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性能超越人眼!仿生眼領域重大突破登上 Nature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能幫助視覺受損者重見光明的技術,除了角膜移植、腦電技術、還有仿生眼。

2015 年,美國明尼蘇達州一位名為 Allen Zderad 的 68 歲男子在失明 10 年之後,憑藉一雙「仿生眼」重見光明。

不得不說,仿生眼給了我們希望,但也依然比較遙遠——其中的一個難點就在於眼鏡的球形結構和視網膜

而近日,來自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範智勇團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和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材料科學部的一組研究人員就視網膜問題提出了最新的方案。

2020 年 5 月 20 日,該團隊題為 A biomimetic eye with a hemispherical perovskite nanowire array retina(具有半球形鈣鈦礦納米線陣列視網膜的仿生眼)的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雜誌。

具有半球形視網膜的電化學眼

相比相機中的平面圖像傳感器,人眼具有天然的巧妙光學布局:球形的視網膜減少了從晶狀體通過的光線,因此突出了焦點。

具有特殊的圖像感知特性,如視野寬、解析度高、像差低、靈敏度高。然而要想研發出滿足上述特性的仿生眼談何容易。

而該研究團隊的方案是,設計一種由高密度(密度高達 4.6×10-8  cm–2,遠高於人眼視網膜中的感光器密度 10-7 cm–2)納米線陣列組成的、具有半球形視網膜的電化學眼 EC-EYE(EyeroChemical EYE),旨在模仿人眼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

具體的結構、運作方式如下:

如上圖所示,晶狀體(Lens)固定在仿生眼的小孔上,仿生眼由前側的金屬殼(Aluminium shell)、後側的人造視網膜(Retina)和中間的離子液體(lonic liquid)組成。

而這項研究最主要的突破是後側的半球形視網膜,從上圖可以清晰地看到密集排列的光敏納米線(Nanowire,模擬人眼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被固定在氧化鋁膜(Aluminium shell)的孔中。 聚合物插座(Socket)用於固定視網膜,確保納米線和背面的液態金屬線(Liquid-metal Wire)之間的電接觸。而液態金屬線通過將信號從納米線傳輸到用於信號處理的外部電路來模擬神經纖維。

仿生眼領域的一次顯著突破

那麼基於這樣的設計,其效果如何呢?

【該設計的藝術化形象】

在論文中,通過重建投射到設備上的光學圖案,研究團隊演示了仿生眼的圖像感測功能,從而發現,這一仿生眼相比此前的一些設計可以說是脫穎而出,主要在於以下一些方面:

與人眼在構造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視野可達到 100 °,相比之下,靜態人眼的垂直視野約為 130 °。

人造視網膜可檢測的光線強度區間為每立方釐米 0.3 微瓦到每平方釐米 50 毫瓦,跨度較大。

在最低強度下,人造視網膜中的每條納米線平均每秒可檢測到 86 個光子,與人眼視網膜中光感受器的靈敏度相當。

雷鋒網了解到,這一特性主要在於製造納米線所用到的鈣鈦礦材料。

實際上,鈣鈦礦化合物在製造各種光電和光子應用方面極具潛力。特別的是,該研究團隊使用的鈣鈦礦是碘化甲脒鉛,而選擇它的理由就在於其優異的光電性能和良好的穩定性。

當納米線陣列受有規則的快速光脈衝刺激時,可在 19.2 毫秒內快速對脈衝進行響應,從而產生電流,並可在脈衝結束時最快用 23.9 毫秒的時間來恢復(即回到其非活動狀態)。

據了解,為判斷仿生眼能夠多快地響應光信號,響應和恢復時間是一組重要的參數。實際上,人眼視網膜中光感受器的響應和恢復時間在 40-150 毫秒的區間內。

該設計有望比人眼的解析度更高,因為納米線密度可以提高到人眼光感受器的 10 倍以上。

與此同時,這一仿生眼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光電傳感器陣列僅有 10 × 10 個像素,像素間有約 200 µm 的間隙,這意味著光檢測區只有大約 2mm 寬。此外,製造工藝中的一些步驟成本高,且不適合量產。

