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如何控制大腦獎懲迴路中的神經元活性?

2020-12-03 騰訊網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高能量食物、肥胖和強迫性食物的攝入會讓我們近乎上癮,然而多年來科學家們並未闡明這些因素之間的關聯性;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Metabolism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脂質營養物質如何對大腦的獎賞迴路(reward circuit)產生反應,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闡明食物和飲食障礙之間的分子關聯。

圖片來源:Chloe Berland et al.

研究者表示,甘油三酯構成了動物脂肪、蔬菜油和乳製品的營養物質,其能與大腦獎賞迴路中的特定神經元相互作用,並在體內和體外降低小鼠的興奮性,這些神經元能扮演特殊的多巴胺受體角色,其活性能夠增強機體尋求獎勵的行為;此外,研究者還觀察到,操控小鼠大腦中甘油三酯的水平或許能夠改變多種與多巴胺分泌相關的行為,比如愉悅和收集食物的動機等。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觀察人類對食物氣味的反應,並將其與餐後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水平來進行對比,研究者指出,大腦前額皮質的活性與血液中循環的甘油三酯的水平直接相關,大腦前額皮質是獎懲迴路中的一個重要區域,其負責將食物的氣味、味道和其所產生的愉悅感相互聯繫起來,甘油三酯的水平越高,前額皮質對食物氣味的反應性就越低,這就表明,參與大腦獎懲系統的重要大腦結構的活性能被一種脂質營養物質(甘油三酯)直接修飾。

通常情況下,當進食後機體甘油三酯僅會在血液中循環,但唯一例外的是肥胖患者,醫生們經常會觀察到其機體甘油三酯異常的水平,基於此背景,本文研究或許就提供了一種新的框架,來幫助解釋為何越來越多攝入富含營養物質的人會導致強迫性飲食問題的形成和人群肥胖率的上升。

原始出處:Chloé Berland, Enrica Montalban, Elodie Perrin, et al. Circulating Triglycerides Gate Dopamine-Associated Behaviors through DRD2-Expressing Neurons, Cell Metabolism (2020). DOI:10.1016/j.cmet.2020.02.010

