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重大突破!發現視網膜中感知光線強度的神經元群體

2021-01-18 生物谷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9.005。


2017年10月3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描述了我們能夠檢測環境中的整體光照程度的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他們發現眼睛視網膜中的神經元分工協作,從而使得特定的神經元經過調節對不同的光照強度範圍作出反應。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9月28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Population Representation of Absolute Light Intensity in the Mammalian Retina」。

論文資深作者、波士頓兒童醫院F.M. Kirby神經生物學中心的Michael Do博士說,「隨著地球轉動,光照的亮度在多個數量級(從星光到大白天)之間變化。你如何建立一個涵蓋如此廣泛範圍的感官系統?它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是我們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遠比預期中的要複雜得多。」

不同於視網膜中主要用來檢測形體和運動的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的是,專門用來檢測「非圖像(non-image)」視覺的其他感光神經元,被用來設置我們的生物鐘,調節睡眠和控制激素水平。這些神經元被稱作M1神經節感光細胞(M1 ganglion cell photoreceptors),即便在那些失明的人身上也能發揮作用。

論文第一作者Elliott Milner設計出新的方法來研究這些M1細胞的電輸出。這允許更好地理解這些細胞從眼睛發送到整個大腦中的區域的這些電信號。

Milner說,「根據之前的研究,人們的期望是這些細胞發出的信號僅會隨著光照亮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它們之間的平均信號強度將衡量整體的光照強度。」

但是Milner和Do發現儘管這些M1細胞似乎在視覺上彼此之間無法區分,但是它們經調節對不同的光照水平作出反應,而且當這些光照水平發生變化時,它們輪流向大腦發出信號。因此,大腦依據這些活躍的細胞的身份獲得光照強度方面的信息,而不僅僅是信號大小。

Milner說,「一些M1細胞在黃昏時發出強烈的信號,而另一些M1細胞在大白天發出強烈的信號。總之,這些M1細胞覆蓋了環境中的範圍廣泛的光照強度。」

利用一種「病態」現象

有趣的是,這些M1細胞的輪流系統使用一種通常被認為異常的或病態的機制,即去極化阻斷(depolarization block)。去極化阻斷通常是在癲癇等某些疾病中觀察到的。

當光照水平上升時,M1細胞中的一種被稱作黑視蛋白(melanopsin)的蛋白捕獲越來越多的光子。這會導致細胞膜電壓變得更為正向,也就是「去極化」。隨著細胞膜電壓變得更為正向,這些M1細胞產生更多的電峰值(也稱為動作電位),即發送到大腦中的信號。

在去極化阻斷中,當細胞膜電壓變得太過於正向時,細胞喪失了產生電峰值的能力。Do說,「存在如此多的神經興奮以至於細胞無法跟上而保持沉默。」

這些M1細胞似乎利用這一特性獲得優勢。Milner和Do認為這個系統可能經過進化而有助大腦基於哪些細胞在「交談」而不僅僅基於它們的整體信號量,更加精確地區分光照水平。這也可能保存能量。

Do解釋道,「從代謝角度而言,細胞產生電峰值是非常昂貴的。鑑於當一些細胞被激活時,其他的細胞保持沉默,這個系統以更低的能量成本提供信息。」

在未來的研究中,Milner和Do希望研究下面的問題:

(1)大腦如何從這些細胞中提取出光照水平方面的信息?大腦的特定區域如何傾聽一些M1細胞而不傾聽其他的M1細胞?

(2)不同的M1細胞如何在視網膜上分布?比如,不同的視網膜部分如何接收來自不同方向的光線,因此M1細胞在空間上如何分布,可能影響人們針對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等疾病開發光治療系統。

(3)其他的參與感官知覺的細胞,比如允許我們感知氣味或觸摸的那些細胞,也是使用這種去極化阻斷機制嗎?

