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示人大腦類器官為何缺乏正常人腦特有的細胞亞型和複雜迴路

2020-12-03 生物谷

2020年2月8日訊/

生物谷

BIOON/---作為在實驗室中通常利用人類

幹細胞

培育出的大腦樣組織三維球體,大腦類器官被吹捧為有潛力讓科學家們在受控的實驗室條件下研究大腦迴路的形成。關於大腦類器官的討論非常熱鬧,一些科學家認為它們將使得快速開發針對破壞性的腦部疾病的治療方法成為可能,而另一些人則警告說,大腦類器官可能很快會獲得某種形式的意識。

不過,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更為克制的觀點:廣泛使用的大腦類器官模型無法複製大腦發育和組織結構的基本特徵,更不用說模擬複雜腦部疾病或正常認知所需的複雜迴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6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ell stress in cortical organoids impairs molecular subtype specification」。論文通訊作者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學教授Arnold Kriegstein博士。論文第一作者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Kriegstein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Aparna Bhaduri博士和Madeline Andrews博士。

圖片來自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1962-0。

Kriegstein說,「一些人將大腦類器官稱為『培養皿中的大腦』,但是我們的數據表明,這是一個極大的誇張。我們發現大腦類器官沒有產生正常人腦迴路所特有的獨特性細胞亞型或區域性迴路結構。由於大多數人類腦部疾病對大腦中特定的細胞類型和迴路具有高度特異性,因此這對利用大腦類器官精確模擬這些複雜疾病的努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這項新的研究源於Kriegstein實驗室正在進行的研究工作,即在正常人類腦組織樣本的基礎上,全面繪製協調大腦發育的基因表達程序。Kriegstein實驗室旨在構建出人類大腦發育的

遺傳

圖譜,作為將正常大腦發育與自閉症等大腦發育疾病中發生的差錯進行比較的寶貴資源。

但是,當這些研究人員將來自發育中大腦的數據與Kriegstein實驗室的大腦類器官模型進行比較時,他們很快就發現正常大腦組織中觀察到的精心組織的發育程序在Kriegstein實驗室的大腦類器官中受到顯著破壞。

大腦類器官未能產生關鍵細胞類型和組織結構

這些研究人員測量了從37個不同的大腦類器官(通過使用三種不同的實驗室流程和四種不同的起始

幹細胞

系產生)中提取出的235000多個細胞中的基因表達,並將這些基因表達模式與他們在來自正常發育的人類大腦在不同發育時間點的一系列大腦區域的大約18.9萬個腦細胞中觀察到的情形進行比較。

這項分析表明大腦類器官細胞沒有正常地分化為大腦中獨特的細胞類型,而是似乎經歷了身份危機:同時表達通常在非常不同類型的細胞中發現的基因。起初,這些大腦類器官形成了類似於發育中大腦的某些特徵的細胞「玫瑰花狀結構」,但是它們很快就溶入了混雜在一起的細胞大雜燴中。Kriegstein說,「我們能夠鑑定出主要的細胞類型,但是缺乏在神經迴路的正常功能中起關鍵作用的細胞亞型的正常多樣性。」

為了確保這些結果擴展到在Kriegstein實驗室之外使用的製備大腦類器官的其他常見方法,這些研究人員比較了科學文獻中發表的八種不同類器官製備方法的單細胞基因表達數據(總共超過276000個細胞)與他們在發育中的大腦內構建出的正常基因表達圖譜。在每種情形下,這些已發表的類器官顯示出與Kriegstein實驗室在他們自身的大腦類器官模型中觀察到的相同結果:它們缺乏適當產生獨特細胞類型的能力。

Andrews說,「大腦將不同類型的細胞連接到高度結構化的區域獨特性的迴路中的能力不僅對正常的大腦功能和認知至關重要,而且正是這些高度特異性的迴路以不同的方式在自閉症、精神分裂症以及精神疾病和神經疾病等腦部疾病中發生差錯。」

