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秘大腦迴路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2020-12-04 生物谷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大腦迴路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與大家一起學習!

圖片來源:Caltech

【1】J Neurosci:關鍵神經迴路調控酗酒反應

doi:10.1523/JNEUROSCI.1466-19.2019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大腦的杏仁核中心區(CeA)在與飲酒有關的行為中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們仍不清楚介導這些行為的確切腦細胞類型。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卡萊羅那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CeA中的特定神經元會導致類似酗酒行為的發生,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一種特定的神經迴路,該迴路在改變時會導致動物飲酒行為的減少。

研究者表示,事實上,這些神經元會促進類似獎勵的行為,極低的飲酒量會激活這些細胞,而這些神經元的活化會導致動物在沒有廣泛飲酒經驗的情況下飲酒;研究者希望通過了解該神經迴路的功能,我們可以更好地預測從輕度飲酒過渡到酗酒以及酗酒障礙的人們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2】Science:首次發現一種皮質-腦幹迴路控制和預測強迫性飲酒行為的產生

doi:10.1126/science.aay1186

雖然酒精的使用在現代社會是普遍存在的,但只有一部分人會出現酒精使用障礙(alcohol use disorder),即酒精成癮。然而,科學家們還不明白為何有些人容易出現飲酒問題,而另一些人卻沒有。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沙克生物學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控制小鼠飲酒行為的皮質-腦幹迴路(cortical-brainstem circuit),並且它可以作為一種生物標誌物用於預測小鼠日後產生的強迫性飲酒行為。在未來,這些發現可能會對理解人類的酗酒和酒精成癮產生潛在影響,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研究者表示,我們希望這將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這是因為我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可以提前數周準確預測哪些小鼠會出現強迫性飲酒行為的大腦迴路。這項研究填補了迴路分析與酒精成癮研究之間的空白,並首次揭示了強迫性飲酒的表現是如何隨時間的推移在大腦中產生的。

【3】eNeuro:睡眠時幫助記憶產生的腦迴路

doi:10.1523/ENEURO.0365-19.2019

最近,來自阿爾伯塔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機制,可以幫助人們在深度睡眠時建立記憶。這項研究圍繞「連合核」的作用展開,該區域連接著負責產生記憶的其他兩個大腦結構-「前額葉皮層和海馬體」-並可能在慢波睡眠中協調它們的活動。

研究者表示,睡眠中的慢波有益於我們個人經歷相關記憶的產生,這很可能是由於額葉前額葉皮層和海馬體內的協調活動所致。我們發現連合核負責協調這兩個結構之間的同步慢波。這意味著該結構可能對依賴於睡眠的事件整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Nat Neurosci:揭示大腦迴路在改善學習和記憶上扮演的關鍵角色

doi:10.1038/s41593-019-0496-y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大腦海馬體形成過程中鑑別出了一種新型的神經迴路,其在目標定位學習和記憶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

對物體位置記憶的喪失是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的主要障礙之一,阿爾茲海默病是一種老年人最常見的痴呆症,這些在海馬體迴路機制中的新發現或能為研究人員提供一種新的靶點,幫助開發有效減緩或中和阿爾茲海默病相關記憶損傷的新型策略或療法。研究者Xiangmin Xu說道,我們的研究是通過新的基於病毒遺傳圖譜的方法來檢測不同結構之間的連接性,這些新型繪圖工具能夠幫助我們鑑別出海馬體和大腦皮層內部和之間的新型迴路。

【5】Neuron: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在視覺上引發天生的防禦反應的新的神經迴路

doi:10.1101/493007

恐懼過度泛化是一種限制區分安全與威脅能力的狀況,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廣泛性焦慮障礙(GAD)和恐慌障礙等焦慮相關症候群的重要病理特徵。然而,與傳統的條件恐懼不同的是,處理先天恐懼的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SIAT)的王立平教授和他的同事揭示了VTA(腹側被蓋區)GABAergic神經迴路在視覺上介導先天防禦反應。在本研究中,研究小組首次發現了一個與VTAGABA+神經元相關的神經迴路,它在視覺上介導了涉及上丘(SC) Glut+ - VTAGABA+- CeA(杏仁核中央核)通路的先天防禦反應。神經科學家已經證實VTA在習得的食慾和厭惡行為中起著重要作用。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VTA中的GABA神經元是通過光纖光度計被視覺威脅激活的。通過病毒追蹤以及體內和體外的電生理記錄,他們發現VTAGABA+神經元接受來自SC的直接興奮輸入。

