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重磅!首次發現硒或能有效保護大腦中特殊類型的神經元!

2020-11-25 生物谷

        小編推薦:您不可錯過的2018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前沿研討會

2018年1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200年前,瑞典科學家Jons Jacob Berzelius就發現了微量元素硒,當時他以月亮女神的名字Selene來對硒進行命名,除了工業應用外,硒還是人類、許多動物以及一些細菌維持機體健康的必須元素,近日,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unchen)的科學家通過研究首次闡明了為何硒是哺乳動物機體的一種限制因子,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上。

圖片來源: Ingold et al., Cell, 2017

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調查一種新的細胞死亡方式,即鐵死亡(ferroptosis);研究人員發現,酶類GPX4在鐵死亡過程中就扮演著重要角色,GPX4在其硒半胱氨酸的胺基酸形式中含有硒;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GPX4在鐵死亡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建立了GPX4酶類被修飾的小鼠模型並對該模型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其中一種模型中,研究者發現,攜帶特殊形式GPX4(GPX4中硒替代硫)的小鼠並不會存活超過3周,主要原因可能是小鼠會出現神經併發症。

為了尋找背後的原因,研究人員在小鼠的大腦中鑑別出了一種特殊類型的神經元亞群,當包含硒的GPX4缺失時這種特殊神經元就會消失,深入研究後研究者人員發現,在出生後的發育階段,當用硒替代硫的酶類GPX4缺失時小鼠大腦中的特殊神經元就會缺失。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氧化性應激能夠有效誘發鐵死亡發生,當細胞處於高代謝活性和較高的神經元活動期間就會出現氧化性應激反應,本文研究首次發現,硒對於機體特殊類型的中間神經元在出生後的發育非常必要,含有硒的GPX4酶能夠保護這些特殊的神經元細胞免於氧化性應激壓力以及鐵死亡發生。

研究者Marcus Conrad表示,本文研究還解釋了為何特定的含硒酶對於某些有機體非常必要,包括哺乳動物等,而對於某些有機體則是可有可無的,比如真菌和一些高等植物等;後期研究人員還希望通過更為深入的研究來調查細胞中鐵死亡發生的機制,作為一個長期目標,研究人員還想闡明鐵死亡在多種疾病狀況下所扮演的角色,從而為開發有效緩解或治療疾病的新型療法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線索,比如癌症或神經變性疾病等。(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將於2018-04-20至2018-04-21在上海舉辦2018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前沿研討會,歡迎前來參會


原始出處:

Irina Ingold, Carsten Berndt, Sabine Schmitt, et al. Selenium Utilization by GPX4 Is Required to Prevent Hydroperoxide-Induced Ferroptosis. Cell, 2017; DOI: 10.1016/j.cell.2017.11.048

