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我效應——我們為什麼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

2020-12-04 正心十五

鏡中我效應的含義是,就像我們只能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長相,每個人的自我觀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首先我們會想像他人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其次我們會想像他人在這個認識之上是如何評價自己的,最後我們會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產生某種情緒情感,這種情緒情感將主導我們對自己的認知。

舉個例子,比如你做了一件好事,然後通過別人的種種反應,你知道了他們對你的認識是一個做了好事的人,接著通過他們的口頭評論或者其他反饋渠道,了解到對你的評價是一個熱心善良的人,然後你就會對這種認識和評價感到十分的喜悅,相信自己確實是個熱心善良的人,你也會繼續以這種標準來要求自己,這就是一個人的自我觀形成的過程。

但是鏡中我效應只是會影響並不會完全決定我們的自我認知,在同樣的例子中,結果你發現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一個虛偽的人,你會產生憤怒和排斥的情緒,但是這個評價會讓你審視內心,相信自己幫助別人並不是因為虛偽。

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很多時候是由社會反饋決定的,別人認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可能就成為什麼樣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太在意他人想法,陷入「鏡中我效應」,父母該幫娃打破困局
    孩子為什麼會在意他人的想法?1、想引起父母的關注會在意他人想法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自信,但是也都比較沒有安全感,喜歡通過外人的感知來了解自己的外在形象。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是比較重要的人,關於父母的想法孩子更是比較在意的,但是當父母對孩子缺乏關注時,孩子就會把重心轉移出去,從而想做到更好來引起父母的關注。2、勝負心每個人都是有著一定的勝負欲望的,當孩子的勝負心被激發,就會習慣性地和別人進行比較。
  • 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文/阿布媽媽聊育兒有些人經常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的。」其實這句話一點都不現實,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是通過別人的評價和反饋才了解到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鏡中我效應。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給孩子灌輸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 心理學:實用的「鏡中我效應」,戀愛對象什麼樣,其實由你決定
    你是你自己希望的自己,還是別人希望你成為的自己?當我們每天早晨對著鏡子,看到鏡中那個熟悉而陌生的「我」,親愛的,那真的是真正的你嗎?其實當我們出生時,我們的一切就與他人分別不開,甚至就連心理意識都受到他人的引導影響。
  • 「鏡中我效應」教你一招
    你能不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嗎?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鏡中我效應」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 感情中,想讓兩個人相處更加融洽,就要掌握「鏡中我效應」
    文|夢倩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鏡中我效應」,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 《更好的生活》:用「鏡中我效應」解讀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稱為:「鏡中我效應」。只有正確運用「鏡中我效應」,才能幫助孩子贏在真正的起跑線上,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那什麼是「鏡中我效應」?為什麼父母為孩子做榜樣,比說教更重要?本篇文章裡,我將結合影片內容,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進行詳細闡述;在第二部分,我透過「波波玩偶實險」解釋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在文章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談談如何正確運用「鏡中我效應」幫助孩子在未來的成長中,擁有更多可能性。01、「鏡中我效應」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父母為孩子做榜樣,比說教更重要?
  • 你最大的缺點,就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做一個討人喜歡的人,而不是討自己喜歡的人呢?以前我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隨著年紀的增長,經歷過無數次挫折,也看淡很多事和人,現在為自己而活。現在我終於明白: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大家都很忙,沒那麼多時間評價你,放寬心態,安心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就足夠了。因為你的生活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別人。
  • 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相信你看出哪吒其實本意是不壞的,但是村子裡的人都認為哪吒是個怪我,哪吒也在這些人的指責中變得十分頑皮,但是後來因為他的父親一句善意的謊言:"你的真實身份是靈珠轉世"讓哪吒走出了自暴自棄的狀態,決心去除妖斬魔。為什麼會有這麼神奇的現象呢?
