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燈效應:講真,自從不把自己當回事之後,我活的快樂多了

2021-01-10 職場出圈

1、因為一次年終述職,我辭職了

年底了,最近大家應該都忙著準備年終述職,想在領導面前展示自己成果好有升職加薪的希望。

可是朋友西子上個星期卻因為年終述職離職了。

西子說:「我之所以選擇做編輯,就是因為他不用與人交流,可是公司卻偏偏搞了一個全公司的年終演講,讓我丟盡了臉面。」

原來公司規定,年終述職每個人要上臺演講5分鐘,表述自己這一年的工作完成情況和明年目標,並且會有其他同事進行演講評分。

很不幸,西子抽到的是第一個演講的,本就內向的她上臺之後大腦就一片空白,期間ppt還出錯了,強忍著內心的絕望演講完之後,西子都沒有看最終的的打分情況就匆匆下臺了。

她沒辦法面對如此失敗的自己,更不敢直視那糟糕的評分,站上講臺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無數個熾熱的目光,好像要把她看出一個洞來,她感受到了同事的「嘲諷」:「看看,這演講也太糟糕了,她怎麼這麼差勁。」

那一次演講後,西子工作心不在焉頻頻出錯,被領導罵了幾次,好像同事也在背後說他的小話。

她的內心防線終於崩塌,選擇了辭職。

我安慰西子:「演講的人這麼多,事情也多了幾天了,你的同事早就忘了,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真沒這麼在意你,你沒必要在這時候辭職。」

可是西子依舊沒聽進去我的話。

這讓我想起了日劇《賣房子的女人》裡,有一對老夫妻的兒子,本是青年才俊,忽然歸家,從此在家中二樓住二十年,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見,必須見人時還得把自己套在大紙箱裡。

後來謎底揭開,原來是因為在一次規格極高的會議上演講時緊張到失禁,出醜了。

為什麼一次年終述職的小失誤,會讓西子如此在意甚至是離職?為什麼一次出醜就毀了一個人的一生?

其實這都是「聚光燈效應」惹的禍。

什麼是聚光燈效應?或許你在生活中也有遇到過:

你出門忘了洗頭也沒化妝,走到哪都覺得自己丑, 見到別人看自己一眼就覺得對方是在嘲笑自己。你在公共場合不小心放了個屁,立刻就會漲紅了臉,恨不得找地洞鑽了,擔心旁人會投來鄙夷的目光。開會輪到你發言的時候,你覺得大家瞬間都安靜等著你出醜。

聚光燈效應,又稱焦點效應,是1999年季洛維奇和薩維斯基提出心理學名詞。

意思是有時候我們總是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我們會普遍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特別是自己出醜的時候,但其實根本就沒人在意。

2、聚光燈效應:為什麼我們如此在意別人眼光?

有人做了一項實驗:讓5名路人穿著過氣明星頭像的衣服,進入一個有5人的房間,出來後問他們的感受:「你覺得有幾個人注意你衣服頭像了?」他們的回答是:「有5成以上。」

但是當問沒穿明星衣服頭像的5個人,你們是否注意到他們的衣服了,結果是只有1成的人注意到了。

這實驗告訴我們:人們常常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

就像朋友西子就高估了同事對自己的關注,在演講時行成閉環:緊張感——聚光燈效應——犯錯——更緊張。

有調查表明:超九成職場人,在意別人眼光。

有記者就「你在意別人的眼光嗎?」這一問題進行調查:

58.16%的受訪者表示和工作有關的看法都在乎;

35.71%的人則表示從工作能力到穿衣細節都在乎;

只有6.12%的人則表示都不在乎。

受訪者表示,活在別人眼光中,會給他們帶來垂頭喪氣、做事畏首畏尾等負面情緒。

那為什麼會有人產生聚光燈效應呢?