為提高視網膜的解析度性能,需減小液態金屬線的尺寸。目前其外徑約 700 µm,但理想情況下應與納米線直徑(大約在幾微米左右)相當。

人工視網膜的使用壽命還需進一步測試。研究團隊表示,在 9 個小時的操作之後,其性能無明顯降低,但其它電化學裝置的性能可能會出現劣化的態勢。

離子液體濃度較高時,響應和恢復時間將受到影響,因此需要進一步優化。

但客觀來講,這一設計已經是過去幾十年以來仿生眼領域的一次顯著突破了。

雷鋒網注意到,其突破不僅在於這一仿生眼模仿了人眼,也是通過模仿對類似昆蟲的複眼等結構來實現的。

而基於這項研究所取得的進展,仿生光敏器件可實現進一步的優化,未來十年內將仿生眼應用於消費類電子產品、機器人等廣泛的場景也可以說是指日可待了。

正如論文合著者之一範志勇教授所說:

我們希望在生物相容性、穩定性等方面進一步改善。我認為,如果一切都按計劃進行的話,那麼該技術有可能在 5 年內落地應用。

關於作者

正如上文所述,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範智勇團隊參與了此項研究。

根據香港科技大學官網,範智勇教授團隊迄今已在頂級期刊上發表了 170 多篇研究論文,引用次數達 18,000 次。

範智勇教授分別於 1998 年和 2001 年在復旦大學獲得物理電子學學士、碩士學位,於 2006 年獲得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材料科學博士學位。

2007-2010 年,範智勇教授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與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2010 年 5 月,範智勇教授加入香港科技大學,任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

此外,他還是自然出版集團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編輯委員會成員和施普林格《納米研究快訊》副主編。範智勇教授同時也擔任《自然材料》、《自然納米技術》、《自然通訊》、《納米通訊》、《ACS 納米》、《先進材料》、《能源與環境科學》、《應用化學》、《ieee edl》等雜誌的審稿人。

引用來源: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420-7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85-x

[3]https://seng.ust.hk/news/20200521/prof-fan-zhiyong-leads-his-team-publish-sci-fi-inspired-super-human-eye-research

