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發現獼猴中顳葉皮層對自身運動方向感知的因果貢獻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發現獼猴中顳葉皮層對自身運動方向感知的因果貢獻

2017-01-10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1月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顧勇研究組在《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中顳葉腦區的運動信號貢獻於自身運動方向感知的因果證據》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結合心理物理實驗、清醒獼猴胞外電生理記錄以及微電流刺激技術,研究中顳葉皮層在獼猴進行光流模擬運動的方向辨別任務時的反應,並對該反應進行操控和幹預,發現獼猴中顳葉腦區在光流刺激中能產生明顯的運動信號,而且該信號可被下遊腦區加權整合,並貢獻於自身運動方向的辨別。值得一提的是,中顳葉腦區的神經元產生的運動信號被讀取的權重與該神經元所受到的周圍抑制程度顯著相關。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的世界,外周物體的狀態屬性不僅能夠反映我們所處的環境,也能為大腦所利用,從而使我們能夠分析評估自身所處的狀態。感知和分析我們自身運動的狀態就是大腦利用環境來估量自身的一個典型範例。當我們在世界上自由遊走之時,周圍物體投射到視網膜上的像也隨著運動發生連續的變化,形成一種從運動方向中心朝外周擴張的動態模式,這種動態運動模式被稱為「光流」,已有多項心理物理研究的證據表明大腦可以利用整體的「光流」進行方向辨別。這似乎說明我們的大腦可以匯聚局部的空間信息並整合成整體「光流」的模式並從中提取信息,指導我們在三維空間中運動。但是關於這種處理方式的生理學證據以及背後相關的神經基礎,卻鮮有工作涉及。

  對於這個問題,早期的研究認為具有較大感受野的腦區如內側上顳葉區最為適合編碼如「光流」的整體視覺模式,並在內側上顳葉區發現了該區神經元信號與方向辨別行為的因果關係,但研究生餘雪菲和研究員顧勇認為構成整體「光流」的局部運動信息可能在內側上顳葉區的上遊腦區進行了初步採集編碼,從而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已被證明與內側上顳葉區有投射關係的,具有相對較小感受野的中顳葉皮層。他們首先利用心理物理實驗發現,人和獼猴利用光流辨別方向時均會受到局部額外的運動向量的誤導,傾向於選擇引入的局部運動向量的反方向。這種行為選擇偏移的方向和程度可通過引入的局部向量在整體「光流」上的疊加所預測。通過在進行這種方向辨別任務的獼猴上進行胞外電生理記錄,他們進一步發現,具有相對較小感受野的中顳葉皮層的神經元不但在整體光流下依然保持著對運動方向的選擇性信號,而且它們的信號還會受到局部額外向量的幹擾,這預示著中顳葉皮層的神經元信號很可能是編碼「光流」局部信號的神經基礎。為了證明這些信號是否為下遊所用,研究人員接下來對中顳葉皮層的神經元進行了微電刺激並發現獼猴變得傾向於選擇被刺激神經元所偏好的光流方向。更為有趣的是,獼猴行為被電刺激所偏移的程度與被刺激的神經元所受的外周抑制強度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來自於傾向於整合空間運動信號(外周興奮/弱抑制)的中顳葉神經元的運動信號比來自於傾向於分離抽提空間運動信號(外周抑制)的中顳葉神經元的運動信號在被下遊匯聚時具有更高的權重。此外,當位於中顳葉神經元感受野中的視覺信息被遮擋從而僅保留外圍視覺信息時,電刺激這群「已盲」的神經元依然能夠改變行為選擇,這項結果進一步證明下遊腦區對來自中顳葉皮層的局部信息進行了匯聚。最後,研究生侯晗構建了從中顳葉到內側上顳葉連接的多層神經網絡,並用其對匯聚局部信息形成「光流」的過程進行模擬,重構出與生理實驗類似的結果,進一步支持了從中顳葉到內側上顳葉的匯聚作用。

  此項工作詳細探究了大腦匯聚局部信息形成「光流」的生理基礎,並能夠為物體運動幹擾自身運動感知等行為學現象提供神經機制上的線索。

  該研究在顧勇的指導下,由博士研究生餘雪菲和侯晗完成。該課題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科院腦先導B類專項、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和上海市基礎研究領域重大項目的資助。

 