(1)自我意識作祟

我們會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這就使得我們誇大了自己的重要性。

人們太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因而也就很難準確判斷別人的觀點,同時把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行為放大成千上萬倍。

實際上,看到別人摔倒後,一般人的第一反應是擔心有沒有手上,壓根不會注意到「窘樣」。

人不過是在跟自己的假象較勁罷了。

(2)透明度度錯覺

我們總能敏銳地覺察自己的情緒,然後產生一種透明度錯覺,認為別人可以看到我們的反應,感覺到我們的感受。

不僅如此,我們還會高估由於自己社交失誤所帶來的影響,認為那些出醜瞬間會永遠定格在其他人的心中,給對方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但是研究發現,除了臉漲得通紅、手緊張得發抖這種過於明顯的徵兆之外,沒人能分辨出我們其實處於社交失態後的焦慮中。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演獨角戲,而觀眾只有自己。

3、如何減少聚光燈效應的影響

我們了解了聚光燈效應之後,會發現這個世界其實很美好,這些人也很可愛。

那些被聚光燈包圍的人該如何減少聚光燈效應的影響呢?

(1)設置自我提醒

特別是在一些公眾場合,我們要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設置自我提醒:大家都很忙,沒人在意你。

在演講或參加比賽的時候,我們可以按時:「沒事,緊張很正常,失誤也沒關係,別人也會有的。」

不斷的自我暗示會讓你更有信心關注事情本身,而不會過多的聚焦失敗的後果。

(2)轉變思想,走出舒適圈

當你要演講的時候,可以心理建設:如果現在我80歲了,再回頭看,會怎麼想。你可能就會覺得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啊。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是被我們自己的恐懼,自己的思想打敗了。所以,如果是你想做的事情,馬上就去做,去找方法。

當你真正開始之後,你已經沒時間感受恐懼了。而且通過不斷的挑戰、探索,即使失敗也沒關係。

多嘗試,你總會變得越來越好,總能找到你擅長的領域,找到自己有自信的領域。

(3)設定正面積極的假設

我們總覺得別人盯著自己就是為了看出醜,這時候就要給自己設定正面的假設:難道是我今天特別漂亮嗎?大家都等著為我鼓掌?

正面的情緒會帶來正面的影響,我們沒必要把聚光燈效應想的很恐怖,其實我們可以很好的利用它。

比如:

①利用「聚光燈效應」提高自我要求 。

不被注意的時候,我們通常比較放鬆隨意,有些不恰當的行為和易忽視的小毛病便會暴露出來。而如果我們想像自己在聚光燈之下,我們便可有意識地約束自己。

②幫助我們在社交中學會放鬆 。

既然知道別人關注自己是一種錯覺,那麼我們何必再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我可以更加放鬆的去享受當下。

你怎麼看待世界,世界就怎麼對你,所以給自己積極的暗示很重要。

4、寫在最後

《脫口秀大會第二期》中有位手殘疾的演講者王璐,她說:「我從不做在意別人的眼光,我就要做自己生活的甲方。」

希望你也能做自己的甲方:

頂著一亂糟糟、滿是油膩的頭髮去上班,沒關係的,反正大家不太會注意到,安心工作吧。

普通話說不好,帶著嚴重的口音,也沒關係的,能表達清楚就行,沒人在意的。

開會發言的時候,總是心慌手顫抖說話還結巴,沒關係的,多說幾次就好了,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個過程。

別讓聚光燈效應牽絆你,你可以對自己說:真的沒關係,我們可以大膽的做自己!