雷鋒網

相關焦點

  • 港科大「人造眼」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反應速度比人眼更快
    其結構類似於真實的人眼。同樣地,它還能看到與人眼一樣昏暗的光線。但它只有100度的視角,不及人眼一般的150度,但比普通平面成像傳感器可見的70度要好。在某些方面,人造眼可以改善自然視覺:它可以吸收更大範圍的波長,並且沒有盲點。
  • 神奇:仿生眼問世,給盲人帶來了福音。重磅:超越人眼睛不是夢!
    最近,一則大好消息在網上被炒的是沸沸揚揚,頗有大博眾人眼球之意,這就是美國與香港範智勇團隊,共同研發的仿生眼取得了成功。據介紹,該團隊打造了這一款完全模仿人眼結構而來的電化學眼鏡(EC-EYE),直徑約為2cm,與人眼大小相當。這也是世界上首個3D人工眼球。這項研究成果,是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自然》學術期刊上的。
  • 光敏納米線、半球形視網膜:特別像人眼的仿生眼
    原文作者:Hongrui Jiang最新報導的人造眼擁有一個仿生視網膜的半球形組件,上面密集排布了納米級光傳感器。這個人造眼的部分感覺能力可與生物眼睛相媲美。科幻小說中經常出現擁有人造眼的機器人,還有能與人腦結合的仿生眼,給盲人帶來光明。
  • 光敏納米線、半球形視網膜:特別像人眼的仿生眼
    最新報導的人造眼擁有一個仿生視網膜的半球形組件,上面密集排布了納米級光傳感器。這個人造眼的部分感覺能力可與生物眼睛相媲美。科幻小說中經常出現擁有人造眼的機器人,還有能與人腦結合的仿生眼,給盲人帶來光明。
  • 視覺感知堪比人眼:這款突破性光學傳感器模仿人類視網膜,有望帶來...
    技術代代革新之下,仿人眼的嘗試不斷湧現。2015 年,美國明尼蘇達州一位名為 Allen Zderad 的 68 歲男子在失明 10 年之後,憑藉一雙 「仿生眼」重見光明。2020 年 5 月,香港科技大學範智勇團隊聯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組研究人員,就視網膜問題提出了最新方案,甚至打造出了多項性能超越人眼的仿生眼。
  • Nature:首個完全復現人眼的仿生眼問世,港科大造出半球形人工...
    5月20日,Nature發布了一項香港科技大學和UC伯克利的聯合研究成果:採用仿生半球形視網膜結構的電子仿生眼EC-EYE。   EC-EYE的外觀和內部都和人眼高度相似,同樣具有透鏡(晶狀體)、離子液(玻璃體)、感光陣列(視網膜)、導線(視神經)等關鍵結構。
  • 中國科學家發明納米線仿生眼球,被評為該領域數十年來重要突破
    」 的概念,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業界同行專家的高度認可,被評述為 「過去幾十年來仿生眼開發的重要突破」。,這一突破性方法有望使機器和人獲得接近人眼的高性能視覺。與人眼一樣,球狀仿生眼不僅可以快速轉動,還具有 150-160° 的視角,同時也能避免人眼中由於視網膜倒裝造成的光損失及盲點問題。從理論上講,仿生眼的成像效果要優於當前的手機攝像頭和廣角相機,能以更大角度採集場景數據,在機器人、無人機、無人駕駛等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同時,他們也在實踐中發現,仿生眼同樣可以用來造福人類。
  • 中國科學家發明納米線仿生眼球,被評為該領域數十年來重要突破
    」 的概念,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業界同行專家的高度認可,被評述為 「過去幾十年來仿生眼開發的重要突破」。與人眼一樣,球狀仿生眼不僅可以快速轉動,還具有 150-160° 的視角,同時也能避免人眼中由於視網膜倒裝造成的光損失及盲點問題。從理論上講,仿生眼的成像效果要優於當前的手機攝像頭和廣角相機,能以更大角度採集場景數據,在機器人、無人機、無人駕駛等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同時,他們也在實踐中發現,仿生眼同樣可以用來造福人類。
  • 人造眼不再科幻:港科大革命性研究登Nature,部分能力比人眼更強大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85-x這種視網膜由模仿人類視網膜中感光細胞的納米級光電傳感器陣列組成。研究者使用基於這套設備的電化學人造眼,在多項測試中與人眼進行對比,發現「人造眼」已具有獲取圖像圖案的基本能力。
  • 港科大首創半球形人造視網膜,首個完全復現人眼的仿生眼問世
    5月20日,Nature發布了一項香港科技大學和UC伯克利的聯合研究成果:採用仿生半球形視網膜結構的電子仿生眼EC-EYE。EC-EYE的外觀和內部都和人眼高度相似,同樣具有透鏡(晶狀體)、離子液(玻璃體)、感光陣列(視網膜)、導線(視神經)等關鍵結構。
  • 科學家造出全球首個3D仿生眼:視覺和夜視能力甩人眼幾條街