相關焦點

  • Cell:大腦中到底有多少類型的神經元?
    「普查」,如今刊登在Cell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新方法,其可以幫助科學家們系統性地鑑別單一類別的大腦細胞或者脊髓中的神經元細胞,隨後研究者揭示了神經元運動形狀迴路架構背後的元件,同時也闡明了這種統計學方法如何為神經學家們提供一種關鍵有效的工具來對大腦任何區域中的細胞多樣性進行定量化分析。
  • 近期人類大腦神經元研究重磅成果之梳理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馬克普朗克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小鼠大腦中特殊類型的神經細胞或能促進其對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如果小鼠下丘腦中所謂的痛敏肽神經元(nociceptin neurons)被激活的話,小鼠就會攝入更多高脂肪食物。
  • Cell:重磅!首次發現大腦中存在少量輔助性T細胞,並揭示它們在大腦...
    2020年7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大腦中是否能發現白細胞一直存在爭議,它們可能發揮什麼作用在此之前完全是個謎。在一項新的開創性研究中,來自比利時VIB大腦與疾病研究中心、魯汶大學和英國巴布拉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描述了在小鼠和人類大腦中發現的一個專門的大腦駐留免疫細胞群體,並發現白細胞的存在對小鼠大腦的正常發育至關重要。
  • 你渴不渴,大腦特殊「渴感迴路」神經元說了算~
    為什麼冷水更能解渴?科學家近期對老鼠大腦活動的深入研究或許能為這些問題提供答案。在我們的大腦裡有一個特殊的「渴感迴路」(thirst-circuit),食物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激活這個迴路,而口腔溫度降低則可以關閉這一迴路。此前科學家已經知道,這些大腦細胞可以刺激飲水活動,比如當脫水導致血液濃度升高的時候。新得研究結果顯示了一種更快的反饋模式,可以預測身體未來對水的需求。
  • 重磅!科學家成功繪製出人類大腦細胞類型的「百科全書」!
    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對大腦不同區域中基因表達情況的測定,並利用生物信息學分析來識別主要細胞群的分子特徵,從而深入闡釋了大腦的分子結構,目前這些方法已經能被測定單個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技術所擴展,但從人類大腦組織中分離完整的細胞在技術上仍然面臨一定的挑戰,許多細胞在這個過程中都丟失了。
  • 《自然》:小膠質細胞或能有效調節大腦中神經元的功能和行為!
    近日,來自西奈山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在大腦中扮演清道夫角色幫助清理死亡細胞的免疫細胞,或在小鼠和人類機體行為的調節上也扮演著關鍵角色,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
  • Cell:成功繪製出小鼠大腦中1000個神經元的連接圖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珍妮亞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仔細地解開了1000多個糾纏在一起的神經元,追蹤了每個細胞在大腦中的分支路徑,以確定它的去向和與哪些細胞連接在一起。他們報導,如果端對端放置的話,這些神經元將伸展80多米,大約相當於兩輛校車的長度。
  • Cell:重磅!首次揭示大腦血清素系統至少由兩組血清素能神經元亞群...
    但是迄今為止,人們還遠未明確血清素對哺乳動物大腦的影響。科學家們給出了不同的結果。一些人發現血清素能促進快樂。另一些發現它增加焦慮的同時抑制運動,而其他人持相反的觀點。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Liqun Luo教授及其團隊著重關注腦幹中的一個被稱作中縫背核(dorsal raphe)的區域,這個區域含有哺乳動物大腦中最大密度的都通過釋放血清素傳遞信號的神經元(大約9000個)。
  • Science :科學家揭秘大腦神經元迴路的連線規則
    ,而這些神經元又通過數百萬億個突觸進行連接,儘管揭開這些連接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成功完成了這項任務,研究人員在文章中成功解析了小鼠大腦皮層中神經元的連接方式,大腦皮層是大腦的外層結構,其被認為主要負責機體認知和感覺功能的發揮。
  • 小膠質細胞或能有效調節大腦中神經元的功能和行為!
    2020年10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西奈山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在大腦中扮演清道夫角色幫助清理死亡細胞的免疫細胞,或在小鼠和人類機體行為的調節上也扮演著關鍵角色,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了國際雜誌Nature上,這種特殊的清道夫細胞名為小膠質細胞(microglia),其能保護大腦在健康和疾病狀態下不受異常激活的影響
  • 科學家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能有效清除有害細胞碎片的「候補」機制
    大腦中特殊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或在移除大腦中細胞碎片過程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EMBO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另外一種名為星形膠質細胞的大腦細胞或許也參與到了清理大腦細胞碎片的過程中,而其這一行為被認為是小膠質細胞的後援力量,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新型療法來加速大腦中細胞碎片的清除
  • Cell: 星形膠質細胞保護神經元免受毒素累積
    2019年6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2019年5月23日,研究人員在《Cell》雜誌上報導了腦細胞收集過度活躍神經元分泌的受損脂質,然後將這些有毒分子回收利用的現象,它是保護神經元免受過度活動的破壞的機制。當神經元快速而激烈地活動時,細胞中的脂質分子會受到損害並且會變得有毒。
  • 成人大腦能調控新生神經元數量
    成人大腦每天產生上千個新的神經元,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存活下來,其餘死亡後都被一種吞噬細胞給清除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0日報導,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死亡神經元被清除和新神經元形成的機制。該研究有助於設計新型療法,促進成人大腦神經形成,幫助那些抑鬱症、外傷壓迫導致腦功能障礙的患者重新恢復大腦功能,有望改變人的基本認知功能,帶來新的學習方法。
  • Cell:重大突破!發現視網膜中感知光線強度的神經元群體
    他們發現眼睛視網膜中的神經元分工協作,從而使得特定的神經元經過調節對不同的光照強度範圍作出反應。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9月28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Population Representation of Absolute Light Intensity in the Mammalian Retina」。論文資深作者、波士頓兒童醫院F.M.
  • EMBO J:科學家在大腦中發現了一種能有效清除有害細胞碎片的「候補...
    2020年11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中特殊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或在移除大腦中細胞碎片過程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EMBO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另外一種名為星形膠質細胞的大腦細胞或許也參與到了清理大腦細胞碎片的過程中,而其這一行為被認為是小膠質細胞的後援力量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 聚焦神經元重要研究 解讀大腦奧秘
    【1】Science:重磅!發現重寫創傷記憶的神經元doi:10.1126/science.aas9875 doi:10.1126/science.aau0035對創傷經歷的回憶會導致精神健康問題,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這會破壞一個人的生活。
  • 揭示那些科學家們獲得的「首次」研究發現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揭示那些科學家們獲得的「首次」研究發現!與大家一起學習!首次發現大腦中存在少量輔助性T細胞,並揭示它們在大腦發育中的新作用doi:10.1016/j.cell.2020.06.026就像一個高度設防的總部,我們的大腦通過血腦屏障享有特殊的保護,不受身體其他部位循環的東西影響。這個高度選擇性的邊界確保了從血液到大腦的通道受到嚴格的控制。
  • 11-12月Nature雜誌不得不看的重磅級亮點研究
    機體保護大腦免於感染或許少不了腸道組織的幫忙 機體大腦能受到特殊保護免於病毒和細菌的入侵,但其背後的防禦機制一直是一個謎,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劍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得益於機體腸道的幫助,大腦才能夠被保護免於細菌等病原體的侵襲;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其控制者很多機體其它系統,並能夠促進機體的推理
  • 年終盤點:2016年Cell雜誌重磅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研究者Frederick Alt博士表示,這是一項涉及多個中間抗體的長期過程,該過程對於研究者設計HIV疫苗來保護未感染的個體非常關鍵。目前僅有一小部分患者能夠產生廣譜中和性抗體,而且一旦產生抗體,病毒就會整合患者T細胞中的基因組。【8】Cell:重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