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誇張的說,這個方法可以讓你在一定程度上愛上學習!並且你會發現,學習真的能使人快樂!
不只是對於學生有效,同樣適用於上班族,建議收藏本文。
1、把「不得不」轉化為「選擇做」
在日常生活中,你認為有哪些是你覺得沒一點意思,自己卻不得不做的事?
比如:
不得不學習
不得不上班
不得不起床
……
如果你花點時間,把它一項一項列出來,這份清單的長度,將會讓你意識到自己為啥每天都活得這麼不開心了!因為我們每天「不得不」做的事太多了,鬼才會開心呢!
《非暴力溝通》有句話十分應景:
當我們認為自己無可奈何時,我們不再是生活的主人,而是淪為了機器。
就拿學習這件事來講,很多同學包括曾經的我,之所以討厭學習,完全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不得不」學習,潛意識裡的覺得,努力學習是為了不讓父母失望。這樣的學習動機屬於典型的「附屬內驅力」。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將成就動機分為了三類:
① 認知內驅力:指向學習任務本身(為了獲得知識),是一種重要的和穩定的動機。
② 自我提高內驅力:指個體由自己的學業成績而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③ 附屬內驅力:指為了保持長者們(如教師、家長)或集體的讚許或認可,而表現出要把學習或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
在這樣的「附屬內驅力」下,我形成了「為了獲得父母的讚許和認可,我不得不學習」這樣的觀念,學習自然快樂不起來。
在《無聲告白》這本書裡,有句戳心的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所以說,如果想要學的開心,最根本的源頭就是要樹立一個穩定的、持久的動機,把那些「不得不」轉變為 「選擇做」,建立一個源源不斷的動機源頭,先想清楚為什麼出發,就不會那麼容易中途放棄了。
2、製造學習的快樂感,借鑑遊戲思路來學習
學習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這是一件回報周期很長的事情。但玩遊戲就不一樣了,一玩就上頭,一直玩一直上頭,它滿足了即刻反饋、即刻滿足兩大條件,讓我們的大腦不由自主的上癮。
只拿最簡單的消消樂類遊戲來說,不少人都會玩到上千關,一直玩下去。為啥這麼原理簡單的遊戲,卻有這麼多人痴迷?
其實原理很簡單:
① 目標明確,規則簡單,非常容易上手,不像王者農藥之類的手遊,有的人真的就是天生送人頭的命,卸載是分分鐘的事了。
② 難度適中,循序漸進,神奇的是它總能很微妙的卡到那個點,讓你覺得這一關既有一定挑戰性,又不至於太難,一旦通關我們就會獲得巨大的快感。
③ 即刻的正反饋機制,一聲聲「unbelievable」、「amazing」中,很多人逐漸迷失了自我,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想不繼續通關都難。
而學習就不一樣了,比如你要學一門技能,可能要堅持個一年,才能給你帶來具體的收益。
那麼,學習怎麼才能像玩遊戲一樣爽呢?
其實很簡單,照著遊戲的模式來學習就對了。
舉個慄子:
假如你想在這個學期過英語四級考試,那這個目標算明確嗎?算,但是只能是個總目標,執行起來是沒有明確指示的。我們還需要講這個目標再細化一下。
比如,我要分別要花多少時間在聽力、閱讀理解和作文上?每天的具體任務是什麼?
這樣,我們就把「過英語四級」的大目標具體化為「今天聽30分鐘英語聽力、今天背30個英語單詞」這樣容易操作的小目標了。這就是第一步——明確目標。
但是,每個人的英語基礎都不一樣,如果讓基礎差的人一上來就直接做高難度的題型,除了會打擊學習積極性之外,還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們就要根據自己的水平,制定恰當的學習方式,給自己合理的期待和計劃,就不會容易產生畏難情緒了。這就是第二步——難度適中,循序漸進。
最後,我們要有技巧的製造一些學習的正反饋,讓學習有快樂感。比如,英語裡閱讀理解是你的弱項,但是聽力是你的強項。每次做閱讀理解時,你都被虐得很慘,想放棄怎麼辦?
那就是在做閱讀理解中穿插進聽力訓練,用你在做聽力題中獲得的成就感,來替代做閱讀理解帶來的挫敗感。
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提出了一個影響閱讀體驗的因素:
體驗最高峰的時候,無論是正向的最高峰還是負向的最高峰,一定是能記得住的。
換句話說,如果你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挫敗、枯燥的時刻,但是又同時體驗到了強烈的滿足、成就感的時刻,這時此次學習留給你的印象,取決於你感受最強烈的情緒——獲得了成就感。
所以,這樣的爽感就會激勵你想再次通過學習來體驗。我們就可以利用這樣的現象,讓自己在學習瓶頸期、面對恐懼的知識點時、或在負面情緒達到最高峰之前,來點喜歡的環節,學學擅長的科目,再繼續做困難的事。
給每次的學習製造一個正向的峰值,利用正反饋來激勵自己。這就是第三步——即刻的正反饋機制。
其實還有一個隱藏的學習竅門,一般人我不告訴。那就是藉助專注海洋提升學習的專注度,和上面的方法結合起來,成為學霸指日可待!
趕快去試試這個學習方法吧~超多學習的小夥伴們都在等你!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專注海洋,陪伴你的點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