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表在國際頂級科學期刊《Nature》上的研究發現,睡前的口渴現象是來源於大腦的生物鐘對神經的刺激。
作者是3名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該研究以齧齒動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大腦的生物鐘與睡前口渴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究。科學家們已觀察到,嚙齒類動物在睡前兩小時會大量飲水。本次研究發現,這種行為並不是由於任何生理因素(如脫水)引起的。研究者發現,在睡前兩小時限制小鼠水分的攝入,會導致小鼠在睡眠結束時明顯的脫水。由此可見,睡前增加水的攝取是防止脫水。研究表明,睡前飲水可以由大腦的生物時鐘直接驅動。
接下來,研究人員深入探尋了引起渴覺的機制。可以確定的是,在大腦之中有一個需水感受器,這個感受器裡有著渴覺神經元。研究者想知道視交叉上核(SCN)這個調控晝夜節律的腦區(即生物鐘)和渴覺神經元是否有關聯。
研究者猜測血管加壓素(一種由視交叉上核分泌的神經肽)可能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為了探索其是否刺激了渴覺神經元,研究人員運用了光遺傳技術。實驗發現,的確是血管加壓素激發了渴覺神經元。總的來說,該研究發現,如果在睡前兩小時限制小鼠喝水,會導致小鼠在睡眠過程中出現明顯的脫水症狀。而大腦的生物鐘對渴覺神經的刺激會造成睡前的口渴現象,因此,睡前喝水是為了維持睡眠狀態下身體的穩定狀態。
研究者表示,雖然研究對象為齧齒動物,但是對於人類在睡前感到口渴的現象也提供了一個解釋。人熟睡時,體內水分會通過排尿、出汗、呼吸不斷丟失,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代謝物積存。
臨睡前適度喝水可緩解該現象,降低腦血栓等發病風險,尤其是老年人,不能因為怕起夜而拒絕睡前喝水。
以下三類人群,更應重視睡前補水:
有前列腺增生的中老年男性。夜尿多、出汗多,容易體內缺水,心腦血流阻力大,發生心腦血管病變的風險高。
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基礎疾病的人。血液本就較一般人黏稠,更應該在睡前適當喝水。
有房顫的人。心房收縮功能受到影響,血液易在心房內淤滯,形成血栓,栓子脫落會隨血液循環跑到其他地方,引起肺栓塞、腦栓塞等,中老年人要尤其注意。
冬天室內乾燥,感到口渴可以適當喝點水,但注意別喝太多,以免起夜次數多影響睡眠。很多人都認為,睡前喝水會造成第二天水腫,其實並不會。
水腫通常指皮膚及皮下組織內有液體過度儲留。睡前飲入的水被小腸吸收之後,人體的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會共同調節以維持身體內的水平衡,並不會造成水在組織液內的過度儲留。
水腫的真正原因,是攝入鈉過多,或者攝入蛋白質過少,導致血液滲透壓下降,水分流到組織液中;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重力造成血液回流受阻,也會造成組織水腫。
需要提醒的是,患有心衰的中老年人睡前要儘量少喝水,因為他們心功能不全,容易發生體內水腫,水喝多了可能會加重病情。喜歡美睿健康的文章,就設「置頂」吧!
點擊文章上方「美睿健康」→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