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如何調節「口渴」?

2021-03-05 生物通

當你口渴的時候,喝多少水才能滿足身體需要?直到喝飽為止?大腦如何啟動或停止喝水行為?加州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小鼠腦神經迴路中找到了答案。

這篇文章發表在2月28日網絡版《Nature》,由生物學助理教授Yuki Oka領導完成。

小鼠大腦中有三個區域關聯口渴:穹窿下器(subfornical organ,SFO),終板血管區(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OVLT)和視前正中核(median preoptic nucleus,MnPO)。這三個區域在前腦構成一個被稱為終板(lamina terminalis,LT)的片狀結構。

大部分腦區都受血腦屏障保護,這是一層把血液和大腦分開的緊密細胞。但是小鼠的SFO和OVLT卻直接連接血液,這兩個區域的鈉含量跟隨血液中的鈉水平(鹹度)變化,所以說LT是大腦調節口渴的主要結構。

Oka等人的之前工作表明,SFO、OVLT和MnPO三個區域都富含刺激後驅動喝水行為的興奮性神經元(excitatory neurons)。在這項新研究中,該團隊的目的是鑑定LP興奮性神經元類型,繪製它們驅動喝水行為的神經迴路。

研究人員在MnPO內發現了一個特殊區域是口渴調節中心。它僅接收來自SFO的興奮輸入。當MnPO興奮性神經元被遺傳沉默後,再刺激SFO或OVLT都不會引起喝水行為。這是LT的一個口渴迴路等級分層組織:MnPO從SFO和OVLT獲得集成口渴信號,再將它們傳送給下遊飲水活動相關腦區。

研究小組還發現了另一個與喝水滿足相關的神經迴路。「當你脫水時,在你吞咽水的前幾秒,你會感到滿足。此時,你的血液含水量還未恢復,通常身體獲得真正滿足需要10-15分鐘。在停止飲水前,SFO和OVLT並不能如實地檢測到血液是否恢復正常,大腦怎麼知道喝多少水才能停止呢?」Oka說。

由於「時差」的存在,研究人員認為必須存在某種快速信號來抑制飲水行為。該團隊發現,MnPO內某些所謂的抑制神經元能立即對飲水活動做出反應,並能直接抑制SFO的口渴神經元。這些抑制性神經元由攝入的液體(而非固體)激活,研究人員認為抑制迴路可能通過口腔吞咽運動監視液體攝入情況,從而達到精確抑制口渴神經元的效果。

「當你真正口渴時,喉嚨吞咽液體的特殊方式不同於吞咽固體,」文章一作研究生Vineet Augustine說。「我們認為快速吞水的這個動作讓抑制性細胞群有了反應。」

小組預測,當MnPO的抑制性神經元編碼喝水-感應口渴抑制時,大腦會產生額外的滿足信號。

「我們發現的抑制信號只出現在飲水過程中,」Oka說。「但是滿足感的持續時間更長,表明MnPO抑制神經元不是口渴滿足的唯一信號源,解開這些問題可能是我們今後研究的主題。」

