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大腦的15個習慣

2021-01-21 荊州舒心坊心靈家園

△ 是新朋友嗎?記得先點荊州舒心坊心靈家園關注哦~



記性變差,一時間說不出對方的名字,40多歲大腦就可能提前老化!日本九州大學醫學研究所腦研臨床神經生理學教授飛松省三認為,不需藥物或醫療器材,只要改變每天的行為與習慣,就能抑制大腦老化,活化大腦!怎麼做?從刺激不常活動的大腦區域開始。



「最近會不會容易忘東忘西?」

「一下子想不起來對方的名字?」

「忘了昨天晚上吃過什麼?」


你最近是否開始有這樣的體驗?假如你認為「年紀大了,沒辦法」的話,那就得注意囉!你的大腦說不定已經開始老化。


持續放任不管的話,腦子會愈來愈老。


有些人在40多歲,已經提早出現大腦老化的徵兆!難道我們要死心斷念,放任大腦退化嗎?不,不可以!從現在開始,已經進入「人生百歲」的時代,絕不能死心放棄。


有一個神奇的方法,與其說是抑制大腦老化,不如說是促進大腦活化,使其保持青春。這個劃時代的神奇方法,不用特別的藥物,也不用任何醫療器材。


只要改變你每天的行為和習慣。同時這些方法很簡單,任何人都做得到。



習慣1、用「非慣用手」玩手機 可以活化腦迴路


每個人都有慣用手。可能是小時候大人教我們「拿筷子時,哪只手比較順,就是慣用手」的關係吧。


你是右撇子,還是左撇子呢?據說,大約90%的人都是右撇子。


到底為什麼會有「慣用手」呢?其實所謂慣用手,這個概念是人類特有的。像貓、狗,或者黑猩猩、大猩猩等類人猿,都沒有慣用手。


為何只有人類才有慣用手?這一點跟我們的大腦有很深的關係。依據近年的研究,我們相信,大腦的非對稱性應該與其相關,也就是有理論認為「左腦司語言,因此掌管右手寫字」。



依照我們的意志行動,稱為「隨意運動」。接受大腦皮質上運動中樞的刺激,肌肉因應某種目的而收縮,做出有意識的運動。


由於能隨意運動,我們的手和腳(特別是手指),還有臉部肌肉、眼睛等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都可以依照我們的意志自由活動。


如此不只達成按照自我意圖行動的目的,更能透過說話、表情等表現,建立起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溝通方式。


大腦命令手部活動的機制


隨意運動首先要賦予動機。好比酷暑時,待在房裡感到悶熱,任何人都會想開冷氣,讓房間變涼吧。那麼,大腦是怎麼執行這一連串的指令呢?


首先,透過皮膚上的溫度傳導,感應到炎熱,並把這個訊息傳到大腦的感覺中樞,使大腦知道天氣熱。由於感到熱,為了打開冷氣,我們必須決定最有效率的手部活動順序。大腦的額葉有個叫「運動輔助區」的地方, 在這裡建立運動的程序。


首先,運動輔助區對一個叫「初級運動區」的地方下指令,初級運動區忠實地將指令傳遞給脊髓的運動神經。結果我們便伸出手,拿起遙控器,按下開關按鍵。冷氣機開始運作,不久,屋裡便涼快了。


皮膚上的溫度傳導感應器會感應到氣溫變化,將「真舒服」、「還是很熱」、「太冷」之類的訊息傳回大腦,大腦再來決定是否要改變冷氣機設定的溫度。


像這樣,大腦使用廣泛的網路,讓我們為了某個目的而做出適當的動作。


當我們要寫字時,大腦怎麼運作呢?


有沒有寫錯字,字寫得好不好,這些資訊會傳遞到視覺區。假如寫錯字,就會對手指下達新的運動指令,要求更正。


這時重要的是叫「前運動區」的地方。前運動區根據感受到的資訊,做出相對應的動作,以及與該動作相關之企劃、準備,傳送到運動區,實際執行該動作。


非慣用手缺乏自動性運動


你可能也已察覺到,使用慣用手比非慣用手容易活動。與其說是隨自己的意志,不如說好像能夠自動執行似的。例如慣用右手的人,倘使用左手拿筷子的話,會變得像外國人一樣笨拙,無法自由地夾菜。


