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如何使食物更美味:下丘腦中的神經迴路!

2020-12-03 王者遊戲喜愛

為什麼我們飢餓時一切都會好起來?根據日本國立生理科學研究所的新發現,不僅當我們的胃部隆隆起來時食物的味道更甜,而且苦食也變得不那麼難吃了,這兩種作用都由下丘腦的神經迴路減輕。

通常,我們更喜歡甜味,因為它們暗示著卡路裡含量高的食物,而避免苦味和酸味,因為它們暗示著腐敗的食物。但是,這些偏好會被諸如飢餓之類的內部狀態所修改。在上周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飢餓的老鼠更偏愛甜味,而對厭惡口味的敏感性降低。該研究小組專注於表達Agouti相關肽(AgRP)的神經元,已知這些神經元在飢餓狀態下被激活以觸發進食行為,並確定了兩條由飢餓引起的口味偏好變化的神經途徑。

第一作者歐夫說:「表達AgRP的神經元存在於下丘腦,這是在食慾調節中起重要作用的大腦區域。」 「我們使用化學和光遺傳學技術選擇性激活了小鼠中表達AgRP的神經元,以觀察它們是否影響在禁食條件下觀察到的味覺。」

光遺傳學和化學遺傳學技術是研究神經元活動的流行方法,因為它們可以非常精確地操縱神經活動。光遺傳學將光敏劑引入目標神經元,然後可以通過光來控制其活性,而化學遺傳學則引入設計受體以通過它們的特定合成配體影響目標神經元的活性。

表達AgRP的神經元激活後,下丘腦外側的下遊穀氨酸神經元又通過兩種不同的途徑調節小鼠的口味偏好。投射到外側隔膜的穀氨酸神經元增加了對甜味的偏愛,而投射到側面哈貝努爾的穀氨酸神經元則降低了對苦味的敏感性。

研究的共同作者Yasuhiko Minokoshi說:「下一步將是研究這些下丘腦神經元通路在諸如糖尿病和肥胖症等病理生理狀況中是否發生改變。」 「例如,我們已經知道肥胖者對甜味有強烈的偏愛;這可能與投射到外側隔膜的穀氨酸神經元活性的改變有關。」