小鼠大腦與人類大腦相似,研究人員表示人類大腦也可能存在類似的喝水行為控制和抑制迴路。

原文標題

Hierarchical neural architecture underlying thirst regulation

相關焦點

  • 睡前口渴、總想喝水的原因找到了!
    一項發表在國際頂級科學期刊《Nature》上的研究發現,睡前的口渴現象是來源於大腦的生物鐘對神經的刺激。
  • 你渴不渴,大腦特殊「渴感迴路」神經元說了算~
    科學家近期對老鼠大腦活動的深入研究或許能為這些問題提供答案。在我們的大腦裡有一個特殊的「渴感迴路」(thirst-circuit),食物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激活這個迴路,而口腔溫度降低則可以關閉這一迴路。此前科學家已經知道,這些大腦細胞可以刺激飲水活動,比如當脫水導致血液濃度升高的時候。新得研究結果顯示了一種更快的反饋模式,可以預測身體未來對水的需求。
  • 聚焦神經元重要研究 解讀大腦奧秘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試圖理解大腦在何處和如何儲存記憶。在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術語「印跡(engram)」來描述大腦中記憶的物理表徵。文章中,研究者發現,人類機體中存在的重要分子—一氧化氮在調節大腦或外周神經元的功能上扮演著關鍵角色,從而就能幫助解析大腦中神經元之間溝通的分子機制。一氧化氮是一種信號分子,其參與了多種生理和病理性過程,比如能夠幫助擴張血管、提高血液供應以及降低血壓等。研究者表示,一氧化氮能夠通過對突觸信號的調節來調節神經元的功能,突觸是兩個神經元連接以及神經遞質釋放的位點。
  • 科學家揭秘大腦迴路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研究者表示,我們希望這將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這是因為我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可以提前數周準確預測哪些小鼠會出現強迫性飲酒行為的大腦迴路。這項研究填補了迴路分析與酒精成癮研究之間的空白,並首次揭示了強迫性飲酒的表現是如何隨時間的推移在大腦中產生的。
  • 大腦如何產生情緒和欲望?
    希望了解大腦編碼語言的神經科學家,一般研究的是大腦的細胞網絡是如何對感覺信息做出反應並產生行為的,比如運動或語言。但他們無法從細節上了解兩者之間的重要信息——能揭示動物情緒或欲望模式的大量神經元電活動,以及哪些活動能幫助調整動物的行為。即使就在幾年前,測量腦內部狀態背後的特定網絡的活動也是不可能的。一系列新技術的出現開始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 切勿等口渴 電解質飲料最佳
    同時還是人體溫度調節機制的關鍵成分。水與電解質參與人體滲透壓的控制,維持人體內平衡。  在體育運動中,大多數人都會出現脫水的現象,而脫水會導致血液氧氣含量的下降,從而會導致運動能力的下降。而且在運動中人體高負荷運轉,必須要通過大量汗液的蒸發來帶走熱量,因此如何在運動中正確的補充水分是每位運動愛好者的必修課。
  • 人體大腦是如何產生壓力的,腦體的機制變化過程
    它參與各種系統,旨在保護我們的重要功能,並進一步擴展我們的重要器官,從而保護我們的大腦。   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   面對刺激,我們的身體必須做出反應,許多大腦結構有助於動員有機功能,從而產生有利於保護的行為。刺激主要到達腦區參與的情緒和協調。
  • 大腦神經元的「能量工廠」能夠調節血糖水平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發現,大腦神經元的線粒體能控制餐後血糖高峰的水平。然而,耶魯大學的研究者發表在《細胞》雜誌的最新研究發現,某些神經元線粒體在全身血糖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這個新發現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2型糖尿病是如何發展的。這項研究最初的目的在於探索大腦神經元如何適應血糖「尖峰」。但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不僅神經元線粒體可以「感受」體內血糖水平,而且這些線粒體的適應性變化在血糖調節中起到關鍵作用。
  • 腦科學日報:口渴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接觸過鉛的成人戒酒更難
    基於該圖譜研究人員發現了在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順式作用元件調控基因表達的新規律,並為研究大腦發育和神經精神疾病的遺傳學本質提供了新的參考數據。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團隊中的楊曉宇博士還開發了一種名為「 CRISPRview」的新方法。該方法結合CRISPR基因編輯、免疫染色和單分子螢光原位雜交技術,可以直接在早期大腦發育的原代細胞中驗證順式作用元件的基因調控功能。
  • 如果大腦會說話:讓「分子音量旋鈕」調節你的學習記憶能力