  圖:(A)局部物體運動幹擾示意圖;在觀測者自身發生運動時(黑色箭頭),局部的物體被加入額外的(物體自身)運動的向量(紅色箭頭)後,在視網膜上呈現出的合成運動向量偏移原始方向向量α度(實驗中約6度)。(B-D)電刺激與局部向量幹擾對行為的交互影響;(B)四種穿插在一次實驗中的實驗條件:對照(無電刺激和局部向量幹擾,左上),電刺激(右上),變形的光流場(局部向量幹擾,左下),同時給電刺激和局部向量幹擾(右下);(C)當同時給電刺激和視覺向量幹擾時,兩者產生的效應是反向的情況(紅:在有電刺激的條件下的心理物理曲線;綠:在給局部向量幹擾時的心理物理曲線;藍:同時給電刺激和局部向量幹擾)。(D)當同時給電刺激和視覺向量幹擾時,兩者產生的效應是同向的情況。

  1月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顧勇研究組在《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中顳葉腦區的運動信號貢獻於自身運動方向感知的因果證據》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結合心理物理實驗、清醒獼猴胞外電生理記錄以及微電流刺激技術,研究中顳葉皮層在獼猴進行光流模擬運動的方向辨別任務時的反應,並對該反應進行操控和幹預,發現獼猴中顳葉腦區在光流刺激中能產生明顯的運動信號,而且該信號可被下遊腦區加權整合,並貢獻於自身運動方向的辨別。值得一提的是,中顳葉腦區的神經元產生的運動信號被讀取的權重與該神經元所受到的周圍抑制程度顯著相關。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的世界,外周物體的狀態屬性不僅能夠反映我們所處的環境,也能為大腦所利用,從而使我們能夠分析評估自身所處的狀態。感知和分析我們自身運動的狀態就是大腦利用環境來估量自身的一個典型範例。當我們在世界上自由遊走之時,周圍物體投射到視網膜上的像也隨著運動發生連續的變化,形成一種從運動方向中心朝外周擴張的動態模式,這種動態運動模式被稱為「光流」,已有多項心理物理研究的證據表明大腦可以利用整體的「光流」進行方向辨別。這似乎說明我們的大腦可以匯聚局部的空間信息並整合成整體「光流」的模式並從中提取信息,指導我們在三維空間中運動。但是關於這種處理方式的生理學證據以及背後相關的神經基礎,卻鮮有工作涉及。
  對於這個問題,早期的研究認為具有較大感受野的腦區如內側上顳葉區最為適合編碼如「光流」的整體視覺模式,並在內側上顳葉區發現了該區神經元信號與方向辨別行為的因果關係,但研究生餘雪菲和研究員顧勇認為構成整體「光流」的局部運動信息可能在內側上顳葉區的上遊腦區進行了初步採集編碼,從而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已被證明與內側上顳葉區有投射關係的,具有相對較小感受野的中顳葉皮層。他們首先利用心理物理實驗發現,人和獼猴利用光流辨別方向時均會受到局部額外的運動向量的誤導,傾向於選擇引入的局部運動向量的反方向。這種行為選擇偏移的方向和程度可通過引入的局部向量在整體「光流」上的疊加所預測。通過在進行這種方向辨別任務的獼猴上進行胞外電生理記錄,他們進一步發現,具有相對較小感受野的中顳葉皮層的神經元不但在整體光流下依然保持著對運動方向的選擇性信號,而且它們的信號還會受到局部額外向量的幹擾,這預示著中顳葉皮層的神經元信號很可能是編碼「光流」局部信號的神經基礎。為了證明這些信號是否為下遊所用,研究人員接下來對中顳葉皮層的神經元進行了微電刺激並發現獼猴變得傾向於選擇被刺激神經元所偏好的光流方向。更為有趣的是,獼猴行為被電刺激所偏移的程度與被刺激的神經元所受的外周抑制強度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來自於傾向於整合空間運動信號(外周興奮/弱抑制)的中顳葉神經元的運動信號比來自於傾向於分離抽提空間運動信號(外周抑制)的中顳葉神經元的運動信號在被下遊匯聚時具有更高的權重。此外,當位於中顳葉神經元感受野中的視覺信息被遮擋從而僅保留外圍視覺信息時,電刺激這群「已盲」的神經元依然能夠改變行為選擇,這項結果進一步證明下遊腦區對來自中顳葉皮層的局部信息進行了匯聚。最後,研究生侯晗構建了從中顳葉到內側上顳葉連接的多層神經網絡,並用其對匯聚局部信息形成「光流」的過程進行模擬,重構出與生理實驗類似的結果,進一步支持了從中顳葉到內側上顳葉的匯聚作用。
  此項工作詳細探究了大腦匯聚局部信息形成「光流」的生理基礎,並能夠為物體運動幹擾自身運動感知等行為學現象提供神經機制上的線索。
  該研究在顧勇的指導下,由博士研究生餘雪菲和侯晗完成。該課題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科院腦先導B類專項、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和上海市基礎研究領域重大項目的資助。
 
