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們為什麼選擇玩手機?
為了學好英語,我們總會給自己安排一些任務。
但你會發現,明明到點應該去看英語原著、去複習單詞、去聽英語錄音、去練口語,卻總感覺:
手腳像突然被灌了鉛,有千斤重,任何一個啟動動作都變得無比艱難,連一頁輕薄的書冊都翻不開。意識也越來越混沌。等到某一秒猛然清醒,發現自己拿在手裡的不再是學習資料而是手機。不知不覺,分配給學習任務的一個小時,都被用在了刷手機上。時間沒有了,收穫也沒有。
假設你是一個心理學家,你是自己的研究對象,現在需要研究上述行為的根源,最後撰寫一篇研究報告,你的中心論點會是什麼?
祖先發明了許多詞試圖說明問題,比如意志力、恆心、毅力、自制力、自律……這些詞頂多能算冠名,並不能真正說明問題。把這些詞當作解釋,丟下類似"我就是沒有自制力""我向來缺乏毅力"的總結,只能帶來羞辱、攻擊和逃避。
有時候知識盲區會局限我們的思考能力,有時候只要清除掉知識壁壘,立馬就能從無路可走變成前路一片光明。
二、你的知識盲區
回到我們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明知道學習是增益行為,玩手機是損益行為,依然逃不出不愛學習愛手機?我們又如何逃出這個拖累我們上清華、上北大、拿獎學金人生開掛的怪圈?
你只需要明白兩個事實就夠了。
第一,你學不好是因為你不想學,你不想學跟你是否自律、有毅力、有恆心都沒關係,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不具備這些閃閃發光的品質。所以,停止譴責你自己。
第二,你不想學習,是因為你沒有在學習裡感受到快樂,或者,沒有在學習中收集到足夠多的快樂。所以,試著用科學的辦法讓學習變得快樂。
當手機全面入侵我們的生活以後,想要致力學習,需要面對的困難比沒有手機的時候要多了一些。我們不僅要開發學習行為的快樂性,還要擺脫手機上癮的慣性。
其實它們都跟大腦裡的愉悅迴路有關。
購物、賭博、吃高熱量食物、玩手遊、刷微博和抖音,它們之所以如此輕易讓人成癮,正是因為經過精心設計後,能輕易激活大腦中的"內側前腦束愉悅迴路"。實際上,如果在這個區域植入電極,再給你一個按鈕,使它放電溫和地刺激你的愉悅迴路,只要幾次,你就會像失智了一樣不停按按鈕電擊自己。
許多心理學實驗,都用小白鼠或鴿子證明了這一現象,甚至,"極度成癮的老鼠"會為了電擊快感放棄照顧新生幼鼠,24小時內什麼也不做,僅僅只踩按鈕刺激自己。
三、我們可不可以利用愉悅迴路對學習上癮?
當然可以,而且,只需要針對你的學習計劃做一個小的調整。
以雙周為單位,集中完成某個你可能會拖上一年半載的項目、或者你曾經想做但是很多年都沒有做完的事情。
以英語為例:
你可以安排自己用兩周時間精讀完《新概念英語三》,或者用兩周的時間背完GRE單詞。我們都有過期末考試前突擊的經歷,用一周到兩周的時間集中學習完一個學期的課程,全心全意忘我投入,原以為自己會很疲憊,可考試結束後是前所未有的輕鬆、暢快,滿足感爆棚。這恰好和我們玩手機相反,原以為玩手機會很快樂,結果放下手機時,頭暈腦脹身疲意乏。
對學習上癮,讓學習變得像玩通關遊戲一樣快樂,我們只需要像期末突擊一樣學習。只不過,一旦期末考完,我們就解放了自己,這一次,一旦你通過了自己的"期末考",短暫休息兩天,就立馬投入到下一項短期突擊。
和電擊一樣,事情發生當時你並不會覺得愉悅,甚至有些小痛苦,但實際上,當你投入進學習任務,你不會感覺到任何痛苦,因為除了手裡的任務,你無視了其他一切。
其實,"學習"這件事情,本身就充滿了快樂。
"專注"也會刺激愉快迴路,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感受自己的進步與成長都可以刺激愉快迴路。但是,與電擊自己、或者其他簡單快樂來源有所不同:學習的快樂,啟動時間會稍長一些,那是因為你需要花費一點時間讓自己沉浸到任務中去。
但是,學習結束後的滿足感也遠超一切,並且,這是一項健康有益的活動。
因為學習活動喚起愉悅迴路的時間較長,所以,集中暴露在學習中,從而能連續地大量積累學習愉悅感就尤其重要,"短期突擊法"強化了學習行為與快樂感受的聯結,兩三周忘我的時間過去後,你幾乎就能形成對學習帶來的快樂預期,你會想去學習。你的大腦徹底改變了。
但這個方法也存在個體差異,有些人形成"學習-快樂"的愉悅迴路只需要一兩次經驗,有些則需要多重複幾次。有些人啟動愉快迴路的時間短些,有些人則稍長。但一定能確定的是,"學習-愉快"的迴路在每個人身上都能建立,並且,儘管起步時間長短不一,愉快體驗的峰值卻能相差無幾。
檢驗下你是否會學習上癮,背本單詞書試試吧。
小學、初中、高中、四級、六級和考研都有,具體,請進店選購。
本文由@英語學習方法原創首發,歡迎轉發,但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用高效的學習方法,帶你輕鬆學英語,快樂聊教育,喜歡我記得關注哦!
如果你想提高英語成績,歡迎關注我,閱讀更多:
江疏影:學霸人設崩沒崩?戲裡戲外一樣狠,學英語就是犟出來的
會不會寫英語作文,跟英語沒關係!7歲神童作家:這4個步驟是關鍵
學霸在屋頂蹭網上課,學渣抱著手機不學習:釘釘一星事件輸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