    達特茅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調節大腦中電信號的「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於調節學習和記憶功能。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尋找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和癲癇病。;使用模擬信號為調節大腦迴路的強度提供了更為簡單的途徑。」
  • 如果大腦會說話:讓「分子音量旋鈕」調節你的學習記憶能力
    達特茅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調節大腦中電信號的「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於調節學習和記憶功能。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尋找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和癲癇病。
  • 咖啡易融:大腦如何產生情緒和欲望?
    神經科學家正在檢查大量數據,希望從中了解大腦是如何產生情緒和其他內部狀態的,比如攻擊性和欲望。希望了解大腦編碼語言的神經科學家,一般研究的是大腦的細胞網絡是如何對感覺信息做出反應並產生行為的,比如運動或語言。但他們無法從細節上了解兩者之間的重要信息——能揭示動物情緒或欲望模式的大量神經元電活動,以及哪些活動能幫助調整動物的行為。
  • 《自然》:小膠質細胞或能有效調節大腦中神經元的功能和行為!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醫學博士Anne Schaefer表示,當我們想到大腦功能時通常會思考大腦中的神經元是如何控制思想和機體行為的
  • 大腦中有個「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於調節學習和記憶功能
    研究結果表明,調節大腦中電信號的「分子音量旋鈕」有助於調節學習和記憶功能。這一發現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尋找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癲癇。「對這些電脈衝信號的模擬,解開了大腦是如何形成記憶和學習的謎題,使用模擬信號為調節大腦迴路的強度提供了更簡單的途徑。」該論文第一作者、達特茅斯學院博士後In Ha Cho說。
  • 如何確定身體是否缺水,及缺水的程度?
    如何確定身體內部是否缺水?身體如果缺水,會表現出各種跡象來告知「主人」及時補水。這些信號都代表著缺水造成的體內生理指標或功能的改變。口渴口渴是身體缺水的第一個信號,非常敏感。體液滲透液的變化主要由位於下丘腦的滲透壓感受器和大腦外滲透感受器來感受,滲透壓感受器主要響應於細胞脫水,當水離開細胞,細胞內滲透壓升高,滲透壓感受器被激活發送信號產生口渴的感覺。同時,這種信號刺激下丘腦通過釋放精氨加壓素,也叫抗利尿激素,來增加腎臟對水的重吸收,濃縮尿液,減少水丟失。
  • 科學好故事|窺探大腦內部:我們是如何產生情緒和欲望的
    神經科學家希望能夠了解大腦的編碼語言。一般來說,傳統的做法是研究大腦的細胞網絡如何對感覺信息做出反應,以及如何產生行為,比如運動或說話等。然而,他們無法詳細觀察這兩者之間重要的中間環節——大量的神經元活動。這些活動隱藏了代表動物情緒或欲望的模式,而正是這些模式幫助動物校正自己的行為。
  • 一個世界驚奇的醫學發現:口渴,原來意味著...
    ◆來源:泰州發布、高質量生活家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回想一下自己的日常,是不是不口渴絕想不到要喝水?但是你知道當你口渴的時候,意味著什麼嗎?  6、失眠  因為水能夠產生天然的睡眠調節物質—褪黑激素。
  • 最新研究:健康腸道菌群對於大腦健康很重要,調節大腦功能與情緒
    過去很多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大腦一些疾病存在可能的關聯,比如老年痴呆症,並且發現主要通過腦腸軸來實現調控,因為腸道擁有人體第二多的神經細胞。最近,巴斯德研究所、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發現,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可以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特別是通過導致血液和大腦中的脂質代謝物(內源性大麻素)減少而引起的。
  • 一個令人大吃一驚的醫學發現,口渴竟意味著.....
    近來醫學界發現:口渴意味著忍痛和提前死亡。一起來看看~F·巴特曼,是潘尼西林的發現者、諾貝爾獎得主亞力山大·佛萊明的學生。他畢生致力於研究水的治療作用。失眠:因為水能夠產生天然的睡眠調節物質—褪黑激素。抑鬱症:因為水能使身體以天然的方式增加血清素的供應。身體缺水,和醉酒一樣傷身!
  • 華人科學家發現,膠質細胞可以調節大腦血管再生
    責編 | 酶美血管系統是構成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部分,能夠給大腦提供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在人體大腦發育過程中,血管再生伴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一旦大腦血管再生受到幹擾,會產生一系列疾病例如中風,失明,癌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