  圖:(A)局部物體運動幹擾示意圖;在觀測者自身發生運動時(黑色箭頭),局部的物體被加入額外的(物體自身)運動的向量(紅色箭頭)後,在視網膜上呈現出的合成運動向量偏移原始方向向量α度(實驗中約6度)。(B-D)電刺激與局部向量幹擾對行為的交互影響;(B)四種穿插在一次實驗中的實驗條件:對照(無電刺激和局部向量幹擾,左上),電刺激(右上),變形的光流場(局部向量幹擾,左下),同時給電刺激和局部向量幹擾(右下);(C)當同時給電刺激和視覺向量幹擾時,兩者產生的效應是反向的情況(紅:在有電刺激的條件下的心理物理曲線;綠:在給局部向量幹擾時的心理物理曲線;藍:同時給電刺激和局部向量幹擾)。(D)當同時給電刺激和視覺向量幹擾時,兩者產生的效應是同向的情況。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發現TMC基因調節果蠅幼蟲的位移運動
    上海生科院發現TMC基因調節果蠅幼蟲的位移運動 2016-07-13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生科院發現RNA可變剪接的時序性調控機制
    上海生科院發現RNA可變剪接的時序性調控機制 2016-05-1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在生物體中,可變剪接被嚴格調控,同一基因在不同組織細胞中或同一組織的不同發育階段裡經常表達為有不同的剪接亞型,剪接的異常調控與癌症等許多疾病密切相關。  在以往的報導中,細胞周期是通過調控特定基因的周期性表達來協調實現的。該研究首次發現了人類基因組中普遍存在RNA可變剪接的周期性波動,而這種周期性剪接調控也是細胞周期的重要控制機理。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發現控制肥胖及糖尿病轉錄中介體...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發現控制肥胖及糖尿病轉錄中介體基因 2014-11-26 中國科學報 黃辛   11月24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王綱研究組發現在小鼠肝臟中刪除中介體MED23基因,能減緩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發展。
  • 上海生科院發現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保護作用的磷脂氧化產物
    上海生科院發現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保護作用的磷脂氧化產物 2017-02-2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2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生物化學雜誌》(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院)尹慧勇組的研究論文: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Series of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tive Phospholipid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粉管生長方向調控機理
    2月29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永飛研究組題為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 18 is an essential Ca2+ channel in pollen tube tips for
  • 上海生科院發表環形RNA研究綜述文章
    上海生科院發表環形RNA研究綜述文章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3-07   今日/總瀏覽:1/3388
  • 上海生科院發現調控胰島素敏感性的長鏈非編碼RNA---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發現調控胰島素敏感性的長鏈非編碼RNA 2016-09-0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該研究中,翟琦巍指導的博士生王元高等研究發現,通過轉錄組等相關的數據分析,在Sirt1基因的啟動子區發現了一個未知轉錄本,深入的研究顯示該轉錄本是一個長鏈非編碼RNA,並將其命名為Risa(Regulator of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Autophagy
  • 張鳴沙課題組揭示複雜感知運動轉換的神經機制
    2020年6月3日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張鳴沙教授課題組在Cerebral Cortex在線發表了題為Neuronal Correlates of Many-To-One Sensorimotor Mapping inLateral Intraparietal Cortex的研究論文,發現靈長類動物大腦後頂葉皮層參與編碼複雜的感覺刺激到運動輸出的映射過程
  • 上海生科院發現AMPK信號調控自噬的新機制
