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燈效應」:在大庭廣眾下出醜、恨不得立刻消失?其實沒那麼糟

2021-01-10 36氪

編者按:我們從小到大都犯過不少錯,做過不少愚蠢的事情,我們生怕被別人記起,卻又對之耿耿於懷。但這一切都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罷了,你以為自己才是眾人的中心,大家都在關注你。但其實,關於你的一切窘事,別人早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了——因為別人也以為自己才是眾人的中心,他們根本沒興趣關注你。本文作者Louis Chew,原文標題The Spotlight Effect: Why No One Else Remembers What You Did。

想像你剛走進一個房間。

你穿著一件印著怪話的T恤。它故意做的非常引人注目,所以人們不可能忽視它。

局面也許就陷入了徹頭徹尾的尷尬。

我們完全可以預料到其中的一些反應——

你會忍不住注意到幾個同伴正在朝你的方向看。角落裡有人竊笑,還有幾個人正在低聲交談——你剛從他們身邊走過。似乎每個人都注意到了你的失態。

幾分鐘後,你確定自己的形象永遠也沒法從這次尷尬中恢復了,沒有人會忘記這窘迫的一刻。

我正在被人矚目

其實,自己的行為究竟如何,一件相對性很強的事,因為你眼中的你,跟別人眼中的你有很大的差別。

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就有過異常尷尬的時刻。我們曾經問過愚蠢的問題,做過愚蠢的事情,還有過愚蠢的回答。但是我們到後來才意識到自己犯下的愚蠢的錯誤。之後,我們就對它無法釋懷了,總覺得那些醜態百出的樣子會永遠成為別人的笑柄。十四歲時在平地上摔了一跤的畫面仍然不時在我們的腦海中閃現,尷尬充斥著我們的腦海。

但研究人員發現,我們很難評估自己在社交場合的失態在別人眼中有多明顯。比如,在上面的場景中,學生們不得不穿著一件奇怪的T恤,實際上真正注意到自己失態的人數只有他們估計的一半而已。

這一現象被稱為「聚光燈效應」——人們傾向於相信有相當多的人關注他們的行為和外表。不得不說,這個名字起的頗為恰當:我們認為自己處於聚光燈下,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我們身上,但事實上我們到底是什麼樣子,根本沒人在乎。換句話說,我們完全想多了,我們所做的一切,也許根本就沒入別人的法眼。

如果你不相信高中時沒人記得你念錯過單詞,試著回憶一下上次你同學犯類似錯誤是在什麼時候。怎麼樣,想不起來了吧?你會發現記住別人的錯誤比記住自己的錯誤要難得多,既然在你身上都是這樣,在別人身上同樣如此。

聚光燈效應

聚光燈效應為什麼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情。

首先,我們在評價自己的行為和在別人面前的形象時存在偏見,我們會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這就使得我們誇大了自己的重要性。對周圍的許多人來說,我們的行為究竟如何其實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因為他們也很有可能認為自己正站在聚光燈之下。

其實想一想也沒什麼問題,因為沒有人24小時跟著我們,所以他們看不到我們做的事情。但我們太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因而也就很難準確判斷別人的觀點,同時把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行為放大成千上萬倍。

其次,還有心理學家所說的透明度錯覺的原因,舉個例子來說:

潛在緊急情況的目擊者通常會表現得若無其事,他們會掩蓋自己潛在的擔憂,以免看上去像危言聳聽。然而,這些人願意從其他人表面上的平靜中得出結論:真的沒有緊急情況。為什麼?為什麼每個人看待別人表面上的平靜,不像他們看待自己表面上的平靜那樣——把自己真正關心的事情偽裝成一個「幌子」呢?我們發現,部分原因是人們容易產生一種透明度錯覺。

換句話說,我們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很多擔憂都因為我們表現出來的表情洩露出去了——因為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我們認為別人可以看到我們的反應,感覺到我們的感受。但除了臉漲得通紅、手緊張得發抖這種過於明顯的徵兆之外,沒人能分辨出我們其實處於社交失態後的焦慮中。

其實真的不要緊

和許多其他心理現象一樣,聚光燈效應不是什麼性格缺陷,而是一種過時的生理反應罷了。

這個可以追溯我們的祖先的時代,那時候大家群居生活,他們需要確保得到部落中其他人的認可。因為如果犯了什麼錯誤的話,他們就會被驅逐出部落,而在那個時代,這基本就等同於宣告了一個人的死亡。因為他們周圍的人都在看著他們,他們只能小心翼翼地不犯錯誤,唯有這樣才能活下來。

不過這種情況放到今天就得另當別論了。一方面,網絡和社交媒體能夠的確放大每一個行為和事件——無論它們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另一方面,我們不再是群居生生活了,不需要時刻保持一種高度的緊張感,更不用擔心如果自己犯了一個簡單的錯誤就會導致死亡。

這意味著什麼呢?