Bhaduri補充說,「在我們可以使用大腦類器官來研究這些疾病並尋找可能的治癒方法之前,我們需要確保它們實際上是在模擬受影響的大腦迴路。」

減少細胞應激可以改善大腦類器官模型

除了混亂的發育程序之外,大腦類器官模型均表達異常高水平的細胞「應激」基因,從而控制細胞對有害環境條件(如缺氧)的反應。這些研究人員假設這種加劇的細胞應激可能是由在實驗室中培養大腦類器官的方法所引起的,並且可能阻止這些類器官產生適當的神經細胞類型和區域組織結構。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這些研究人員從產生的大腦類器官中提取出細胞,並將它們植入小鼠的大腦,以消除因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培養而引起的應激因素。在這種更加自然的環境中,這些大腦類器官細胞的應激水平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並且正常的發育程序開始重新發揮作用。相反,當他們獲取早期發育中的神經組織並嘗試讓它與他們的實驗室大腦類器官一起培養時,應激基因變得更加活躍,神經組織中的年輕神經元也出現了與實驗室大腦類器官相同的身份危機。

這些結果提示著神經科學家想要在大腦類器官中模擬複雜的大腦組織的努力將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實驗室中培養大腦類器官,以嘗試降低細胞應激水平。

Andrews說,「不同的研究團隊已經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優化了大腦類器官的培養方式,因此,我們在來自不同實驗室的類器官中看到這些問題的事實表明,要改善類器官的產生方式很可能需要進行很大的改進。這絕非易事,但我希望這些結果以及Bhaduri在正常發育的大腦中的

遺傳

程序的獨特數據集能夠為這個領域指明正確的方向。」

這些研究人員強調大腦類器官在許多不需要精確模擬特定大腦迴路或其功能障礙的研究中仍然是有用的工具,比如Bhaduri及其同事們在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使用大腦類器官作為一種在實驗室培養皿中研究膠質母細胞瘤侵襲性擴散的方法(Cell Stem Cell, 2020, doi:10.1016/j.stem.2019.11.015)。Bhaduri說:「但是,這項新的研究非常清楚地表明在實驗室裡,大腦類器官遠不能真正地複製發育中的大腦。」(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Aparna Bhaduri et al. Cell stress in cortical organoids impairs molecular subtype specification.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1962-0.