因此,這些新發現可能為控制口味偏好的方法的未來發展提供基礎,這將對健康產生重大影響。但是,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原理與飢餓感類似
    但再往下細究,當你感到孤獨時,你對社交的渴望是不是就像飢餓的人看到食物一樣?能在你的大腦神經迴路中檢測並量化這種 「飢餓感」 嗎? 實際上,我們對於孤獨的認識,既熟悉,又陌生。它是一種神經學概念,貌似有理可循;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來檢測這種現象,並將之定位到特定的細胞上。
  • 科學家或已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原理竟與飢餓...
    但再往下細究,當你感到孤獨時,你對社交的渴望是不是就像飢餓的人看到食物一樣?能在你的大腦神經迴路中檢測並量化這種 「飢餓感」 嗎? 實際上,我們對於孤獨的認識,既熟悉,又陌生。它是一種神經學概念,貌似有理可循;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來檢測這種現象,並將之定位到特定的細胞上。
  • 神經迴路是如何在發育中的胚胎中形成的?
    最終成為神經元的細胞必須首先穿過胚胎到達它們在神經系統中的最終目的地。在那裡,它們從未定義的細胞發育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經元,在迴路中共同工作,指導動物的行為。但這段旅程究竟是如何展開的,仍然有些神秘。Wan說,將年輕神經元的物理位置和發育歷史與它們在神經系統中的新角色聯繫起來,為了解大腦自我組織的方式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我認為這些工具是理解神經發展的一個平臺。」
  • 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如何控制大腦獎懲迴路中的神經元活性?
    高能量食物、肥胖和強迫性食物的攝入會讓我們近乎上癮,然而多年來科學家們並未闡明這些因素之間的關聯性;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Metabolism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揭示了脂質營養物質如何對大腦的獎賞迴路(reward circuit)產生反應,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闡明食物和飲食障礙之間的分子關聯。
  • 原來一種大腦迴路導致了衝動型暴飲暴食
    衝動,或不考慮行為後果的反應,與過量的食物攝入、暴飲暴食、體重增加和肥胖,以及包括毒癮和過度賭博在內的幾種精神疾病有關。喬治亞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現在發現了大腦中改變食物衝動的特定迴路,這為科學家有朝一日開發出治療暴飲暴食的方法創造了可能性。研究小組的發現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科學家或已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
    但再往下細究,當你感到孤獨時,你對社交的渴望是不是就像飢餓的人看到食物一樣?能在你的大腦神經迴路中檢測並量化這種 「飢餓感」 嗎?實際上,我們對於孤獨的認識,既熟悉,又陌生。它是一種神經學概念,貌似有理可循;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來檢測這種現象,並將之定位到特定的細胞上。
  • 臺灣科研人員破解果蠅覓水覓食神經迴路 有助更好了解人腦
    新華社臺北12月20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臺灣科研人員首次發現果蠅體內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通過操控不同的腦神經元,影響果蠅的覓水和覓食行為,解開了「渴」和「餓」信號在腦中互相作用的過程。這一研究成果有助於更好地了解人腦。
  • 科學現場調查:食物也會「上癮」
    被食物欺騙的人腦以前,人們僅將肥胖症看成一種行為障礙——超重的人通常缺乏意志力和自控能力。現在,是時候讓「食物成癮」這個概念出場了。控制食慾的激素會影響下丘腦中的攝食迴路(feeding circuit),也會作用於大腦中控制獎賞感、產生美妙感覺的系統。
  • 下丘腦利用不同的腸-腦途徑感知宏量營養素
    下丘腦利用不同的腸-腦途徑感知宏量營養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5 16:30:51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Amber L. Alhadeff和J.
  • 大腦的獎賞迴路
    大腦的獎賞迴路就這樣被發現了:大腦裡某些神經元的激活就是一種獎賞,強度甚至高於擺在飢腸轆轆的人面前的一頓大餐。這一迴路同樣存在於人類大腦中。而迴路受損的病人很難感覺到愉悅,這種症狀被稱作快感缺失。根據動物付出多大努力以獲得獎賞或避免懲罰,研究人員從實驗中動物的行為推導出獎賞或懲罰的客觀強度。舉個例子,食物對飢餓的小鼠來說是一種獎賞,對吃飽了的小鼠來說就不是了。
  • 為何控制不住自己伸向食物的手?專家揭開大腦調控進食的新奧秘
    來自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下丘腦的一個神秘腦區中的神經元在進食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大腦調控進食機制,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世界權威期刊《科學》上。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身體攝入卡路裡與消耗卡路裡之間的能量不平衡。那麼身體是如何告訴我們吃或不吃以及吃多少的呢?
  • 學點心理學:飲食的神經反應
    中樞反應——LH和VMH有關啟動和停止進食的腦中樞的簡單理論已經讓位於更複雜的理論。早期的腦部對進食的控制理論是建立在對外側下丘腦(LH)與腹內側下丘腦(VMH)觀察的事實上。如果VMH被損毀(或LH受到制激),動物就會攝入更多的食物。
  • neuroimage: 創造性思維能夠激發大腦神經迴路
    創新性的想法和解決方案使我們的物種能夠在充滿威脅的大自然中生存並茁壯成長。然而,創造力不可能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因為許多不具備創造力的物種比人類更長久地繁榮發展。那麼,是什麼推動了創造力的進化發展呢?由德雷克塞爾大學博士生Yongtaek Oh和德雷克塞爾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創造力研究實驗室主任John Kounios博士領導的一項新的神經影像學研究指出了答案。
  • 相同大腦區域促使人們產生好奇心和飢餓感
    事實上,人們一直試圖探索他們感興趣的信息,這種好奇心可能類似於獲得食物等更具體的獎勵衝動,科學家並未忘記這一點。為了研究好奇心和飢餓感驅動機制的相似性,英國雷丁大學Kou Murayama領導的研究人員最新設計一項實驗,來比較大腦是如何處理對食物和知識的渴求,以及人們為了滿足這些渴求願意承擔的風險。
  • 杏仁核和下丘腦在攻擊行為中的作用
    巴西聖保羅裡巴內斯醫院神經科學實驗室的Flavia Venetucci Gouveia等複習文獻,闡述杏仁核和下丘腦的功能、手術的理論基礎和控制攻擊行為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結果發表於2019年7月的《Neurosurgery》雜誌上。 杏仁核在人類的社交和情感功能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參與調節自主神經、內分泌和行為反應等。
  • Nature |下丘腦的SuM核是傳遞新信號的「新奇中心」
    如果考慮到不同物種間對新信息反應的保守性以及下丘腦和海馬(hippocampus)之間的聯繫,可以推測該區域可能在感知新信息和影響更高級的認知功能中發揮作用。為此,作者們在一組於SuM神經元中表達ChR2(興奮)或eNpHR(抑制)光敏蛋白的小鼠中,通過光遺傳手段進一步剖析這兩條迴路。
  • 專家點評|下丘腦-神經垂體內分泌系統的三維精細結構及中樞功能
    下丘腦存在著一群特殊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它們既保留了神經元的放電特性,又能夠釋放激素入血,作用於外周的靶器官,在調節機體生長發育、代謝生殖和內環境穩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分泌血管加壓素(AVP,又稱抗利尿激素,ADH)和催產素(OXT)的神經元主要位於下丘腦室旁核(PVN)與視上核(SON),它們胞體大,軸突長且直接投射至神經垂體,構成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ypothalamo-Neurohypophysial System, HNS),即大細胞性神經內分泌系統(Magnocellular Neuroendocrine System, MNS)(圖1)。
  •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13:20:5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David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