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大腦中到底有多少類型的神經元?

2020-11-26 生物谷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

2016年3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都在努力研究希望對大腦中的細胞類型進行深入的「普查」,如今刊登在Cell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新方法,其可以幫助科學家們系統性地鑑別單一類別的大腦細胞或者脊髓中的神經元細胞,隨後研究者揭示了神經元運動形狀迴路架構背後的元件,同時也闡明了這種統計學方法如何為神經學家們提供一種關鍵有效的工具來對大腦任何區域中的細胞多樣性進行定量化分析。

研究者Thomas M. Jessell博士指出,文章中我們評估了中樞神經系統中特殊區域中神經元細胞的多樣性,隨著我們對方法的進一步優化,我們就可以在任何細胞迴路中進行研究並且揭示其最基本的部分,一旦我們在特定水平下對大腦的結構進行理解,我們就會發現大腦循環及功能中的一系列關鍵問題所在。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重點對脊髓中一種名為V1中間神經元的一類神經元進行研究,這種神經元可以形成特殊連接,從而調節運動神經元的活性和輸出,而運動神經元則可以幫助我們運動;運動神經元就好象木偶的提線一樣,而中間神經元就可以直接對其進行指導。此前研究發現,V1中間神經元主要參與運動神經元活性的塑造,但並沒有確定這種過程發生的具體分子機制,而研究者需要以一種非常系統性且詳細的方式來對V1中間神經元進行種類的分類,相關信息也將幫助科學家們解析隱藏在運動背後的特殊迴路。

本文研究中,通過對實驗室小鼠V1中間神經元進行研究,研究者們首先鑑別出了19個遺傳開關(轉錄因子),當其以特殊的組合被激活時,其就可以使得其中一種V1中間神經元類型同其它的特性進行區分,而研究者需要做的就是將轉錄因子的特殊模式同特殊類型的中間神經元進行匹配。

如今研究者Abbott及其同事開發了一種新型的數學方法,其就摻入了19種不同轉錄因子的複雜遺傳特性,而利用新型的統計學模型,科學家們就可以成功區分50種不同類型的V1中間神經元,而結合統計推理所觀察的結果,研究者們或許就可以開發一種方法來獲取和中間神經元遺傳特性相關的信息,並且幫助指導肌肉的激活。研究者希望後期可以擴展這種方法來對神經系統中的眾多領域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Muscle-type Identity of Proprioceptors Specified by Spatially Restricted Signals from Limb Mesenchyme.

Poliak S1, Norovich AL2, Yamagata M3, Sanes JR3, Jessell TM4.

The selectivity with which proprioceptive sensory neurons innervate their central and peripheral targets implies that they exhibit distinctions in muscle-type identity. The molecular correlates of proprioceptor identity and its origins remain largely unknown, however. In screens to define muscle-type proprioceptor character, we find all-or-none differences in gene expression for proprioceptors that control antagonistic muscles at a single hindlimb joint. Analysis of three of these genes, cadherin13 (cdh13), semaphorin5a (sema5a), and cartilage-acidic protein-1 (crtac1), reveals expression in proprioceptor subsets that supply muscle groups located at restricted dorsoventral and proximodistal domains of the limb. Genetically altering the dorsoventral character of the limb mesenchyme elicits a change in the profile of proprioceptor cdh13, sema5a, and crtac1 expression.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roprioceptors acquire aspects of their muscle-type identity in response to mesenchymal signals expressed in restricted proximodistal and dorsoventral domains of the developing limb.

