《知情權的興起:美國政治與公民文化》

1)作為文化權力的知情權

舒德森對知情權的探討不是或不僅僅是法律、政治層面上的問題,而是一個宏大的議題———在「時代精神」( zeitgeist)和「輿論氣候」( climate of opinion)中生成的,讓社會變得開放的「文化權利」。

知情權已經成為美國的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對很多領域都有影響,例如人際交往領域等。舒德森的研究是在探尋某一廣獲認同的文化觀念的轉變過程或起源,《知情權》便是在追溯社會中的新觀念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他想跨出政治世界,進入社會、家庭領域來描繪出全景。

2)《好公民》續篇及監督民主理論

《好公民:美國社會生活史》提出了「監督員公民」概念:比以前的公民更了解情況,不必積極地參與政治活動,只用監督政治環境,在發現問題之後才採取行動的公民稱為「監督員公民」。

《知情權的興起:美國政治與透明文化》提出問題:監督員公民何以可能?

觀點:監督民主理論

舒德森認為現如今的新聞報導的解釋性和批判性比以前更強,新聞媒體可以為民眾解讀政治事件、監督政治世界,監督民主因此成為可能。

政治觀象臺是監督民主的重要支柱,可以替「幻影般的公眾」監督政治世界,沒有這種機構,監督民主恐難以為繼。在政治觀象臺中工作的人必然是某種類型的專家,強調政觀象臺的作用,也就是在強調為什麼民主需要專家。

李普曼在1920年的《自由與新聞》中提出了建立政治觀象臺的設想,他贊同李普曼的民主觀——廣大公眾並不「知情」,就連指望他們「知情」也是不切實際的。舒德森意欲推出一個「李普曼版文化研究」。但是,舒德森未在《知情權》中提出一套新的文化研究學說,而只是在借李普曼之名闡述自己的「民主現實主義」觀念。

3)監督民主理論的外圍——對開放的文化潮流或透明文化的研究

興起原因:舒德森拒絕用「階級鬥爭」「權力結構」「政治運動」等概念分析歷史。他認為日常政治、日常活動中的偶然事件」以及美國的兩黨政治則是透明文化興起的重要原因。

探討內容:舒德森將特定個體、制度、事件作為主要議題,探討「特定個體」如何推動與知情權相關的立法活動和改革(事件),制定相關法律和政策(制度),掀起追求公開或開放的文化潮流。

主要推動者:透明文化的主要推動者不是「將軍」(總統)也不是「步兵」(民眾),而是「少尉」(社會中層人士),例如名不見經傳的議員和新聞記者、為議員提供信息和研究服務的幕僚、為議員提供建議的大學教授、致力於消費者權益改革的活動家。舒德森認為,這些「少尉」就是民主所需要的那種專家。(推崇李普曼「民主需要專家」觀點)

總結:

舒德森對於知情權的探索採用了他一貫的路數———從美國的經驗出發,不以具體的理論為指引,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考察廣獲認可的政治觀念的起源和轉變過程以求「祛魅」,並顯現出與他先前的新聞社會史著述類似的特徵,例如反對技術決定論、鼓吹現實主義民主觀、關注社會中高層而非底層、論述略顯零散但有清晰的主線串聯。

四、對傳播學學科建制的貢獻

麥可·舒德森可能是美國新聞社會學理論領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這是他能夠躋身新聞學者和重要思想家行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他在以下三個方面對傳播學科建製做出了重要貢獻:

1.對新聞生產研究領域的貢獻。他的研究豐富和完善了對新聞傳播專業主義的研究,將傳統的「把關人」研究推進到知識生產社會學的研究。

2.將知識社會學研究視角引入傳播學研究的先驅。研究方法層面,舒德森的社會學教育背景和知識積澱使他自然地將社會學領域的重點問題與自己的研究對象相結合。知識社會學認識論貫穿始終,他將思想、意識形態與社會群體、文化制度、歷史情境、時代精神等納入對新聞以及廣告的考察,以此開拓了一個新的傳播學方向。舒德森這方面的著述為後來研究者提供了多視角研究的經典文本,以自身的學術實踐推動了美國傳播學從狹隘的定量研究向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轉變。

3. 觀念史的開創作用。舒德森對於史學尤其是觀念史的關注和重視均折射在他的著述之中。這一領域的代表作《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獨樹一幟,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觀念史」的佳作,通過對美國「客觀性」理念的形成與發展的考察,形成了一種新的制史框架。

4.對新聞社會學理論的貢獻。舒德森雖然是社會學博士,但是從學生時代起便以新聞為主要考察和研究對象。在此後的學術生涯中,他成功地將自己的學科積澱與研究對象結合起來,在新聞社會學領域是當之無愧的奠基人之一。2003年《新聞社會學》一出版,成為該領域具有總結意義的「教科書」,他用紮實的例證、嚴謹的思辨以及開闊的視野為「新聞社會學」這一研究方向勾勒了大致的理論框架和研究對象。

參考文獻:

