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我|新傳理論68

2020-12-04 胡師姐北大新傳考研

1理論內容

鏡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Charles Cooley)在《社會組織》中提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

人的自我是在與他人的聯繫中形成的,這種聯繫包括三個方面:

①關於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像。

②關於他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像。

③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

這三個階段嚴格來說是人內傳播與人際傳播的一個結合體。通過人際傳播,他人才會產生對我們的印象和評價。人內傳播則體現在這三個階段中的知覺和感覺部分,即借用人際傳播中別人的反應來評價自己、理解自己,從而形成自我認知,包括思想、情感、態度等。

「鏡中我」也是「社會我」,傳播特別是初級群體中的人際傳播,是形成「鏡中我」的主要機制。以「鏡中我」為核心的自我認知狀況取決於與他人傳播的程度,傳播活動越活躍,越是多方面的,個人的「鏡中我」也就越清晰,對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觀、越準確。

相互認知也是確立有效的社會協作關係的重要條件。滿足基於人的社會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個人從事人際傳播活動的一個基本動機。

2 理論評價

作為最早系統研究傳播現象、進行理論化嘗試的重要學者,庫利關心的一個主要課題是人的社會化問題。在庫利看來,傳播是「鏡中我」形成的主要機制,它不僅是個人社會化的途徑,而且是將整個社會連成一個整體的紐帶。庫利關心的焦點是人際傳播,「鏡中我」是揭示人際傳播在個人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

3 網絡空間中的「鏡中我」

網絡人際傳播及網絡社會角色扮演等人際活動,主要是在各種不同形式與類型的網絡社區中展開的。這些發生在網絡用戶個人之間的傳播活動,使人與人之間建立、維持和發展著一種新形式的相互關係,即網絡人際關係,並且通過不同的傳播方式形成了網絡傳播中的虛擬社區。

正是基於各種傳播交往活動,尤其是發生在使用者個人之間的人際傳播與溝通,使網絡虛擬世界迅速變成了現實的網絡空間。同時,它也使網絡空間演繹為新形式的社會空間,為以「鏡中我」為核心的自我認知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參考資料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陳力丹.論人內傳播[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

周廣揮.網絡傳播中的「鏡中我」機制[J].青年記者,2008(7):12.

