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袁小林:不在聚光燈下講故事,持續成為最好的自己

2020-11-30 汽車頭條

十年時間,究竟對一家企業意味著什麼?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十年,可以讓一家瀕臨絕境的全球品牌起死回生,重整旗鼓,十年,可以使得這家車企從在中國從擁有100多人的銷售公司,打造成了擁有9000多名員工完整體系;十年,可以把一家原本偏安於北歐一隅的豪華品牌,走出歐洲,變成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布局的豪華品牌。

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答案,這家豪華品牌就是沃爾沃。

2020年是沃爾沃被吉利收購的十周年,以十年為介質,沃爾沃完成了從品牌虧損到享譽全球的脫變。

而身為沃爾沃汽車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沃爾沃汽車亞太區總裁兼CEO的袁小林,作為從開始就親歷沃爾沃加入吉利集團大家庭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之一,在這波瀾壯闊的十年中,他與沃爾沃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沒有任何一刻我對沃爾沃的價值觀有過懷疑」

中國人到底能不能拯救一家岌岌可危的豪華品牌?中國人能否運營好這家擁有鮮明價值觀的全球品牌,當李書福對沃爾沃說出」I LOVE YOU」這三個單詞之時,其實,誰心裡也不知道確切的答案。但十年之後,沃爾沃給出的答案清晰與篤定。

一組關鍵數據是,從2010年到2019年,沃爾沃汽車從被吉利收購之後走過了一段蓬勃發展的「復興之路」。2010年沃爾沃在華銷量剛過3萬臺,2018年遠遠超過13萬臺,2019年前十月便突破12萬臺,以逆市之態同比增長15.2%。

此外,沃爾沃在華的員工數量也在這十年間呈現出幾十倍的增長;經銷商數量也呈現出三倍的增長;中國供應商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2010年幾乎沒有,到目前為止來自中國的採購量已經佔沃爾沃全球的30%。

伴隨著銷量穩步突破的是,沃爾沃財報數據的倍數增長。2008年,沃爾沃正面臨著負債虧損、銷量下滑、高層離職等困境。2009年,沃爾沃的汽車總銷量甚至從2007年45.8萬臺的峰值下滑到了33.5萬臺,全年虧損170億瑞典克朗(當時約為101.16億人民幣);而最新的沃爾沃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全球銷量同比增長7.7%達到166,878輛,營業額同比增長14.2%,營業利潤同比增長90%,淨利潤同比增長108.8%。

沃爾沃突飛猛進的發展,證明了中國人是有智慧、有能力、有境界運營一家全球性的豪華品牌的。這是沃爾沃在李書福的帶領下起死回生,帶給全球汽車產業的啟示。

而在沃爾沃的波瀾壯闊發展背後,自然離不開身在其中的這群人。

在我們看來,雖然他們每個人彼此不同,但給外界留下的一個深刻印象就是,這是一群貼著沃爾沃標籤的汽車人,沃爾沃品牌內涵中所蘊含的低調、堅韌與陽光,追求與人為善的基因在這群人身上都有著強烈的體現。

「沒有任何一刻我對這個品牌所堅持的理念、追求的價值觀有過任何懷疑!」袁小林斬釘截鐵地說道。

「從我之前做企業調查開始,到真正進入到沃爾沃汽車之後,我每天生活在其中,無論是研發、設計、生產、整個供應鏈的定點管理、維護等等,所有的方方面面都在讓我更了解到什麼叫做安全、健康、可持續。」

賈伯斯曾經說過,無論是經營企業,還是創造偉大的事業,都要有一群和你同行的人。

無疑,對於袁小林和沃爾沃而言,彼此都是投緣的,一個人的價值觀與一家企業的價值觀能夠如此深層次共鳴,並不多見,而這也使得兩者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化學反應。

「當你自己所追求的價值和一個組織的價值觀特別契合,而且這裡面還有一些角色可以由你來扮演的時候,你自然就會很投入。」袁小林感觸頗深地說,而令他高興的是,沃爾沃團隊是由一群同樣具有相似「三觀」的人所組成。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為沃爾沃本年度的收官大戲——全新一代沃爾沃S60活動現場可謂是幸福感十足。邀請了郎朗吉娜、向佐郭碧婷、黃磊孫莉3對娛樂圈的模範夫妻講述了他們與沃爾沃「為愛選擇」的故事。

那麼,對於袁小林而言,他平時的幸福時刻究竟是怎樣的?