1.《「讓骷髏跳舞」——評麥可·舒德森<知情權的興起:美國政治與透明文化>(1945-1975)》鄭一卉

2.《麥可·舒德森:新聞學不是一個學科》 常江

3.《論知情權和媒介社會史的書寫——與麥可·舒德森的對話》鄭一卉等

4.《作為文化的新聞及其研究路徑——基於麥可·舒德森和詹姆斯·凱瑞新聞觀的探討》田秋生

5.《西方傳播學術史手冊》胡翼青

相關焦點

  • 大神帶你學傳播學:社會距離理論|新傳理論45
    胡師姐:北大新傳院研究生/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導語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卻在玩手機……隨著科技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外在距離雖然越來越近,但心理距離卻越來越遠,所以才出現這種自我調侃的段子。其實這句話裡還包含了一個重要的新傳理論——社會距離。
  • 丁方舟、韋路:西方傳播學研究的理論體系及其演化
    一、傳播學理論的七大傳統 (一)修辭學傳統:傳播是話語的實踐藝術 傳播理論的修辭學傳統源自古希臘。在20世紀之前,正是修辭學構成了人類傳播理論的主要來源。古希臘的修辭學著重研究演講和辯論的藝術。在修辭學看來,傳播是話語的實踐藝術。
  • 敘述發展傳播學的發展歷史以及主要觀點︱20北大新傳專碩真題解析
    2020北大新傳專碩334真題 簡答題1敘述發展傳播學的發展歷史以及主要觀點答題思路 特別特別接觸的一道題在全球範圍內「發展理論」延伸的背景下,關注傳播與國家、社會發展的「發展傳播學」成為日漸顯著的分支。
  • 情緒傳播:概念、原理及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的地位思考
    文章試圖梳理情緒傳播的相關概念,釐清情緒性語言表達、情緒社會分享和情緒感染三大情緒傳播理論。筆者還回顧了情緒傳播在新聞傳播研究中從被有意遮蔽再到獲得釋放的認知歷程,在此基礎上認為情緒傳播理論應當成為新聞傳播學研究中新的發力點。情緒傳播的研究對於新聞學基本原則問題的研究、輿論學的研究、傳播效果的研究等諸多領域都可以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 西政新聞傳播學21級真題解析來啦!快來看看哪些是你學過的原題?
    「21級·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學&傳播學&新傳專碩真題簡析與田心「覆蓋」情況簡析主要是對題目進行簡單的說明和評價,」覆蓋「情況主要是對今年田心考研的課程(今年西政僅開設考前突擊班)、重點筆記等的」命中率「進行說明。(以下題目皆為回憶版,感謝參與回憶的小夥伴)全文太長?
  • 新傳考研|傳播學中定性研究的七種方法
    (一)符號分析法1、概念:20世紀六七十年代,符號學成為最流行的文本分析方法。對於理解文本的意義,符號學研究方法有其獨到之處。符號就是代表某種事物或思想的記號或標誌。它具有三個要素:符號的形式、被符號所指涉的對象,以及人們提供的對符號意義的解釋。符號學是研究符號的學科。各種形式的符號都是它的研究對象。
  • 全國2012年4月自學考試傳播學概論真題
    》這篇論文第一次從理論上闡明了資訊理論的基本問題,它的作者是( )A、施拉姆B、德福勒C、申農D、伯洛8、人類在文字發明前運用了多種傳播手段,其中佔主導地位的傳播方式是( )A、口頭交流B、結繩記事C、利用圖畫傳遞信息D、利用烽火傳遞信息9、按照選擇性因素理論的觀點,大眾傳媒發出的信息傳向受眾時遇到的第一關是受眾的(
  • 自考《傳播學概論》練習題
    答:傳播學雖然和新聞事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但與新聞學並不存在「血緣」關係,不同之處在於:  1)傳播學重視理論研究,而新聞學重視業務研究(新聞學的研究路線是:實務-歷史-理論;傳播學的研究路線是:多學科理論探索-對傳播實踐的調查,分析與指導-理論上的提高與發展)  2)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新聞學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傳播學採用實驗型的定量分析方法
  • 大學專業解讀系列:NO.102 傳播學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一起探究傳播學的奧秘。專業介紹有人說新聞無學,廣告無學,公關無學,但是不會說傳播無學。傳播學是「學」,理論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具有豐厚的理論基礎,如有關媒體控制的議程設置理論;有傳播過程存在的兩級傳播、媒介即信息;還有傳播效果相關的皮下注射論、沉默的螺旋、數字鴻溝、第三人效果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郭慶光教授編寫的《傳播學教程》第二版中系統的論述了傳播學的定義:「一般認為,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的傳遞與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規律的學科。
  • 2010年7月傳播學概論自考試題
    全國2010年7月自考傳播學概論試題課程代碼:00642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該觀點屬於受眾理論中的(      )A、個人差異論 B、社會分類論C、社會關係論 D、選擇性因素理論16、選擇性因素理論認為大眾傳播的信息傳向受眾時遇到的第一關是受眾的(      )A、選擇性注意 B、選擇性暴露C、選擇性記憶 D、選擇性理解17、20世紀初至30年代末是傳播效果研究的初級階段,其核心理論是(      )A、「皮下注射論」
