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腦高效思考的三種習慣

2020-11-28 36kr

神譯局是 36 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 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大腦是工作的動力,大腦的「專注度」直接影響工作的效率,如何讓大腦保持高效運轉且能得到適當的休息呢?作者 Thomas Oppong 在 Medium 上的一篇名為「3 Habits That Can Give Your Brain a Break to Restore High-Level Thinking」的文章給出了解答。以下 Enjoy:

我們的大腦做不到連續幾個小時一直保持高度集中的「專注」模式。大腦的精力長時間集中於一項任務會降低工作效率,影響大腦的高效運轉。

事實上,大腦集中精力很長一段時間後,應該轉換到輕鬆的「思維發散」模式。

研究表明,如果大腦皮層持續接收來自一個畫面、一種聲音或一種知覺的刺激,大腦會逐漸習慣這種刺激,進而忽略這些刺激,拒絕做出反應,導致工作效率不佳。

伊利諾伊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亞歷杭德羅·勒拉斯是這項新研究的負責人,他說:「大腦認為持續性刺激並非重要的東西,會抹掉與之相關的記憶。」   

可預測結果的詳細計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掌控生活,合理有效的安排有助於更好地完成任務。然而,大腦不僅需要「專注」模式來達到理想的效果,也需要「思維發散」模式,放鬆大腦神經,恢復精力,從而更有效地思考問題。如果你的大腦從來沒有合理地休息過,那就要學會給大腦安排休息的時間。

1、放鬆大腦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人們經常在淋浴、睡前或慢跑時得到靈感,這是有原因的。越集中精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就越難想出很好的辦法。而大腦在放鬆的情況下,會有更多的精力去解決問題。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至理名言:「我們無法用提出問題時的思維方式來想出解決方案。」

當精神高度集中,想要解決問題時,大腦往往忙碌又疲憊,解決問題的那一塊神經區域像堵住了一般,思路不順暢,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其實,解決問題需要大量的腦力,因此,最好暫時擱置這個問題,讓大腦休息一會兒,頭腦清晰後會想到一個全新的、更好的解決方案。

蒂姆·克萊德在《紐約時報》中寫道:「當大腦休息、『無所事事』時,大腦可以有機會安靜地思考整件事情,讓大腦的各個區域的神經元聯繫起來,思維發散出去,靈感可能就會像夏日的閃電一般突然出現。諷刺的是,大腦需要所謂的『無所事事』的休息時間,才能完成所有工作。

如果你希望大腦可以持續高效地做更多的事情,就要合理安排休息時間。讓大腦經常休息休息,激發創造性,更好地完成任務。

2、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激發新的思考方式

當你一味地依賴大腦現有的思考方式時,不會去嘗試其他的方式。事實上,在我們的一生中,大腦可以不斷變化。

當你做一些計劃以外的事情,變換一下活動內容時,大腦的另一塊神經區域開始工作,而原先大腦工作的那塊區域可以休息一會兒,恢復精力從而更好地工作。

做一些你喜歡的事情,比如閱讀、寫日記、烹飪、寫作、甚至學習一項新技能或一門新技術。即使它們需要花費一些精力,卻可以讓大腦得以休息。

加州媒體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帕梅拉·拉特裡奇博士說:「可以想想哪些活動能讓你開心,給你帶來活力,留出時間體驗這些活動,享受它們給你帶來的放鬆與滿足。

好消息是,當你轉換一塊大腦思考區域時,大腦得以休息,恢復清晰高效的工作狀態。做出改變後,你會感到精神煥發,甚至感受到源源不斷的創造力。

3、設置一個「憂慮時間段」,防止大腦在煩心事上浪費過多精力

與其隨時隨地焦慮如何處理各種事情,不如每天規定一個時間段,可以是早上20分鐘,也可以在傍晚,在這段特定的時間裡思考各種問題。

聽起來好像不合理,但是你留出了特定的時間段去考慮如何解決一些發愁的事,這樣你就可以把精力放在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上。

在「憂慮時間段」裡,把所有精力放在煩心事上,採取具體的步驟來解決你所能控制的題。一旦這段時間結束,就不要再去想這些糟心的事了,集中精力做別的事情。

如果你在做別的事情時想起了那些煩心事,提醒自己等到特定的時間再去思考這些事情。不要讓這些煩心事分散了精力,阻礙了進度。在該憂慮的時間才去憂慮,這樣就不會在全心全意做別的事情時被煩心事分散精力,浪費時間。