圖片來源:UNIGE

【6】Nature:重大突破!鑑定出導致毒品成癮的大腦迴路,治療毒品成癮有戲!

doi:10.1038/s41586-018-0789-4

強迫性吸毒者的大腦會發生什麼?癮君子和以受控方式吸食毒品的人之間的大腦功能有何不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UNIGE)的研究人員一直在齧齒動物成癮模型中研究這種差異。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他們發現將大腦中的決策區域與獎勵系統連接在一起的大腦迴路在強迫性吸毒小鼠中更加活躍。他們還發現,這種大腦迴路的活動減少允許強迫性吸毒小鼠重新獲得控制,相反,通過刺激這種大腦迴路,起初保持控制的小鼠對毒品上癮,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成癮是一種分階段發展的疾病。它開始於最初接觸一種毒品,然後是一個毒品攝入量仍然加以控制的階段。然而,儘管這樣會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包括不斷增加的債務、社會隔離或監禁,但是一些人將開始強迫性吸食毒品。臨床估計表明在每五個人當中,僅有一人會從毒品攝入量可以控制轉移到強迫性吸食毒品。

【7】Nature:發現大腦中存在著天然的噪聲消除迴路

doi:10.1038/s41586-018-0520-5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開展一系列艱難的實驗,發現為了確保小鼠聽到貓接近的聲音而不是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小鼠大腦擁有一種內置的噪聲消除迴路。這是從大腦的運動皮層到聽覺皮層的直接連接,從本質上說,「我們如今正在跑步,但不會注意到我們自己的腳步聲。」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研究者表示,這種噪聲消除過程的特殊之處在於大腦學會關閉對可預測的自發聲音作出的反應。你能夠觀察到這些反應的消失與時間和經驗存在著函數關係。

【8】JCB:大腦迴路研究新進突破

doi:10.1083/jcb.201802057

最近,來自Marshall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了大腦中多種不同類型的細胞是如何形成成熟的腦迴路的內在機制。大腦是高度複雜的器官,它使我們思考,記憶,運動以及完成簡單或複雜指令的基礎。這些過程需要腦迴路功能的正常,即大腦神經元之間連接的正常。而神經元彼此之間連接的部位被稱為「突觸」。

來自生物醫學系的助理教授Risher等人對大腦皮層的神經元突觸進行了細緻分析,該部位主要負責感知信息的處理以及行動的控制。在這項研究中,小鼠缺失了α2δ-1受體,而該受體對於神經元響應來自星形膠質細胞的信號具有重要的作用,當該受體缺失的情況下,皮質神經元的突觸數量大幅降低,表明大腦的迴路受到了明顯的損傷。

【9】Cell Reports:科學家發現尼古丁影響大腦中獎賞迴路的新機制

doi:10.1016/j.celrep.2018.04.062

最近,美國西北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尼古丁控制大腦獎賞通路的新機制,這將為未來的抗成癮療法提供指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 Reports期刊上。研究者表示,鑑定出尼古丁改變大腦迴路的詳細機制是當前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都理解香菸和其它菸草產品的負面影響,然而電子菸在青少年中的使用在不斷增加,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產生了問題,因為尼古丁暴露可能會為日後的藥物濫用打開大門。

眾所周知,尼古丁通過在一個叫腹側背蓋區(VTA)的腦區裡與特定細胞類型的受體——多巴胺和GABA神經元相互作用而發揮出其主要的增強效應。 過往研究表明,VTA穀氨酸神經元可能在獎勵和強化行為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這些神經元是否會對尼古丁作出反應,或者是否與尼古丁依賴有關仍然是未知的。