作為大型車企的掌舵者,他需要在錯綜複雜的競爭環境做出正確的抉擇,作為一位跑過全球各大馬拉松的跑者,他需要克服各種艱難惡劣的路況,在絕大多數時間,袁小林都給外界留下了果斷、堅韌的鋼鐵硬漢形象,此時此刻,這位汽車圈大佬把心裡最柔軟的一面都留給了他的家人。

「談到個人感動的瞬間,我腦子裡全是我女兒的情形。我有了女兒之後我看世界的眼光很不一樣,她讓我對生命感悟更加豐富,更加直接觸摸到內心的部分。」

女兒和家人是忙碌工作中的袁小林心中的牽掛,女兒的出生和成長讓袁小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感受到商業世界所理應蘊含的真正驅動力是什麼——那就是對生命的呵護與愛護。

為人父的袁小林把這份對家人的真摯感情也化作了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即像對待家人一樣對待客戶,以己度人,提供給客戶安全、健康的汽車產品。

「會讓我更有使命感,你知道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和你一樣,要和自己的親人共享的一輛汽車,我們就一定要追求更好,一定力求做到完美,一定要儘量達到最大化。就像高曉松說的:永遠輕盈,永遠滾燙,永遠熱淚盈眶。」袁小林此時的眼神中既有幸福、也有堅定。

「與偉大的企業家共事是一場修煉」

十年時間,袁小林和同事們用勤奮和汗水激發出了沃爾沃的潛能,一掃沃爾沃在中國市場的頹勢,在中國打造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布局,改變是沃爾沃過去十年的關鍵詞。

那麼,在十年的汽車生涯中,沃爾沃究竟給袁小林這位「新兵」帶來了什麼呢?這是汽車頭條APP記者一直縈繞在心中的疑問。

「其實對我個人來說,讓我持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對自己更尊重,是我在沃爾沃汽車最大的收穫。」經過深思之後,袁小林給了記者這樣一個答案。

浸染在沃爾沃文化中的袁小林,感受到的這家具有強烈價值觀和使命感的公司帶給自己的共鳴。

「沃爾沃從瑞典發源,從以歐洲為中心向全球輻射,相對來說是一個著名的歐洲公司。如今它變成了一個真正全球化公司,不僅是在全球運營,而且也在吸納包括中國在內很多地區共同的人類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在沃爾沃汽車都是受到尊重的,大家圍繞沃爾沃品牌追求的價值,不斷地在加強它在各方面的表現。」

這種兼收並蓄,相互豐富的過程讓袁小林收穫頗豐,此外,讓袁小林同樣感到巨大的成長推動力是李書福,作為沃爾沃的董事長,李書福在平時工作中的言傳身教,也讓耳濡目染的袁小林感到獲益匪淺。

「(李書福董事長)他身上有三點我一直比較敬佩。第一他是有戰略高度和遠見的人。在大家還沒有看清或者看得非常弱的時候,他會看到可能性,會找到方向。第二點是他有非常廣闊的胸襟。他有很大的包容性,這也是你會發現有不同的人才,以不同的形式加入到吉利大家庭中。第三個就是學習能力。真的是孜孜不倦的,沒有停歇的時候,永遠在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

談及李書福,袁小林話裡話外滿是欽佩之情。在他看來,能夠同這樣偉大的企業家一同工作,是一場人生難得的修煉。

「(李書福董事長的)視野、心胸、學習能力是我非常尊重的,可以不可以學到?肯定都能學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這也是一種修煉,這也是與這樣一種偉大的企業家一起工作的好處,你會被帶入到一個不斷修煉的過程中。」

「消停兒的幹自己的事情」

作為一家銷售逆勢飄紅的車企亞太區一把手,袁小林過去一年露面接受採訪的機會卻少之又少,而這次採訪也是這一年來汽車頭條APP記者首度與他對話。

對外界而言,銷量節節攀升,市場上攻城拔寨,袁小林和沃爾沃卻顯得格外的沉默,那麼,袁小林都在忙些什麼?為何會消失在聚光燈前?

