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場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說要讀書,結果卻刷了30分鐘朋友圈。到百度查個資料,結果卻手一滑看推送,一看就是一兩小時。明明在減肥,看到烘培甜點卻還是會伸手去拿一塊。
我知道,你也希望改掉這些習慣,但總是忍不住,這是為什麼呢?
01
我有個學員,買了很多書,但大多只讀了開頭幾頁,還有一些連塑料書膜都沒有撕開。
她最近覺得微信讀書方便,上下班時地鐵上直接就可以拿著手機看。
但每次一上地鐵,她都是忍不住點開一下微博通知消息,東看看西看看,再刷刷評論。
然後打開微信,刷一波朋友圈。
等到想起要打開微信讀書App,卻已經到站了。
心裡一陣懊惱,打算下班時好好看書。
結果卻是將早上的動作重複了一遍。
全部路上時間都貢獻給各種八卦新聞了,事後感覺什麼收穫也沒有。
第二天會將這一情景再演繹一遍。
她說不知為什麼,一上地鐵就忍不住刷手機。
她問我:
我為什麼會總是忍不住呢?
02
我們之所以忍不住做一些事情,是因為大腦建立了「習慣迴路」。
在大腦的深處,靠近腦幹,也就是脊柱和大腦結合的位置,有一塊橢圓形的神經組織中心,高爾夫球大小,名叫基底核。
基底核控制著人們的自動行為,比如呼吸、吞咽,或者受到驚嚇時的自動反應。
研究記憶神經解剖學的科學家拉裡·斯奎爾和其他研究人員,研究了習慣的運作機理。
通過嵌入老鼠大腦的探測裝置進行探測,當讓老鼠穿越迷宮去尋找巧克力時,發現大腦的活動相當活躍,不斷地進行判斷、選擇。
但是隨著實驗次數的增多,老鼠能越來越快地找到通向巧克力的路,大腦參與活動的部分也越來越少。
到最後,老鼠能夠迅速地直接沿著通向巧克力的路逕到達目的地,將這一活動習慣化,變成自身的一部分。
大腦不再參與運作,而是把這一活動交給基底核去處理。
這個過程被稱為「組塊化」,大腦將一系列動作變成一種自動的慣常行為。
我們的生活中每天有幾十至幾百種這樣的慣常行為。
比如你早上起來穿衣、刷牙、洗臉、做早餐,幾乎都是經過組塊化的,大腦基本不需要刻意去思考。
科學家指出,人們之所以會有習慣,是因為大腦一直在尋找可以省力的方式。
否則,如果每天穿衣服都要思考先穿哪個衣袖,繫鞋帶要思考先系哪只腳,吃飯時要思考用哪只手端碗、哪只手拿筷子,那它就沒辦法進行需高效思考的工作,只能盡全力應付每一件事。
所以,大腦發展出基底核,來處理已經形成習慣的事情。
大腦中調動習慣性動作的過程,由3步組成,構成一個習慣迴路:
第一步是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習慣,並決定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步是採取一個慣常行為,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是獎賞,讓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迴路,以備以後使用。重複的次數多了,這個迴路就成了一種習慣,使你幾乎可以自動化完成。
你吃飯時拿著筷子夾菜,靈活到仿佛筷子是你身體的一部分,就是因為在幼年時你通過艱苦努力,大腦建立了習慣迴路:
聞到飯菜香——暗示 => 夾菜動作——慣常行為 => 吃到美味食物——獎賞
使用筷子的手
03
你為什麼一上地鐵就忍不住刷手機?
是因為大腦建立了上地鐵就看手機的習慣迴路。
上了地鐵,碎片化時間,看書不容易看進去,聽音樂會吵著別人,幹站著會很無聊。這時就,拿出手機來刷刷新聞刷刷朋友圈,大腦感覺很愉快。
地鐵的碎片化環境,是一種暗示,觸發你去做拿出手機刷的慣常行為,這樣會獲得獎賞:看信息後的短暫愉悅。
你明明在減肥,為什麼還是忍不住吃烘培甜點?
因為大腦建立了這樣的習慣迴路:
甜點飄出的香味——暗示; => 伸手去拿甜點——慣常行為; => 吃甜品後的滿足感——獎賞。
習慣迴路中的「暗示」幾乎涵蓋了所有事物:廣告、特定地點、某種情緒、一系列思緒或者特定的人的陪伴。
比如你和男朋友去電影院看電影,總是習慣性地買一桶爆米花,就是和男友看電影這個情境觸發了一個習慣迴路的暗示。
慣常行為可能複雜到不可思議,比如做科研工作;也可能簡單到一目了然,比如擠牙膏。
獎賞涵蓋可以給感官帶來快樂的食物、藥物或快樂的情緒等。
4
那麼,為了避免習慣性地做一些本不想做的事,該如何應對呢?
上地鐵時帶上電紙書或紙質書,接收到地鐵情境這一暗示的時候,用看書代替,仍然可以得到大腦愉悅的獎賞。工作時用手機查資料,收到推送的新聞這一暗示的時候,用工作界面代替,在工作的心流中獲得獎賞。忍不住吃甜點的時候,收到香味暗示,用運動替代吃甜點這一慣常行為,大腦會仍然會收到愉悅的獎賞。如果你想改掉壞習慣,建立好習慣,當你出現不想要的習慣性動作時,可以停一下,告訴自己,這是習慣迴路在起作用。
判斷一下這個習慣的暗示是什麼,慣常行為是什麼,獎賞是什麼。
然後,用一個新的、能幫助你變更好的行為來替換原來的慣常行為,多次重複,直到建立新的習慣迴路。
當你明白大腦習慣迴路的機理時,下次再忍不住做一些事後會有罪惡感的事情時,及時打住,用新的習慣替換,你的人生才會更快樂、更有成就。
————————
我是@雲姐講堅持 ,陪你輕鬆堅持到底,成為理想中的自己。關注我,獲得更多堅持技巧,消滅三分鐘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