2.Not 'brains in a dish': Cerebral organoids flunk comparison to developing nervous system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1-brains-dish-cerebral-organoids-flunk.html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何能擁有更大的大腦?科學家揭示細胞發育之謎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也可能是宇宙間最複雜的物體。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大腦的皮層顯著增大,為各種高級認知功能提供了結構基礎。解碼人腦的發育過程,將為我們理解「人何以為人」提供接近本質的答案。  在探索人類大腦皮層為什麼能夠變得更大的問題時,人們常常把目光集中在神經元胞體集中的灰質區域。實際上,大腦皮層的白質也在進化過程中劇烈增大。
  • 《細胞》:我們為何能擁有更大的大腦?神經科學家揭示細胞發育之謎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也可能是宇宙間最複雜的物體。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大腦的皮層顯著增大,為各種高級認知功能提供了結構基礎。解碼人腦的發育過程,將為我們理解「人何以為人」提供接近本質的答案。
  • 科學家研究出新的大腦圖譜 堪稱人腦 GPS 圖
    最新發現    科學家繪出人腦圖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 5月22日報導,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繪製出了一幅很有發展前景的人腦圖譜(也稱「人腦迴路圖譜」),它可以成為了解身體這一最複雜、最關鍵器官內部運行情況的新嚮導。
  • 科學家揭秘大腦迴路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然而,科學家們還不明白為何有些人容易出現飲酒問題,而另一些人卻沒有。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沙克生物學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控制小鼠飲酒行為的皮質-腦幹迴路(cortical-brainstem circuit),並且它可以作為一種生物標誌物用於預測小鼠日後產生的強迫性飲酒行為。
  • ​Mol Psy |人腦類器官移植後發生跨腦區投射和環路整合
    圍繞人腦類器官,大量的研究已經在解析早期人腦發育機制、人腦進化、神經系統疾病發病機制以及藥物篩選等方面展開【2】。而將人腦類器官用於移植、修復大腦神經環路的研究,目前的報導仍然較少。人腦類器官可否植入深部腦區?
  • 類器官體單細胞測序揭示人類大腦發育特徵
    類器官體單細胞測序揭示人類大腦發育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4:17:36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J.
  • 中國腦計劃重大進展:首度解碼人腦「中央處理器」,腦細胞圖譜領先...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個從不停歇而又平穩運行的社會,毫無疑問,大腦就是這個社會的司令部,而大腦皮層,則可以稱得上是掌控全局的絕對決策中心。 人類的神經系統主要由神經細胞及神經膠質細胞等構成,其中膠質細胞具有支持、營養、保護等功能。 神經系統中功能最高級的一部分則是大腦皮層,又稱大腦皮質,其表面溝壑交縱,「溝」和「回」是其最為顯著的解剖結構,褶皺和溝壑之間藏著高等生物的智慧。
  • 實驗室培育的大腦類器官具有意識嗎?
    他將大腦類器官連接至行走機器人,使用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修改了大腦類器官的基因組,然後將行走機器人發送至國際空間站,使用它們作為模型開發更像人類的人工智慧系統。和許多科學家一樣,穆特裡暫時將研究重點轉向了新冠病毒,利用大腦類器官來測試藥物對抗新冠病毒的效果。
  • 年度重磅*頂刊Nature|生物3D列印構建新一代含基質類器官,首次揭示...
    類器官往往由受組織限制的成體幹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或腫瘤細胞。因為它們可以模仿人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因此被認為是創造人造器官或開發新藥物的下一代技術。類器官類器官可以來自受組織限制的成體幹細胞、多能幹細胞或腫瘤細胞。這三個類型的類器官被廣泛用於模擬器官和組織的關鍵特徵,以更好地了解包括癌症等人類疾病的各個方面。然而,當前類器官與體內疾病的相關性仍然受到質疑,因為這種模型系統沒有考慮到大量因素,包括原生組織結構,微環境和基質(Stroma)等,當它們從組織的原生環境中移除時,大多數細胞的特徵都會發生變化。
  • 「Nature」首次!能模擬組織再生和腫瘤,三維重構類器官完美復刻人體器官
    由於它們可以模擬人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因此被認為是用於創建人造器官或新藥研發的下一代技術。然而,當前的類器官技術具有根本的局限性,它們不能模擬成熟器官的結構,並且缺乏組織內的微環境,以及組織內各種細胞之間關鍵的相互作用。
  • Science:開發可以預測藥物通透性潛力的大腦類器官