總而言之,人們往往只顧著工作,完全沒有注意到這種無休止的忙碌並沒有產生很好的效果。大腦需要充分的休息來保持活躍和高效,所以要有計劃地休息,讓大腦恢復精力,更高效地思考。

譯者:牧之

相關焦點

  • 書單|《慢思考》教你如何高效使用大腦
    《慢思考》是一本教我們在一心多用的時代如何保持專注的書。人的大腦擁有三套負責認知、決策的腦系統,分別是反射腦、思考腦和存儲腦。反射腦快而原始,它自發而無意識地處理問題。思考腦慢而成熟,它會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很容易疲勞。還有時刻等待空閒的存儲腦,它負責存儲信息和激發創意。
  • 「你為什麼總忍不住刷手機」|聊聊大腦的「習慣迴路」
    02我們之所以忍不住做一些事情,是因為大腦建立了「習慣迴路」。在大腦的深處,靠近腦幹,也就是脊柱和大腦結合的位置,有一塊橢圓形的神經組織中心,高爾夫球大小,名叫基底核。比如你早上起來穿衣、刷牙、洗臉、做早餐,幾乎都是經過組塊化的,大腦基本不需要刻意去思考。科學家指出,人們之所以會有習慣,是因為大腦一直在尋找可以省力的方式。
  • 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大腦)更善於思考?
    所以,雖然大腦不喜歡思考,但還是不能讓大腦太偷懶,還是要多進行思考。一、大腦的運行機制是這樣的: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啟動的是記憶,不是思考。大腦為了避免思考耗費精力,會讓記憶來完成思考的事情,因為大多數問題我以前已經解決過了,不用重新開始思考,調用記憶庫裡經驗,這樣效率也會更高。
  • 高度健康的大腦的6種習慣
    您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促進高度健康的大腦-避免身體或精神疾病,疾病和痛苦的大腦。我們對衰老的大腦有更多的控制權。這些習慣只是在提醒您-您已經知道這些生活方式選擇的重要性。付出有意識的努力來幫助自己很有意義-您的大腦會感謝您。
  • 活化大腦的15個習慣
    記得先點荊州舒心坊心靈家園關注哦~記性變差,一時間說不出對方的名字,40多歲大腦就可能提前老化!日本九州大學醫學研究所腦研臨床神經生理學教授飛松省三認為,不需藥物或醫療器材,只要改變每天的行為與習慣,就能抑制大腦老化,活化大腦!怎麼做?從刺激不常活動的大腦區域開始。
  • 當你的大腦停止思考時,看看這6個建議
    最近,網上流行一個據說很火的測試題——「大腦退化的3種跡象」。 你們可以自行感受一下 如果以上3個問題,你有一個以上選擇「是」,那麼很可能,你的思考能力,在逐步退化了。
  • 2020年,是時候學會養成習慣,讓大腦天生懶惰了
    習慣的形成是因為大腦想變得懶惰毫無疑問,人是懶惰的動物,總是想著懶惰。大腦一直在尋找省力的方法,他會把一些平常的行為變成習慣,這樣他就能得到更多的休息。因此我們自然能夠接受水,擠牙膏,刷牙,一次完成這一切,而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根據杜克大學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40%的人的日常行為實際上不是由決定引起的,而是由習慣引起的。
  •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之一:主動積極(含義及實踐指南)
    從今天開始,我將用七篇文章給你介紹被無數職場精英、政府官員、大學教授奉為圭臬的經典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每個習慣我會通過核心思想、成功實踐案例和應用指南三個角度來展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今天講解第一個習慣。在職場上很多人覺得工作是很苦悶的、生活是沒有盼頭的,是因為他們用消極被動的心態面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 愛因斯坦:別偷懶了,深度思考比思考更重要
    我之所以如此重視學習方法,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確實不是因為天生的智力,而是因為用腦的習慣,正是因為用腦習慣的不同,使得每一個不同的人,在學習時,效率是完全不一樣的,而如果你能懂得大腦的一些原理,然後有針對性的訓練自己的學習習慣,那麼你同樣可以成為一個卓越的人。
  • 《無限可能》:先養成習慣,而後習慣造就我們|讀書筆記
    閱讀《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作者吉姆·奎克,大腦教練,記憶專家。第九章:用WIN法則養成有價值的新習慣小而簡單的步驟(small simple step,S3),是指為了更接近目標,你可以採取的最微小的行動,這些行動只需要花費極少的努力或經歷。