經過我們研究,發現非慣用手比慣用手缺乏自動性的運動,更需要讓運動皮質興奮,讓運動相關領域活化。


這項研究以健康的年輕成年人為對象,被研究者以自我節奏(隨意運動)及外在節奏(配合聲音運動)做出複雜的動作。這時,能讓平常不曾使用的非慣用手(我們大多數是右撇子,因此這裡說的是左手)運動。


做完複雜的手指運動之後,經功能性核磁共振顯影檢查,發現不論以自我節奏或外在節奏運動,都可以使不同的運動神經迴路活絡。


也就是說,使用非慣用手,會增加大腦的血液流量。


「活化大腦」的基本做法,是儘可能多使用平常不太使用的大腦部位。這點非常重要。


由於使用非慣用手,能夠刺激大腦平常不用的部位,等於是在活化大腦。


慣用右手的我們,不妨嘗試用左手玩手機打字。光是使用非慣用手在手機上輸入文字,就已經活化了與隨意運動相關的迴路。


還有,視覺資訊不只從眼睛傳遞到前運動區,也會傳送到頂葉後部。用簡單的操作手機,不只活化運動區,還可以活化感覺系統,真可謂一石二鳥。


另外說起來,現在的年輕人操作手機時,喜歡左右開弓。這樣的操作法不是隨意運動,而是一種自動化運動(使用脊髓),說不定出乎意料地無法活化大腦呢!


為了活化大腦,不只玩手機,建議大家平常也多多使用非慣用手。



習慣2 用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拿東西 刺激平常沒用到的大腦運動╱感覺區


嬰兒大約在一歲前後學會說話。出生4個月時,只會發出「啊—啊—」、「啊—嗚—」這樣的音調。10個月大時會擺動身體、做手勢,第一次發出「爸爸」、「媽媽」的語彙。


假如嬰兒到了一歲還不會說話,小兒科醫生要觀察哪裡,才能知道嬰兒的大腦發展是否正常呢?其實是觀察手掌和手指的活動,了解大腦的發展情況。


嬰兒大約在6到7個月,會用整個手掌抓東西。再來學會使用一根根的手指,12個月大時,會用拇指和食指抓東西。



為什麼手指能夠一根根地活動呢?因為大腦掌管身體各部位的區塊,特別是手和臉的區域,比軀幹及腳大得多,稱為「皮質小人」(homunculus)。


homunculus是拉丁語裡「小矮人」的意思。這是由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加拿大腦外科醫生潘菲爾德(Wilder Penfield)發現。潘菲爾德在給癲癇患者動腦部手術時,為了讓患者術後較不易手腳麻痺,而用電流刺激大腦下達動作指令的「運動區」和負責感覺的「感覺區」。


用電流刺激某個區域時,手腳會動,便可知手腳受到電流的刺激。這樣逐步了解大腦與身體各部位的對應關係。動手術時小心不要傷到該區塊。


皮質小人的身體大小比例,與運動區、感覺區的面積大小互相呼應。身體相鄰部分,則呈現規則性的排列。


只要活動手指 就能刺激腦部很大區塊


我們用「腦磁圖」檢測嬰兒感覺區的功能對應圖,看看「用整個手掌握東西」時,和「用一根一根手指拿東西」時,有何不同。


「腦磁圖」顯示,當大腦的神經細胞活動時,會產生小小的電流。電流流過,產生磁場(程度約地磁場的一億分之一),可以用超導感應器偵測到。「腦磁圖」以 2 或 3 公釐程度的精密度,推斷大腦活動的場域。


檢視腦磁圖,我們發現,「用整個手掌拿東西」的嬰兒,較多手部皮質小人尚未發展完成;而可以「用一根一根手指拿東西」時,皮質小人相對發展比較完整。


我們也明白,配合幼兒運動的發展,當他們會使用一根根手指時,大腦感覺區的地圖跟著成形。


值得注意的是,5根手指和手掌所佔比例甚大,幾乎佔了整個運動區的1/3,感覺區則佔了1/4。


由此可見,大腦給指尖下達很多命令。


大腦不只下令身體各部位運動,當身體各部位接受到刺激時,也會傳送到大腦的對應部位,使該部位產生變化。換句話說,動動手指就可以刺激腦部很大區塊。不只嬰兒如此,大人亦同。


儘量使用平常少用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


仔細觀察皮質小人,運動區裡面以拇指所佔範圍最大,然後是食指。因此「用拇指和食指以外的手指拿東西」,可以刺激平常沒有用到的大腦運動╱感覺區。


由於完全不用食指和拇指是很難做到的,各位要不要試試不用食指,改用「拇指和小指」、「拇指和無名指」、「拇指和中指」拿東西呢?