【10】Nature:鑑定出大腦中調節口渴的神經迴路

doi:10.1038/nature25488

小鼠大腦中有三個處理口渴的區域:穹窿下器官(subfornical organ, SFO)、下丘腦終板血管區(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 OVLT)和正中視前核(median preoptic nucleus, MnPO)。這些區域一起在前腦(靠近大腦的前部)中形成一種被稱作終板(lamina terminalis, LT)的片狀結構。大腦的大部分區域都受到幾乎不可滲透的血腦屏障的保護,其中血腦屏障是一層緊密堆積的細胞,將血液與大腦分隔開。但是在大腦的SFO和OVLT中,情況並非如此---它們直接與小鼠的血液交界,從而允許這兩個區域測量血液中的鈉離子含量或者說鹽度,其中鹽度表徵水化狀態。因此,LT是參與口渴調節的主要結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MnPO是口渴調節中心。它接收來自SFO的興奮性輸入信號,但是反之則不會。該團隊還發現當通過遺傳手段讓MnPO中的興奮性神經元遭受沉默時,刺激SFO或OVLT並不會誘導飲水行為。這項研究揭示出LT中的一種分層組裝的口渴通路:MnPO將來自SFO和OVLT的口渴信號整合在一起,並將它們傳遞到下遊的大腦區域,從而誘導飲水行為,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更多精彩盤點!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Neuron:揭秘小膠質細胞在大腦中塑造神經迴路的分子機制
    2020年9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免疫細胞在微調大腦神經迴路方面或許扮演著意想不到的角色,稱之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不僅能夠保護大腦免於感染和炎症,而且還能幫助塑造發育中的大腦迴路,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小膠質細胞還能指導神經元對感覺線索產生反應從而修飾自身的連接性
  • 神奇的線粒體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導,共同分析線粒體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與大家一起學習!線粒體擁有自身的DNA,人類細胞的線粒體有13個基因,相比人類細胞核中的2萬個基因而言顯得有些黯然失色,儘管如此,這些微型線粒體也會明顯影響細胞的代謝以及機體對多種代謝性疾病的易感性,比如心力衰竭和肥胖等。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bio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阿拉巴馬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線粒體或能改變機體的代謝和基因表達。
  • Science :科學家揭秘大腦神經元迴路的連線規則
    ,而這些神經元又通過數百萬億個突觸進行連接,儘管揭開這些連接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成功完成了這項任務,研究人員在文章中成功解析了小鼠大腦皮層中神經元的連接方式,大腦皮層是大腦的外層結構,其被認為主要負責機體認知和感覺功能的發揮。
  • 合理飲食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合理飲食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分享給大家!JAMA Network Ope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地中海飲食如何有效降低人群機體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文章中,研究者對進行地中海飲食的美國女性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當攝入的飲食中富含植物和橄欖油以及低水平的肉類和甜食時,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降低25%,此外,研究人員還通過分析含有40種生物標誌物的檢測盤,闡明了地中海飲食如何減緩並人群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生風險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來不斷有研究發現機體中的微生物與許多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尤其是腸道菌群更是與多種疾病發生密切相關;近年來對於人體內微生物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科學家們希望通過研究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了解人腸道中細菌的物種分布以及與人體互作的關係,最終為研究腸道微生物與疾病的發生機制,以及如何調節人體健康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
  • 大腦的獎賞迴路
    大腦會自發地優先處理能夠激活獎賞迴路神經元的行動——賽車手在轉彎處看到了充滿誘惑的廣告,圖片刺激了他的獎賞迴路。獎賞迴路主要由伏隔核、紋狀體和眶額皮質構成。伏隔核劇烈活動,鼓勵賽車手把注意保持在圖片上。
  • 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如何控制大腦獎懲迴路中的神經元活性?
    高能量食物、肥胖和強迫性食物的攝入會讓我們近乎上癮,然而多年來科學家們並未闡明這些因素之間的關聯性;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Metabolism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脂質營養物質如何對大腦的獎賞迴路(reward circuit)產生反應,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闡明食物和飲食障礙之間的分子關聯。
  • 原因竟是機體進食後大腦細胞...
    2020年3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大腦中揭示了一種特殊機制,其能促進機體在進食後飽腹感的產生,這些機制或主要涉及機體血糖水平上升所誘發的一系列反應。
  • 血清素會影響大腦功能和大腦迴路