  • 象徵互動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
    摘 要:象徵性互動理論是傳播學中頗具影響力的一個理論,然而關象徵互動理論的基本內涵學界似乎還沒有定論。本文從象徵互動理論的緣起、發展和現狀等幾個方面對該理論進行研究梳理、分析論證,以期對進一步認識和發展象徵互動理論提供一定的參考。
  • 自考傳播學概論試題_全國2005年4月自考試卷
    B.依附理論的流行C.大眾社會理論的流行         D.現代化理論的流行23.保羅·拉扎斯菲爾德潛心研究傳播理論達30年之久,成為傳播學中的(     )A.耶魯學派的創立者           B.哥倫比亞學派的創立者C.格式塔學派的創立者         D.芝加哥學派的創立者24.提出「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的學者是(     )A.卡茲和麥奎爾
  • 受眾研究|新傳理論22
    【受眾觀】在美國主流的大眾傳播理論中,受眾是對大眾媒介信息接受者的總稱,受眾是傳播活動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是傳播活動的產生動因之一和中心環節之一,同時又是大眾傳播媒介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和反饋者。受眾觀的變遷實際上是與效果觀的變遷是相一致的,傳播學的受眾觀與效果觀大致經歷了以下的變遷:被動的受眾(子彈論)——頑固的受眾(有限效果論)——主動的受眾(適度效果論)——能動的受眾(文化研究)——受眾細分化被動的受眾:在20世紀初期大眾媒介迅速發展並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早期受眾研究從大眾社會理論和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模式出發,把受眾看作完全被動的
  • 擇校02/上海交通大學新傳考研考情分析
    交大在新媒體理論與實踐、智能傳播、大數據與傳播創新應用、網絡輿論學等研究領域在國際和國內產生了廣泛影響,獲得了學界、業界的廣泛認同,取得了諸多國內領先的學術成果。主要研究方向:1.新媒體理論與實踐;2. 智能傳播;3.大數據與傳播創新應用;4.網絡輿論學;5.其他學科方向(根據導師方向,比如政治傳播、環境傳播、健康傳播、品牌傳播等)。
  • 2012年7月傳播學概論自考試題
    ,大眾傳媒發出的信息傳向受眾時遇到的第二關是受眾的(      )A.選擇性注意 B.選擇性暴露C.選擇性記憶 D.選擇性理解10.20世紀70年代至今是傳播效果研究的第三階段。「議程設置理論」 B.「兩級傳播理論」C.「有限效果理論」 D.
  • 拒絕枯燥:如何讓傳播學研究「有趣」起來?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獲得授權,摘取論文中的主要論點,帶你一覽一份有趣的傳播學研究,看看它究竟長啥樣? 為什麼有趣很重要?似乎這就是撰寫研究論文唯一的方式,也是主流傳播學期刊唯一能夠接受的方式。在這種背景之下,想要變得「有趣」,似乎是一件難於登天的事情。真的如此嗎?
  • 鏡中我|新傳理論68
    1理論內容鏡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Charles Cooley)在《社會組織》中提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2 理論評價作為最早系統研究傳播現象、進行理論化嘗試的重要學者,庫利關心的一個主要課題是人的社會化問題。在庫利看來,傳播是「鏡中我」形成的主要機制,它不僅是個人社會化的途徑,而且是將整個社會連成一個整體的紐帶。
  • 提升與超越: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的創新進路
    2018年初,由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主辦的「首屆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專題論壇」在西安召開,論壇的主題是「開放、合作與可見性,讓國際學術界聽到中國傳播學的理論故事」。但在新聞傳播學領域,受學科屬性、意識形態以及特殊時期的政治需要等因素制約,對要不要推動學術論文國際發表還存在爭議,有「贊成」和「反對」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 參加此次論壇的大多數學者對傳播學國際發表持贊成態度。第一,從宏觀上看,推動國際發表是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院長李明德教授指出,在新媒體時代,傳播學研究急需擴大視野、建構新理論。
  • 我打了退堂鼓 但贏家還是我|一戰北師大傳播學學碩傲嬌上岸
    當時按照胡師姐公眾號的北大新傳書單一本本地看,也跟著網課做筆記,直到九月份的時候我們院開了一個考研就業動員大會,我們教授非常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每年院裡想衝985的學生都很多,報名復旦武大的比比皆是,但是很多人折戟;因此到現在看你目標院校歷年真題還沒有感覺的同學,建議換學校!
  • 傳播學十大核心理論 | 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
    來源:Remix 來源 | 木鐸新傳 考試將至,作為每年新聞傳播考研的重頭戲,十大傳播學理論的重要性自不必說,除了這些理論的基礎知識,他們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也是十分值得關注的。祝願天下新聞傳播學考研學子在考場上一切順利,未來是屬於你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