  • 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怎麼辦?
    甚至,我們可能「理性上」都知道:對方很可能是無心的,並沒有刻意想激怒你,或是針對你 —— 他只是習慣了這樣講話。但是在當下,這些小事,卻很容易就破壞我們一天的好心情。嚴重的時候,甚至會讓你怒火中燒,一時間情緒失控,難以抑制。人就是這麼神奇。很多時候,別人一句簡簡單單的感謝,能讓你開心很久;反過來,別人一句不友好的話語,也能讓你鬱悶很久。
  • 讓女人愛你的秘訣:「鏡中我效應」
    一、心理學上的「鏡中我效應」。 這個觀點,就是心理學上常用的「鏡中我效應」。簡單地理解為: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一個人會設想,別人是怎樣看自己?他人在認知的基礎上,會對自己進行怎樣的評價?在別人認識和評價的基礎上,我們會習慣進行自我調整。 比如,許多劇情裡,會有這樣的場景。
  • 聚光燈效應:別人沒你想像中那麼在意你
    此時我才發現,而實際上並沒有很多人注意到,也沒有人長時間記住這件事,除了 自己。這些事情,都指向了一種心理學現象:聚光燈效應。 03聚光燈效應,又稱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它的表現是,我們會普遍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 「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父母在抱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的自信心,大多源於父母對他們的看法! 教育類真人秀節目《少年說》裡有過這麼一期,一位名字叫做璟頤小女孩上臺吐槽自己的母親,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嫌棄自己不如別人。璟頤說,媽媽拿自己去對比的考試對象,是學校裡四項第一的超級女學霸,自己比不過理所當然。
  • 家長巧用「鏡中我效應」,或能化腐朽為神奇
    其實,這可以用鏡中我效應來解讀。01「鏡中我效應」是什麼?「鏡中我效應」(於1902年,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出版的《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中提出),它是指一個人被別人的評論和期望而改變,慢慢成為別人口中自己的樣子,別人口中的孩子既優秀又能幹,那孩子在周圍的期望和鼓勵下就會慢慢成長為這樣的人。
  • 活得很累,因為你太在意別人的評價
    人的一生應該為自己而活,應該學著喜歡自己,應該不要太在意別人怎麼看你,或者別人怎麼想你。其實,別人如何衡量你也全在於你自己如何衡量你自己!----席慕蓉有位年輕人向智者請教:「為什麼我到現在一事無成?」智者回答:「找一件喜歡的事,一直做下去。」
  • 聚光燈效應:講真,自從不把自己當回事之後,我活的快樂多了
    我安慰西子:「演講的人這麼多,事情也多了幾天了,你的同事早就忘了,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真沒這麼在意你,你沒必要在這時候辭職。」可是西子依舊沒聽進去我的話。這讓我想起了日劇《賣房子的女人》裡,有一對老夫妻的兒子,本是青年才俊,忽然歸家,從此在家中二樓住二十年,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見,必須見人時還得把自己套在大紙箱裡。
  • 鏡中我|新傳理論68
    通過人際傳播,他人才會產生對我們的印象和評價。人內傳播則體現在這三個階段中的知覺和感覺部分,即借用人際傳播中別人的反應來評價自己、理解自己,從而形成自我認知,包括思想、情感、態度等。「鏡中我」也是「社會我」,傳播特別是初級群體中的人際傳播,是形成「鏡中我」的主要機制。
  • 請停止在意別人的想法-虎嗅網
    但詭異的是,這個感想以及這篇文章的標題並不只是我個人童年挫敗的經驗,它還反應了某種病態妄想症,它是一種貫穿人類文明、舉世皆然的集體精神失常症候群——我們「瘋狂且不計後果地」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們。因為這個緣故,「在意別人的想法」這個至高無上的執念就這樣演化出來了。我們渴望被這個社會接受、受人敬佩,而且對於「被人討厭」有著不可逆的恐懼。讓我們把這個執念稱為人類的「社會生存猛獁大象」,在後面我們統一簡單叫它猛獁大象。
  • 聚光燈效應: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別人根本沒注意你
    我們大部分人都經歷過異常尷尬的時刻。我們做錯了事,說錯了話,總是會對它無法釋懷,總覺得那些醜態百出的樣子會永遠成為別人的笑柄。而實際上大家並沒有注意到,也沒有人會把這件事放心上,除了你自己。這就是聚光燈效應,也叫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這種心理現象的表現是:我們會普遍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即我們很在意自己給別人留下了什麼印象,以至於我們傾向於認為別人對自己關注度很大,而實際上並非如此。
  • 不用在意別人的評價,那不是你!
    有時候,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白雲。我們怕別人嘲笑,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夢想;怕別人負面評價,放棄了自己喜歡的事情;怕朋友的閒言碎語,而不敢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對於此我想說「不要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那是他們眼中你,不是你眼中的自己。」
  • 孩子為什麼怕被說?了解聚光燈效應,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反而在孫先生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說道:「你能不能別老說我?真是煩死了!」這讓孫先生表示非常無奈,你要是不犯錯的話,我不就不會說你了嗎?其實生活中關於這樣的案例很常見,有很多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教育,而且還總是表現出一副抗拒的樣子。那麼為什麼孩子會表現出這樣的樣子呢?為什麼孩子怕被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