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發現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抗腫瘤的重要機制

2020-12-05 每日科技網

        【每日科技網】

   3月9日,國際學術期刊Oncogene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組題為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prevent 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 and promote anti-tumor immunity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HDACIs)通過抑制腫瘤浸潤T細胞凋亡,提高抗腫瘤免疫反應,能夠有效地抑制腫瘤生長。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istone deacelytase, HDAC)是嚴格調控組蛋白以及非組蛋白類的蛋白質的去乙醯化過程的重要酶類。這種酶能夠將乙醯基從賴氨酸上移除,從而改變染色質和蛋白質的結構,進而調節許多重要的細胞活動,包括基因轉錄、信號轉導等。因此,組蛋白去乙醯化酶對保持乙醯化的穩態是非常重要的。它們的活性如果出現異常,就會導致基因表達等細胞活動的異常,而這種現象在各種疾病中都有所發現。正因為此,組蛋白去乙醯化酶的抑制劑(HDAC Inhibitors, HDACIs)最近幾年來被廣泛地研究,並且在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自體免疫性疾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眾多疾病中被視為具有潛在的治療效果,更重要的是,其在腫瘤的治療中顯示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對於HDACIs治療腫瘤的具體機制研究並不深入,導致其在臨床上的使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博士研究生曹楷等在研究員時玉舫的指導下,利用多種腫瘤模型,探討了HDACIs治療腫瘤的具體機制。前期研究發現,HDACIs對於腫瘤的治療作用是與免疫系統密切相關的,並且HDACIs被廣泛報導能夠影響免疫細胞的活性。由此,他們提出假設,HDACIs能夠通過影響腫瘤微環境中免疫細胞存活來發揮其腫瘤治療作用。研究發現,HDACIs的確能夠顯著增加腫瘤微環境中免疫細胞的數量和活性,導致免疫細胞分泌的抗腫瘤因子大量增加,發揮顯著的抗腫瘤作用。進一步研究發現,HDACIs是通過抑制由Fas-FasL通路介導的免疫細胞「激活誘導的細胞凋亡」(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 AICD)過程來減少細胞死亡,從而增加免疫細胞數量。機制研究表明,HDACIs能夠通過抑制NFAT1-Egr2通路活性來抑制免疫細胞FasL分子的表達,從而抑制下遊的凋亡信號激活。當免疫細胞缺失FasL表達時,HDACIs的腫瘤治療效果也隨之消失,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細胞數量也沒有明顯變化。因此,此項研究證明了HDACIs通過抑制FasL介導的免疫細胞凋亡來發揮抗腫瘤作用,為癌症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相關焦點

