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暗示效應,塑造「好」孩子,父母要怎樣做?快試試這四種

2021-01-10 幼教咖

文/小文老師

我兒子今年兩歲半了,隨著物權屬性意識的萌芽,他開始變得越來越自私,不讓其他小朋友玩他的玩具,他卻總喜歡玩別人的玩具。為此,我應用過轉移注意力、以物置物等方法,一開始這些方法還很有用,可時間一長,這孩子似乎明白了我的套路,開始不再理會我這些方法。

就在我無計可施時,了解到了暗示效應,具體操作就是用含蓄、抽象誘導的方式來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誘導其按照父母的意願去接受一些意見,在行動及思想上做出改變。了解到這些時,我開始從我兒子身上著手實施。

當我兒子和其他小朋友交換著玩玩具時,其他小朋友要回家了,可我兒子卻不願意交換回來,這時身邊人就會催他還,我就輕輕說了一句「我們寶貝兒最乖了,自己就把玩具還給小朋友了」,果然,孩子在聽到這句話後很快就把玩具還回去了。

這種心理暗示法表面看是在表揚孩子,其實就是在鼓勵孩子做出一定的行動,這種暗示效應孩子往往是配合的,因為他們喜歡被誇。如果將暗示效應應用在育兒問題上,對「好」孩子的塑造是非常有效的。

下面我們介紹四種常用的暗示效應的操作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媽媽們。

1.語言暗示:積極的鼓勵遠比斥責更有效

當孩子和小朋友們搶玩具時,如果媽媽一味斥責,否定孩子,就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反感媽媽的話,而如果媽媽採用語言暗示的方法,對孩子說「我家寶貝兒最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了」,當孩子從媽媽嘴裡聽到了誇獎,就會不自覺地按照媽媽言語中期望的那樣去做。

我想,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一個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父母喜歡靠誇獎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自己的孩子變得優秀,然而往往事與願違。對於孩子而言,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勵,當父母學會應用語言暗示後,孩子不僅會變得快樂,也會逐漸按照父母期望的那樣去做,這可遠比父母的斥責、要求更有用地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更有利。

2.心理暗示:讓孩子越來越優秀

之前聽說過這樣一件故事,說的是兩個病人同時被確診為癌症,其中一個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於是每天該做什麼做什麼,日子過得很開心,不久後醫生驚奇地發現她居然痊癒了;另一個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後便鬱鬱寡歡,每天都過得很悲傷,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這個案例雖然極端,但卻也反應出了心理暗示的重要性。

當孩子的某些行為不當或不符合父母期望時,父母不要急著去批評、否定孩子,可採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比如告訴孩子「你比上次已經進步很多了」,「雖然你還是沒有及格,但只要你繼續努力,成績一定會好的」,通過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有效幫孩子提升自信、變得優秀。

3.行為暗示:讓行動改變孩子

舉例來說,當孩子參加完百米賽跑而成績不理想時,如果父母唉聲嘆氣,那孩子自然就會氣餒,如果父母拍拍孩子肩膀,說一聲「沒關係,繼續努力」,那孩子就會再接再厲。父母要想通過行為暗示來使孩子變得優秀,那就需要從自身做起,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常看書,那自己就要養成看書的習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親身示範會讓孩子變得獨立、優秀、自律。

