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期的社交孤立會破壞特定的大腦迴路「研究速遞」

2020-12-04 騰訊網

孤獨被認為是對心理健康的嚴重威脅。儘管我們的世界通過數字平臺變得越來越緊密,但社會中的年輕人卻越來越感到孤立。COVID-19大流行迫使許多國家實行社會隔離和學校停課,這加大了理解社會孤立和孤獨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必要性。

雖然研究已經表明,特別是在兒童時期的社會隔離,對成年後的大腦功能和行為有害,但其潛在的神經迴路機制仍知之甚少。

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已經確定了前額葉皮層中特定的腦細胞亞群。額葉是大腦中調節社交行為的一個關鍵部分,是成年人正常社交所必需的。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8月31日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闡明了這些細胞之前未被認識的作用,這些細胞稱為內側前額葉皮層神經元,它會投射到室旁丘腦,而室旁丘腦是將信號傳遞給大腦獎賞迴路的不同組成部分的大腦區域。如果這一發現在人類身上也能得到複製,就可能會影響與孤立相關的精神疾病的治療。

這篇論文的資深作者Hirofumi Morishita博士說:「除了在兒童的前額葉皮層中識別出這種特別容易受到社會孤立的特定迴路外,我們還證明了我們發現的這一易感迴路是治療社會行為缺陷的有希望的目標。通過刺激成年後投射到丘腦區域的特定前額葉迴路,我們能夠挽救青少年因社交孤立而導致的社交缺陷。」

研究小組還發現,在雄性小鼠中,斷奶後立即與外界隔離兩周,會導致成年小鼠在社交活動中無法激活投射到室旁丘腦的內側前額葉皮層神經元。

研究人員發現,青少年被隔離不僅會導致投射到室旁丘腦的前額神經元的興奮性降低,還會導致來自其他相關神經元的抑制性輸入增加,這表明了青少年社交隔離導致社交能力缺失的一種迴路機制。

為了確定急性恢復腦室旁丘腦前額葉投射的活動是否足以改善成年小鼠的社交能力缺陷,研究小組採用了一種名為光遺傳學的技術,選擇性地刺激腦室旁丘腦的前額葉投射。研究人員還使用了化學遺傳學。

光遺傳學使研究人員能夠用光脈衝刺激自由移動動物的特定神經元,而化學遺傳學則可以對細胞群進行非侵入性化學控制。通過使用這兩種技術,研究人員能夠在給予光脈衝或藥物後迅速增加這些小鼠的社交互動。

Morishita博士說:「我們在刺激前確定了社交行為缺陷的存在,當我們在進行刺激又檢查了行為,結果發現社交行為缺陷被逆轉了。」

考慮到社交行為缺陷是許多神經發育和精神疾病(如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共同特徵,因此對這些特定前額葉神經元的鑑定,將為改善一系列精神疾病所共有的社交行為缺陷提供治療目標。在這項研究中確定的電路可以使用經顱磁刺激和/或經顱直流電刺激等技術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相關焦點