    美國凱斯西保留地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研發出了首個用於描述血清素在大腦發育與結構方面所具有的作用的完整模型。據了解,血清素又名5-羥色胺,是對於大腦發育和結構以及神經迴路運轉具有重要作用的神經調質。研究的結果已經發布在了最新一期的《The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期刊在線版上。  據凱斯西保留地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系助理教授Roberto Fernández Galán介紹,研究小組的目標是加強科學對血清素在大腦皮層中具有的作用的理解。
  • Cell:科學家揭示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精細化分子機制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流行的經驗中,關於血清素如何調節大腦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服用抗抑鬱藥物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改善機體情緒,但目前神經科學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在非常複雜的人類大腦中神經遞質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迴路和機體行為的,為了揭示血清素真實的工作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研究揭示了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
  • 大腦神經元如何影響機體所做出的選擇?
    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Values encoded in orbitofrontal cortex are causally related to economic choic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大腦神經元影響機體選擇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或已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
    她發現,激活一個神經元,然後監測對該神經元發出的信號做出反應的大腦其他部分,就可以追蹤出協同工作、執行特定功能的細胞離散電路。泰伊仔細追蹤了杏仁核的外部聯繫,杏仁核是一組杏仁狀的神經元,是齧齒動物和人類釋放恐懼和焦慮的部位。她還正試圖在大腦的神經迴路中檢測和量化孤獨感。科學家們早就知道,刺激整個杏仁核會讓動物因恐懼而蜷縮。
  • PNAS:大腦迴路的運作方式
    一項研究說,大腦迴路可能是以一種類似於網際網路的互相連接的反饋網絡方式組織起來。科學家長久以來認為大腦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等級,最晚進化出來部分(諸如新皮層)處於命令鏈的頂端。但是近來的報告提示了一個反饋網絡迴路。為了研究大腦迴路的結構,Richard H. Thompson 和Larry W.
  • 科學家可能剛剛發現了情緒和焦慮障礙背後的大腦迴路
    研究人員分析了大量的大腦掃描數據——來自226個先前的功能成像研究中的9,000多個數據——這些數據將健康成年人的大腦活動與那些被診斷為情緒或焦慮障礙的人進行了比較。通過對這些研究的分析發現,大腦中負責停止思考並轉向新思維的區域(在研究中被稱為「認知控制」)活動性異常低,而負責「處理情感想法和感覺」的其他大腦區域異常活躍。表現出異常低活動性的大腦區域包括前額葉下部和頂葉皮層、腦島和殼核,它們共同形成一個大腦迴路,影響對思想和情緒的控制。
  • 科學家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原理與飢餓感類似
    她發現,激活一個神經元,然後監測對該神經元發出的信號做出反應的大腦其他部分,就可以追蹤出協同工作、執行特定功能的細胞離散電路。泰伊仔細追蹤了杏仁核的外部聯繫,杏仁核是一組杏仁狀的神經元,是齧齒動物和人類釋放恐懼和焦慮的部位。她還正試圖在大腦的神經迴路中檢測和量化孤獨感。科學家們早就知道,刺激整個杏仁核會讓動物因恐懼而蜷縮。
  • 科學家或已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原理竟與飢餓...
    能在你的大腦神經迴路中檢測並量化這種 「飢餓感」 嗎? 實際上,我們對於孤獨的認識,既熟悉,又陌生。它是一種神經學概念,貌似有理可循;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來檢測這種現象,並將之定位到特定的細胞上。
  • 科學家利用大數據表明大腦情感迴路發展
    7月22日,據外媒報導,一項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上的針對兒童、青少年和青年成人的研究表明,識別情緒的幾種大腦迴路在發育早期就已經固化,包括杏仁核以外的不同區域。先前關於情緒發展的研究由於樣本量小而產生了相互矛盾的結果,通常只關注杏仁核,而忽略了大腦其他可能感興趣的區域。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其中重要的連接(那些被反覆引入,比如如何避免機體危險的連接等)能得到培養和加強,而被認為並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刪除;成年人的大腦中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成年人大腦中的突觸是如何或為何被清除的。
  • 神經迴路暗藏「溫度計」
    神經生物學家在果蠅體內發現了一個「溫度計」神經迴路,通過該迴路,果蠅能夠將寒冷感覺傳遞到大腦,從而調控睡眠。充當「溫度計」的神經迴路如下圖所示,神經生物學家在果蠅體內發現了一個「溫度計」神經迴路,通過該迴路,果蠅能夠將寒冷感覺傳遞到大腦。
  • 睡眠障礙對人類機體健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這就表明,功能失調的睡眠或會一段時間內損傷機體健康。【9】Exper Physiol:睡眠不足會影響機體中microRNA的功能 進而損傷心血管健康!doi:10.1113/EP087469近些年來,大量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的人群患中風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較高;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xperimental Phys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每晚睡眠不足7個小時的個體機體血液中三種生理學調節子(microRNAs)的水平較低,其能影響基因表達並在維持血管健康上扮演著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