多使用平常不用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對於活化大腦可說是最有效的運動了。


(本文摘自飛松省三著,《活化大腦的15個習慣》,遠流出版)


附:十五個活化大腦的好習慣


1.使用非慣用手玩手機

使用非慣用手(雙手一起用無效果),能夠刺激大腦平常很少使用的部位,達到活化的作用。


2.配合運動的節拍呼喊

運動的時候,搭配喊著「1、2」「1、2」(在心中默喊也可以),對於活化大腦有功效。


3.用拇指、食指以外的手指拿東西

身體部位與大腦區塊有所對應,刺激拇指和食指以外的其他指尖,可以活化大腦較少使用的區塊。


4.學習樂器

學樂器可以刺激指尖,隨著固定節奏運動,增強大腦的神經網絡。


5.手寫筆記

手寫的動作可以刺激指尖和大腦相關區域,更可以強化記憶,對於習慣使用電腦的現代人尤為重要。


6.利用詩句鍛鍊「聯想記憶」

練習寫詩,可以運用聯想記憶,刺激大腦「銘記→維持→回憶」的記憶程序。


7.勤做手工改變大腦

養成「自己動手做」(DIY)的習慣,進行修繕、改造、製造等工作,可以同時鍛鍊程序記憶和工作記憶,活化大腦。


8.儘量避免義務感

帶著義務感做事情,容易產生壓力,引發焦躁、睡眠障礙等不良影響。多曬太陽可促進血清素分泌,保持正面思考和愉快心情,對大腦很有幫助。


9.做有氧運動比伸展操有效

運動可刺激大腦血液循環、抑制認知功能下降、增加海馬回體積,是預防認知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唯一藥物以外對失智症狀緩解有用的方法。其中以有氧運動效果最佳。


10.實行「避免認知症飲食法」

阿爾茨海默病可以說是大腦的糖尿病,因此控制血糖,攝取充足的魚、蔬菜、水果、大豆,以及海藻、堅果,對於預防認知症、維持認知功能,非常重要。


11.提升工作效率

透過選擇和集中做事,提升工作效率,可節省大腦的能量消耗。


12.使用手機和熒幕要有時間限制

影像對大腦與自律神經影響甚巨,日本甚至發生觀看影響處理不佳的《神奇寶貝》動畫,致使觀眾集體引發癲癇的真實事件。大腦受影響刺激的副作用不可不甚,無論光線是否明亮、觀看距離是否足夠,都必須限制觀看時間。


