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不得」,多半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父母有必要了解

2021-01-08 果莓媽媽

在生活當中,我們的孩子總會出現一些錯誤。但是父母在選擇批評和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卻總是展現出一幅「說不得」的樣子,很是令父母感覺到苦惱。

劉女士家裡的孩子比較淘氣,沒事總是喜歡跟身邊的小朋友打架,而身邊小朋友的家長也是隔三差五就來劉女士的家裡告狀。面對這件問題時,劉女士真的很想用大道理教育一下孩子,可沒想到孩子卻擺出一副受不了的樣子,而且還說道:「你能不能別老說我?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你別管我行嗎?」劉女士其實也感覺到很無奈,為什麼孩子說不得?做錯了事,為什麼還要擺出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這難道就是孩子的本性嗎?

生活當中這樣的案例有很多,很多父母也會表示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這些孩子「說不得」呢?其實原因也是比較簡單的。

為什麼有些孩子「說不得」?

1、孩子內心有些小自卑

有一些孩子之所以說不得,只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有一些小自卑而已,他們覺得自己身上漏洞百出,所以他們特別想要極力的保護自己。如果父母完全不在意孩子的面子,並且把孩子劈頭蓋臉一頓臭罵的話,那麼孩子肯定會覺得心靈受到創傷。為了使心靈不再受到創傷,孩子就不太希望父母來批評自己,所以他們才會變得非常亢奮,甚至是想要跟父母吵架。

2、性格原因

還有一部分孩子是因為性格原因,性格的使然使得他們不願意被父母批評。他們覺得被人批評自己會特別不自在,又或者是他們覺得被批評是極為丟臉的事情。當然,他們並不會覺得自卑,只是單純的覺得不爽而已,他們很不喜歡這種不爽的感覺,強加在自己的身上,所以他們必然會產生反抗的想法。

3、孩子比較自戀

還有一些孩子之所以不願意聽批評的話,就是因為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而已。他們總是過分的把自己評價的特別高,所以當聽到這些批評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父母刻意的把自己的地位和成就拉低了。所以在父母選擇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才會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

所以說不喜歡聽到批評的孩子,大多數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這種原因與聚光燈效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聚光燈效應」跟孩子「說不得」有哪些關係

孩子之所以說不得,就是源於聚光燈效應。所謂的聚光燈效應,是基洛維奇和薩維茨基進行的實驗所展現出來的結果。用最簡單的話可以理解成:過分高估自己。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都是過分高估自己的,譬如他們覺得自己是非常優秀的,學習是非常好的,長的是非常帥的,又或者是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做了錯誤的事情,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帶有功德的。不得不承認這些孩子,在平時的生活當中都是極其自戀的,但是他們又特別害怕被別人關注。就仿佛在聚光燈下,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感覺到不適應,畢竟有那麼多雙眼睛在注視著自己。

孩子在此時所表現出來的樣子是緊張和不安的,他們雖然想要被別人關注,但同樣也很厭煩被別人關注,這類的孩子一般而言都是很糾結的。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心理活動,所以他們真不希望被別人指名道姓的批評,不然就太丟臉了!

所以正是因為聚光燈效應的存在,才使得孩子每一次都會瞻前顧後,也特別害怕被父母批評。而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孩子走出聚光燈效應,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對人生有著全新的認知。

如何幫孩子走出「聚光燈效應」的怪圈

1、讓孩子擺脫恐懼

想要讓孩子走出聚光燈效應,最好的做法就是擺脫孩子的恐懼之心。我們完全可以告訴孩子,做錯了事情就應該受到教育,而這段期間完全沒必要感覺到害怕。因為一碼事歸一碼事,沒有人會因為孩子做錯了事情,而一直關注著孩子,只要孩子能夠改正錯誤,那麼其他人還會像往常一樣對待著孩子。唯有孩子了解這層道理之後,他們才會顯得不再那麼焦躁不安。所以我們一定要與他們產生心與心的交流,這樣可以使得孩子有著徹頭徹尾的改變。

2、不要讓孩子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

每一個人都有著表達自己看法的權力,我們也必須要讓孩子了解到,不要過分地在意別人的看法。如果總是把別人的話當作一回事,那麼活起來一定會很累的。我們應當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態度,並且讓他們不論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要大大方方的。放心說出自己想要說出的話,放心去進行有意義的社交。這樣孩子才不容易被別人的言論帶偏,不然孩子的生活就會像是一個傀儡一樣。

3、讓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聚光燈效應下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小自戀,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讓孩子解開自戀的偽裝。其實生活中並不會有那麼多人注視著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孩子也並非是那個耀眼的明星。如果說孩子總是覺得大家會注意自己,那麼他們自然會感覺到束縛。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對孩子說:「放心孩子,你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影響到你自己,你需要正確地認識自我。」當孩子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時候,聚光燈效應也就逐漸消失了。

