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總忍不住刷手機」|聊聊大腦的「習慣迴路」

2020-12-03 雲姐講堅持

這個場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說要讀書,結果卻刷了30分鐘朋友圈。到百度查個資料,結果卻手一滑看推送,一看就是一兩小時。明明在減肥,看到烘培甜點卻還是會伸手去拿一塊。

我知道,你也希望改掉這些習慣,但總是忍不住,這是為什麼呢?

01

我有個學員,買了很多書,但大多只讀了開頭幾頁,還有一些連塑料書膜都沒有撕開。

她最近覺得微信讀書方便,上下班時地鐵上直接就可以拿著手機看。

但每次一上地鐵,她都是忍不住點開一下微博通知消息,東看看西看看,再刷刷評論。

然後打開微信,刷一波朋友圈。

等到想起要打開微信讀書App,卻已經到站了。

心裡一陣懊惱,打算下班時好好看書。

結果卻是將早上的動作重複了一遍。

全部路上時間都貢獻給各種八卦新聞了,事後感覺什麼收穫也沒有。

第二天會將這一情景再演繹一遍。

她說不知為什麼,一上地鐵就忍不住刷手機。

她問我:

我為什麼會總是忍不住呢?

02

我們之所以忍不住做一些事情,是因為大腦建立了「習慣迴路」

在大腦的深處,靠近腦幹,也就是脊柱和大腦結合的位置,有一塊橢圓形的神經組織中心,高爾夫球大小,名叫基底核。

基底核控制著人們的自動行為,比如呼吸、吞咽,或者受到驚嚇時的自動反應。

研究記憶神經解剖學的科學家拉裡·斯奎爾和其他研究人員,研究了習慣的運作機理。

通過嵌入老鼠大腦的探測裝置進行探測,當讓老鼠穿越迷宮去尋找巧克力時,發現大腦的活動相當活躍,不斷地進行判斷、選擇。

但是隨著實驗次數的增多,老鼠能越來越快地找到通向巧克力的路,大腦參與活動的部分也越來越少。

到最後,老鼠能夠迅速地直接沿著通向巧克力的路逕到達目的地,將這一活動習慣化,變成自身的一部分。

大腦不再參與運作,而是把這一活動交給基底核去處理。

這個過程被稱為「組塊化」,大腦將一系列動作變成一種自動的慣常行為。

我們的生活中每天有幾十至幾百種這樣的慣常行為。

比如你早上起來穿衣、刷牙、洗臉、做早餐,幾乎都是經過組塊化的,大腦基本不需要刻意去思考。

科學家指出,人們之所以會有習慣,是因為大腦一直在尋找可以省力的方式。

否則,如果每天穿衣服都要思考先穿哪個衣袖,繫鞋帶要思考先系哪只腳,吃飯時要思考用哪只手端碗、哪只手拿筷子,那它就沒辦法進行需高效思考的工作,只能盡全力應付每一件事。

所以,大腦發展出基底核,來處理已經形成習慣的事情。

大腦中調動習慣性動作的過程,由3步組成,構成一個習慣迴路:

第一步是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習慣,並決定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步是採取一個慣常行為,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是獎賞,讓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迴路,以備以後使用。重複的次數多了,這個迴路就成了一種習慣,使你幾乎可以自動化完成。

你吃飯時拿著筷子夾菜,靈活到仿佛筷子是你身體的一部分,就是因為在幼年時你通過艱苦努力,大腦建立了習慣迴路:

聞到飯菜香——暗示 => 夾菜動作——慣常行為 => 吃到美味食物——獎賞

使用筷子的手

03

你為什麼一上地鐵就忍不住刷手機?

是因為大腦建立了上地鐵就看手機的習慣迴路。

上了地鐵,碎片化時間,看書不容易看進去,聽音樂會吵著別人,幹站著會很無聊。這時就,拿出手機來刷刷新聞刷刷朋友圈,大腦感覺很愉快。

地鐵的碎片化環境,是一種暗示,觸發你去做拿出手機刷的慣常行為,這樣會獲得獎賞:看信息後的短暫愉悅。

你明明在減肥,為什麼還是忍不住吃烘培甜點?

因為大腦建立了這樣的習慣迴路:

甜點飄出的香味——暗示; => 伸手去拿甜點——慣常行為; => 吃甜品後的滿足感——獎賞。

習慣迴路中的「暗示」幾乎涵蓋了所有事物:廣告、特定地點、某種情緒、一系列思緒或者特定的人的陪伴。

比如你和男朋友去電影院看電影,總是習慣性地買一桶爆米花,就是和男友看電影這個情境觸發了一個習慣迴路的暗示。

慣常行為可能複雜到不可思議,比如做科研工作;也可能簡單到一目了然,比如擠牙膏。

獎賞涵蓋可以給感官帶來快樂的食物、藥物或快樂的情緒等。

4

那麼,為了避免習慣性地做一些本不想做的事,該如何應對呢?

