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渴不渴,大腦特殊「渴感迴路」神經元說了算~

2021-02-23 新浪探索

▲ 很顯然,較低的溫度可以使製造口渴感覺的神經元減少活動

我們吃東西的時候為什麼會覺得口渴?為什麼冷水更能解渴?科學家近期對老鼠大腦活動的深入研究或許能為這些問題提供答案。

在我們的大腦裡有一個特殊的「渴感迴路」(thirst-circuit),食物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激活這個迴路,而口腔溫度降低則可以關閉這一迴路。此前科學家已經知道,這些大腦細胞可以刺激飲水活動,比如當脫水導致血液濃度升高的時候。

新得研究結果顯示了一種更快的反饋模式,可以預測身體未來對水的需求。一直以來,研究者對這種反饋系統非常感興趣,因為令人疑惑的一個事實是: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似乎對喝水行為的調節都非常快。

「對口渴的自我平衡調節有一個教科書式的模型,並且已經存在了將近100年,」研究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扎卡裡·奈特(Zachary-Knight)說,「這個模型的基礎是血液。在大腦中存在這樣一些神經元……當血液濃度太高或血壓下降得太低時,就會產生口渴感。但是,日常生活中飲水行為的眾多表現可能無法用這個自我平衡的模型來解釋,因為口渴發生得太快了。」


▲ 神經元記錄裝置的設計並不影響小鼠的移動和飲食

例如,在我們享用一頓含鹽較多的大餐時,就會產生「進食渴感」;當我們喝水時,口渴的感覺也幾乎馬上消失。奈特博士解釋稱,口渴通常發生在我們的體液平衡發生變化之前,而不是對體液變化的反饋。研究團隊的實驗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自然》(Nature)雜誌上,首次為我們提供了這種預期效應如何在大腦裡發生的解釋。

為了分離出口渴相關的大腦活動,研究人員對基因改造過的小鼠神經元活動進行了監測。在這些動物的大腦深處,一種特殊類型的大腦細胞——位於已知與渴感有關的區域——在活躍時就會點亮。這意味著,當小鼠處於不同的實驗條件時,研究團隊可以用光纖記錄這些神經元的活動強度。

當動物感到口渴的時候,這些位於「穹窿下器」(subfornical-organ,SFO)的大腦細胞顯得非常活躍;而一旦它們喝了水,神經元活動馬上降了下來。同樣的,這一「口渴迴路」在小鼠吃東西的時候也會點亮——比它們血管裡任何可以探測得到的變化都要快。

這些穹窿下器的神經元似乎是直接對動物口腔裡的變化做出反應。「在吃飯和喝水過程中,根據口腔中得到的信號,這種活動的上調和下調似乎都非常迅速,」奈特博士說,「較冷的液體可以更快地抑制這些神經元。事實上,我們的結果顯示,小鼠口腔即使是簡單的降溫,也能有效減少這些神經元的活動——不需要消耗任何的水。」


▲ 人類大腦中相應的與渴感有關的神經元就位於丘腦下部(呈綠色)的上方

奈特博士稱,渴感系統在時刻監測口腔溫度的概念——到了將冷卻金屬片放在小鼠舌頭上就會點亮這些神經元的程度——可以解釋許多問題。「如果你去到醫院,又無法吞咽,他們會給你可以含著的冰片,以緩解你的口渴感,」他說,「溫度似乎是這些神經元聽取的信號之一。」

Yuki-Oka博士是加州理工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家,儘管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在之前的研究中也關注了這些穹窿下器的神經元。他的團隊發現,對這些與渴感有關的神經元進行人工刺激,會使小鼠想要喝水,即使它們並不口渴。這一結果也被奈特博士及其同事重複了出來,並作為他們工作的一部分。