首先,你可能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因為沒有人監督你的貢獻,知道你產生了哪些影響。畢竟在有這麼多幹擾的情況下,要探測到什麼信息是相當困難的。不要以為每個人都能聽到你的聲音。有時候你甚至得大聲疾呼,才有可能讓別人注意到你的存在。

但更重要的是,沒有必要糾結於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事實上,每個人都有更值得擔憂的存在——他們自己。所以,大膽說出你的想法,不要害怕冒一些風險,去表露你的態度,做個「競技場中的男人」。

然後你就會發現,不管人們有沒有注意你,你都會因此而受益。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聚光燈效應:講真,自從不把自己當回事之後,我活的快樂多了
    後來謎底揭開,原來是因為在一次規格極高的會議上演講時緊張到失禁,出醜了。為什麼一次年終述職的小失誤,會讓西子如此在意甚至是離職?為什麼一次出醜就毀了一個人的一生?其實這都是「聚光燈效應」惹的禍。什麼是聚光燈效應?或許你在生活中也有遇到過:你出門忘了洗頭也沒化妝,走到哪都覺得自己丑, 見到別人看自己一眼就覺得對方是在嘲笑自己。
  • 其實沒有那麼多人在關注你,如何擺脫「聚光燈效應」,了解一下
    其實沒有那麼多人在關注你,如何擺脫「聚光燈效應」,了解一下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你自己更為關注自己了,在心理學上將這種行為稱為是「聚光燈效應」。其實這在心理學上來說是一個非常普通而又普遍的心理。在心理學上,對於「聚光燈效應」有這樣的定義,「聚光燈效應」又稱為是「焦點效應」。
  • 聚光燈效應:別人沒你想像中那麼在意你
    當時他感到無比羞愧和尷尬,想著這下可丟大人了,同事們一定在背後各種笑話他,因為這件事他鬱悶了好幾天,甚至不好意思跟同事一起吃飯。幾天後,他終於不那麼在意這件事了,並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說起這件事。結果朋友哈哈大笑,爸爸以為是在笑他的糗事,然而朋友卻笑他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
  • 聚光燈效應:你真的很重要嗎?也許未必
    你是否在公眾場合就緊張你是否害怕出糗,一旦出糗,就能耿耿於懷好幾天那麼你一定要了解一個概念直接上乾貨巍:qmyd007聚光燈效應,又稱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是1999年季洛維奇和薩維斯基提出心理學名詞。
  • 孩子「說不得」,多半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父母有必要了解
    所以說不喜歡聽到批評的孩子,大多數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這種原因與聚光燈效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聚光燈效應」跟孩子「說不得」有哪些關係孩子之所以說不得,就是源於聚光燈效應。所謂的聚光燈效應,是基洛維奇和薩維茨基進行的實驗所展現出來的結果。用最簡單的話可以理解成:過分高估自己。
  • 你知道聚光燈效應嗎?生活中的聚光燈效應你又知道哪些?
    我們先來看看聚光燈效應的定義,聚光燈效應,又稱焦點效應,是1999年季洛維奇和薩維斯基提出心理學名詞。有時候我們總是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醜時總以為人家會注意到,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人家或許當時會注意到可是事後馬上就忘了。沒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的。
  • 聚光燈效應:為什麼我勸你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
    ……而上面所出現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聚光燈效應。聚光燈效應是季洛維奇和佐夫斯基提出心理學名詞,主要的內容是指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醜時總以為人家會注意到,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人家當時可能會注意到可是事後馬上就忘了,或者根本沒有注意到,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的。
  • 其實這叫聚光燈效應
    那時我們才剛剛入學,男生之間倒是沒多久都混熟了,可男女生之間還有些陌生,編舞的班委便負責為我們搭配舞伴。可巧不巧,我的舞伴阿K是幾個女生之中條件和樣貌最差的,當我看到班委將阿K的小胖手牽到我的面前時,我心裡開始打定主意要破壞這次排練,因為我覺得一定是班委故意安排阿K來噁心我的,我甚至已經聽到旁邊人們嘲笑我的聲音。最後這個節目因為我的不配合不了了之。
  • 聚光燈效應:為什麼別人都在看你?
    有一句很容易引起共鳴的話:你沒那麼多觀眾,別那麼累。這是一句大實話,但是「別那麼累」很難做到,特別是在人多的場合。當我們在眾人面前經過,或不小心做了不得體的事情,會覺得尷尬至極,心裡想:唉,不知道這些人該怎麼看我了!實際上我們想多了。我們高估了自己的存在和別人對我們的關注。在社會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聚光燈效應」。
  • 聚光燈效應