上地鐵時帶上電紙書或紙質書,接收到地鐵情境這一暗示的時候,用看書代替,仍然可以得到大腦愉悅的獎賞。工作時用手機查資料,收到推送的新聞這一暗示的時候,用工作界面代替,在工作的心流中獲得獎賞。忍不住吃甜點的時候,收到香味暗示,用運動替代吃甜點這一慣常行為,大腦會仍然會收到愉悅的獎賞。如果你想改掉壞習慣,建立好習慣,當你出現不想要的習慣性動作時,可以停一下,告訴自己,這是習慣迴路在起作用。

判斷一下這個習慣的暗示是什麼,慣常行為是什麼,獎賞是什麼。

然後,用一個新的、能幫助你變更好的行為來替換原來的慣常行為,多次重複,直到建立新的習慣迴路。

當你明白大腦習慣迴路的機理時,下次再忍不住做一些事後會有罪惡感的事情時,及時打住,用新的習慣替換,你的人生才會更快樂、更有成就。

————————

我是@雲姐講堅持 ,陪你輕鬆堅持到底,成為理想中的自己。關注我,獲得更多堅持技巧,消滅三分鐘熱度。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手機讓你欲罷不能?大腦成癮迴路告訴你答案
    60%的美國人認為他們每天接觸手機100次或更少,但事實上一個普通用戶每天接觸手機的次數達到了驚人的2617次(美國KDA公司的調查數據)。加上在電腦上所花的時間,全球近視人數大幅增加,在70年代,大約1/4的人有近視,而現在大約一半。在亞洲部分地區,80%到90%的人有近視。18到29歲的年輕人中有93%將手機作為消遣的工具。你是手機上癮者嗎?
  • 試驗研究告訴你:刺激大腦的愉悅迴路,真的可以讓學習上癮
    一、我們為什麼選擇玩手機?為了學好英語,我們總會給自己安排一些任務。二、你的知識盲區回到我們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明知道學習是增益行為,玩手機是損益行為,依然逃不出不愛學習愛手機?我們又如何逃出這個拖累我們上清華、上北大、拿獎學金人生開掛的怪圈?你只需要明白兩個事實就夠了。
  • 活化大腦的15個習慣
    你最近是否開始有這樣的體驗?假如你認為「年紀大了,沒辦法」的話,那就得注意囉!你的大腦說不定已經開始老化。持續放任不管的話,腦子會愈來愈老。有些人在40多歲,已經提早出現大腦老化的徵兆!難道我們要死心斷念,放任大腦退化嗎?不,不可以!
  • 大腦的獎賞迴路
    大腦會自發地優先處理能夠激活獎賞迴路神經元的行動——賽車手在轉彎處看到了充滿誘惑的廣告,圖片刺激了他的獎賞迴路。獎賞迴路主要由伏隔核、紋狀體和眶額皮質構成。伏隔核劇烈活動,鼓勵賽車手把注意保持在圖片上。
  • 2020年,是時候學會養成習慣,讓大腦天生懶惰了
    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改變拖延等舊的壞習慣,培養新的自律習慣,實際上是在幫助我們的大腦正確地學會懶惰,這種良性的懶惰模式不是更有效嗎?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些能夠控制自己行為的人會變得更加自律,正是因為他們養成了正確的習慣,他們的大腦學會了正確的懶惰方式,他們才能進入良性循環。接下來,讓我們努力重塑我們的習慣。
  • 你渴不渴,大腦特殊「渴感迴路」神經元說了算~
    ▲ 很顯然,較低的溫度可以使製造口渴感覺的神經元減少活動我們吃東西的時候為什麼會覺得口渴?
  • 重塑大腦迴路,重回正向循環
    下行漩渦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及自己所做的決定改變了自己的大腦活性。而糟糕的大腦活性,會讓所有的事情失去控制,進一步惡化那些負面的大腦變化,這就像滾雪球。下行漩渦最大的問題是它不但可以將你拉入其中,還會讓你難以擺脫。當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環境時,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方向。壞消息,目前人類並不完全了解大腦對於精神疾病影響。
  • 蘋果手機刷公交卡失敗是怎麼回事?
    而此前,隨著NFC功能的流行,越來越多的安卓手機用戶們可以利用手機上的NFC功能,直接刷手機坐公交、乘地鐵。而在近幾年,iPhone手機用戶也可以使用手機上擁有的NFC功能,直接用iPhone手機刷公交、坐地鐵了。
  • 神經可塑性:關於大腦,你最應該知道的
    同時,科學家發現了關於大腦可塑性的一個事實:沒有信息輸入的那塊腦區並沒有閒著,而是忙著去處理好的那隻眼睛輸入的信息了。這就是為什麼盲人的聽力會比普通人更好,許多失去雙臂的人可以用腳寫字的原因。我們的大腦不會浪費任何有用的地方,進而重新建構神經通路。
  • 玩電腦時刷手機或改變大腦結構 可能讓你記憶衰退
    玩著電腦刷手機,可能讓你記憶衰退 石雲雷 如今,一邊看電視一邊玩電腦,一邊看Pad一邊玩手機,成了大多數年輕人的常態。但是這對於接受和處理信息的大腦來說,到底是一種鍛鍊,還是一種危害呢?答案可能偏向後者。 玩電腦時刷手機或改變大腦結構 2014年,一項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的研究發現,同時操作多個電子產品(也稱為媒體多任務操作)或會給人的社交情緒和認知帶來負面影響。