  • 幼年時期遭遇的社會孤立會破壞特定的大腦迴路
    即使現代化的數字平臺讓溝通變得越來越緊密,但是社會中的年輕人依然會感到孤獨。COVID-19的流行迫使許多國家實行了隔離政策,這引起了人們對社會孤立和孤獨心理造成的嚴重後果的廣泛關注。哺乳動物幼年時期的社會孤立,對其成年後的大腦功能和行為有很大危害,但其潛在的神經迴路機制仍是一個謎。
  • 科學家或已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
    但再往下細究,當你感到孤獨時,你對社交的渴望是不是就像飢餓的人看到食物一樣?能在你的大腦神經迴路中檢測並量化這種 「飢餓感」 嗎?實際上,我們對於孤獨的認識,既熟悉,又陌生。它是一種神經學概念,貌似有理可循;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來檢測這種現象,並將之定位到特定的細胞上。
  • 科學家或已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原理竟與飢餓...
    但再往下細究,當你感到孤獨時,你對社交的渴望是不是就像飢餓的人看到食物一樣?能在你的大腦神經迴路中檢測並量化這種 「飢餓感」 嗎? 實際上,我們對於孤獨的認識,既熟悉,又陌生。它是一種神經學概念,貌似有理可循;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來檢測這種現象,並將之定位到特定的細胞上。
  • 科學家找到相應大腦神經迴路,原理與飢餓感類似
    但再往下細究,當你感到孤獨時,你對社交的渴望是不是就像飢餓的人看到食物一樣?能在你的大腦神經迴路中檢測並量化這種 「飢餓感」 嗎? 實際上,我們對於孤獨的認識,既熟悉,又陌生。它是一種神經學概念,貌似有理可循;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來檢測這種現象,並將之定位到特定的細胞上。
  • Science新研究繪製出大腦皮層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繪製了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並報告發現了獨特的迴路形成原理。他們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能夠監測神經元網絡結構隨時間的變化,從而捕捉到個體成長和適應環境的時刻。
  • 科學家揭秘大腦迴路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卡萊羅那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CeA中的特定神經元會導致類似酗酒行為的發生,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一種特定的神經迴路,該迴路在改變時會導致動物飲酒行為的減少。
  • 血清素會影響大腦功能和大腦迴路
    美國凱斯西保留地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研發出了首個用於描述血清素在大腦發育與結構方面所具有的作用的完整模型。據了解,血清素又名5-羥色胺,是對於大腦發育和結構以及神經迴路運轉具有重要作用的神經調質。研究的結果已經發布在了最新一期的《The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期刊在線版上。  據凱斯西保留地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系助理教授Roberto Fernández Galán介紹,研究小組的目標是加強科學對血清素在大腦皮層中具有的作用的理解。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不幸會加速身體和大腦衰老
    根據哈佛大學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早年遭受過虐待或暴力創傷的兒童,竟然比從未經歷過不幸的兒童表現出更快衰老的生理跡象。該研究考察了三種不同的生理衰老跡象(青春期提前、細胞衰老和大腦結構變化),並且發現童年創傷與這三種情況都有關聯。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童年鉛暴露與中年時期大腦結構完整性和認知能力下降有關
    童年鉛暴露與中年時期大腦結構完整性和認知能力下降有關 2020-11-25 14: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腦的獎賞迴路
    [法]讓-菲利普·拉夏在有關注意力的研究中,介紹了獎賞和動機。大腦會自發地優先處理能夠激活獎賞迴路神經元的行動——賽車手在轉彎處看到了充滿誘惑的廣告,圖片刺激了他的獎賞迴路。獎賞迴路主要由伏隔核、紋狀體和眶額皮質構成。伏隔核劇烈活動,鼓勵賽車手把注意保持在圖片上。
  • 不,你的大腦渴望社交,如同你渴望食物
    不過,你的大腦或許並不那麼熱愛孤獨——最新研究表明,人被迫隔離一小段時間後,大腦便會產生對社交活動的強烈欲望,類似於飢餓之後對美食的渴望。大腦渴望社交之前已經有非常多的證據表明,不管是長期的缺乏社交,還是主觀的孤獨感,都會導致身心健康受損。這一次,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和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則想知道,短時間的強迫社交孤立究竟會如何影響大腦。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成功人士在童年時期,一般具備這5個特點
    哈佛大學做過一個主題為「一個人的成功是否與童年有關係」的研究。在這個調查當中一共調查了千餘名30到50歲的成年人。在調查中也對他的家庭進行了走訪,最終得出了一個調查結果。就是童年時期影響平均的薪資水平達到了40%以上,而還有80%的人完成了大學的學業,父母也過得更幸福,且童年時期一般具備以下5個特點。
  • 原來一種大腦迴路導致了衝動型暴飲暴食
    喬治亞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現在發現了大腦中改變食物衝動的特定迴路,這為科學家有朝一日開發出治療暴飲暴食的方法創造了可能性。研究小組的發現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喬治亞大學家庭與消費科學學院的助理教授Emily Noble是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她說:「你大腦中有一個潛在的生理機能在調節你說『不』(衝動進食)的能力。」
  • 「你為什麼總忍不住刷手機」|聊聊大腦的「習慣迴路」
    研究記憶神經解剖學的科學家拉裡·斯奎爾和其他研究人員,研究了習慣的運作機理。通過嵌入老鼠大腦的探測裝置進行探測,當讓老鼠穿越迷宮去尋找巧克力時,發現大腦的活動相當活躍,不斷地進行判斷、選擇。但是隨著實驗次數的增多,老鼠能越來越快地找到通向巧克力的路,大腦參與活動的部分也越來越少。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就看這個指標來源:生物通日本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在《Brain》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與年齡相關的腦室增大(ventriculomegaly)與大腦某一特定深部區域的血液引流滯後有關。
  • 重寫小鼠記憶實驗發現改變記憶的大腦迴路
    日前,一項重寫小鼠記憶的實驗就發現了涉及改變記憶的大腦迴路,8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對該相關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進行了報導。  回憶通常帶有正面或者負面的情感聯繫,這種情感可能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記憶的其他細節,例如物理位置,卻仍然準確。讓情感和記憶發生關聯的過程總體上不為人所知,雖然人們相信大腦的不同區域儲存著一個記憶的不同組成部分。
  • Nature:揭示人大腦類器官為何缺乏正常人腦特有的細胞亞型和複雜迴路
    2020年2月8日訊/生物谷BIOON/---作為在實驗室中通常利用人類幹細胞培育出的大腦樣組織三維球體,大腦類器官被吹捧為有潛力讓科學家們在受控的實驗室條件下研究大腦迴路的形成。關於大腦類器官的討論非常熱鬧,一些科學家認為它們將使得快速開發針對破壞性的腦部疾病的治療方法成為可能,而另一些人則警告說,大腦類器官可能很快會獲得某種形式的意識。不過,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更為克制的觀點:廣泛使用的大腦類器官模型無法複製大腦發育和組織結構的基本特徵,更不用說模擬複雜腦部疾病或正常認知所需的複雜迴路。
  • 新研究:學習第二語言會影響大腦結構,提高大腦效率
    ,掌握和說一種以上的語言可能會影響說話者的大腦結構。例如,一些研究發現,雙語或多語成年人的皮層區域和皮層下灰質結構與單語者的不同。這些發現與其他觀察結果一致,此前的其他觀察強調,掌握一項新技能(如雜耍、彈鋼琴或操作特定工具)的人大腦結構也會發生變化。由於這些變化通常發生在與習得技能相關的大腦區域,因此掌握雙語和多語預計會影響與語言處理、學習和控制相關的大腦區域。
  • 科學家研究出新的大腦圖譜 堪稱人腦 GPS 圖
    □本報特約撰稿   青草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大多數關於大腦的知識,都是基於我們對於當大腦內不同區域被損害時會發生什麼事情的觀察,卻很少有人能說清楚這些區域之間的相互關聯。現在,科學家藉助最新科技終於摸清了人腦的主要迴路,並計劃在此基礎上製作出新一代大腦分區圖。不過,這只是繪製人腦迴路圖譜的第一步,後面的路還很長、很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