Do說,「最重要的是,神經細胞要比我們之前想像的更加複雜,而且以我們沒有預料到的方式進行分工協作。即使在被認為非常簡單的系統中,如被用來檢測光照強度的系統,我們也獲得有令人吃驚的發現。」(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Elliott Scott, Michael Tri Hoang Do. A Population Representation of Absolute Light Intensity in the Mammalian Retina. Cell,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8, 2017, doi:10.1016/j.cell.2017.09.005

相關焦點

  • 美研究發現黑視蛋白亦可感知外界光線信息
    據美國物理組織網站(PhysOrg.com)12月7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日前發現,黑視蛋白除了可以使人體內的生物鐘保持與外部世界同步外,還可以感知外界光線,它能夠通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將外界光線的亮度信息傳達至大腦的固定區域。這項研究由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霍拉沙克生物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希瓦南達·潘德博士和曼徹斯特大學的合作者們發起。
  • 薛天等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人體視網膜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組織,可以檢測光線並將視覺信息發送到大腦。但是,尚不清楚靈長類動物視網膜衰老過程中的分子和細胞過程。光線作用於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這些細胞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經過多級神經元傳遞,最後視覺信號通過視神經傳輸到大腦中,使得人和動物能夠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對機體生存至關重要。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視網膜功能會逐漸發生退化,同時各種年齡相關性視網膜疾病風險也相應增加。
  • 中國科大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該工作通過對不同年齡段人類及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解析了人類與恆河猴視網膜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異同,並建立了人類及恆河猴視網膜衰老的分子圖譜,發現了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該研究為治療和幹預年齡性相關視網膜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文章於2020年8月25日在線發表於《National Science Review》。
  • /吳倩/王曉群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解析了人類與恆河猴視網膜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異同,並建立了人類及恆河猴視網膜衰老的分子圖譜,發現了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光線作用於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這些細胞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經過多級神經元傳遞,最後視覺信號通過視神經傳輸到大腦中,使得人和動物能夠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對機體生存至關重要。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視網膜功能會逐漸發生退化,同時各種年齡相關性視網膜疾病風險也相應增加。因此,了解視網膜衰老進程中細胞組成及其內在基因調控網絡變化對治療和預防年齡性相關視網膜疾病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 上海生科院發現獼猴中顳葉皮層對自身運動方向感知的因果貢獻
    通過在進行這種方向辨別任務的獼猴上進行胞外電生理記錄,他們進一步發現,具有相對較小感受野的中顳葉皮層的神經元不但在整體光流下依然保持著對運動方向的選擇性信號,而且它們的信號還會受到局部額外向量的幹擾,這預示著中顳葉皮層的神經元信號很可能是編碼「光流」局部信號的神經基礎。
  • 新轉基因小鼠可用嗅覺感知光線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8日(北京時間)報導,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培養出一種能「聞」出光線的小鼠,為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嗅覺功能的神經機制提供了一種新工具
  • 視覺感知堪比人眼:這款突破性光學傳感器模仿人類視網膜,有望帶來...
    而就在近日,美國公立研究型大學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在光學傳感器領域有了重大進展,更接近於人眼感知視野變化能力的傳感器終於來了。俄勒岡州立大學表示:該傳感器是圖像識別、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重大突破,突破性的仿人眼光學傳感器是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一步。
  • 我國科學家揭示「視覺感知」新機制