    不少科學家都在試圖打造出能夠媲美人眼的人工眼,而仿生眼正在成為一種讓失去視力的人恢復視力的方法,甚至可能讓那些本來就沒有視力的人也能獲得視力。現在世界上首個3D人工眼已經出現。據悉,中國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團隊研發出了一種名為電化學仿生眼(EC-Eye)的設備。
  • 「仿生眼」問世,或用於恢復失明人士的視力
    【極果播報】據外媒報導,美國和香港的科學家研發出一種合成的眼睛,通過傳感器模仿人眼,它的功能和真正的眼睛非常相似,未來這款「仿生」原型或許可以用於恢復失明人士的視力。「仿生眼」是現代技術與自然自身設計的結合,由一個半球形的人工視網膜和一系列捕獲並傳遞實時圖像的傳感器組成。這對現代醫學來說非常不可思議,其實多年來,科學家和醫生們一直在想辦法用人造器官代替人體的某些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可以恢復人的生活質量,使面臨病痛的人類更健康快樂的生活。
  • 鎂電池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鎂電池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知社學術圈 發表於 2020-12-02 13:36:45 鎂電池自2000年問世以來一直被認為有極大的潛力超越鋰離子電池,其原因主要是低價
  • 澳完成世界首例仿生眼植入手術 患者術後能看到亮光
    此次次接受仿生眼植入手術的是54歲的黛安娜·阿什沃斯據英國《每日電訊報》8月30日報導,日前,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例仿生眼植入手術,接受該手術的失明患者在植入仿生眼後,能夠看到少量外界光線。
  • 視力障礙者的希望,世界首個3D人造眼球問世,或比人眼更清晰
    人眼具有視場寬、解析度高以及對光高度敏感的特點,這一切都源於半球形的視網膜和大量的視細胞——每平方釐米約1000萬個。模仿這些特點來創造人工仿生眼是機器人領域的一個焦點,對於開發視覺假體裝置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視網膜的形狀和構成使人工視網膜的製造頗具挑戰性。想媲美人眼的功能,理論上,仿生眼的各種結構都要和人眼類似,尤其是半球形視網膜。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超越摩爾定律 中國臺灣研究團隊獲重大突破
    中國臺灣是半導體產業重鎮,即便連臺積電,都致力於尋找超越摩爾定律的先進位程,而臺灣物理團隊搶先一步,成功研發出超越摩爾定律的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並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成果。臺灣地區「科技部」今天舉辦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在「科技部」、成功大學與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成大物理系教授吳忠霖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博士陳家浩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更加輕薄、效率更高,可以超越摩爾定律,並進行後矽時代電子元件的開發,也因此,這項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 重大技術突破,中科院傳來又一個好消息,新材料性能提升1000
    圖為石墨烯材料近日,中科院傳來一個天大喜訊,又一項重大技術取得突破,它就是新型石墨烯材料,據專家介紹這種新材料的性能可以將電磁延遲時間縮短1000倍,用這種材料製成的雷達可以瞬間讓隱身戰機失效,就算美軍的F35戰機見了它也得退避三舍,在聽到這一好消息後,有網友表示,看來在石墨烯領域裡,中國已遠超美國。
  • 自動駕駛技術終迎重大突破,眼擎科技讓汽車具有PK人眼的視覺能力
    在中國,自動駕駛則是一派彎道超車的熱鬧景象,4月11日,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試行)》,標誌著自動駕駛一些行為今後有法可依,接著,阿里宣布了「蓄謀已久」自動駕駛進展,上來就是L4級以上的水平,自此BAT在自動駕駛領域已經悉數入局,更勿論國內數十家自動駕駛領域的創業公司風頭正勁,且看近期國內自動駕駛領域在立法、企業、資金、人才等方面相繼傳來的好消息,更不用提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 重大技術突破,中科院傳來又一個好消息,新材料性能提升1000倍
    圖為石墨烯材料近日,中科院傳來一個天大喜訊,又一項重大技術取得突破,它就是新型石墨烯材料,據專家介紹這種新材料的性能可以將電磁延遲時間縮短1000倍,用這種材料製成的雷達可以瞬間讓隱身戰機失效,就算美軍的F35戰機見了它也得退避三舍,在聽到這一好消息後,有網友表示,看來在石墨烯領域裡,中國已遠超美國。