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發現脂質過氧化是冠心病的重要特徵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426國際學術期刊《氧化還原生物學》(Redox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人口健康領域)尹慧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Comprehensive Metabolomics Identified Lipid Peroxidation as A Prominent Feature inHuman Plasma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s。該研究利用代謝組學和脂質組學的方法系統分析了不同階段冠心病病人血漿中的代謝組和脂質組變化,揭示了氧化應激和脂質過氧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特徵,並且發現脂質過氧化代謝產物具有區分冠心病不同階段的潛力,該研究為將來大樣本驗證奠定了基礎。

  冠心病是目前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動脈粥樣硬化是其發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但其潛在的生物學機制以及預測和診斷的生物標誌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近年來代謝組學、脂質組學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對發現潛在的生物標誌物以及疾病的預測、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博士研究生陸劍虹等在研究員尹慧勇的指導下,利用非靶標的代謝組學技術分析正常對照(Healthy controls, HC),穩定心絞痛(Stable angina, SA)和心梗(Myocardial infraction, MI)病人血漿的代謝譜,結果表明冠心病不同階段具有特異性改變的代謝譜;發現了183736個差異代謝物可以分別區分HCSASAMI以及HCMI。代謝通路分析顯示甘油磷脂(Glycerophospholipid, GLP)代謝在三組中變化最明顯,基於此課題組利用靶向脂質組學分析GLP的代謝物主要包括脂質過氧化產物和下遊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產物。研究結果顯示與HCSA相比,脂質過氧化產物包括氧化的磷脂和其水解產物主要是異前列腺素等顯著地在MI病人中升高,提示脂質過氧化代謝物可能是區分MISA或者HC的潛在生物標誌物。

  該研究工作與北大醫學院教授鄭樂民研究組合作完成,並得到了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中科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員朱正江研究組的大力支持,項目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中科院和科技部等項目經費的支持。

  文章連結

 

利用代謝組學、脂質組學研究不同階段冠心病病人血漿代謝變化的流程圖

  4月26日,國際學術期刊《氧化還原生物學》(Redox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人口健康領域)尹慧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Comprehensive Metabolomics Identified Lipid Peroxidation as A Prominent Feature inHuman Plasma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s。該研究利用代謝組學和脂質組學的方法系統分析了不同階段冠心病病人血漿中的代謝組和脂質組變化,揭示了氧化應激和脂質過氧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特徵,並且發現脂質過氧化代謝產物具有區分冠心病不同階段的潛力,該研究為將來大樣本驗證奠定了基礎。
  冠心病是目前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動脈粥樣硬化是其發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但其潛在的生物學機制以及預測和診斷的生物標誌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近年來代謝組學、脂質組學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對發現潛在的生物標誌物以及疾病的預測、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博士研究生陸劍虹等在研究員尹慧勇的指導下,利用非靶標的代謝組學技術分析正常對照(Healthy controls, HC),穩定心絞痛(Stable angina, SA)和心梗(Myocardial infraction, MI)病人血漿的代謝譜,結果表明冠心病不同階段具有特異性改變的代謝譜;發現了18、37和36個差異代謝物可以分別區分HC和SA、SA和MI以及HC和MI。代謝通路分析顯示甘油磷脂(Glycerophospholipid, GLP)代謝在三組中變化最明顯,基於此課題組利用靶向脂質組學分析GLP的代謝物主要包括脂質過氧化產物和下遊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產物。研究結果顯示與HC和SA相比,脂質過氧化產物包括氧化的磷脂和其水解產物主要是異前列腺素等顯著地在MI病人中升高,提示脂質過氧化代謝物可能是區分MI和SA或者HC的潛在生物標誌物。
  該研究工作與北大醫學院教授鄭樂民研究組合作完成,並得到了首都醫科大學天壇醫院、中科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員朱正江研究組的大力支持,項目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中科院和科技部等項目經費的支持。
  文章連結
 