4.表情暗示:於細微處改變孩子

記得之前聽一個媽媽說過,自己只要一變臉,孩子就會聽話,她的確很好地應用了表情暗示這個方法,不過表情暗示更多的應是給予孩子一些積極的、鼓勵的暗示。

當孩子做了一件值得表揚的事時,父母可及時給孩子送去一個肯定的微笑,而當孩子做了一件該被批評的事時,父母也要注意表情嚴肅,務必要使表情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非反作用。通常,媽媽發自內心的微笑是對孩子行為的肯定,更有助於「好」孩子的塑造。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讚、轉發,是對們我最好的認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如何用心理引導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巧用戈培爾效應,父母該了解
    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績,先是要從心理層面來幫助孩子,如果一個孩子本身是自卑的,再怎麼用題海戰術,他也未必能夠提高成績,因為他不相信自己。那麼,在這裡就要給各位家長提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戈培爾效應,戈培爾效應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指的是謊言重複了100遍後便會成真。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其實像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身邊很常見,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貶低和打壓。孩子做得好了,父母打擊他們;孩子做得不好了,父母責罵他們。長期被父母貶低打壓,孩子的自我認知可能會出現偏差,進而變得不自信,就會導致"鏡中我效應"的出現。
  • 孩子學習不積極?家長試試「鳥籠效應」,比強迫孩子好用多了
    作為父母,可以巧妙運用這個鳥籠效應,給孩子一些心理暗示,這些會促使孩子對某些事情產生興趣,只要孩子產生了興趣,根本不用父母督促,就會積極主動的對事情進行學習和研究了。 父母想要利用好鳥籠效應,首先要找到一個孩子學習方面的切入點,根據切入點來建立他跟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1、 建立孩子興趣點 許多孩子不願意主動學習,因為學習沒法給他們帶來樂趣。
  • 為什麼孩子喜歡跟父母對著幹?了解海格力斯效應,父母要懂得改變
    劉女士一直以來心情都不太好,正因為她覺得自己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為了孩子做考慮,可孩子非但不會聽從自己的想法,反而還會跟自己對著幹。明明已經告訴孩子好幾次,不要跟同齡的孩子打架,可每一次孩子回到家裡都是蓬頭垢面的樣子,這也讓劉女士很是難以接受。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話?跟自己對著幹呢?
  • 孩子做事總是分心?家長試試「斯特魯普效應」,提高孩子注意力
    這就是著名的斯特魯普效應,它反映的是人體的大腦對於文字以及顏色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反應速度,相對而言,個體對於文字的反應更快,所能表現的專注力更強。於是文字變成了優勢反應,而顏色則隨之成為了非優勢反應。而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學習本身枯燥無味,這便使得孩子將其看作是非優勢反應,相對有趣的環境幹擾刺激則被孩子當成了優勢反應。於是環境刺激對於孩子學習產生幹擾的作用就不難被理解了。
  • 孩子「說不得」的背後,或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作用,家長試試這樣做
    然而,往往有一部分孩子「說不得」,別人說了一句他們不是,他們就會很憤怒,大發脾氣或者像是受了很多委屈一樣,一直抹眼淚。對此,家長們也很苦惱,明明都是為了他們好,如果孩子有錯誤,家長也不說,這不是拿孩子的未來開玩笑。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陪孩子寫作業,內心是崩潰的。」這是不少父母內心的真實反應。而其中根本的原因,還是孩子不會主動去學習。很多孩子從幼兒園就讓父母們著急,看書做作業,每次都被逼著學習。 雖然嘗試過「快樂的教育」,但是孩子沒有任何變化,不知道怎麼讓孩子自主學習。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父母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即使家長整天督促他,不停地提醒他們,孩子也不為所動,一個懶惰,不知道上進的孩子,將來是不可能有出息的。所以家長要從小讓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不要放任孩子的懶惰行為,家長此時不妨試試「馬蠅效應」。什麼是「馬蠅效應」?
  • 為何老師說孩子會聽,父母說孩子卻不聽?可能是你忽視了對比效應
    試想一下,如果長期處於某一種環境,那麼必然會對這個環境有熟悉感,甚至會去分析在某個階段它會有怎樣的變化?這是大家對於環境的感知能力,將這種所謂的感知能力,應用到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孩子長期接受一種教育,他們就會進行一定的分析。
  • 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原來是安慰劑效應在作怪,有心的家長可這樣做
    難道是孩子們不具備學習好某學科的能力嗎?或者是別的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今天,寒石冷月就從「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學現象入手,給家長和老師們做以分析。一、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必須要從心理層面去分析原因,家長不妨關注「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現象。1、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往往是從不喜歡開始。如果我們去觀察一些有偏科現象的孩子,問其為什麼不喜歡某一門課,他們大都會說不喜歡。