  • 大腦有多少迴路,就要走多少彎路,一個人才能活得通透
    大腦有多少迴路,就要走多少彎路,一個人才能活得通透/現代人高估了金錢和科技,低估了古人的智慧和教誨by 易說蓮花 原創Chuck是英語沙龍的老師,他是美國人,熱情遇見他,打開了我的大腦迴路,讓我看到東西方之間的差異。我像一塊不飽和海綿,拼命吸收自己缺乏的東西。大腦有多少迴路,就要走多少彎路,一個人才能活得通透。1、一個人認真到極致,就會讓人感動。我記得有一次英語沙龍的主題,圍繞著「禮儀」這個話題討論。
  • 手機強迫症的三個特徵,看看你都有哪個?
    相信不少的人都跟我一樣喜歡熬夜玩手機吧!特別是一些有著重度手機依賴症的人更是恨不得通宵玩手機,但是,大家知道嗎?我們正因為這樣,不少人都患上了一個症狀,叫做手機強迫症,這個症狀甚至很有可能影響到你的身體健康,那麼,什麼是手機強迫症呢?
  • 從一看書就想睡覺,到挑燈夜讀,4個方法教你養成愛讀書的習慣
    先思考一個眾所周知的問題:為什麼看小說的時候越看越精神,一看專業的書不到10多分鐘就想睡覺?比如有的人看盜墓筆記,看著看著,不知不覺到了半夜,以至於第二天睡過頭了,上班遲到,工作時像個遊魂一樣,無精打採。即便白天被領導訓了一頓,晚上手機在被窩裡「太陽照樣升起」。
  • 「行為」上癮模型:為什麼有些東西你總是戒不掉?
    最近很多朋友給我發信息,說自己在某個無意識的環境中,會不知不覺的進入「某個狀態」,比如自己突然閒下來了,就喜歡去刷短視頻,自己在用餐的時候,會無意識的拿出手機去刷信息。這些刷朋友圈,玩遊戲的行為看起來是我們主動的行為,而事實上,是「陷入被設計好的一個又一個行為習慣。
  • 大腦背著你在做些什麼?
    不僅如此,當聽到練習過程中未曾出現的新詞時,睡著的大腦同樣能正確地進行分類。這項研究的主持者認為,從進化的角度來說,大腦在睡眠狀態下的種種表現是非常符合邏輯的。如果大腦在睡眠時徹底「關機」,無疑會讓整個機體暴露在危險之中;相反,進化使得大腦學會在睡眠時繼續對周圍環境進行監控,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睡覺時特別容易被某些特定的外界刺激喚醒,譬如別人喊你名字的聲音。
  • 為什麼我們總喜歡「尋歡作樂」?背後的科學解釋是怎樣的?
    激活大腦愉悅迴路現代科學發現了大腦愉悅迴路,愉悅迴路的的發現徹底改變了人類對自身行為的認識。人類大多數的明顯能感覺到快樂的體驗,不管是違法的或是不道德的行為,還是社會認可的正面行為,都受大腦愉悅迴路的控制。這些行為都能激活匯集在大腦「內側前腦束愉悅迴路」中的神經信號,而人類就是通過這一小束一小束的神經元來感受快樂的。
  • 為什麼你總覺得手機在震動?
    這種事在你身上發生過多少次呢?你的手機嗡嗡作響,所以你拿起它,解鎖屏幕……但看不到任何消息通知,你經歷的是幻聽手機振動,或者一些專家所說的「幻覺振動綜合症」。好消息是這種現象超級普通,而且它本身沒有害處,但是這些幻覺振動的發生頻率一般而言能反映你的精神健康程度。
  • 科學家揭秘大腦迴路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大腦迴路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與大家一起學習!研究者表示,我們希望這將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這是因為我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可以提前數周準確預測哪些小鼠會出現強迫性飲酒行為的大腦迴路。這項研究填補了迴路分析與酒精成癮研究之間的空白,並首次揭示了強迫性飲酒的表現是如何隨時間的推移在大腦中產生的。
  • 血清素會影響大腦功能和大腦迴路
    美國凱斯西保留地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研發出了首個用於描述血清素在大腦發育與結構方面所具有的作用的完整模型。據了解,血清素又名5-羥色胺,是對於大腦發育和結構以及神經迴路運轉具有重要作用的神經調質。研究的結果已經發布在了最新一期的《The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期刊在線版上。  據凱斯西保留地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系助理教授Roberto Fernández Galán介紹,研究小組的目標是加強科學對血清素在大腦皮層中具有的作用的理解。
  • 家裡照明迴路一合閘就出現樓道總閘跳閘,為什麼?怎麼解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家裡在合閘的情況下,就把樓道的總閘導致跳閘了。於是很多朋友就想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為什麼跳閘是不是跳的家裡的閘,而會跳樓道的總閘呢?例如現在有朋友問這樣一個問題:家裡的照明迴路一合閘,樓層的總開關就跳閘,這是什麼原因導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