為了讓孩子不再被聚光燈效應所籠罩著,我們必須要運用以上這三種辦法不斷地引導孩子。只有讓孩子真正了解到自己,並不會被過分關注的時候,他們才能夠放手大幹一場。如果說孩子總是被聚光燈效應籠罩的話,那麼他們肯定會展現出一種緊張的狀態,這反而對於他們的生活而言沒有任何好處。

那麼你覺得還有怎樣的辦法,可以讓孩子擺脫聚光燈效應呢?說出你的看法,讓我們來討論一下。

相關焦點

  • 孩子「說不得」的背後,或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作用,家長試試這樣做
    然而,往往有一部分孩子「說不得」,別人說了一句他們不是,他們就會很憤怒,大發脾氣或者像是受了很多委屈一樣,一直抹眼淚。對此,家長們也很苦惱,明明都是為了他們好,如果孩子有錯誤,家長也不說,這不是拿孩子的未來開玩笑。
  • 孩子臉皮薄「說不得」?大多「聚光燈效應」作祟,正面引導是關鍵
    沒想到這句話剛說完,孩子的情緒突然就崩潰了,哇的一聲哭了起來。據聞聞媽媽說,孩子每次都這樣,一說就炸。明明自己是好意,但孩子卻總是說不得,這可怎麼辦?到底什麼原因會導致孩子患上「說不得」的症狀?第一、孩子有些自卑有些孩子之所以會對別人的批評顯得非常的抗拒,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有些自卑,他們覺得自己的身上有著太多的缺陷。但同時又沒有具備直面缺陷的足夠勇氣。
  • 孩子自尊心太強?了解「聚光燈效應」,幫孩子走出「說不得」怪圈
    這樣的孩子關注點不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反而困住了自己的行動。孩子有自尊心是好的,但是自尊心太強就需要父母的引導了。031999年心理學家基洛維奇和同時薩維茨基提出「聚光燈效應」。是指一些人總是高估自己被關注的心理。
  • 孩子為什麼怕被說?了解聚光燈效應,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大大咧咧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出現一些錯誤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他們不覺得這些錯誤值得被父母批評一次。所以在父母想要批評自己的時候,孩子才會刻意的維護自己的尊嚴。所以每一個孩子怕被說都是有著原因存在的,而且孩子怕被說往往與聚光燈效應有著很大的關係。怕被說和聚光燈效應有何關聯?聚光燈效應是心理學中常見的一個術語,在育兒的過程當中也是極為常見的。
  • 孩子越管越叛逆?多半是「海格力斯效應」在作祟,可用這3招化解
    其實,孩子在叛逆期說出這樣的話,簡直是不能在平常了。也許家長沒有想到這個層面,這可能是海格力斯效應在作祟。海格力斯效應,具體指什麼?1、強迫孩子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有一種行為,就是不斷地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把自己兒時沒有完成的目標,在孩子身上可以得以實現。正是因為家長這樣的方式,才會導致孩子更加叛逆,他們不希望自己被父母掌控。
  • 孩子還沒嘗試就放棄,「焦點效應」在作祟,父母該如何幫孩子擺脫
    小樂的父母非常的寵愛他,在家裡基本什麼事情都不讓他做。有一次,幼兒園要準備體育比賽,小樂報名參加了,結果比賽的時候拿了一個倒數,小樂總覺得朋友們會看不起他,覺得他是一個特別弱的人,這次以後小樂就特別害怕和小朋友們呆在一起,總覺得別人會笑話他。他的父母發現後,心裡非常的緊張,擔心孩子因此變得越來越孤僻,可是也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 聚光燈效應:講真,自從不把自己當回事之後,我活的快樂多了
    我安慰西子:「演講的人這麼多,事情也多了幾天了,你的同事早就忘了,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真沒這麼在意你,你沒必要在這時候辭職。」可是西子依舊沒聽進去我的話。這讓我想起了日劇《賣房子的女人》裡,有一對老夫妻的兒子,本是青年才俊,忽然歸家,從此在家中二樓住二十年,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見,必須見人時還得把自己套在大紙箱裡。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有的父母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膽小不自信,遇到機會也不敢把握和挑戰。父母在抱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的自信心,大多源於父母對他們的看法! 教育類真人秀節目《少年說》裡有過這麼一期,一位名字叫做璟頤小女孩上臺吐槽自己的母親,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嫌棄自己不如別人。
  • 為什麼孩子喜歡跟父母對著幹?了解海格力斯效應,父母要懂得改變
    不難發現在生活當中有很多孩子都是不願意聽從父母的話的,而且他們特別喜歡跟父母對著幹,這也讓很多父母表示非常無奈。自我意識在不斷崛起其實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話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這是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崛起,他們發現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考慮,完全沒有必要聽從父母的感受。往往在自我意識萌芽期這段時間內,孩子的叛逆心理是非常嚴重的。父母越是管制著孩子,孩子就覺得越是不痛快,所以雙方之間的關係明顯不和。2.
  • 你有聚光燈效應嗎?