「如果我們只盯著聚光燈不斷地出故事,來引領潮流,但這些故事足以支撐一個企業麼?足以支撐消費者對它的信任麼?」

袁小林的反問直接而有力,對他和同事而言,這樣一家全球規模的品牌,它的體系力重建千頭萬緒,他更願意與同事「消停兒」地先把手頭工作做好,把幕後的體系捋順,扎紮實實地把戰略落地。這對袁小林而言,比拋頭露面,在聚光燈下拋出新鮮概念和金句更重要。

在沃爾沃的哲學中,在價值觀驅動下,離聚光燈遠一些,離客戶近一些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我一直在說:咱們消停兒的幹自己的事情,結果會逐漸地出來。行業都在求新求異,從有故事的角度做事情,因為聚光燈只能照在一點上,能講出一些與眾不同的觀點,才會吸引大家的注意。但沉澱下來之後,這個品牌最有價值的東西,才是大家願意去選擇它的最主要原因。對我們來說90%的工作是把握這樣一個複雜的體系,然後把自己的強項,基於價值觀的東西做出來,是實實在在必須靜下心來投入下去的工作。」

畢竟,在汽車產業客觀規律面前,沒有魔術師。

「簡單地說,一輛車的研發周期大概是48個月,不斷地加速能提升能到40個月,它才可以達到現在值得大家信任的水平。這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熟悉沃爾沃的人都知道,袁小林在採訪中最願意談的就是體系,那麼,沃爾沃的體系力究竟進入到了怎樣的一個新的階段?

對於體系力建設的進展,袁小林用了滿意但不滿足這個詞來概括。

滿意是指經過十年打拼,沃爾沃亞太區已經成為了一個真正地在產品領域有領導權和主導能力的完整系統。

袁小林進一步解釋道,「在整車開發方面,沃爾沃亞太現在承擔的是全球轎車的領導權,全球銷售的沃爾沃轎車將來都會由沃爾沃亞太主導研發的。」

不滿足則是指袁小林和沃爾沃清晰地認識到,體系力打造並非一日之功,一時之功, 體系力的深化是一場沒有止境的修煉。

「我們在品牌戰略實施前,是不是可以規劃得更好一些;我們在各個部門的協同上,是不是可以更順暢一些;我們花的每一塊錢從中長期來看,是不是實現了效果最大化。」

此外,體系力很奇妙,是一個很難講清楚,但能夠在方方面面感知到的概念。袁小林給記者們講了一個五分鐘決策下調關稅的小故事。

眾所周知,進口車是有周期的,存在的倉庫也不盡相同,情況複雜,車企決定是不是按照關稅下調來調整售價,是相當耗時的計算與決策過程。通常一家全球車企至少需要兩周的時間走完全部的流程,但當時沃爾沃只用5分鐘做了決策。

而袁小林也還原了當時的幕後故事,「我剛到印度,落地接到電話,馬上又買機票連夜飛回來。早上回到中國之後,第一時間在沃爾沃全球更新了分析,隨後馬上做出了決策,各個部門協同聯動,趕在當天就發出了新聞稿。」

短短的5分鐘決策看似很簡單,實際上,如果沒有體系力的打造,很難會有這樣高效的部門聯動,也就沒有這樣快速地對市場變幻進行反應。

專訪臨近尾聲,有記者問,沃爾沃明天會怎樣?

誠然,車市風雲變幻,中國市場的激烈搏殺,這是車市的寒冬,也是一個黑天鵝頻出的時代,但此時此刻的袁小林,卻體系在手,心裡不慌。

「現在經常有人問我關於未來發展趨勢的問題?我能回答的就是,我們的把握就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我們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和預期是匹配的,是不是能讓人稍微放心一點?企業的體系足夠強大,那麼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應對的,完整而強大的體系,才是在背後支撐著沃爾汽車可持續發展的後盾。」袁小林對於未來的期許,回答一如既往的樸實。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控股集團、沃爾沃汽車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專程到訪沃爾沃汽車亞太區總部,並且留下了「全局決定格局,格局決定布局,布局決定結局」這樣富有深意的寄語。