  • 無意識:超越大腦思考的力量
    拉吉羅教授在他的書《思考的藝術》中對思考的定義如下:思考是任何有助于澄清或解決問題、作出決定或滿足對知識的渴求的心理活動;思考是對答案的探索和對意義的探索。由此可見,思維具有目的性、程序性和實踐性,這是思維的基本特徵。同時,我們也意識到機械的、重複的、狹隘的思維不能帶來理想成果,思維必須插上想像力的翅膀和創造力,才能飛到一個新的境界。
  • 讀書筆記|史蒂芬·柯維: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日更第58篇
    我從好友處借來了一本書《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是很早很早之前的版本,讀之,甚好。習慣一:積極主動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選擇負責。我們遇到的每一件事,在受到刺激和做出回應的過程中,選擇是我們的自由。我們無法改變問題出現的事實,但卻能改變結果的走向,這中間我們能做的便是積極主動地去應對,變被動為主動。
  • 21天能養成一個習慣?太單純!
    據說,養成一個習慣平均天數是65天,不同習慣養成的時間相差也很大,從18天~254天不等。所以,21天不一定能有效,它可能只是開始。01為什麼習慣很難養成?習慣是「做起來很容易,不做反而更難的一種行為」。它是潛意識的行為,完成時往往是不知不覺的,不需要經過大腦的思考,比如刷牙。
  • 如何讓大腦高效運轉?提升記憶的十大妙招!
    學霸養成記1,首要是記憶,記憶力提升的10個生活小習慣都想成學霸,可是學霸不是天生就是的吧?他們也是一步一步變成學霸的!那學霸和我們比,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1、上課,一聽就會,甚至不聽就會!對嗎?——理解能力超強、自學能力超強!2、做題,做得快,做得對,錯了不會再錯!
  • 全乾貨,12個好習慣讓大腦實現「逆生長」
    用最新的測量方法估計大腦年齡後,我發現,5年過去,我的大腦不僅沒有變老,反而比同齡人的大腦年輕了10歲!接下來我想聊一聊我們的大腦是如何發生變化的,我又是如何靠12種習慣實現大腦「逆生長」的。12種習慣逆轉大腦年齡以下介紹的諸多習慣,包括冥想、釋放壓力、調整睡眠和攝入營養等,在改變大腦方面已有科學研究支持。另一些習慣雖然不會直接改變大腦,但是神經可塑性告訴我們,任何形式的學習其實都可以引起大腦的變化。1.看而不爭如果你也像曾經的我一樣飽受精神折磨,可以嘗試與「自我」暫時脫離關係。
  • 人體奧秘之謎—大腦(30):哪些習慣損害大腦?
    你知道哪些日常習慣會損害你的大腦嗎? 我們不只是在談論方面影響你的心理健康,這些習慣實際上與對大腦本身的損害密切相關,因為受損的腦組織會使你更容易患上痴呆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等源於認知衰退的疾病。
  • 「思維圖」讀書多≠懂得多,如何讓大腦真正高效閱讀、學習?
    所以今天分享的就是我上完L先生智識營第一課的「高效閱讀、學習法」後,對於信息接受和知識獲取的延伸思考、更多領域應用。這就是「大腦預測性編碼」所發揮的「可預知性」。也就是更好地用框架/結構來處理信息,可以讓可預知性發揮效果更好,這也讓你在學習或聽眾傾聽時,能提前解析該如何「處理」即將到來的觀點。2. 如何使用這種大腦預知性更好掌握知識呢?
  • 有點怪癖也挺好:日常習慣如何塑造你的大腦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樣,有很多別人看起來很奇怪的小習慣:晚上睡覺之前必須要喝一口水,去一個陌生的環境一定要帶點熟悉的香味,正式寫稿之前要確認桌子上的所有物品都在該放的位置上,跟朋友聊天習慣做最後的收尾~因為這些小怪癖沒少被身邊的朋友們善意嘲笑
  • 大腦能停止思考嗎?
    例如,你可以深入思考一段關係或即將到來的測試,只有當有人輕拍你的肩膀,讓你回過神來,你才會意識到這一點。Halassa說,那些「什麼都沒想」的人可能也有意識思潮,但這些思想並不能成為一個連貫的故事。但是大腦從未真正停止在更廣泛意義上的「思考」。
  • 「思考」的代價,大腦的發展
    為什麼人類會思考?會去創造發明?我們為什麼對星空如此渴望痴迷,是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還是我們想了解未知,探索知識的本能。人類的大腦是明顯大於其他動物,比如按60公斤的哺乳類動物來說,它們的平均腦容量是200立方釐米,但早在250萬年前最早的男男女女的腦容量就已經有600立方釐米了。而我們現代人平均腦容量更是擁有1200-1400立方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