  • 想要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家長可試試馬蠅效應,適當施加壓力是關鍵
    做父母的誰不希望孩子現在可以多吃點學習的苦,以免日後吃更多的苦呢。我家孩子這樣沒有上進心,可真讓人頭疼,以後可怎麼辦。其實,孩子沒有上進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家長們可以學習一下馬蠅效應,掌握馬蠅效應的精髓:給孩子施加適當的壓力,或許能讓你的孩子積極上進。
  • 孩子做錯事要如何教育,「肥皂水效應」讓批評更有效,試試吧!
    孩子也是一樣,他們還不了解真正的對與錯,只有大人們告訴他們這是不對的,孩子並不能夠理解。要讓他們真正體會到錯誤是什麼,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才是讓孩子認識錯誤的關鍵。不然他們嘴上說著懂了,但內心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甚至還認為是父母錯怪他們了。
  • 孩子身上這4個「臭毛病」,暗示大腦發育快,建議父母不要瞎管教
    所以說孩子有點小毛病是沒有關係的,因為這可能就是孩子大腦發育快的表現,所以當你家孩子出現這4種「臭毛病」的時候,父母可別盲目糾正。喜歡在家裡亂塗亂畫相信每個有小寶寶的家庭當中,都會有小寶寶們的「畫作」,孩子在家裡亂塗亂畫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受到父母們的批評。
  •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
    研究表明,這3000萬個單詞的差距,決定了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後的學習能力,以及成人之後對世界的認知能力。這個數字的背後,蘊含著一個科學事實: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事實上,我們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貧困地區的孩子,多半是留守兒童,陪伴他們成長的是爺爺奶奶,而他們所掌握的語言水平和詞彙量,普遍少於正常水平。這個實驗從一個側面有利的證明:聰慧的孩子源自於他們善於溝通的父母,而父母的語言,是塑造孩子大腦最好的工具。
  •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01 教育孩子的兩大難題最近有則新聞令我印象蠻深刻的:一位初中生以跳樓來威脅父母要玩遊戲,父母一開始不答應他,他便真的站在了窗臺邊,作勢要往下跳,父母見狀才鬆口讓他繼續玩遊戲。令人心驚的是,孩子威脅父母這件事在當今社會似乎是一件屢見不鮮的事情了。去商場,常常可以見到這樣一個場景,孩子躺在地上,任憑家長怎麼勸說也不肯起。
  • 父母英語不好,怎麼輔導孩子學英語?這幾招要掌握
    掌握一門外語真的很重要,看著別人家的小孩,年紀輕輕就掌握了好幾門外語,對於英語不好的父母來說,該怎麼輔助好孩子學習英語呢?今天就來跟父母們了解一下,如何輔導孩子學好英語。對於處於英語啟蒙期的孩子來說,這也是聽力辨音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家長英語不好,可以藉助外力,和孩子一起看看原版動畫、聽兒歌、有條件的可以帶孩子和外國人多接觸交流培養一個好的語感。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英語環境,讓英語走進孩子的生活,培養好孩子的語言意識,讓孩子學習英語更輕鬆。
  • 孩子「說不得」,多半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父母有必要了解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都是過分高估自己的,譬如他們覺得自己是非常優秀的,學習是非常好的,長的是非常帥的,又或者是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做了錯誤的事情,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帶有功德的。不得不承認這些孩子,在平時的生活當中都是極其自戀的,但是他們又特別害怕被別人關注。就仿佛在聚光燈下,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感覺到不適應,畢竟有那麼多雙眼睛在注視著自己。
  • 使兒童主動學習,才能真正愛上學習,「鳥籠效應」要恰到好處
    無論何時,當孩子長大到了一定的年齡,父母最擔心的是孩子的成績。大部分父母都希望他們的孩子能頭腦聰明,學習態度積極,並且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是實際上總是事與願違,許多孩子並不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樣積極。所以,父母應該怎樣讓孩子提高學習興趣,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人呢?
  • 怎樣培養孩子的高智商?這3種方式,父母可以看下
    文/東動育兒日記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家裡的孩子能夠更加聰明,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有不少父母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些情況就是高智商的表現,但是父母對此卻並不是特別了解,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導致很多父母錯過了孩子成長的最為關鍵的過程。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需要技巧
    如果父母在批評教育孩子時,找到一個既能讓孩子接受批評,又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的方法就完美了,如何沒有更好的辦法,不妨試試「肥皂水效應」麥金利當時競選總統時,就運用了「肥皂水效應」而且還得到了很好的結果。約翰·卡爾文·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說:「其實這很簡單, 你看見過理髮師給人刮鬍子嗎?在刮鬍子前,理髮師要先給人塗些肥皂水,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覺的痛。」這就是柯立芝運用肥皂水效應讓粗心的女秘書接受批評並改正的好方法。為什麼「肥皂水效應」讓孩子輕鬆接受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