    人腦沐浴在一種叫做腦脊液(CSF)的支持性液體中,腦脊液提供營養,是大腦正常運轉所必需的。由於缺乏實驗手段,人們對人腦脊液的組成和它是如何形成的了解甚少。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LMB細胞生物學部門的Madeline Lancaster小組現在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腦類器,它可以產生腦脊液,並且有潛力預測藥物是否可以進入大腦。腦脊液是由大腦深處的脈絡膜叢(ChP)產生和分泌的。ChP還過濾血液,作為一個屏障,以防止在血液中運輸的大多數物質進入大腦,同時選擇性地允許某些小分子進入。
  • 類器官真的準備好了嗎?
    同時,類器官技術避免了傳統的2D細胞系培養的諸多缺陷,如細胞來源的限制、低保真度和低分化能力等,其應用不僅可以實現在培養皿中模擬人體器官發育和各種疾病病理複雜情況,患者來源的類器官還有望實現對藥物反應的個性化預測等精準治療【1,2】。人體組織類器官模型的創新無疑是研究發育和疾病的具有巨大潛力的實驗平臺。
  • Nature||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ATAC-Seq聯合解碼人類大腦海馬體體發育與形成機制
    海馬體位於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在信息編碼、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空間導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海馬體和癲癇、智力障礙、阿爾茨海默病等多種病理的發病機制密切相關。但是目前對於人類海馬體的發育與分子特徵仍然缺乏清晰地認識。
  • Nature:研究繪製出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
    ,繪製出人腦前額葉胚胎發育過程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並對其中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系統功能研究,為繪製完整的人腦細胞圖譜奠定重要基礎。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具有極複雜且廣泛的神經分布和雙向聯繫,例如前額葉皮層與丘腦、尾狀核、蒼白球、杏仁核、海馬之間有著豐富的直接聯繫,並通過這些結構與下丘腦和中腦之間實現間接的神經聯繫,而這些神經聯繫也是前額葉皮層多種生理心理功能的重要生物學基礎。然而,當前研究對「人腦前額葉到底由哪些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又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等腦科學問題知之甚少。
  • 馬少華、黃來強團隊在《細胞》子刊發表類器官研究重要成果
    腫瘤內在的異質性給實體腫瘤的治療和疾病模帶來艱巨的挑戰:在同一種腫瘤中可以存在不同的基因型或者亞型的細胞,因此同一種組織來源的腫瘤在不同個體身上可表現出不一樣的藥物反應、治療效果及預後,而且同一個腫瘤也存在差異很大的細胞亞群。如何準確、高效地在疾病模型中預測腫瘤對於抗癌藥物和療法的反應是當今研究的重點之一。
  • Nature:新型單細胞分析技術揭示幹細胞中的複雜突變
    2014年12月3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利用新型的單細胞基因分析技術揭示了多能幹細胞的多種遺傳突變,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為後期開發治療疾病的新型再生性療法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和希望
  • 中國科學家繪製人類海馬體發育的細胞圖譜和基因調控網絡
    該工作系統闡明了人海馬體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決定因子,繪製了高精度發育細胞圖譜,解析了海馬發育過程中的不同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與調控網絡。海馬體,是由端腦的內側區域發育而來,是大腦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特殊結構。
  • 3D類腦組織中進行基因編輯和譜系追蹤的新方法
    2D細胞培養系統不能完全捕捉3D組織中不同類型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之間的交互作用等過程,而這些過程對於正常細胞的增殖來講至關重要。但是被稱為類器官的3D細胞培養系統,可以通過幹細胞生成類似大腦的結構,這也為克服使用動物模型和2D細胞培養所面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強有力解決方案6。類器官會形成類似大腦的組織,可以重現人類從妊娠早期到中期皮質發育過程中關鍵細胞和基因的表達特徵6,7。
  • 天津醫科大學《Nature》子刊發文:免疫細胞加速正常人腦衰老
    正常衰老伴隨著神經發生關鍵區域——齒狀回神經前體細胞數量的減少。在衰老大腦中,70%以上的新生神經前體細胞無法存活和成長為成熟神經元,並且大腦認知功能出現進行性減退。衰老這一過程伴隨著機體系統性炎症的增加,但目前還不清楚在正常腦衰老的過程中,免疫系統是否參與並發揮了哪些作用。
  • 重磅丨類腦器官體重現大腦發育秘密細節,「人造大腦」或可期待
    即便人類已經對神經細胞和模式動物的研究已經令我們大大加深了對大腦的認知,可畢竟人腦過於的複雜,所以至今為止,人腦發育過程中的諸多細節仍然是一個謎。在今日上線的新一期《自然》雜誌中,來自斯坦福的Pasca博士團隊和來自哈佛的Arlotta博士團隊發表了兩篇論文,不約而同地介紹了基於人類幹細胞的「人造大腦」——類腦器官體對人腦發育的研究。那麼,到底什麼是類腦器官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