  •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類抗腫瘤藥物研發獲進展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是抗腫瘤藥物的一個熱門靶點。
  •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研究獲重要突破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獲悉,該院研究員蔣晟和周光飈在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功構建了天然環肽Largazole與組蛋白去乙醯化I型酶的結合模型,並以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的方法成功設計合成了一系列全新的環肽。
  •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的抗纖維化作用
    組蛋白是真核生物核染色體的重要組成成分。核心組蛋白的N端尾部可以通過各種修飾與DNA及其他蛋白發生作用,調整核小體以及染色質結構,從而使被抑制的基因重新恢復活性。
  • 研究發現組蛋白去乙醯化酶1在特定上皮細胞向間質細胞轉化過程中的...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宋建國研究組研究發現,組蛋白去乙醯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 1,HDAC1)在轉化生長因子-β1 (TGF-β1) 誘導的上皮細胞向間質細胞的轉變(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選擇性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作用及前景
    癌症治療的現狀及常用手段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通俗來講就是人體免疫細胞會產生抑制自身過度活化的蛋白分子。腫瘤細胞利用這種機制來抑制免疫細胞,從而從人體免疫監測系統中逃脫存活下來;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類藥物就可以解除這種抑制作用,進而讓免疫細胞重新激活,發揮消滅癌細胞的作用。
  • 上海生科院發現RNA可變剪接的時序性調控機制
    上海生科院發現RNA可變剪接的時序性調控機制 2016-05-1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該工作首次發現了RNA可變剪接的時序性調控,闡述了細胞周期中RNA剪接的周期性波動對細胞分裂增殖的調節作用。在機理上進一步揭示SR蛋白激酶CLK1在這些周期性可變剪接中的作用機制。  選擇性剪接對於蛋白表達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超過90%的人類基因可以通過可變剪接產生不同功能的蛋白亞型。
  • 健康所樂衛東研究組發現組蛋白去乙醯化對神經前體分化的重要作用
    近日,國際生物醫學重要學術期刊BMC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樂衛東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uppression of histone deacetylation promot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owards neural
  • 上海設施質譜系統用戶發現激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Sirt1啟動細胞自噬...
    【每日科技網】   11月25日,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質譜系統用戶,浙江大學基礎醫學系教授劉偉研究組在國際期刊Cell子刊MolecularCell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AMPK-DependentPhosphorylationofGAPDHTriggersSirt1ActivationandIsNecessaryforAutophagyuponGlucoseStarvation
  • 上海藥物所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及聯合用藥方案
    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是當前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研發的重要方向。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劑特異作用於組蛋白乙醯化調控過程,因在多種亞型血液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取得突破率先獲批上市,是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子靶向藥物的成功範例。
  • 上海藥物所揭示組蛋白甲基轉移酶G9a促進乳腺癌發展機制
    研究發現,在人類多種器官來源的腫瘤細胞中均有G9a表達的上調,而相應抑制G9a則可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由此G9a抑制劑的研發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目前關於G9a在腫瘤生長與轉移中的作用具體機制遠未得以闡明,阻礙了該類抑制劑的開發。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丁健課題組、耿美玉課題組近年來一直在探索G9a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 線粒體乙醯化:蛋白組學,sirtuins去乙醯化酶, 以及對代謝和疾病的影響
    賴氨酸乙醯化是第一個被定義的組蛋白殘基的修飾。組蛋白乙醯化修飾同時受組蛋白乙醯基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的調控。在過去的20年中,蛋白乙醯化修飾範圍已經從組蛋白擴展到亞細胞結構及細胞各項生命活動中的蛋白。SIRT3是NAD+依賴的去乙醯化酶,以乙醯輔酶A合成酶2為靶點。早期的研究發現SIRT3缺失的小鼠線粒體蛋白乙醯化顯著增加,說明SIRT3是主要的線粒體蛋白去乙醯化酶。而SIRT4或SIRT5缺失的小鼠則沒有出現明顯的線粒體蛋白乙醯化的增加,說明SIRT4或SIRT5僅調控一部分蛋白的乙醯化修飾。SIRT4是目前所知最少酶活性的線粒體sirtuins。
  • Cell:皮膚發育關鍵調控因子組蛋白去乙醯化酶
    表皮起源於覆蓋在脊椎動物胚胎上的表面外胚層,Millar研究小組對表面外胚層變成表皮的機制非常感興趣。研究人員決定將研究重點集中到可調控染色質接近性從而控制基因表達的酶上。在生物中,染色質通常是以核小體為單位組成,每個核小體中的DNA都環繞著一個組蛋白核心。這一結構的緊密程度可影響基因的表達。
  • 上海生科院揭示支架蛋白BRPF2調控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BO1活性的分子...
    >家族乙醯轉移酶HBO1對於組蛋白H3K14乙醯化酶活的分子基礎。因此,研究HBO1-BRPF2複合物的組裝方式及複合物對HBO1酶活的調控方式可以增進對組蛋白乙醯轉移酶複合物如何發揮生理功能的分子機制的了解。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2017-12-19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組蛋白修飾在生物體生長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基因沉默、基因激活、腫瘤生成、染色體形態建成以及遺傳物質修復等生物學問題密切相關。對其分子機制的研究為探索生命本質以及開發相應的靶點藥物提供了理論依據。  以往研究表明,擬南芥JMJ14是一個含有jumonji結構域的組蛋白H3K4me3的去甲基化酶,從序列分析上屬於KDM5亞家族。
  • 科學家發現SIRT6激動劑可抑制肝癌增殖
    表觀遺傳調控是生命穩態維持的重要機制,其中組蛋白乙醯化被發現是和機體生理功能及病理表徵聯繫最為緊密的修飾化之一。SIRT6是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s)家族中的一個成員,主要對組蛋白H3K9Ac和H3K56Ac進行去乙醯化。SIRT6自其功能開始被揭示起就一直是人類衰老、代謝等生理機制及肥胖、糖尿病、炎症、腫瘤等病理過程研究的「明星」分子。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發現控制肥胖及糖尿病轉錄中介體...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發現控制肥胖及糖尿病轉錄中介體基因 2014-11-26 中國科學報 黃辛 ,該所王綱研究組發現在小鼠肝臟中刪除中介體MED23基因,能減緩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發展。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利用去乙醯化酶抑制劑阻斷乙醯化的下調,抑制神經細胞的產生而使全能性基因維持高表達狀態;而在神經命運決定階段利用去乙醯化酶抑制劑上調組蛋白乙醯化,則促進神經幹細胞的產生。這些結果提示H3K9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多能性維持和神經命運決定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 Plant Physiol |擬南芥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15的晶體結構
    哺乳動物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s)通過磷酸化來調節其定位、活性和功能。然而,對植物HDAC功能和活性的磷酸化調控知之甚少。在此,我們報導了擬南芥中還原性鉀依賴性3/組蛋白去乙醯化酶1(RPD3/HDA1)Ⅱ型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15的晶體結構。HDA15HDA15HD的組蛋白去乙醯化酶結構域為四聚體,每個單體由12個α-螺旋和9個β-片層組成。HDA15HD的L1環和β2片層是形成四聚體的重要界面。
  • 上海生科院發現TMC基因調節果蠅幼蟲的位移運動
    上海生科院發現TMC基因調節果蠅幼蟲的位移運動 2016-07-13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生科院發現AMPK信號調控自噬的新機制
    6月15日,自噬領域國際學術期刊Autopha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劉知學組的研究論文:AMPK regulates該研究發現AMPK信號通過磷酸化Beclin1的蘇氨酸388位點從而調控細胞自噬,進一步揭示了自噬的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為解析細胞自噬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依賴溶酶體途徑對胞質蛋白和細胞器進行降解的一種過程,在進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廣泛存在於從酵母、線蟲、果蠅到高等脊椎動物的細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