相關焦點

  • 飢餓如何使食物更美味:下丘腦中的神經迴路!
    根據日本國立生理科學研究所的新發現,不僅當我們的胃部隆隆起來時食物的味道更甜,而且苦食也變得不那麼難吃了,這兩種作用都由下丘腦的神經迴路減輕。通常,我們更喜歡甜味,因為它們暗示著卡路裡含量高的食物,而避免苦味和酸味,因為它們暗示著腐敗的食物。但是,這些偏好會被諸如飢餓之類的內部狀態所修改。
  • 新發現:大腦迴路中的神經元控制著壓力下的失眠狀態
    新發現:大腦迴路中的神經元控制著壓力下的失眠狀態 2020-09-14 2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euron:揭秘小膠質細胞在大腦中塑造神經迴路的分子機制
    2020年9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免疫細胞在微調大腦神經迴路方面或許扮演著意想不到的角色,稱之為小膠質細胞的免疫細胞不僅能夠保護大腦免於感染和炎症,而且還能幫助塑造發育中的大腦迴路,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小膠質細胞還能指導神經元對感覺線索產生反應從而修飾自身的連接性
  • Science :科學家揭秘大腦神經元迴路的連線規則
    ,而這些神經元又通過數百萬億個突觸進行連接,儘管揭開這些連接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成功完成了這項任務,研究人員在文章中成功解析了小鼠大腦皮層中神經元的連接方式,大腦皮層是大腦的外層結構,其被認為主要負責機體認知和感覺功能的發揮。
  • 神經迴路是如何在發育中的胚胎中形成的?
    最終成為神經元的細胞必須首先穿過胚胎到達它們在神經系統中的最終目的地。在那裡,它們從未定義的細胞發育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經元,在迴路中共同工作,指導動物的行為。但這段旅程究竟是如何展開的,仍然有些神秘。Wan說,將年輕神經元的物理位置和發育歷史與它們在神經系統中的新角色聯繫起來,為了解大腦自我組織的方式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我認為這些工具是理解神經發展的一個平臺。」
  • 科學家揭秘大腦迴路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卡萊羅那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CeA中的特定神經元會導致類似酗酒行為的發生,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一種特定的神經迴路,該迴路在改變時會導致動物飲酒行為的減少。
  •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13:20:5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David J.
  • Cell:大腦中到底有多少類型的神經元?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3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都在努力研究希望對大腦中的細胞類型進行深入的「普查」,如今刊登在Cell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新方法,其可以幫助科學家們系統性地鑑別單一類別的大腦細胞或者脊髓中的神經元細胞,隨後研究者揭示了神經元運動形狀迴路架構背後的元件,同時也闡明了這種統計學方法如何為神經學家們提供一種關鍵有效的工具來對大腦任何區域中的細胞多樣性進行定量化分析。
  • Science:大腦中的神經元是如何連接的?
    2019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由大量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組成。數十年來,研究人員對神經元細胞的複雜模式如何在發育過程中發展成功能迴路的過程十分感興趣。如今,研究人源已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信號傳導機制,它指明了大腦中神經元迴路的形成。
  • 那些控制我們喜怒哀樂的大腦中的化學物質
    現代醫學已經將人腦做了一番窺探,我們大腦中的信號,是靠神經元來傳遞的,可是奇怪的是,神經元並不像網際網路那樣,是用線連接起來的,他們是一個個鼓勵的組織,神經元的末端,有一種叫做「突觸」的組織,他有點像神經元的手,但是兩個神經元溝通的時候,並不是握手,而是「突觸」分泌出一種化學物質,通過化學物質來傳遞我們的愉快或悲傷。
  • 大腦如何調節「口渴」?
    大腦如何啟動或停止喝水行為?加州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小鼠腦神經迴路中找到了答案。這篇文章發表在2月28日網絡版《Nature》,由生物學助理教授Yuki Oka領導完成。小鼠大腦中有三個區域關聯口渴:穹窿下器(subfornical organ,SFO),終板血管區(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OVLT)和視前正中核(median preoptic nucleus,MnPO)。這三個區域在前腦構成一個被稱為終板(lamina terminalis,LT)的片狀結構。
  • 神經迴路暗藏「溫度計」
    神經生物學家在果蠅體內發現了一個「溫度計」神經迴路,通過該迴路,果蠅能夠將寒冷感覺傳遞到大腦,從而調控睡眠。充當「溫度計」的神經迴路如下圖所示,神經生物學家在果蠅體內發現了一個「溫度計」神經迴路,通過該迴路,果蠅能夠將寒冷感覺傳遞到大腦。
  • 甘油三酯高身體哪裡先有感覺?該如何降甘油三酯,減少血管損傷?
    正常人甘油三酯水平的高低受生活條件影響,其個體內差異及個體間差異均大於總膽固醇,且隨年齡增加逐漸升高,tg>4.5mmol/l(>400mg/dl) 即可診斷為高甘油三 酯血症,甘油三酯高和膽固醇高一樣,都是高血脂的一種,甘油三酯是血液中的一種脂肪類物質,大部分是來自飲食。甘油三酯的主要作用是為人體提供和儲存能量,說白了,就是大肥肉。
  • 你渴不渴,大腦特殊「渴感迴路」神經元說了算~
    科學家近期對老鼠大腦活動的深入研究或許能為這些問題提供答案。在我們的大腦裡有一個特殊的「渴感迴路」(thirst-circuit),食物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激活這個迴路,而口腔溫度降低則可以關閉這一迴路。此前科學家已經知道,這些大腦細胞可以刺激飲水活動,比如當脫水導致血液濃度升高的時候。新得研究結果顯示了一種更快的反饋模式,可以預測身體未來對水的需求。
  • 科學家或已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
    能在你的大腦神經迴路中檢測並量化這種 「飢餓感」 嗎?實際上,我們對於孤獨的認識,既熟悉,又陌生。它是一種神經學概念,貌似有理可循;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來檢測這種現象,並將之定位到特定的細胞上。在此之前,她在心理學文獻中搜索與這個主題相關的其他論文時,發現包含 「細胞」「神經元」 或「大腦」等詞的論文數量為零。儘管長期以來,哲學、文學和藝術領域一些佼佼者深陷孤獨中,但神經學家一直認為,孤獨如何在人腦中運作的問題,無法用數據驅動型實驗來解答。因為他們都沒想清楚,如何量化這種體驗?
  • 腦科學日報:免疫細胞可塑造大腦的神經迴路;莫扎特音樂的益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的陳業研究員,就在發展釀酒酵母轉錄調控元件定量設計基礎上,首次實現了真核生物中基因迴路的自動化設計,並實現了大規模基因迴路長時間(包含 11 個轉錄因子,大於兩周時間)的穩定狀態切換和動態過程預測。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 • 微生物學》。
  • J Exper Med:神經元活性調節tau蛋白水平
    2014年2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期華盛頓大學科學家發現神經元活性增加會引起腦脊液中AD相關蛋白水平增加。相關報導發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Tau蛋白是神經纖維纏結的主要成分,也是AD疾病的標誌物。
  • 神經迴路暗藏「溫度計」!(起床困難戶必看)
    神經生物學家在果蠅體內發現了一個「溫度計」神經迴路,通過該迴路,果蠅能夠將寒冷感覺傳遞到大腦,從而調控睡眠。充當「溫度計」的神經迴路如下圖所示,神經生物學家在果蠅體內發現了一個「溫度計」神經迴路,通過該迴路,果蠅能夠將寒冷感覺傳遞到大腦。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其中重要的連接(那些被反覆引入,比如如何避免機體危險的連接等)能得到培養和加強,而被認為並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刪除;成年人的大腦中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成年人大腦中的突觸是如何或為何被清除的。
  • 大腦的獎賞迴路
    [法]讓-菲利普·拉夏在有關注意力的研究中,介紹了獎賞和動機。大腦會自發地優先處理能夠激活獎賞迴路神經元的行動——賽車手在轉彎處看到了充滿誘惑的廣告,圖片刺激了他的獎賞迴路。獎賞迴路主要由伏隔核、紋狀體和眶額皮質構成。伏隔核劇烈活動,鼓勵賽車手把注意保持在圖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