利用代謝組學、脂質組學研究不同階段冠心病病人血漿代謝變化的流程圖

相關焦點

  • 脂質過氧化是冠心病的重要特徵
    該研究利用代謝組學和脂質組學的方法系統分析了不同階段冠心病病人血漿中的代謝組和脂質組變化,揭示了氧化應激和脂質過氧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特徵,並且發現脂質過氧化代謝產物具有區分冠心病不同階段的潛力,該研究為將來大樣本驗證奠定了基礎。
  • Redox Biology:脂質過氧化是冠心病的重要特徵
    4月26日,國際學術期刊《氧化還原生物學》(Redox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人口健康領域)尹慧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Comprehensive Metabolomics Identified Lipid Peroxidation as A Prominent Feature
  • 不同物種對脂質過氧化和鐵死亡的調節
    那麼生物體對脂質過氧化和鐵死亡是如何調節的以及物種之間的調節方式是否存在差異尚未見有關論述。因此在這篇綜述中,總結了脂質過氧化,鐵死亡和抗氧化劑系統在各種物種(包括人類、其他哺乳動物和脊椎動物、植物、無脊椎動物、酵母、細菌和古生菌)中的功能和調控,並且還討論了脂質過氧化和鐵死亡的潛在進化作用。
  • 上海生科院發現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保護作用的磷脂氧化產物
    上海生科院發現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保護作用的磷脂氧化產物 2017-02-2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該研究在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中發現一類新的磷脂氧化產物,通過細胞、動物和臨床實驗研究證明這類氧化產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以及對動脈粥樣硬化的保護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是其發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炎症和氧化應激發揮重要的作用。
  • 脂質過氧化是一個產生自由基和自由基參與的鏈式反應
    DMPO-OH,DMPO-OOH,有特徵的超精細分裂圖譜和超精細分裂常數.DMPO-OH的ESR波譜由4條譜線組成,強度比為1∶2∶2∶1,這是由於N的超精細分裂常數等於H的超精細分裂常數的結果(aN=aH=1.49mT)(圖2),是用ESR
  • 角鯊烷∣抑制脂質過氧化
    從健康人的額頭,頭皮及皮屑中提取脂質進行實驗分析,發現即使在普通的生活環境下,皮脂腺脂質成分中的角鯊烯(SQ)也會受到過氧化反應,並在表皮上生成角鯊烯過氧化氫除了紫外線,年齡的增長(20歲左右的人表皮抗氧化能力最強,之後逐漸衰弱)和不健康的皮膚狀態(過敏性皮炎患者表皮中的角鯊烯氧化率較正常人為高)
  • 細胞代謝-脂質過氧化(丙二醛) 分析試劑盒解決方案
    酶對於細胞代謝反應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酶可以通過一個熱力學上易於發生的反應來驅動另一個難以進行的反應,使之變得可行;例如,利用ATP的水解所產生的能量來驅動其他化學反應。一個生物體的代謝機制決定了哪些物質對於此生物體是有營養的,而哪些是有毒的。下面一起來看看關於Abbkine細胞代謝的五款生化試劑盒,簡單介紹一下。1.
  • 脂質過氧化通過激活TMEM16A促進腎囊腫體外生長
    方法:採集常染色體顯性PKD患者的組織標本、胚胎腎培養、和MDCK體外囊腫模型,我們對人和小鼠多囊腎細胞膜上的磷脂過氧化進行了評價。我們還採用電生理尤斯灌流室技術和膜片鉗實驗來分析TMEM16A的激活和腎囊腫的生長。結果:人、小鼠腎臟及體外MDCK囊腫中磷脂的過氧化,可能是由於活性氧水平上升導致的。
  • 上海生科院發現調控胰島素敏感性的長鏈非編碼RNA---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發現調控胰島素敏感性的長鏈非編碼RNA 2016-09-0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該研究在SIRT1基因的啟動子區發現了一個長鏈非編碼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 Risa,並通過細胞和動物實驗研究發現下調Risa能夠增強自噬、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 頭皮皮表脂質研究:角鯊烯過氧化是頭皮屑形成的潛在因素之一
    頭皮皮表脂質研究:角鯊烯過氧化是頭皮屑形成的潛在因素之一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發現控制肥胖及糖尿病轉錄中介體...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發現控制肥胖及糖尿病轉錄中介體基因 2014-11-26 中國科學報 黃辛 小】 語音播報   11月24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獲悉
  • 上海生科院發現TMC基因調節果蠅幼蟲的位移運動
    上海生科院發現TMC基因調節果蠅幼蟲的位移運動 2016-07-13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生科院發現RNA可變剪接的時序性調控機制
    上海生科院發現RNA可變剪接的時序性調控機制 2016-05-1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該工作首次發現了RNA可變剪接的時序性調控,闡述了細胞周期中RNA剪接的周期性波動對細胞分裂增殖的調節作用。在機理上進一步揭示SR蛋白激酶CLK1在這些周期性可變剪接中的作用機制。  選擇性剪接對於蛋白表達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超過90%的人類基因可以通過可變剪接產生不同功能的蛋白亞型。
  • 上海生科院發表環形RNA研究綜述文章
    上海生科院發表環形RNA研究綜述文章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3-07   今日/總瀏覽:1/3388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發現下丘腦神經元調控肥胖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郭非凡研究團隊揭示了下丘腦阿黑皮素原(POMC)神經元中激活轉錄因子4(ATF4)調節機體能量平衡和脂質代謝方面的新功能
  • 上海生科院發現二氧化鈦納米顆粒影響巨噬細胞功能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人口健康領域)營養代謝與食品安全重點實驗室尹慧勇研究組研究生陳群和王寧寧等在研究員尹慧勇的指導下,通過對蛋白質組學的數據分析,發現用二氧化鈦納米顆粒處理巨噬細胞,可導致細胞膜重構和激活炎症反應。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人員觀察到二氧化鈦納米顆粒通過內吞途徑被困在多泡體(Multi-vesicular Bodies,MVB)中。
  • 上海生科院發現AMPK信號調控自噬的新機制
    6月15日,自噬領域國際學術期刊Autopha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劉知學組的研究論文:AMPK regulates該研究發現AMPK信號通過磷酸化Beclin1的蘇氨酸388位點從而調控細胞自噬,進一步揭示了自噬的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為解析細胞自噬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依賴溶酶體途徑對胞質蛋白和細胞器進行降解的一種過程,在進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廣泛存在於從酵母、線蟲、果蠅到高等脊椎動物的細胞中。
  • 上海生科院發現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抗腫瘤的重要機制
    【每日科技網】   3月9日,國際學術期刊Oncogene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組題為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prevent 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 and promote
  • 冠脈富含脂質斑塊——治標或治本?
    作者:謝坤 李勇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近期,JACC發表了ACC前主席的一項前瞻註冊研究有兩個重要發現,一是脂質斑塊與遠期事件不相關。二是介入治療富含脂質斑塊病變是安全的,不影響介入治療短期或2年預後。《醫師報》邀請李勇教授進行解讀。
  • 上海生科院等在脂質代謝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6月12日,《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伯良研究組與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研究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