Oka博士稱,新的發現非常有趣,尤其是他們展示了同一群大腦細胞如何將不同類型的信息結合起來的過程。他說:「此前該領域的觀點是,(該系統)是監測著……內部狀態。

但是近期的研究——包括這一研究——顯示,這些大腦裡的感覺神經元不僅僅是一個感受器,它們還是一個平臺,將外部刺激和內部狀態都整合在一起。這是一種新的概念,在控制攝食的神經元活動中也有所顯示。」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Science :科學家揭秘大腦神經元迴路的連線規則
    ,而這些神經元又通過數百萬億個突觸進行連接,儘管揭開這些連接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成功完成了這項任務,研究人員在文章中成功解析了小鼠大腦皮層中神經元的連接方式,大腦皮層是大腦的外層結構,其被認為主要負責機體認知和感覺功能的發揮。
  • 新發現:大腦迴路中的神經元控制著壓力下的失眠狀態
    新發現:大腦迴路中的神經元控制著壓力下的失眠狀態 2020-09-14 2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腦的獎賞迴路
    小鼠按下踏板,相連的神經元就會被微弱的電擊激活。奧爾茲和米爾納驚奇地發現,他們的小鼠把這項活動排在了所有活動前面,以至於不吃不喝,一天按700次踏板(參見下圖)。大腦的獎賞迴路就這樣被發現了:大腦裡某些神經元的激活就是一種獎賞,強度甚至高於擺在飢腸轆轆的人面前的一頓大餐。這一迴路同樣存在於人類大腦中。而迴路受損的病人很難感覺到愉悅,這種症狀被稱作快感缺失。
  • 科學家揭秘大腦迴路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研究者表示,事實上,這些神經元會促進類似獎勵的行為,極低的飲酒量會激活這些細胞,而這些神經元的活化會導致動物在沒有廣泛飲酒經驗的情況下飲酒;研究者希望通過了解該神經迴路的功能,我們可以更好地預測從輕度飲酒過渡到酗酒以及酗酒障礙的人們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 聚焦神經元重要研究 解讀大腦奧秘
    它也為理解大腦中形成的處理視覺信息的神經迴路提供了新的途徑。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3月22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Pinto-Teixeira說,「理解神經元身份是如何確定的以及神經迴路是如何在發育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會讓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神經疾病的產生。具體而言,我們能夠微調我們對指導源自幹細胞的神經元生成和神經迴路構建的一般原則的理解,這可能會促進新的治療進展。」
  • Science新研究繪製出大腦皮層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
    如何構建比目前已知的任何事物都要複雜的神經元網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繪製了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並報告發現了獨特的迴路形成原理。他們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能夠監測神經元網絡結構隨時間的變化,從而捕捉到個體成長和適應環境的時刻。
  • Cell:大腦中到底有多少類型的神經元?
    「普查」,如今刊登在Cell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新方法,其可以幫助科學家們系統性地鑑別單一類別的大腦細胞或者脊髓中的神經元細胞,隨後研究者揭示了神經元運動形狀迴路架構背後的元件,同時也闡明了這種統計學方法如何為神經學家們提供一種關鍵有效的工具來對大腦任何區域中的細胞多樣性進行定量化分析。
  • Science:大腦中的神經元是如何連接的?
    2019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由大量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組成。數十年來,研究人員對神經元細胞的複雜模式如何在發育過程中發展成功能迴路的過程十分感興趣。如今,研究人源已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信號傳導機制,它指明了大腦中神經元迴路的形成。
  • 新工具可實現果蠅神經元迴路的逆行示蹤
    新工具可實現果蠅神經元迴路的逆行示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3:12:23 2020年11月2日,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Gregory S. X. E.
  • 人類幹細胞衍生的神經元可修復迴路並恢復神經功能
    人類幹細胞衍生的神經元可修復迴路並恢復神經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3 12:58:41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陳躍軍等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幹細胞(hESC)衍生的神經元可修復迴路並恢復神經功能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 血清素會影響大腦功能和大腦迴路
    美國凱斯西保留地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研發出了首個用於描述血清素在大腦發育與結構方面所具有的作用的完整模型。據了解,血清素又名5-羥色胺,是對於大腦發育和結構以及神經迴路運轉具有重要作用的神經調質。研究的結果已經發布在了最新一期的《The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期刊在線版上。  據凱斯西保留地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系助理教授Roberto Fernández Galán介紹,研究小組的目標是加強科學對血清素在大腦皮層中具有的作用的理解。
  • 科學家或已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
    可能 99% 甚至 100% 的人都會說,知道。但再往下細究,當你感到孤獨時,你對社交的渴望是不是就像飢餓的人看到食物一樣?能在你的大腦神經迴路中檢測並量化這種 「飢餓感」 嗎?實際上,我們對於孤獨的認識,既熟悉,又陌生。
  • 童年時期的社交孤立會破壞特定的大腦迴路「研究速遞」
    雖然研究已經表明,特別是在兒童時期的社會隔離,對成年後的大腦功能和行為有害,但其潛在的神經迴路機制仍知之甚少。額葉是大腦中調節社交行為的一個關鍵部分,是成年人正常社交所必需的。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8月31日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闡明了這些細胞之前未被認識的作用,這些細胞稱為內側前額葉皮層神經元,它會投射到室旁丘腦,而室旁丘腦是將信號傳遞給大腦獎賞迴路的不同組成部分的大腦區域。如果這一發現在人類身上也能得到複製,就可能會影響與孤立相關的精神疾病的治療。
  • 大腦如何調節「口渴」?
    小鼠大腦中有三個區域關聯口渴:穹窿下器(subfornical organ,SFO),終板血管區(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OVLT)和視前正中核(median preoptic nucleus,MnPO)。這三個區域在前腦構成一個被稱為終板(lamina terminalis,LT)的片狀結構。
  • 大腦可塑性比想像的強:用光刺激神經元,讓小鼠大腦產生了幻覺
    研究人員只需刺激其部分神經元,小鼠就好像感知到了某些不存在的東西,這意味著,大腦的可塑性可能遠比我們所認為的要強。 在小鼠觀察到圖像並將信息傳輸進大腦時,只有極少數的細胞參與了這一過程。「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我們不會時刻產生視幻覺呢?」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卡爾·德瑟羅斯提出了這一問題。
  • 大腦新生神經元:加速你遺忘的「催化劑」
    成人新生神經元如何連入大腦神經網絡近年來,利用顯微成像技術研究人員發現海馬體齒狀回的新生神經元在整合入大腦的神經網絡時會經歷一系列的變化。這一過程大致如下:圖3:新生神經元整合入大腦神經網絡過程示意圖。(1)神經幹細胞分裂形成一個新的神經元(綠色)。
  • 《自然》:小膠質細胞或能有效調節大腦中神經元的功能和行為!
    這種特殊的清道夫細胞名為小膠質細胞(microglia),其能保護大腦在健康和疾病狀態下不受異常激活的影響,本文研究結果對於科學家們治療與人類神經變性疾病和炎性疾病相關的行為異常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Cell Reports:科學家發現尼古丁影響大腦中獎賞迴路的新機制
    2018年6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美國西北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尼古丁控制大腦獎賞通路的新機制,這將為未來的抗成癮療法提供指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 Reports期刊上,高級作者為藥理學副教授Ryan M. Drenan博士。「鑑定出尼古丁改變大腦迴路的詳細機制是當前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Drenan說。」
  • 試試訓練大腦迴路抑制食慾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大腦迴路,通過訓練,我們可以避免暴飲暴食。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成年人都有超重或肥胖的問題,而醫生們還在不斷尋找幫助人們控制飲食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