    該研究通過在非人靈長類獼猴大腦視皮層V1,V2,和V4三個腦區進行群體神經元和單細胞神經元記錄,探索了靈長類腹側視覺通路中高級腦區是否存在編碼精細視覺的神經基礎以及它與局部和整體視覺感知的相關性。該突破性研究工作揭示了編碼精細視覺的神經元不僅存在於大腦初級視覺皮層V1腦區,而且也存在於中高級視皮層V4腦區,尤其是揭示了在整體和局部的精細視覺編碼中,V4腦區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 淋巴結可由獨特神經元群體支配
    淋巴結可由獨特神經元群體支配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5:03:02 美國MGH拉貢研究所Ulrich H. von Andrian、Alex K.
  • Cell:利用CRISPR-CasRx技術將神經膠質細胞轉換為神經元或有望減緩...
    2020年4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Glia-to-Neuron Conversion by CRISPR-CasRx Alleviates Symptoms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in Mice」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
  • 人類的眼睛是如何感知光明的?
    亮度感知可以用非線性亮度和線性黑視素之和來解釋,說明黑視素信號可以表示絕對的亮度水平。近日,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將最近發現的一種視網膜細胞——黑視素細胞的功能分離出來,證明了其在視覺環境感知中的重要作用。
  • 神奇的神經元感知:有些人眼中草莓是藍色的
    >突破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神秘的「神經元感知」,可對顏色產生不同判斷,有些人眼中的藍色可能是另一些人眼中的紅色。  一項新的研究結果使得科學家們相信當人們看著同一物體時,他們並不會總是看到同樣的顏色。
  • 科學家首次「畫出」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課題組與北京師範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畫出」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發現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的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為延緩視網膜衰老提供潛在幹預靶標,為有效預防和治療年齡相關性視網膜疾病提供全新思路。視覺是人和動物最重要的感知覺,至少有80%的外界信息經由視覺系統接收、處理和感知。
  • 仿生眼領域重大突破登上 Nature
    具有半球形視網膜的電化學眼相比相機中的平面圖像傳感器,人眼具有天然的巧妙光學布局:球形的視網膜減少了從晶狀體通過的光線,因此突出了焦點。而這項研究最主要的突破是後側的半球形視網膜,從上圖可以清晰地看到密集排列的光敏納米線(Nanowire,模擬人眼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被固定在氧化鋁膜(Aluminium shell)的孔中。 聚合物插座(Socket)用於固定視網膜,確保納米線和背面的液態金屬線(Liquid-metal Wire)之間的電接觸。
  • Cell:淋巴結受一種獨特的具有免疫調節潛能的感覺神經元支配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長期以來,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一直被認為是身體中的獨立實體,但是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了這兩者之間的直接細胞相互作用。
  • 樹欲靜而風不止,解密神經元脈衝如何產生感知、想法和動作
    TSIEN博士美國奧古斯塔大學喬治亞醫學院的神經學家Joe z.Tsien博士發現神經元發出的脈衝間隔可以產生感知、想法和動作,並創建了新的神經自信息理論,論文近日發表在《大腦皮層》雜誌上。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神經元通過發出稱作「動作電位」的電脈衝來產生感知、想法和動作。
  • stem cell reports:視網膜細胞多樣性研究新突破
    2018年4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IUPUI的一項研究首次能夠鑑定人類眼睛中一系列此前未被發現的新細胞亞群。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能夠將眼部的視覺信息運送到大腦進行加工處理,這也是我們能夠看到周圍事物的機制。
  • 突破!王偉/唐世明首次揭示不同顏色的形成機制
    目前在靈長類視覺大腦腹側通路中,從初級視皮層(V1),途徑紋外皮層(V2和V4),到顳側皮層(IT)的各個視覺腦區,都發現了編碼色彩的神經元。但是色彩在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是如何進行加工處理的,尤其是如何形成心理主觀層面上的顏色認知空間,根本不清楚。
  • 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海生科院在視網膜幹細胞胚胎起源研究...
    該研究採用基於彩虹魚克隆分析,在單細胞水平上揭示了視網膜幹細胞在視網膜睫狀邊緣區的準確定位;同時在邊緣區中發現一類目前尚未報導的靜息態細胞。此外,此研究採用原位細胞譜系追蹤,闡述了視網膜幹細胞胚胎發育的精確細胞譜系,從而揭示視網膜幹細胞起源於視泡 (optic vesicle)中間層上皮細胞中的一群雙潛能細胞。
  • 中科大薛天組視覺神經成果榮獲Cell期刊 年度最佳!
    自然界中電磁波波譜範圍很廣,以波長劃分由短至長包括γ射線、X射線、UV光、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無線電波等。能被我們眼睛感受的可見光只佔電磁波譜裡很小的一部分(圖1),這是由眼睛視網膜裡感光細胞中的感光蛋白所固有的物理化學特性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