而價值觀決定格局與命運,相信在安全與健康價值觀驅動下、在紮實體系力支撐下的沃爾沃,會在下一個十年交出一份更加沉甸甸的碩果。

相關焦點

  • 沃爾沃袁小林:代言人選擇華晨宇是因為他與沃爾沃之間有共鳴
    11月20日,廣州車展開幕當天,沃爾沃展臺因為華晨宇的到來而人聲鼎沸,成為當日「流量」最高的展臺之一。 華晨宇,90後歌手,因為堅持做不一樣的音樂而備受粉絲追捧,被稱為「靈魂的收割者」。
  • 聚光燈效應:講真,自從不把自己當回事之後,我活的快樂多了
    她沒辦法面對如此失敗的自己,更不敢直視那糟糕的評分,站上講臺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無數個熾熱的目光,好像要把她看出一個洞來,她感受到了同事的「嘲諷」:「看看,這演講也太糟糕了,她怎麼這麼差勁。」那一次演講後,西子工作心不在焉頻頻出錯,被領導罵了幾次,好像同事也在背後說他的小話。她的內心防線終於崩塌,選擇了辭職。
  • 沃爾沃汽車袁小林:直售是一個共贏模式,有信心保持當前的增長態勢
    如今,同樣的問題放在了沃爾沃汽車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沃爾沃汽車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的面前。「就中國團隊今年截止到目前的表現,我會打9.6分。」他在近期接受採訪時向界面新聞表示,「我們在不確定的外在環境中能夠保持穩定的狀態,各項工作到位,而且依然能夠保持創新,抓住新的機遇,不斷提升。」
  • 抗疫背景下講好科學家故事的再思考
    同時,在實踐中又該如何講好科學家故事,對社會輿論起到積極引領作用呢?由中國科協-北京大學科學文化研究院、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主辦的「第二屆科學文化論壇:抗疫與科學文化建設」,特邀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協-北京大學科學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任福君教授,就抗疫背景下如何講好科學家故事做報告。
  • 聚光燈效應:魔術師教你如何控制用戶的注意力
    事實上,對大部分人來說,目標越小、越不連貫,就越容易成為焦點。而當焦點相對越窄、越小時,人的注意力就越容易保持,即使在進行走路等更為自動化的活動時,也是如此。然而,一旦擴大注意力的聚光燈,你就會發現比較難以維持注意力的穩定。請想像一個爆滿的劇場,所有燈光都開啟,舞臺上擠滿穿著戲服的演員,大家忙著擺道具、相互握手並假裝跟彼此交談。
  • G20「聚光燈」下的杭州人
    中新社杭州8月4日電 題:G20「聚光燈」下的杭州人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梁曉輝當93歲的李雅琴聽到「G20」這個詞,她笑著搖了搖頭,說她不懂這個詞的意思。但即將在一個月後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改變了李雅琴的生活。作為土生土長的杭州人,李雅琴住在南宋「皇城根」下,然而這片皇城遺址是杭州最破舊的社區之一。
  • 聚光燈效應
    一到夏天,更是連短袖也不敢穿,生怕別人會注意到,會因此不喜歡自己。  這位大學生的這種心理感受,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焦點效應」,也叫「聚光燈效應」。一個人因為有了這種心理作用,就會感覺自己站在聚光燈下,所有的不完美都會被別人注意到,因此,愈發誠惶誠恐。
  • 了解聚光燈效應,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所以他們既不想要聽說教,又會很厭煩自己的父母。2. 孩子比較自卑還有一類孩子天生就是比較自卑的,自卑的心理促使他們很不喜歡被別人品頭論足。雖然他們也知道父母是在為自己好,可是聽到父母的教育時,他們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甚至覺得父母是故意給自己找麻煩。一旦這個孩子發現自己在父母的面前會顏面盡失的時候,他們自然也就不會喜歡被父母教育。3.
  • 聚光燈下「假笑」,3萬人用螢光棒反抗,他成名的背後不簡單
    所有人都準備好了,叫謝霆鋒笑一笑,但謝霆鋒就是不笑。  結果,媽媽就把「不聽話」的謝霆鋒打了一頓。可是,不願意違背自己內心的謝霆鋒,執著地認為眼前的一切並不好笑,自己為什麼要笑,他問媽媽。  媽媽很耐心地解釋說:「今天是新年,有很多記者在拍我們。你要笑笑……」。  但在小孩的心裡很單純,他覺得遇到好笑的事,他才會笑。
  • 聚光燈效應:為什麼我勸你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景:等了很久的公交車來了,然後你上車後發現,每個人是坐著的,整個車廂只有你自己站著,頓時感覺自己像一個靶子一樣,所有人的目光都在自己的身上,渾身不自在,只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又或者下雨天在人很多的地方摔了一跤,就覺得周圍的人都在嘲笑自己,當時想「死」的心都有了。
