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何時,當孩子長大到了一定的年齡,父母最擔心的是孩子的成績。大部分父母都希望他們的孩子能頭腦聰明,學習態度積極,並且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是實際上總是事與願違,許多孩子並不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樣積極。所以,父母應該怎樣讓孩子提高學習興趣,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人呢?
鳥籠子效應在教育孩子方面效果很好,但許多父母對此還有點陌生。起初,「鳥籠效應」來自於一場賭局,一個叫詹姆士的著名心理學家和一個叫卡爾森的物理學家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詹姆士堅定地說,卡爾森很快就會主動去養鳥,卡爾森覺得這簡直是胡說八道,畢竟他從未想過要養鳥。幾天後,詹姆士在Carlson生日那天送給他一個鳥籠作為他的生日禮物,但Carlson說他只把它當作裝飾物。
可想而知,此後每次有客人來卡爾森家,都會問卡爾森籠裡的鳥到哪兒去了。即便Carlson一再強調他沒有養鳥,但客人們也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不養鳥的人家裡會有鳥籠。
因此,卡爾森不假思索地去買了一隻鳥,把它放進鳥籠裡,這叫做「鳥籠效應」。
所謂「鳥籠效應」,就是一個人偶然得到一件東西,即使這個東西並不是他本來想要的,但它仍然會被附加在其他東西上。這種心理慣性使人從一件事自然聯想到另一件事,不自覺地進入「鳥籠效應」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方式用於兒童的教育,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怎樣生活使用「鳥籠效應」?
1.心理暗示
鳥的籠子暗示著人要養鳥,所以,從常理來看,書櫃裡應該放滿了書,有了鋼琴就應該學會彈奏,這種自然而然產生的心理暗示,不需要父母強加給孩子,孩子在日常認知中也會慢慢領悟。
第二,潛移默化。
運用「鳥籠效應」讓孩子潛移默化的學習,好過父母強迫孩子去學習。這樣,孩子的學習就變成了自己的選擇,而非父母的強迫。
所以,父母要活用這一邏輯,就要先在家中準備好「鳥籠」。如果希望孩子音樂好,家裡可以多準備些樂器,如果希望孩子擅長繪畫,可以用木板和筆刷來代替。一直以來,希望孩子有什麼方面的學習能力,首先給孩子準備這些東西,放在顯眼的地方讓孩子主動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