    6月15日,自噬領域國際學術期刊Autopha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劉知學組的研究論文:AMPK regulates該研究發現AMPK信號通過磷酸化Beclin1的蘇氨酸388位點從而調控細胞自噬,進一步揭示了自噬的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為解析細胞自噬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依賴溶酶體途徑對胞質蛋白和細胞器進行降解的一種過程,在進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廣泛存在於從酵母、線蟲、果蠅到高等脊椎動物的細胞中。
  • 阿里達摩院2020趨勢第一彈:感知智能的「天花板」和認知智能的...
    她給出了研究方向,「更多的去研究如何綁定、發現、積累可理解的可分解性的概念以及概念間的關係,融合基於高緯度概念的可靠的推理方法,從而提高模型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完成可靠的邏輯推理。」達摩院指出,相較於感知智能這一人工智慧1.0,人工智慧2.0將更多基於數據,能夠自動將數據變成知識,從非結構化的數據直接變成有結構化的知識,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認知智能。
  • 經濟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大腦如何感知價值與回報
    除了對人的有關神經活動予以具體研究外,為了定義與記錄經濟行為的生物學基礎的追求,他們選擇了人類的一個非常聰明卻又遙遠的表親:普通獼猴,進行了具體地深入研究。普通獼猴(學名:Macaca mulatta),也稱恆河猴,是猴科動物中最為有名的一種猴。普通獼猴的平均壽命約為25年。普通獼猴是常用於科學試驗的重要品種。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發現下丘腦神經元調控肥胖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郭非凡研究團隊揭示了下丘腦阿黑皮素原(POMC)神經元中激活轉錄因子4(ATF4)調節機體能量平衡和脂質代謝方面的新功能
  • 對臺灣獼猴你了解多少?臺灣獼猴知識大全
    臺灣獼猴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簡鼻亞目、猴科、獼猴亞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Formosan macaque,命名人為Swinhoe,命名時間是1863年。靈長目中最早出現的是一些發現於歐洲和北美的近猴類化石。它們具爪而不具指甲。
  • 科研人員研究獼猴揭秘視覺錯覺產生機制
    科研人員研究發現這可能是視覺錯覺導致的。視覺錯覺,對於大腦來說是一種真實的感知覺,它反映的是人視網膜物理(光)輸入和大腦視皮層感知之間的不一致,是人類大腦通過複雜的腦區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海量神經計算而產生的。Pinna旋轉視覺錯覺就是一種涉及旋轉運動的錯覺。
  • 上海生科院發現脂質過氧化是冠心病的重要特徵
    該研究利用代謝組學和脂質組學的方法系統分析了不同階段冠心病病人血漿中的代謝組和脂質組變化,揭示了氧化應激和脂質過氧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特徵,並且發現脂質過氧化代謝產物具有區分冠心病不同階段的潛力,該研究為將來大樣本驗證奠定了基礎。
  • 上海生科院發現心外膜祖細胞在心臟損傷時分化成脂肪細胞
    9月26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周斌組的最新研究進展:Epicardium-to-fat transition in injured heart。
  • 上海生科院發現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抗腫瘤的重要機制
    【每日科技網】   3月9日,國際學術期刊Oncogene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組題為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prevent 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 and promote
  • 我國科學家揭示「視覺感知」新機制
    該研究通過在非人靈長類獼猴大腦視皮層V1,V2,和V4三個腦區進行群體神經元和單細胞神經元記錄,探索了靈長類腹側視覺通路中高級腦區是否存在編碼精細視覺的神經基礎以及它與局部和整體視覺感知的相關性。該突破性研究工作揭示了編碼精細視覺的神經元不僅存在於大腦初級視覺皮層V1腦區,而且也存在於中高級視皮層V4腦區,尤其是揭示了在整體和局部的精細視覺編碼中,V4腦區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 因果發現:如何讓算法成為複雜系統中的「福爾摩斯」?
    ,抽絲剝繭地發現真相,即案件背後有序的因果鏈條,在凱風研讀營中黃碧薇博士的關於因果發現的分享中,講述了如何用算法,做複雜系統中的「福爾摩斯」。因此我們希望尋找一個更切實可行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談的因果發現,即從觀測數據中發現因果關係。相對來說,觀測數據是更容易獲取的,特別是在大數據時代。因果發現不同於找到數據間的依賴關係,如果通過觀察,發現變量A的值不同時,變量B的分布也不同,那麼這兩個變量之間就存在依賴關係(相關性)。但只有在變量A能「主動」不同的選擇後,變量B的分布發生改變,才能說變量A和B之間存在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