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杭州8月4日電 題:G20「聚光燈」下的杭州人
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梁曉輝
當93歲的李雅琴聽到「G20」這個詞,她笑著搖了搖頭,說她不懂這個詞的意思。
但即將在一個月後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改變了李雅琴的生活。作為土生土長的杭州人,李雅琴住在南宋「皇城根」下,然而這片皇城遺址是杭州最破舊的社區之一。幾十年來,李雅琴的家沒有衛生間,沒有廚房,做飯只能靠煤爐,上廁所只能靠馬桶。
去年11月杭州確定為2016年G20峰會舉辦地後,李雅琴的家開始發生越來越快的變化。借舉辦G20峰會的東風,杭州明顯加快了舊城改造和環境整治的步伐,李雅琴所在的社區成為重點整治對象。如今,李雅琴坐在裝有衛生間和廚房的家中,感慨「這麼好的房子自己還從來沒住過」。
對於20歲的陳詩雨,G20杭州峰會改變了她的大學生活。冒著8月杭州的酷暑,陳詩雨站在西湖邊一處公園的「微笑亭」,為來來往往的遊客提供志願服務。作為在選撥中脫穎而出的大學生志願者,她要告別閒散的暑假,一直堅持到9月初G20杭州峰會召開。
為了更好地服務峰會,陳詩雨專門自學了一些德語。因為她在接受志願培訓時得知,「德國人可能比較高傲,一般不會主動問路」,所以如果峰會召開時德國遊客迷路,即使不會諮詢志願者,「我也可以主動過去幫忙」。
除了暑假,陳詩雨還要和8月的裡約奧運會說再見。無緣諸多精彩的奧運賽事直播,這位爽朗的女孩說「值啊,因為裡約奧運會可以看重播,但峰會志願服務帶來的收穫沒辦法重播」。
在美國人布魯斯·梅傑的眼中,G20杭州峰會帶來了更多的學生。作為一所雙語學校的校長,梅傑說去年11月杭州成為G20峰會舉辦地後,來杭投資經商的外籍人士日益增多,其中不少人拖家帶口,安排子女在雙語學校就讀。為此他所在的學校增聘了外籍教師,還單設了外籍學生班。
「杭州非常特別,既有中國傳統文化韻味,又因為舉辦G20峰會變得更加國際化。現在我在街上走,常常不管懂不懂英語,都有人找我說話。有時是想幫我指路,有時就是想和我閒聊。」梅傑說。
已在杭州生活10年的建築設計師哈裡·阿馬蘭有同樣的感覺,過去他向遠在澳大利亞的親朋好友介紹杭州時,很多人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現在G20峰會把「杭州帶到了世界的聚光燈下,杭州正在慢慢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當這座擁有900多萬人口的城市借舉辦G20峰會走向世界,86歲的陳慶生則選擇從「世界回到杭州」。在加拿大魁北克一所大學執教20多年後,陳慶生與自己83歲的妻子一起回到杭州養老,在杭州郊區號稱「中國最美小鎮」的良渚文化村頤養天年。
提及G20杭州峰會,陳慶生並不覺得遙遠。這不僅因為峰會嘉賓可能要參觀他所住的養老院,還因為他的兒子一直在幫助養老院翻譯有關G20峰會的英文材料。「如果不是我現在年紀大,眼神不好,我早就盡義務翻譯那些材料了」。陳慶生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