相關焦點

  • Cell:重磅!首次發現硒或能有效保護大腦中特殊類型的神經元!
    ., Cell, 2017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調查一種新的細胞死亡方式,即鐵死亡(ferroptosis);研究人員發現,酶類GPX4在鐵死亡過程中就扮演著重要角色,GPX4在其硒半胱氨酸的胺基酸形式中含有硒;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GPX4在鐵死亡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建立了GPX4酶類被修飾的小鼠模型並對該模型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其中一種模型中,研究者發現,攜帶特殊形式GPX4(GPX4
  • Cell:成功繪製出小鼠大腦中1000個神經元的連接圖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珍妮亞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仔細地解開了1000多個糾纏在一起的神經元,追蹤了每個細胞在大腦中的分支路徑,以確定它的去向和與哪些細胞連接在一起。他們報導,如果端對端放置的話,這些神經元將伸展80多米,大約相當於兩輛校車的長度。
  • Science :科學家揭秘大腦神經元迴路的連線規則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5年12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我們的大腦中包含著數億萬個神經元,而這些神經元又通過數百萬億個突觸進行連接,儘管揭開這些連接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成功完成了這項任務,研究人員在文章中成功解析了小鼠大腦皮層中神經元的連接方式,大腦皮層是大腦的外層結構,其被認為主要負責機體認知和感覺功能的發揮。
  • 科學家成功繪製出人類大腦細胞類型的「百科全書」!
    對大腦中神經元細胞類型的分類是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長期目標,其可以追溯到20世紀早期的解剖學家,僅在大腦皮層中,數十億的神經元會被組裝成為6個片狀層結構,並分布在幾十個解剖上不同的區域,考慮到單個神經元之間差異的來源很多,在一個共同的分類下對腦細胞進行系統性地注釋對於科學家們而言將是一大挑戰。
  • Cell:重大突破!發現視網膜中感知光線強度的神經元群體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9.005。2017年10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描述了我們能夠檢測環境中的整體光照程度的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
  •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9 10:27:05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Patrick F.
  • Cell:挑戰教科書!揭示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機制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8.01.008。這項研究鑑定出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中的特定位點,這些神經元以一種快速的空間精確的方式釋放多巴胺---這一發現與關於這種神經遞質如何在大腦中傳遞信號的當前模型相衝突。
  • Science:大腦中的神經元是如何連接的?
    2019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由大量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組成。數十年來,研究人員對神經元細胞的複雜模式如何在發育過程中發展成功能迴路的過程十分感興趣。如今,研究人源已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信號傳導機制,它指明了大腦中神經元迴路的形成。
  • 烏龜與蜥蜴的大腦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Arjan Vink, Max Planck Institute烏龜的三層大腦皮質(左)與烏龜背側大腦皮質中不同種類神經元(右)的圖像。這些神經元被螢光原位雜交所標記,所標記的兩種基因在兩種不同的神經元類型中被表達。 MPI f. Brain Research我們的大腦充斥著神經元的連接和迴路。
  • Neuron:ALS中大腦運動神經元在是如何死亡的
    相關研究已經刊登於Neuron雜誌上,這項新研究表明,ALS一個共同的基因突變會產生致命的蛋白質,可能引起大腦損害,導致ALS。約5%的ALS患者攜帶C9orf72基因變異,其在ALS患者中含有數百個重複序列,而不存在於正常個體中。在2011年就發現了該基因,但是研究人員一直在試圖理解它的正常功能,以及其在ALS的作用,並提出了多個假設。
  • Dev Cell:神經元突變如何破壞大腦連接性
    2019年12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軸突是神經元的長線狀延伸,能夠向其他腦細胞發送電信號。由於軸突連接,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可以完成所有必要的任務。在我們出生之前,軸突已經在整個灰質區域中生長,並隨著大腦的發育而正確地連接。 近日,UNC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現在發現了因連接錯誤導致罕見神經發育異常狀況的原因。
  • Cell:利用CRISPR-CasRx技術將神經膠質細胞轉換為神經元或有望減緩...
    圖片來源:he.wikipedia.org將神經膠質細胞轉化為功能性神經元或能作為一種潛在的治療性手段來幫助修復神經變性疾病和大腦損傷相關的神經元缺失,此前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轉錄因子的表達或會受到轉換效率較低及體內無法有效產生所需的神經元類型的阻礙。
  • 改變性格的原理:讓大腦新生神經元
    或者本文有你想要的答案!一個厲害的大腦是怎樣的?最新的大腦神經科學就是在不斷的探索人類的大腦,在小務虛看來,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我們如何有目的地讓大腦新生神經元,或者換句話說,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如果才能讓大腦更高效的新生神經元。這是小務虛一直研究的方向,在近半年的實踐中,我越來越發現我們是可以有效地有目的地讓大腦新生神經元的。
  • 大腦新生神經元:加速你遺忘的「催化劑」
    但有一些重要事情的記憶似乎在其他腦區得到了『備份儲存』。」過表達神經迴路中的新生神經元功能研究人員認為,神經發生會幫助大腦區分兩個相似的物體或事件,即參與模式分離的過程。有一種假說認為,新生神經元對新事物的興奮性會削弱齒狀回已有神經元對外來傳入刺激的響應,進而有助於為新的、但相似的記憶建立起獨立的神經環路。
  • Cell 新工具|新型鈣整合器揭示驅動行為厭惡的大腦細胞類型
    撰文 | 陳文強責編 | 兮哺乳動物大腦內,功能耦連的神經網絡能調控神經元活動性從而響應特定刺激,並進一步調整行為反應。對這一過程的深入理解繼續開發對DNA、RNA等多種水平的短暫細胞事件進行記錄的新型工具,從而幫助我們回答一些重大問題,如相互聯繫的神經細胞類型如何形成網絡,或者這些細胞的活動性如何驅動行為事件。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中風通常會導致永久性殘疾,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威脅著越來越多人群……但將來,通過使用移植的新的健康神經元替換死細胞,可以修復中風導致受傷的大腦。而且,經基因編輯「二次發育」後的神經元,還成功地讓失明小鼠重見光明。
  • Cell: 星形膠質細胞保護神經元免受毒素累積
    2019年6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2019年5月23日,研究人員在《Cell》雜誌上報導了腦細胞收集過度活躍神經元分泌的受損脂質,然後將這些有毒分子回收利用的現象,它是保護神經元免受過度活動的破壞的機制。當神經元快速而激烈地活動時,細胞中的脂質分子會受到損害並且會變得有毒。
  • 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試圖理解大腦在何處和如何儲存記憶。在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術語「印跡(engram)」來描述大腦中記憶的物理表徵。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神經科學家Bong-Kiun Kaang說,「Donald Hebb提出儲存記憶的關鍵部分不是印跡細胞(engram cell),而且印跡細胞之間形成的突觸。」
  • 自私會有報應,因為大腦有一個因果報應神經元
    大腦的自私網絡:DMN區域有時,即使你會覺得有道理,但是我們從來不可能去踐行利他,因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完完全全體現在我們已經成型的大腦神經元網絡裡面。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從而決定會有什麼樣的大腦;而有什麼樣的大腦,又會反過來決定我們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大腦的鏡像神經元我們的大腦裡面有一類神經元細胞,可以說是因果報成立的一個直接體現,這就是鏡像神經元細胞,它就像鏡子一樣,會自動模擬拷貝一切的我們所接觸到的信息及動作。
  • 近期人類大腦神經元研究重磅成果之梳理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馬克普朗克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小鼠大腦中特殊類型的神經細胞或能促進其對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如果小鼠下丘腦中所謂的痛敏肽神經元(nociceptin neurons)被激活的話,小鼠就會攝入更多高脂肪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