    你緊張不安,雖然事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聚光燈效應。<br><br>   你自信地去參加一次聚會,衣裝整潔,精神煥發,只是微風稍稍弄亂了你的頭髮。正當你打算推門而入時,門口的一面鏡子讓你驚駭不已———你感覺衣服邋遢零亂、頭髮簡直就是鳥窩。
  • 為啥孩子會犯大錯?淺談「破窗效應」,不要妥協孩子的壞習慣
    2.叛逆心理作祟  青春期時孩子總是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感受,而且特別喜歡跟父母對著幹。父母越是讓他們改正錯誤,孩子就越是要在父母的底線上瘋狂試探。  破窗效應,是典型的心理效應的一種。所謂破窗效應,其實就是當一扇窗戶有一個缺口的時候,如果不能夠在第一時間有效填補這個缺口,那麼這個缺口就會變得越來越大。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也會時常出現這樣的現象,畢竟現如今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的,父母總是不去糾正孩子的錯誤,使得孩子根本就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做了一些更加過分的事情。
  • 「聚光燈效應」:在大庭廣眾下出醜、恨不得立刻消失?其實沒那麼糟
    但這一切都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罷了,你以為自己才是眾人的中心,大家都在關注你。但其實,關於你的一切窘事,別人早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了——因為別人也以為自己才是眾人的中心,他們根本沒興趣關注你。本文作者Louis Chew,原文標題The Spotlight Effect: Why No One Else Remembers What You Did。想像你剛走進一個房間。
  • 其實沒有那麼多人在關注你,如何擺脫「聚光燈效應」,了解一下
    其實沒有那麼多人在關注你,如何擺脫「聚光燈效應」,了解一下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你自己更為關注自己了,在心理學上將這種行為稱為是「聚光燈效應」。其實這在心理學上來說是一個非常普通而又普遍的心理。在心理學上,對於「聚光燈效應」有這樣的定義,「聚光燈效應」又稱為是「焦點效應」。
  • 聚光燈效應:你真的很重要嗎?也許未必
    你是否在公眾場合就緊張你是否害怕出糗,一旦出糗,就能耿耿於懷好幾天那麼你一定要了解一個概念直接上乾貨巍:qmyd007聚光燈效應,又稱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是1999年季洛維奇和薩維斯基提出心理學名詞。
  • 聚光燈效應
    有一名大二女生,因為小時候一次意外的燒傷,右手及右胳膊留下了不少傷疤,她為此時常感到自卑。一到夏天,更是連短袖也不敢穿,生怕別人會注意到,會因此不喜歡自己。  這位大學生的這種心理感受,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焦點效應」,也叫「聚光燈效應」。一個人因為有了這種心理作用,就會感覺自己站在聚光燈下,所有的不完美都會被別人注意到,因此,愈發誠惶誠恐。
  • 聚光燈效應:為什麼別人都在看你?
    有一句很容易引起共鳴的話:你沒那麼多觀眾,別那麼累。這是一句大實話,但是「別那麼累」很難做到,特別是在人多的場合。當我們在眾人面前經過,或不小心做了不得體的事情,會覺得尷尬至極,心裡想:唉,不知道這些人該怎麼看我了!實際上我們想多了。我們高估了自己的存在和別人對我們的關注。在社會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聚光燈效應」。
  • 如何用心理引導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巧用戈培爾效應,父母該了解
    千萬不要小看戈培爾效應,這種心理暗示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這個效應如果用得不好,也是會有很大的負面作用1、過度的誇讚暗示孩子,導致孩子變得自大戈培爾效應是一種心理暗示,重複多次以後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這也意味著如果父母一直誇讚孩子的成績非常好
  • 你知道聚光燈效應嗎?生活中的聚光燈效應你又知道哪些?
    我們先來看看聚光燈效應的定義,聚光燈效應,又稱焦點效應,是1999年季洛維奇和薩維斯基提出心理學名詞。有時候我們總是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醜時總以為人家會注意到,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人家或許當時會注意到可是事後馬上就忘了。沒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的。
  • 掌握暗示效應,塑造「好」孩子,父母要怎樣做?快試試這四種
    為此,我應用過轉移注意力、以物置物等方法,一開始這些方法還很有用,可時間一長,這孩子似乎明白了我的套路,開始不再理會我這些方法。就在我無計可施時,了解到了暗示效應,具體操作就是用含蓄、抽象誘導的方式來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誘導其按照父母的意願去接受一些意見,在行動及思想上做出改變。了解到這些時,我開始從我兒子身上著手實施。
  • 了解瓦拉赫效應,孩子成長的路,智力發育不均衡是正常的事情
    文/育兒全明白其實生活當中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高端型人才,但是有一些孩子的確表現出來的樣子,並沒有讓父母那麼認可。因為這些孩子在某些事情上所表現出來的樣子是比較尷尬的,因為他們並不適合去做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