    這位大學生的這種心理感受,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焦點效應」,也叫「聚光燈效應」。一個人因為有了這種心理作用,就會感覺自己站在聚光燈下,所有的不完美都會被別人注意到,因此,愈發誠惶誠恐。  美國心理學家基洛維奇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康奈爾大學隨意挑選了一名學生,讓這名學生穿上一件十分怪異的T恤衫走進教室。
  • 孩子「說不得」的背後,或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作用,家長試試這樣做
    其實,孩子「說不得」,往往可能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父母有必要了解一下,或能幫助孩子改掉這個習慣。具體來說,孩子為什麼會「說不得」?1.慢慢地,他們就會自我懷疑,懷疑自己的存在,聽不得別人的否定性評價。4.性格使然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臉皮薄,害怕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更害怕別人對自己的否定性評價,別人的指責和批評可以讓他們難受很久。
  • 了解聚光燈效應,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其實生活中關於這樣的案例很常見,有很多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教育,而且還總是表現出一副抗拒的樣子。那麼為什麼孩子會表現出這樣的樣子呢?為什麼孩子怕被說?1. 孩子有些小自戀不得不承認有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小自戀,他們總覺得自己是近乎於完美的,所以他們在面對父母的教育時才會顯得那麼不爽。
  • 聚光燈效應: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別人根本沒注意你
    這就是聚光燈效應,也叫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這種心理現象的表現是:我們會普遍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即我們很在意自己給別人留下了什麼印象,以至於我們傾向於認為別人對自己關注度很大,而實際上並非如此。
  • 如何克服社交焦慮:理解聚光燈效應
    而這些學生平均認為其餘學生中一半人會記得這件事以及他們穿的衣服,因為他們遲到了,而且他們很確定在場的多數人都注意到了,但是,研究人員實際上得到的結果是只有百分之十的在場學生能記住他們遲到的場景以及他們穿的衣服,這是遲到學生認為的人數的五分之一,這項研究驗證了聚光燈效應。我們人類經常高估別人對自己行為的在意程度。我們覺得自己身處聚光燈之下,自己被所有人看著,評判著。
  • 你有聚光燈效應嗎?
    你緊張不安,雖然事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聚光燈效應。<br><br>   你自信地去參加一次聚會,衣裝整潔,精神煥發,只是微風稍稍弄亂了你的頭髮。正當你打算推門而入時,門口的一面鏡子讓你驚駭不已———你感覺衣服邋遢零亂、頭髮簡直就是鳥窩。
  • 聚光燈效應:魔術師教你如何控制用戶的注意力
    如果和大多數人一樣,那麼你的目光和注意力將會直接飛向這盞聚光燈的中心。類似的過程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每次你進入新的「一幕」時,即使沒有舞檯燈光的照明也一樣。例如,在走進會議室的瞬間,你不可能馬上就記住公司年度大會的所有細節,所以你的大腦會自然而然地進行快速掃描,然後把聚光燈縮小到一個比較舒適的範圍。
  • 大多「聚光燈效應」作祟,正面引導是關鍵
    因此,他們不得不用比較激進的方式來保護自己,試圖掩蓋自己脆弱的內心。第二、孩子有些自戀當孩子被自戀的心理所影響時,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去在意別人對於自己的看法,總是希望能夠給別人留下一個十全十美的印象。但這個世界上並不會有完美的人物存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會存在些許的小瑕疵。而當別人指出他的缺點是,這些比較自戀的孩子就會覺得自己面子上掛不住,反應也就會顯得特別的激烈。
  • 了解「聚光燈效應」,幫孩子走出「說不得」怪圈
    01生活中就是有一些孩子,自尊心強,臉皮特別薄,聽不得批評,一被人說就好像是生命無法承受的痛,立馬就會哭起來。孩子這麼強的自尊心,這麼薄的臉皮,也給自己帶來很多問題。這種高估自己被關注的情況就被命名為了「聚光燈效應」,我們總是會以自我為中心,而孩子更是如此,會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自己關注的事情,別人也一定也會關注,所以,當自己在意自己穿的醜或做的不好的時候,就會在想別人一定也很在意,認為別人一定也會在關注著他。自尊心強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眼光,那麼家長就要讓孩子明白並沒有那麼多人會介意你這次的失誤或其他什麼事情。
  • |聚光燈效應
    為什麼在喜歡的人面前總沒辦法很好地做自己,這成了很多女生最頭疼的問題。怎麼辦?真的需要在喜歡的人面前費盡心思嗎?當然不是,做自己比做一個「戲精」更惹人愛。01首先,在見到對方之前問自己一個問題:我今天要見的這個男生真的有那麼完美嗎?我是不是對他已經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了?
  • | 仰巴腳效應
    你有沒有想過把咖啡灑到身上或是在大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