相關焦點

  • 聚光燈效應:為什麼我勸你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
    穿了一件個性的衣服走在人多的地方,總是覺得那天所有人都多看了自己的兩眼。……而上面所出現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聚光燈效應。聚光燈效應是季洛維奇和佐夫斯基提出心理學名詞,主要的內容是指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醜時總以為人家會注意到,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人家當時可能會注意到可是事後馬上就忘了,或者根本沒有注意到,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的。
  • 聚光燈效應: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別人根本沒注意你
    而實際上大家並沒有注意到,也沒有人會把這件事放心上,除了你自己。這就是聚光燈效應,也叫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這種心理現象的表現是:我們會普遍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即我們很在意自己給別人留下了什麼印象,以至於我們傾向於認為別人對自己關注度很大,而實際上並非如此。
  • 孩子「說不得」,多半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父母有必要了解
    「聚光燈效應」跟孩子「說不得」有哪些關係孩子之所以說不得,就是源於聚光燈效應。所謂的聚光燈效應,是基洛維奇和薩維茨基進行的實驗所展現出來的結果。用最簡單的話可以理解成:過分高估自己。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都是過分高估自己的,譬如他們覺得自己是非常優秀的,學習是非常好的,長的是非常帥的,又或者是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做了錯誤的事情,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帶有功德的。不得不承認這些孩子,在平時的生活當中都是極其自戀的,但是他們又特別害怕被別人關注。就仿佛在聚光燈下,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感覺到不適應,畢竟有那麼多雙眼睛在注視著自己。
  • 真香定律,聚光燈效應……這本書剖析行動裡日常微妙的心理學秘密
    暢銷書作者書魚就用一本《真香定律》,揭開了日常而微妙的心理秘密的神秘面紗。全書涵蓋71個定律、效應和法則,一邊講我們熟悉的故事,一邊剖析我們費解的心理。比如馮小剛所拍的電影《芳華》中,把髒活累活都包攬到自己身上的劉峰,他會無私地把進修的名額讓給別人,會吃大家都不吃的煮爛了的餃子,但他卻不懂貝勃定律,不知道做99次好人之後,他的好已經被大家認為是理所應當。所以劉峰被大家稱讚的老好人,但真正遇到麻煩的時候,卻沒有人願意站出來為他說話。
  • 聚光燈效應:你真的很重要嗎?也許未必
    巍:qmyd007聚光燈效應,又稱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是1999年季洛維奇和薩維斯基提出心理學名詞。它的表現是,我們會普遍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換句話說,我們很在意自己給別人留下了什麼印象,以至於我們傾向於認為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比別人實際給予的關注,要多得多其實,你說一點都不緊張吧,也不現實,畢竟人都願意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但是作為一個正常人,出些小差錯,出糗也是難免的。只是我們自己覺得,在公眾場合,好像沒臉見人了,但話說回來,大部分人都不認識你,who care呢?
  • 有沒有犯過的錯想起來就有掐死自己的衝動?其實這叫聚光燈效應
    可巧不巧,我的舞伴阿K是幾個女生之中條件和樣貌最差的,當我看到班委將阿K的小胖手牽到我的面前時,我心裡開始打定主意要破壞這次排練,因為我覺得一定是班委故意安排阿K來噁心我的,我甚至已經聽到旁邊人們嘲笑我的聲音。最後這個節目因為我的不配合不了了之。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每想到這,總覺得我傷害班委和阿K,然後就有立刻掐死自己的衝動。
  • 聚光燈效應:別人沒你想像中那麼在意你
    01記得小時候爸爸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他下班回家,發現自己臉上粘了一個飯粒。當時他感到無比羞愧和尷尬,想著這下可丟大人了,同事們一定在背後各種笑話他,因為這件事他鬱悶了好幾天,甚至不好意思跟同事一起吃飯。幾天後,他終於不那麼在意這件事了,並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說起這件事。
  • 聚光燈效應:為什麼別人都在看你?
    有一句很容易引起共鳴的話:你沒那麼多觀眾,別那麼累。這是一句大實話,但是「別那麼累」很難做到,特別是在人多的場合。當我們在眾人面前經過,或不小心做了不得體的事情,會覺得尷尬至極,心裡想:唉,不知道這些人該怎麼看我了!實際上我們想多了。我們高估了自己的存在和別人對我們的關注。在社會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聚光燈效應」。