相關焦點

  • 用「鏡中我理論」解析馬伊琍育兒觀:像閨蜜一樣相處,是最好狀態
    他們的這種關係其實就是他們的這種關係其實是蘊含著鏡中我理論。二:鏡中我理論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
  • 馬伊琍育兒觀「鏡中我理論」:像閨蜜一樣相處,或是親子最好狀態
    每個明星父母都有自己的育兒觀,而馬伊琍的育兒觀念卻是比較新奇的,她的育兒理念是鏡中我理論,她在闡述自己和女兒的關係,就像閨蜜關係一樣。馬伊俐平時在生活中和兩個女兒的相處關係是像閨蜜一樣相處,她說沒有富養和窮養的觀念,而是根據孩子的需要和想法對孩子進行教育,她和兩個女兒之間是什麼事情都會交流,都會商量。
  • 讓女人愛你的秘訣:「鏡中我效應」
    「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成長的過程中,許多朋友會自問,為了尋找答案,他們也會絞盡腦汁,通過種種的方式,看到鏡子裡的自己,繼而從本我找到真我。 以銅為鑑,可正衣寇; 以古為鑑,可知興替; 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 家長巧用「鏡中我效應」,或能化腐朽為神奇
    其實,這可以用鏡中我效應來解讀。01「鏡中我效應」是什麼?「鏡中我效應」(於1902年,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出版的《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中提出),它是指一個人被別人的評論和期望而改變,慢慢成為別人口中自己的樣子,別人口中的孩子既優秀又能幹,那孩子在周圍的期望和鼓勵下就會慢慢成長為這樣的人。
  • 「鏡中我」理論看張亮育兒觀:像兄弟一樣相處,是教育最好的狀態
    現在有比較新的教育理論,這個理論叫做"鏡中我"理論,美國早期著名的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提出來的一種理論。這個理論是指通過對他人的評價,從而評價自己的行為,張亮的育兒觀正是闡述了這種理論。 為什麼說張亮的育兒觀闡述了這種理論 1、 張亮將孩子擺在同一地位
  • 心理學:實用的「鏡中我效應」,戀愛對象什麼樣,其實由你決定
    我們想成為的「自己」,實際上,往往就是以他人的看法為標準,從而去改善進步,最終變成大家眼中的「那個我」。而這種由他人的意識,進而決定自我心理認識成長的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鏡中我效應」。02「鏡中我效應」的體現「鏡中我效應」作為一個社會裡常態的心理知識,它體現在每一個人身上,但又不輕易地被人發現。
  • 感情中,想讓兩個人相處更加融洽,就要掌握「鏡中我效應」
    文|夢倩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鏡中我效應」,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 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其實這種沒有道德感的人,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可以常見到,而尚奶奶的評價則是運用了鏡中我效應,讓那個小夥子認為「我這樣做並不是沒有道德,只不過是太累了而已」。改變了對自己的認知,他的行為也會因為認知而進行改變。什麼是「鏡中我效應」?
  • 鏡中我效應——我們為什麼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
    鏡中我效應的含義是,就像我們只能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長相,每個人的自我觀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但是鏡中我效應只是會影響並不會完全決定我們的自我認知,在同樣的例子中,結果你發現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一個虛偽的人,你會產生憤怒和排斥的情緒,但是這個評價會讓你審視內心,相信自己幫助別人並不是因為虛偽。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很多時候是由社會反饋決定的,別人認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可能就成為什麼樣的人。
  • 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一,"鏡中我效應"家長需要了解的知識(1)什麼是鏡中我效應這一理念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的。其中他指出人們對自我的認識,其實是在與他們互動中形成的,也就是說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對自己的認識。
  • 《更好的生活》:用「鏡中我效應」解讀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稱為:「鏡中我效應」。只有正確運用「鏡中我效應」,才能幫助孩子贏在真正的起跑線上,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那什麼是「鏡中我效應」?為什麼父母為孩子做榜樣,比說教更重要?本篇文章裡,我將結合影片內容,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進行詳細闡述;在第二部分,我透過「波波玩偶實險」解釋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在文章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談談如何正確運用「鏡中我效應」幫助孩子在未來的成長中,擁有更多可能性。01、「鏡中我效應」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父母為孩子做榜樣,比說教更重要?
  • 紮根理論|19北師大新傳專碩真題解析04
    2019年 北京師範大學新傳專碩334名詞解釋4紮根理論答題思路 對於研究方法的學習,即,理解過後,直接背就是了,這樣在考場上就不會出錯。紮根理論要明確其提出者、淵源、建構程序,同時還要了解對它的評價。
  • 「鏡中我效應」教你一招
    如果這些你曾有過,「鏡中我效應」幫助你——學會了解真實的自己——不再受困他人的指評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鏡中我效應」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 大神帶你學傳播學:社會距離理論|新傳理論45
    胡師姐:北大新傳院研究生/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導語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卻在玩手機……隨著科技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外在距離雖然越來越近,但心理距離卻越來越遠,所以才出現這種自我調侃的段子。其實這句話裡還包含了一個重要的新傳理論——社會距離。
  • 鏡中花 真神奇
    令人驚奇的是,這個小群落是自然生長而成的。(畫面)在機場路街道辦事處辦公室的一扇玻璃上,一簇小小的花朵群,生機勃勃的生長著。(同期)機場路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 孫薇:005819我們單位大掃除,我是負責這個房間的玻璃,我無意間看到的這個植物。012810當時不清楚這個是什麼,只是覺得造型很奇特。(畫面)這一簇生長在玻璃上的小花,面積約有拇指大小。
  • 受眾研究|新傳理論22
    【受眾觀】在美國主流的大眾傳播理論中,受眾是對大眾媒介信息接受者的總稱,受眾是傳播活動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是傳播活動的產生動因之一和中心環節之一,同時又是大眾傳播媒介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和反饋者。主動的受眾:20世紀60年代,使用滿足理論從受眾的角度出發,通過分析受眾的媒介接觸動機以及這些接觸滿足了他們的什麼需求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開創了從受眾角度出發考察大眾傳播過程的先河,而此前的效果研究主要從傳播者角度出發。
  •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新傳理論:媒介情境論
    胡師姐:北大新傳院研究生/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約書亞·梅洛維茨(Joshua Meyrowitz,1953-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媒介技術學派代表人物,媒介情境論提出者,曾是波茲曼的博士生。
  • 「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媽媽說:"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意思已經很明了了,媽媽擔心女兒驕傲自負,所以採取了打壓式的教育。 長期被父母貶低打壓,孩子的自我認知可能會出現偏差,進而變得不自信,就會導致"鏡中我效應"的出現。
  • 霍金傳: 我的宇宙
    霍金傳書名  霍金傳: 我的宇宙  作者  [美]凱蒂·弗格森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2020.12>  內容簡介在與霍金結識的30多年裡,作者不斷地探究他的前沿科學理論,並在霍金本人及其家人、親密夥伴的鼎力協助下,創作了這部完整記錄霍金一生的經典傳記——從追溯他的出生到出席他的葬禮,作者為我們還原了一個擁有非凡成就和世俗煩惱的本真霍金。
  • 行動者網絡理論 | 新傳理論27
    布魯諾·拉圖爾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他的研究及理論在人文社科領域都產生了廣泛影響,但同時也存在著相當多的爭議。在一個國際會議上,一位心理學家問拉圖爾:「你相信現實的存在嗎?」拉圖爾哭笑不得:「我當然相信現實。」但的確有很多人以為,拉圖爾的觀點是:現實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