13.每天早上固定時間起床

人體生理時鐘配合二十四小時運行,每天養成固定時間在晨光中甦醒,配合晝夜節律規律地生活,可維持大腦健康。


14.鍛鍊空間認知

認知症的一個表現就是失去空間感,容易迷路。鍛鍊空間認知可活化腦內導覽系統,預防認知症。進行3D遊戲或模擬駕駛、飛行等遊戲,可鍛鍊空間認知。


15.練習正念活化大腦

處於安靜狀態的大腦也在持續工作,因此練習正念,可以活化處於基礎狀態的大腦網絡。



本文來源轉自:@阿沐養老,所有內容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鍛鍊大腦、活化腦力的清單
    磨刀不誤砍柴工,鍛鍊大腦,也是使生命更精彩更好玩更有趣味的一個必要途徑。書中的不少方法,除了自己使用以外,也建議介紹給家中老人:老年痴呆症往往是因為不願意動腦而使大腦萎縮,有效地活化大腦,可以避免老年痴呆。
  • 認知症專科醫師:每天做這事15分鐘,有效活化大腦,連醫院都在用!
    素描練習可鍛鍊大腦的各種功能,是有效預防認知症的方法之一。1、鍛鍊專注力,活化左右腦人類的腦細胞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記憶力愈來愈差。素描需要仔細觀察景物,再用鉛筆畫下自己看到的東西。因此不僅僅是能享受繪畫樂趣,也有助於提高專注力的大腦訓練法。
  • 趕緊告訴爸媽,這樣做可以活化大腦!!!記得轉給更多人知道哦
    ……根據街頭採訪,結果發現明明只是昨天的事情,卻有很多人無法立刻想起來。健忘、記性差是大腦老化代表性的現象,最後也可能與認知症有關。那麼大腦老化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如果可能,真不想患上認知症,希望永遠保持頭腦的年輕啊!我們在長壽之國---日本的各地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了一處非常令人驚奇的地方。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的功能反而更好了。其中甚至有人大腦的年紀年輕了15歲。令人驚奇的健康賢者,隱藏在其中令人意想不到的返老還童的秘密是什麼呢?
  • 高效學習6個秘密:大腦隨時在活化自己,要多挑戰它!
    「我們的大腦就是來演化對新奇的東西起反應的,如果要充分感受到自己活著,就必須不斷地學習,」這是《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作者多吉醫師的忠告。努力幫大腦找新鮮的樂子吧!它會用心智年輕來感謝你。2.大腦隨時在活化自己,要多挑戰它「人終其一生90%的腦細胞都在沉睡,真正運用的不到10%」,這句廣告詞其實是一則沒有證據(甚至連來源都不清楚)的偽科學神話,卻誤導人類幾十年。腦部掃描的研究顯示,大腦幾乎時時處於整體活化的狀態,例如你能邊讀這篇文章邊吃東西,就是大腦各個區域互相協調工作的結果。
  • 小孩不夠聰明教腦三法,科學活化兒童大腦,學渣變學霸
    也許他的行為還不夠聰明,只是你沒幫他激活他的大腦。知名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和他的團隊發現,激活孩子的大腦並不困難,只需要三種方法。並非別人家的孩子都有變聰明的秘訣,而是我們的父母自己沒有掌握科學地激活孩子大腦的三個方法。小孩不夠聰明教腦三法,科學活化兒童大腦,學渣變學霸。人腦到底有多少能量?
  • 【治癒系音樂}大腦活化,共振全腦音樂(收藏級)
    胼胝體是由數千微妙的神經所構成,將信息從一方傳到另一方,這座橋的可能性是無窮盡的,意味每個人都擁有可以整合大腦的方式。這份整合可以立刻在左、右腦之間創造一個新的平衡,它將光明帶進黑暗,讓黑暗走入光明。這兩者成為朋友,他們互相滋養彼此、學習對方的經驗。在最普遍的陰陽連結原則之下,左、右腦發展出連結的基礎,聽取與尊重彼此的對話。
  • 全乾貨,12個好習慣讓大腦實現「逆生長」
    我們通過分析大腦的灰質密度來推測大腦年齡。這個指標與死亡風險、認知功能、痴呆風險以及身體機能等因素都密切相關。2013年時我的大腦年齡比實際年齡「年輕」 2.84歲,無法想像這是15年毒品摧殘的結果。但2018年,在我成功戒毒5年後,我的大腦年齡則比實際年齡年輕了10歲。也就是說,從第一次到第二次掃描,我長大了5歲,大腦卻變「小」了6歲。
  • 美國神經醫學權威:60 歲後每天做這 2 件事,活化大腦避免老年痴呆!
    其實,增強腦力的關鍵就在於大腦神經元。大腦神經元生成的過程被一種名叫BDNF的基因所控制。BDNF是一種蛋白質,由人體DNA上的第11對染色體負責生成,除了是神經元生成的關鍵外,也有保護神經元的功能,能促使神經元互相連結,對於思考、學習非常重要。神經醫學界權威大衛.博瑪特在《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一書中指出,只要每天都做這兩件事,就能活化大腦,讓思緒更清晰!
  • 活化大腦最佳方式
