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1
鳥籠效應
人們在沒有得到某種物時,心理保持平衡,而一旦得到了,反而開始不滿足,認為自己應該可能得到更多。比如外出購物時明明只想買一樣東西,結果卻買回了一大堆。舉例:外出只想買一件上衣,但買下上衣後,又覺得跟褲子不配套,於是又去買了一條新褲子。穿上褲子,又覺得鞋子的式樣不般配,只好又去買雙鞋。最終實際購物遠超出預算。這個過程就是鳥籠效應在起作用。
「鳥籠效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它指如果一個人買了一個空的鳥籠放在自己家,過了一段時間,他一般會買一隻鳥回來養。即使主人長期對著空鳥籠並不彆扭,每次來訪的客人都會很驚訝地問他這個空鳥籠是怎麼回事,或者把怪異的目光投向空鳥籠,每次如此。終於他不願意忍受每次都要進行解釋的麻煩,於是他只好買只鳥回來相配:因為買一隻鳥比解釋為什麼有一隻空鳥籠要簡單。「鳥籠效應」也會造成人心理上的壓力,使其主動去買來一隻鳥與籠子相配套。
簡單的說,鳥籠效應就是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往往會產生一種心理需求,促使他們不斷配置與這件新物品相適應的其他物品,以達到物品之間的平衡。
2
鳥籠效應的作用
傳說商王紂叫人做了一雙象牙筷子。他的叔父箕子看到了十分擔心,因為他覺得象牙筷子肯定不會和土製的器皿在一起使用,必然是用犀牛角和玉做的杯子。象牙筷子和玉杯也不可能會用來盛普通的豆蔬菜類,那麼必然是用來盛山珍海味。
既然吃的是山珍海味,肯定不會穿粗布短衣在茅屋下用餐,肯定是綾羅綢緞的衣服,高大堂皇的房子。箕子認為這樣下去就會不得了,而結果五年後,紂果然像他預見的那樣亡國了。
其實島籠效應也有積極的一面,如一個城市要舉辦大型的體育盛會,這個城市的周邊的自然環境、城市內外的建設景觀、城市人口的精神面貌、城市的開放包容和諧等文明程度,等等都會因而變好!
有人買了一塊名貴的手錶,那麼我們就會想買一輛名貴轎車,自己擁有了一種東西,要是不購買配套的東西,心理就會覺得過意不去,就算心裡過意得去,而當朋友把這種不相配指出來之後,自己心裡也會有壓力。
3
消除鳥籠效應的消極作用
蘇格拉底的幾位學生慫恿蘇格拉底去熱鬧的集市逛一逛。他們說:「集市裡的東西可多了,有很多好聽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數不清的新鮮玩意兒。您如果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他想了想,同意了學生的建議,決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蘇格拉底一進課堂,學生們立刻圍了上來,熱情地請他講一講集市之行的收穫。他看著大家,停頓了一下說:「此行我的確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並不需要的東西。」
蘇格拉底說了這樣的話:「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於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最好的房間,就是必需的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的物品一個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4
感悟
鳥籠效應其實是人們在追求完美!追求完美,是每個人的本能屬性。但是我們不能為了追求這種完美而陷入鳥籠效應的慣性思維中去,這樣才能更加自由、無壓力的面對生活!
關注:創新與心理成長
學習更多心理學知識
伴你走過如詩的
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