  • 了解聚光燈效應,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孫先生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一些,他最討厭孩子跟別的小朋友打架,而且關於這件問題孫先生已經反覆強調了很多次。可明明這一次又是孩子犯了錯誤,他卻並不希望被孫先生教育。反而在孫先生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說道:「你能不能別老說我?真是煩死了!」這讓孫先生表示非常無奈,你要是不犯錯的話,我不就不會說你了嗎?
  • 你有聚光燈效應嗎?
    你緊張不安,雖然事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聚光燈效應。<br><br>   你自信地去參加一次聚會,衣裝整潔,精神煥發,只是微風稍稍弄亂了你的頭髮。正當你打算推門而入時,門口的一面鏡子讓你驚駭不已———你感覺衣服邋遢零亂、頭髮簡直就是鳥窩。
  • 對話袁小林:不在聚光燈下講故事,持續成為最好的自己
    無疑,對於袁小林和沃爾沃而言,彼此都是投緣的,一個人的價值觀與一家企業的價值觀能夠如此深層次共鳴,並不多見,而這也使得兩者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化學反應。「當你自己所追求的價值和一個組織的價值觀特別契合,而且這裡面還有一些角色可以由你來扮演的時候,你自然就會很投入。」
  • 其實沒有那麼多人在關注你,如何擺脫「聚光燈效應」,了解一下
    其實沒有那麼多人在關注你,如何擺脫「聚光燈效應」,了解一下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你自己更為關注自己了,在心理學上將這種行為稱為是「聚光燈效應」。其實這在心理學上來說是一個非常普通而又普遍的心理。在心理學上,對於「聚光燈效應」有這樣的定義,「聚光燈效應」又稱為是「焦點效應」。
  • 聚光燈效應
    一到夏天,更是連短袖也不敢穿,生怕別人會注意到,會因此不喜歡自己。  這位大學生的這種心理感受,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焦點效應」,也叫「聚光燈效應」。一個人因為有了這種心理作用,就會感覺自己站在聚光燈下,所有的不完美都會被別人注意到,因此,愈發誠惶誠恐。
  • 如何克服社交焦慮:理解聚光燈效應
    而這些學生平均認為其餘學生中一半人會記得這件事以及他們穿的衣服,因為他們遲到了,而且他們很確定在場的多數人都注意到了,但是,研究人員實際上得到的結果是只有百分之十的在場學生能記住他們遲到的場景以及他們穿的衣服,這是遲到學生認為的人數的五分之一,這項研究驗證了聚光燈效應。我們人類經常高估別人對自己行為的在意程度。我們覺得自己身處聚光燈之下,自己被所有人看著,評判著。
  • 孩子「說不得」的背後,或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作用,家長試試這樣做
    朋友見狀,立馬說:我不是說你的不是,我只是善意地提醒你,害怕你以後不小心被燙到,然後拉著孩子進了臥室。事後,朋友說:我家孩子就是自尊心太強了,總是認為別人在說他不好的地方,一點兒都說不得,一個男孩子這個樣子,以後進入社會怎麼辦。
  • 你知道聚光燈效應嗎?生活中的聚光燈效應你又知道哪些?
    我們先來看看聚光燈效應的定義,聚光燈效應,又稱焦點效應,是1999年季洛維奇和薩維斯基提出心理學名詞。有時候我們總是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醜時總以為人家會注意到,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人家或許當時會注意到可是事後馬上就忘了。沒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的。
  • 大多「聚光燈效應」作祟,正面引導是關鍵
    而當別人指出他的缺點是,這些比較自戀的孩子就會覺得自己面子上掛不住,反應也就會顯得特別的激烈。第三、天性使然有些孩子性格本身就會比較的內向,臉皮比較薄,非常恐懼在公眾面前得體地展示自己,並且非常害怕聽到別人對於自己否定性的評價,就算是善意的指責與批評也會讓他們心裡感到非常難過。之所以孩子會患上「說不得」的小毛病,多半還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不小的推動作用。
  • 李雪琴:我很痛苦,但我想讓別人快樂
    「生活中最樸實最平常的事情,他們總是要上升到一個價值上……我說有什麼可上價值的呢?清華北大怎麼地了呢,咋這麼把自己當回事呀?」反倒是閒暇時錄製抖音,讓她成了網絡紅人。李雪琴將其視為一場意外。她覺得自己遲早要涼,但涼了之後該去做什麼,不清楚。這是她從小習慣的行為模式,走一步,看一步。一些人努力追求的「終極目標」,她覺得對她而言,不存在。
  • 「聚光燈效應」:在大庭廣眾下出醜、恨不得立刻消失?其實沒那麼糟
    我正在被人矚目其實,自己的行為究竟如何,一件相對性很強的事,因為你眼中的你,跟別人眼中的你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就有過異常尷尬的時刻。我們曾經問過愚蠢的問題,做過愚蠢的事情,還有過愚蠢的回答。但是我們到後來才意識到自己犯下的愚蠢的錯誤。之後,我們就對它無法釋懷了,總覺得那些醜態百出的樣子會永遠成為別人的笑柄。
  • 聚光燈效應:魔術師教你如何控制用戶的注意力
    這種聚光燈效應(心理學家將這一術語歸功於詹姆斯)在各種有關心智的事情上都有體現。如果你曾經與全神貫注讀書的人交談過,那你就會知道,注意力可以讓人對周遭的一切事物視而不見。人們專心於佔據自己焦點的東西,並且多多少少會變得不那麼在意周圍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