    除此之外,美國《醫學日報》指出,閱讀、跳舞、演奏樂器等活動,不僅能夠提高記憶力,還能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等相關疾病發生。1.閱讀史丹佛大學研究人員認為,閱讀需要多重複雜的認知功能相互協調,增加大腦特定區域的血流量。
  • 10個「活化大腦小技巧」:用力握緊拳頭這招也行?!
    6.在平日生活中戴起耳塞  並不是要你一天中全部都戴著耳塞,而是有時候寧靜的空間中可以讓大腦適當的放鬆~  8.用筷子吃飯  正確的用筷子吃飯,可以透過拿筷子的手刺激指尖穴位來幫助一下血液循環,間接活化你的大腦!
  • 百度大腦領先活體檢測+合成圖鑑別 讓人臉「照片活化」無從遁形
    近日,各大媒體紛紛報導的人臉「照片活化」,便是黑產對個人身份信息造成洩露危害的新技術手段。據調查了解,黑產賣家出售的「照片活化」工具,可將人臉照片修改為執行「眨眨眼、張張嘴、點點頭」等操作的人臉驗證視頻。這些造假的人臉數據會利用系統漏洞騙過部分平臺的人臉識別機制,被用來解封社交平臺的凍結帳號,或修改金融保險應用的個人信息,造成帳戶被盜取,帶來財產損失。
  • 人體奧秘之謎—大腦(30):哪些習慣損害大腦?
    你知道哪些日常習慣會損害你的大腦嗎? 我們不只是在談論方面影響你的心理健康,這些習慣實際上與對大腦本身的損害密切相關,因為受損的腦組織會使你更容易患上痴呆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等源於認知衰退的疾病。
  • 遠離認知症,這15個方法鍛鍊大腦!
    -6- 點沒吃過的菜 做習慣的事情會讓你感覺輕鬆,比如去常去的餐廳吃飯,點以前常吃的菜。 這是因為在你腦中已經形成了程序記憶,不會再對腦部形成刺激了。
  • 老了不想被老年痴呆找上門,注意形成5個習慣,減緩大腦退化
    老年痴呆不單單是導致記憶力下降那麼簡單,而且大腦神經病變,會導致語言障礙、行為障礙、思維障礙,認知障礙,生活無法自理,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而且給家庭帶來非常大的負擔。早早形成這5個習慣,減緩大腦退化,減少老年痴呆的困擾1.
  • 衰老導致大腦退化,如何及早發現?試試在家就能做的7個小測試
    只要能在病變早期先發現神經功能相關障礙,並針對退化部位即時給予早期介入,就能做出預防性的活化大腦,而不是束手無策地等到疾病晚期,才不得不依靠藥物甚至手術。所以在這裡,神經學家們總結了7個自我檢測小方法,在家就能嘗試,我們可以時長通過這些小檢測來關心大腦健康。7個在家中可做的自我檢查方法1、慣用側檢測:了解左右腦有無失衡進行以下4個測試。
  • 高度健康的大腦的6種習慣
    這個目標取決於健壯的大腦健康。您不能對基因做太多事情,但是可以修改其他生理,社會和環境因素來改善大腦。如果我們不採取任何保護措施,我們的大腦自然會衰落。但是,如果我們儘早進行幹預,我們可以放慢衰落的過程-保護健康的大腦比嘗試修復受損的大腦要容易得多。
  • 讓大腦高效思考的三種習慣
    以下 Enjoy: 我們的大腦做不到連續幾個小時一直保持高度集中的「專注」模式。大腦的精力長時間集中於一項任務會降低工作效率,影響大腦的高效運轉。 事實上,大腦集中精力很長一段時間後,應該轉換到輕鬆的「思維發散」模式。
  • 「你為什麼總忍不住刷手機」|聊聊大腦的「習慣迴路」
    到百度查個資料,結果卻手一滑看推送,一看就是一兩小時。明明在減肥,看到烘培甜點卻還是會伸手去拿一塊。我知道,你也希望改掉這些習慣,但總是忍不住,這是為什麼呢?02我們之所以忍不住做一些事情,是因為大腦建立了「習慣迴路」。在大腦的深處,靠近腦幹,也就是脊柱和大腦結合的位置,有一塊橢圓形的神經組織中心,高爾夫球大小,名叫基底核。
  • 2020年,是時候學會養成習慣,讓大腦天生懶惰了
    習慣的形成是因為大腦想變得懶惰毫無疑問,人是懶惰的動物,總是想著懶惰。大腦一直在尋找省力的方法,他會把一些平常的行為變成習慣,這樣他就能得到更多的休息。因此我們自然能夠接受水,擠牙膏,刷牙,一次完成這一切,而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根據杜克大學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40%的人的日常行為實際上不是由決定引起的,而是由習慣引起的。
  • 6歲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記憶力會越來越強,大腦更聰明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個的記憶力好與壞跟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是分不開的,比如你吃的好、睡眠充足、平時多運動,這都能提高記憶力,特別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平時家長多帶孩子做益智遊戲,對開發智力是有很大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