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論內容
鏡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Charles Cooley)在《社會組織》中提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
人的自我是在與他人的聯繫中形成的,這種聯繫包括三個方面:
①關於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像。
②關於他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像。
③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
這三個階段嚴格來說是人內傳播與人際傳播的一個結合體。通過人際傳播,他人才會產生對我們的印象和評價。人內傳播則體現在這三個階段中的知覺和感覺部分,即借用人際傳播中別人的反應來評價自己、理解自己,從而形成自我認知,包括思想、情感、態度等。
「鏡中我」也是「社會我」,傳播特別是初級群體中的人際傳播,是形成「鏡中我」的主要機制。以「鏡中我」為核心的自我認知狀況取決於與他人傳播的程度,傳播活動越活躍,越是多方面的,個人的「鏡中我」也就越清晰,對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觀、越準確。
相互認知也是確立有效的社會協作關係的重要條件。滿足基於人的社會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個人從事人際傳播活動的一個基本動機。
2 理論評價
作為最早系統研究傳播現象、進行理論化嘗試的重要學者,庫利關心的一個主要課題是人的社會化問題。在庫利看來,傳播是「鏡中我」形成的主要機制,它不僅是個人社會化的途徑,而且是將整個社會連成一個整體的紐帶。庫利關心的焦點是人際傳播,「鏡中我」是揭示人際傳播在個人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
3 網絡空間中的「鏡中我」
網絡人際傳播及網絡社會角色扮演等人際活動,主要是在各種不同形式與類型的網絡社區中展開的。這些發生在網絡用戶個人之間的傳播活動,使人與人之間建立、維持和發展著一種新形式的相互關係,即網絡人際關係,並且通過不同的傳播方式形成了網絡傳播中的虛擬社區。
正是基於各種傳播交往活動,尤其是發生在使用者個人之間的人際傳播與溝通,使網絡虛擬世界迅速變成了現實的網絡空間。同時,它也使網絡空間演繹為新形式的社會空間,為以「鏡中我」為核心的自我認知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參考資料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陳力丹.論人內傳播[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
周廣揮.網絡傳播中的「鏡中我」機制[J].青年記者,200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