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從小到大都犯過不少錯,做過不少愚蠢的事情,我們生怕被別人記起,卻又對之耿耿於懷。但這一切都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罷了,你以為自己才是眾人的中心,大家都在關注你。但其實,關於你的一切窘事,別人早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了——因為別人也以為自己才是眾人的中心,他們根本沒興趣關注你。本文作者Louis Chew,原文標題The Spotlight Effect: Why No One Else Remembers What You Did。
想像你剛走進一個房間。
你穿著一件印著怪話的T恤。它故意做的非常引人注目,所以人們不可能忽視它。
局面也許就陷入了徹頭徹尾的尷尬。
我們完全可以預料到其中的一些反應——
你會忍不住注意到幾個同伴正在朝你的方向看。角落裡有人竊笑,還有幾個人正在低聲交談——你剛從他們身邊走過。似乎每個人都注意到了你的失態。
幾分鐘後,你確定自己的形象永遠也沒法從這次尷尬中恢復了,沒有人會忘記這窘迫的一刻。
我正在被人矚目
其實,自己的行為究竟如何,一件相對性很強的事,因為你眼中的你,跟別人眼中的你有很大的差別。
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就有過異常尷尬的時刻。我們曾經問過愚蠢的問題,做過愚蠢的事情,還有過愚蠢的回答。但是我們到後來才意識到自己犯下的愚蠢的錯誤。之後,我們就對它無法釋懷了,總覺得那些醜態百出的樣子會永遠成為別人的笑柄。十四歲時在平地上摔了一跤的畫面仍然不時在我們的腦海中閃現,尷尬充斥著我們的腦海。
但研究人員發現,我們很難評估自己在社交場合的失態在別人眼中有多明顯。比如,在上面的場景中,學生們不得不穿著一件奇怪的T恤,實際上真正注意到自己失態的人數只有他們估計的一半而已。
這一現象被稱為「聚光燈效應」——人們傾向於相信有相當多的人關注他們的行為和外表。不得不說,這個名字起的頗為恰當:我們認為自己處於聚光燈下,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我們身上,但事實上我們到底是什麼樣子,根本沒人在乎。換句話說,我們完全想多了,我們所做的一切,也許根本就沒入別人的法眼。
如果你不相信高中時沒人記得你念錯過單詞,試著回憶一下上次你同學犯類似錯誤是在什麼時候。怎麼樣,想不起來了吧?你會發現記住別人的錯誤比記住自己的錯誤要難得多,既然在你身上都是這樣,在別人身上同樣如此。
聚光燈效應
聚光燈效應為什麼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情。
首先,我們在評價自己的行為和在別人面前的形象時存在偏見,我們會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這就使得我們誇大了自己的重要性。對周圍的許多人來說,我們的行為究竟如何其實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因為他們也很有可能認為自己正站在聚光燈之下。
其實想一想也沒什麼問題,因為沒有人24小時跟著我們,所以他們看不到我們做的事情。但我們太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因而也就很難準確判斷別人的觀點,同時把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行為放大成千上萬倍。
其次,還有心理學家所說的透明度錯覺的原因,舉個例子來說:
潛在緊急情況的目擊者通常會表現得若無其事,他們會掩蓋自己潛在的擔憂,以免看上去像危言聳聽。然而,這些人願意從其他人表面上的平靜中得出結論:真的沒有緊急情況。為什麼?為什麼每個人看待別人表面上的平靜,不像他們看待自己表面上的平靜那樣——把自己真正關心的事情偽裝成一個「幌子」呢?我們發現,部分原因是人們容易產生一種透明度錯覺。
換句話說,我們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很多擔憂都因為我們表現出來的表情洩露出去了——因為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我們認為別人可以看到我們的反應,感覺到我們的感受。但除了臉漲得通紅、手緊張得發抖這種過於明顯的徵兆之外,沒人能分辨出我們其實處於社交失態後的焦慮中。
其實真的不要緊
和許多其他心理現象一樣,聚光燈效應不是什麼性格缺陷,而是一種過時的生理反應罷了。
這個可以追溯我們的祖先的時代,那時候大家群居生活,他們需要確保得到部落中其他人的認可。因為如果犯了什麼錯誤的話,他們就會被驅逐出部落,而在那個時代,這基本就等同於宣告了一個人的死亡。因為他們周圍的人都在看著他們,他們只能小心翼翼地不犯錯誤,唯有這樣才能活下來。
不過這種情況放到今天就得另當別論了。一方面,網絡和社交媒體能夠的確放大每一個行為和事件——無論它們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另一方面,我們不再是群居生生活了,不需要時刻保持一種高度的緊張感,更不用擔心如果自己犯了一個簡單的錯誤就會導致死亡。
這意味著什麼呢?
首先,你可能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因為沒有人監督你的貢獻,知道你產生了哪些影響。畢竟在有這麼多幹擾的情況下,要探測到什麼信息是相當困難的。不要以為每個人都能聽到你的聲音。有時候你甚至得大聲疾呼,才有可能讓別人注意到你的存在。
但更重要的是,沒有必要糾結於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事實上,每個人都有更值得擔憂的存在——他們自己。所以,大膽說出你的想法,不要害怕冒一些風險,去表露你的態度,做個「競技場中的男人」。
然後你就會發現,不管人們有沒有注意你,你都會因此而受益。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