  • 「印度的良心」阿米爾汗:沒必要為自己祖國被放在聚光燈下而羞恥
    阿米爾通過劇中人物告訴觀眾:「男女生而平等,每個女孩都應掌握自己的命運。」 其實在一開始接觸到劇本的時候,阿米爾汗就決定要將這部作品完美地呈現給世人,因為這是印度國內體育界內發生過的一個真實案例——馬哈維亞 辛格 珀尓的故事。 現實中這位父親也成功地將女兒培養成為了世界級摔跤手。
  • 聚光燈效應:別人沒你想像中那麼在意你
    01記得小時候爸爸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他下班回家,發現自己臉上粘了一個飯粒。當時他感到無比羞愧和尷尬,想著這下可丟大人了,同事們一定在背後各種笑話他,因為這件事他鬱悶了好幾天,甚至不好意思跟同事一起吃飯。幾天後,他終於不那麼在意這件事了,並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說起這件事。
  • 「聚光燈下的我有點懵」
    提起第81集團軍某旅列兵王航航,還未下連就小有名氣:新兵連比武考核名列前茅,各項工作積極主動、事事爭先。由於表現搶眼,他很快就成了各級關注的焦點。一番促膝長談,王航航向指導員孟祥凱說出了心裡話:「我每天就像暴露在聚光燈下,特別害怕出錯讓大家失望」「越想證明自己,就越覺得無力,感覺怎麼努力也達不到大家的期許」「感到很挫敗,一想到考核就緊張,現在就想當個普通一兵」……「這是壓力『爆棚』惹的禍。」
  • 鮑姆加特納:在歐戰聚光燈下踢球的夢想終於成真了
    鮑姆加特納在霍芬海姆戰勝貝爾格勒紅星的比賽中為球隊拔得頭籌,他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在歐戰中出場的夢想成真了。這場比賽是鮑姆加特納首次出現在歐戰的舞臺上,21歲的奧地利中場表示:「作為一個年輕的男孩,我的夢想一直是有一天能在歐戰比賽的聚光燈下踢球。」
  • 有沒有犯過的錯想起來就有掐死自己的衝動?其實這叫聚光燈效應
    最後這個節目因為我的不配合不了了之。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每想到這,總覺得我傷害班委和阿K,然後就有立刻掐死自己的衝動。後來,跟兩位同學聊天就說起了這件事,就發現有點出乎我的預料了。原來班委當時選我參加節目不是因為我長得帥,而是想把班裡內向的同學邀請進來,希望大家快速融入集體。至於把我和阿K分為一組,就是隨機搭配。
  • 聚光燈效應: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別人根本沒注意你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出門吃飯時,不小心滴油在白色衣服上,搭車回家途中,你覺得全世界都盯著你的衣服,逼得你一路都在擦衣服,擋油漬,不敢抬看車上的人。剪了頭髮,換了髮型,好好打扮出門後遇到很多熟人,大家並沒有注意到你的變化,開口詢問,也沒人能準確找出你的髮型變化。
  • 《模擬人生4:星夢起飛》遊戲介紹 在聚光燈下大展身手
    屆時玩家們就能在聚光燈下大展身手,你可以成為影響力非凡的「名人」,開啟自己的演員生涯,在當地的商業廣告或更大型的活動中閃亮登場;也可以和... 《模擬人生4:星夢起飛》是模擬遊戲《模擬人生4》新推出的DLC。
  • 對話淨因法師:生命是延續的,佛教不講生死
    對話淨因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淨因法師:有慈悲心的人,他就是觀音菩薩主持人曾瀞漪:所以我們可以成為別人的善知識但是真正佛家說的好像不是這個意思,跟基督教、天主教不太一樣。他真正說的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死,因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小人兒,然後死啊,生啊。一旦說死跟生,他就是二元對立,而佛家是緣生緣滅。因緣和合了,它就會產生。如果因緣少了,它就會分散,但是它的主體還繼續往前走,其實就有點像太陽的光線,一個一個的傳遞到我們這兒來,光線沒有生死,只有持續。那麼生命是什麼呢?
  • 那些經歷創傷性喪失的人,把一個故事翻來覆去地講,怎麼救?
    比如,在經歷了突然的、暴力的喪失事件後,一個人可能會不斷地重複跟身邊人講述死亡的故事。這種強迫性重述會演變成一種專注於其中、無止境、無望的恐怖敘述。2.在這痛苦的背景下運用創傷對話技術進行治療,聽起來會是怎樣的呢?…………來訪者:我不知道我為什麼這樣沒完沒了地說。
  • 擅講故事的凱叔,能把英文課「講」好麼?
    站在知識付費的風口,以音頻付費內容為起點,王凱用了幾近六年的時間,將產品生態鋪陳至出版物,硬體,優選,父母訓練營和素質、啟蒙課程等方面——「凱叔講故事不做內容平臺,但我要做平臺化的品牌」——王凱曾說。  無論是內容產出還是商業變現,「凱叔講故事」的摸索與思考已成為許多內容創業者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